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评文章《黑洞表面》最深邃的莫过于人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2-21 16:16: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漫长的被动假期中,14亿中国人集体处于一种焦虑中,在这种曾经被向往的“吃-睡-玩手机”生活模式中,很多人被无聊逼迫到学习陪孩子、学习烧饭、学习健身、学习抖音里的各种奇葩动作。当然也有在抖音的指引下,不间断地看着各种灾难片、恐怖片、科幻片……无意中翻到了很久之前看过的一部电影《黑洞表面》,大约记得是在上大学期间看过,现在想来,居然毫无印象。时隔多年之后,再去翻炒冷饭,居然别有一番滋味。

一、这到底是是恐怖片还是科幻片?

美国的恐怖片尤其擅长血葫芦爆破式;日韩以营造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氛围见长,人物主要是复仇;泰国则擅长场景和节奏,人物主要是执念;中国的恐怖片……嗯……主要是传统文化过于强势,从古代文学作品、民间习俗传统和善恶有报的理念中寻找灵感。这部以“黑洞”为题材的科幻外壳的恐怖片,继承了美国恐怖片的优良传统,恐怖幻觉和现场杀戮交叉递进,二者又形成良性互动,幻觉来源于能量态生命的入侵,杀戮则在幻觉和恐惧心理的共同加持下出现,反过来,人与人之间信任链条断裂,导致恐怖幻象更容易入侵人心,最终在幽闭的太空环境中,人心成为了杀戮的最佳催化剂。因此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部借助科幻题材外壳的典型美国恐怖片,这和《那个男人来自地球》这种借助生活题材外壳的科幻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奇异的生命形式似鬼怪,尖端的科技似魔法

让我们设身处地站在19世纪的中国,面对先进的工业文明入侵,比如冒着黑烟的轮船、闪着白光的照相机、铺设的铁轨和轰隆而过的火车,我们往往惊声尖叫,这是魔法(仙术)!如果我们再把视域拉长,让19世纪的人面对我们的微信视频、飞机、电脑、卫星和宇宙飞船,他们会不会同样陷入一种恐惧的魔幻想象中呢?

这一节的标题是在看电影时,弹幕弹出的一句话。对于我们无法理解的生命形式和科技水平,人类首先产生的不是学习这种理性的姿态,而是好奇和恐惧交织的复杂心理。宇宙几十亿年的演进,我相信一定有别的生命形态的存在,这种存在的状态,也许是我们难以理解和接受的,而他们的科技发展到什么水平,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一定有别样的精彩,也许他们正沿着另外一条科技树狂飙突进,比如修炼自身(这个好像是玄幻小说中的路子……)

因此这部《黑洞表面》中的地平线号飞船在穿越虫洞之后,遇到了何种文明和何种生物,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飞船回来之后,内部充斥的那种我们无法探测和观察到的生命迹象,显然不是我们现在的认知水平可以理解的。也许他是一种磁场生命,也许他是一种电波生命。宇宙如此之大,人类未能了解和认识到的事物还有很多,可能生命的存在,根本不需要基于碳,甚至不依赖于实体。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无知,就对所有的不可思议都自负地归结为谬误和荒诞。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我知道我一无所知。这才是人面对所有未知的恐惧,应该有的低位姿态和空位状态。

三、黑洞,是实体的物理现象还是喻指人心的难测?

这部电影的原名是event horizon,如果直译就是视界线,然而并不能翻译成黑洞,说直白一些,应该是视界边缘,或者黑暗边缘。那么这个黑暗的所在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如果我们通篇电影看来,是不是算是人潜意识中的灰暗领域,比如人内心里的愧疚,懊悔,仇恨等等.. 而外星人作为一种非实质存在的生命形态,只是通过脑电波对人心施加影响,它只是一个诱发剂,真正引发杀戮的是几个人,一个是心理不稳定好奇心重的小年轻,一个内疚于孩子的死的母亲,一个曾不得不眼睁睁看着组员烧死的船长,和一个本来本来私心就重,还因为妻子的死惶惶不安的博士。其他人要么根本就没幻觉,要么幻觉看着吓人但并不致命,要么是死于博士之手而已。

这里必须着重提到的就是作为飞船建造者的博士,他跟随而来,就是因为他是归来的地平线号飞船的建造者,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他的性格则决定了很多人的生死。

在新闻中总是有这样的人,他们的一件得意之作或者自家孩子,总是最好的。无论何时提出来,他都是一脸的得意之色,尽管还是熊孩子。在他们的眼中,他们的作品或者孩子都是无以伦比的,只有优点,没有确定。哪怕孩子闯了祸,都可以一言以蔽之:“孩子嘛,还小呢,你给他计较什么……”似乎如果不原谅就成为被伤害的人的道德缺陷。博士先生对他设计制造的飞船,显然就是如此。飞船就好像他的孩子,无论孩子犯了多么大的滔天罪过,依然不惜人命地去满足孩子的需求,比如吃人。

当然,这只是博士的心态,其他人的心理魔障和障碍,显然也同样在非实体生命的电波干扰下,不同程度的出现。人人都有魔障,内疚于孩子之死的母亲;不得不眼睁睁看着船员死去的船长……似乎,黑洞并不是地平线号曾经到达的地方,而是人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和黑暗。

执念太深,终成魔障;怨念太浅,终是无情。在执念与放弃的两端,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在生活陷入停顿的这些日子里,去尝试理解人类的悲哀和宿命,去解读人心的密码和黑暗,也许可以让我们更好珍惜马上到来的美好,去体谅他人的不易,去感恩存在的世界。当下即是美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 14: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