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教经验分享 大人思维讲逻辑,孩子做事有条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2-22 10:2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但是却觉得收获很少?有时处理完这个问题,却又源源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也许我们能够意识到这些问题,但很多时候我们只顾埋头去处理一个又一个棘手的问题,却极少停驻脚步,分析一下问题出现的根源在哪里。

心理学上讲,如果想要自己做事有条理,首先思维上的逻辑性是十分必要的。所谓思维的逻辑性,是指考虑和解决问题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严格遵循逻辑规律。它是思维品质的中心环节,是所有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据研究表明:大人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会极大地影响孩子,对于孩子的成长和进步都有很大帮助。

我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在我作为教师这个身份去授课或者参与课堂时,我常常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去关注和分析我所看到的一些现象,除却看到它外表所呈现的一些表象,更喜欢探究其背后的根源。最近发生在课堂上的两件截然不同的事情让我对于大人与孩子之间行为言语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那天,我给一对双胞胎小姐妹上钢琴小组课。我的惯例是先回看学生练习情况再开始新授,这样结合视频呈现出的问题再去有针对性地教学。我认为录制视频的过程就是孩子和家长相互合作,以预习的形式先解决熟练度的问题,是比较符合“先学后教”钢琴教学原则的。在跟家长简单沟通之后,家长开始播放作业视频。每次课40分钟,为了节约时间,很多家长都是按照教材上的次序播放视频,我可以边听视频边对照乐谱(不用频繁更换教材)。由于是课前惯例,所以很多家长都是按照页码准备好乐谱并和视频一一对应。大家彼此配合很默契,作业反馈很快就可以完成。
   而每次给双胞胎姐妹上课,她们的妈妈都会多次播放同一首作业,却不能找到最满意的视频(因为每首都录制了好多个版本),播放次序也很混乱:一会儿是第一本儿书上的,一会儿是第二本儿书上的,一会儿又回到第一本儿书上。导致时间大量浪费在了寻找视频和翻看谱子上……除此之外,双胞胎姐妹这次为了学校的元旦联欢会所准备的四手联弹的作品,两个孩子弹得速度竟然不一样。跟她沟通时,我发现她的回答让我难以理解,对待孩子的学业和活动丝毫不重视,在给孩子录制练习视频时,连最基本的“同时开始”这个要求都做不到,家长指导和建议毫无条理。
   除此之外,跟她交谈时,我也发现她的思维很跳跃,根本没有逻辑可言,对于我的问题,她显得似乎总是没有听懂一般地答非所问,我基本可以断定这个家长在家中对孩子的指导和练习基本是毫无章法可言的。家长的这种随意性和做事所欠缺的逻辑性,直接以“镜子”的效应传递给了孩子,致使孩子在练习和准备表演曲目时,也是丝毫不讲逻辑,丝毫没有条理的。这让我想起来之前看过的一本书中的一句话:有些人往往缺乏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耐心和远见,却有无限的耐心去一次又一次的返工。不论是谁,如果思考和行为没有必要的逻辑性,做事没有规划,方法还不得当的话,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糕。

大人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对于孩子有积极正面的影响,我想这绝对是有联系的,这在我前几天听到的一节语文课上得到了印证。

那次我听了一节八年级上册语文的诗歌讲读课,执教教师常老师讲陶渊明的《饮酒》(其一)。那节课她设置的学习目标是: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诗歌,结合具体词句和创作背景分析作者情感。按照一般新课的惯例,老师们都会出示目标让学生齐读,读完这个环节就跳过了。但是,常老师在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后,并不着急翻过,而是用红色标注出学习目标中的关键词,并且问学生从目标中获取到了什么信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通过师生之间的互答交流,学生得知这节课的要达成的目标有:1,反复诵读诗歌,达到能理解会背诵的程度;2,反复诵读,读出诗歌的情感;3,了解创作背景,结合具体的词语赏析句子,并且分析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仅目标解释这个环节,我就清晰得知了这节课的教学主线和教师接下来将要安排的活动;而学生在这节课上需要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通过什么方式达到,孩子们也已经了然于胸。所以我认为常老师就是一个思维有逻辑的老师,基于她有经验的指导,势必使学生在这节课上有条理地达成学习目标。

随后,在介绍作者作品时,她先让学生在书本上找到并念出来,随后呈现给学生她所找到的关于作者陶渊明的介绍,要求学生补充后读出来。在读的时候,常老师提醒学生:“你以为我是让你读,其实我是让你记”。这样的交代似乎显得有点多余,但在课后评课环节我们交流中,我得知:这届八年级学生已经经历过三个语文老师,每个老师教授的方式都不一样,对于这样的生情,她作为第四个接班,授课尚不足一个学期的老师,她愿意多费点时间和功夫这样反复去提示学生。她认为只有学生对于自己授课的方式和讲话的逻辑性有了清晰的了解后,学生才能够跟上她的步伐,他们才能在语文课上形成真正和谐的共鸣。有了她这样明确的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作者所处时代、主要作品几个知识点都深深的印在脑子里了。学生读完后,她再次唤起学生记忆的动力,关闭幻灯片后,她问到:“刚才我们读到的关于作者陶渊明的介绍有哪些,大家回忆一下……”学生有了刚才她的提醒,在回答时显得格外有条理:作家简介——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号——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后人又称“靖节先生”;作品——是田园派代表诗人,著有《陶渊明集》;创作背景——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看不惯官场的黑暗和尔虞我诈的勾心斗角,晚年辞官归隐,他的很多作品都是他归隐之后所作……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所回顾的这些知识点很零碎很繁琐,但是丝毫不乱,这正是教师思维有逻辑性对于学生回答有条理性的最好证明。这样的教学要求算是比较高的,但它也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潜力。

在讲到“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时,老师随口说出了2018年江苏省中招考试关于这句诗的真题让学生练习。这道题当时出在试卷的第三部分“古诗文赏析”,题目是这样设置的:《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能改成“望”吗?为什么?师生讨论后,老师明确答案:不可以。“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作者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表现的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态。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无意间的天真意趣,与全诗的意境不相符合。当时常老师这样处理的时候,我心中很是赞叹: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虽说不能完全为了考试而教书,但是心中有考纲,在课堂上有真题的渗透,我觉得是有必要的,在应试教育的当下也是可以理解的。并且在新授课时就引导学生关注中招真题,这种思维的严密性和广泛性,我觉得是值得肯定的,并且我也相信教师坚持这样的训练一定会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有正面的影响。

这节课上,常老师的教学重点准确、难点突破卓有成效,当堂完成了教学任务,并且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迁移延伸,还进行了中招知识的链接,这样的课无疑就是高效的课,它有赖于教师明晰的教学思路和合理的教学流程。跟她课下交流时,她的思维逻辑性严密性极强,很有自己的思考,是一个很成熟很优秀的老师(常老师是今年8月份调入我校的),所以我相信在她的指导下,即便是她刚刚接手这个班级,但是孩子们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她思维、行为和言语的感染和浸润。

欲速则不达,凡事只求快,只求应付,结果定会结结实实地给我们以响亮的耳光。做任何事都要讲秩序,有逻辑,重规划,有条理。因为思维决定态度,态度影响行动,外在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大脑支配的产物。所以,对孩子来讲,无论家长还是老师,讲究逻辑结构的思维方式和条理分明的做事方法能让孩子养成缜密的思维品质、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善于把握重点的学习习惯,这些都将为孩子将来形成独立思考和高效学习的人生打下坚实重要的基础。(3141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 15:1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