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统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知识小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2-3 22:33: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五单元知识小结
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则(zé) 窟(kū) 窿(lóng) 叼(diāo)
而(ér) 晌(shǎnɡ) 诲(huì) 驮(tuó)
蹄(tí) 既(jì)
(2)难写的字
疲:部首是“疒”,不要写成“广”。
丢:注意与“去”的区别。
摆:右部上是“罒”,不要写成“日”。
抢:右部是“仓”,不要写成“”。
愿: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突:下部是“犬”,不要丢末笔点。
(3)多音字āáǎà òó
    juàn(羊圈)        zuān(钻研)          dào(倒水)
圈                  钻                    倒
    quān(一圈)        zuàn(钻石)          dǎo(碰倒)
     mò(石磨)         fáng(作坊)
磨                  坊
     mó(磨损)         fāng(坊间)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亡羊补牢 钻进去 劝告 筋疲力尽
明白 图画课 座位 交出 哈哈大笑
嘻嘻 老师 讲桌 五角星 然后 神情
发现 角度 愿意 麦子 立刻 突然
不要命 飞快 为难 身边 四周 吃惊
认真 脚步 难为情 亲切
(2)近义词
焦急——着急 巴望——渴望 急忙——赶忙
自言自语——自说自话 办法——方法
后悔——懊悔 筋疲力尽——精疲力竭
审视——审察 准确——精确 严肃——严厉
教诲——教导 难忘——牢记 愿意——乐意
突然——忽然 准备——打算 为难——作难
亲切——和蔼 连蹦带跳——活蹦乱跳

(3)反义词
焦急→冷静 急忙→从容 后悔→无悔
筋疲力尽→精力充沛 严肃→和蔼
和颜悦色→疾言厉色 深→浅
愿意→拒绝 亲切→冷漠 飞快→缓慢
(4)词语归类
①AABB式词语:老老实实 认认真真
类似的词语:大大方方 干干净净 急急忙忙 马马虎虎
②“×来×去”结构的词语:转来转去
类似的词语:飞来飞去 钻来钻去 走来走去
③ABAC式词语:自言自语
类似的词语:呆头呆脑 多才多艺 自卖自夸 谢天谢地
④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亡羊补牢
类似的成语: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笨鸟先飞 虎头蛇尾
⑤量词积累
几只羊 两个杨桃 一匹小马 一头老牛  一只松鼠 一条河
⑥修饰词积累
自言自语地说 认认真真地观察 老老实实地画 哗哗地流着
⑦出自寓言的成语
坐井观天 杯弓蛇影 买椟还珠 滥竽充数 画蛇添足 叶公好龙
二、佳句积累
1.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这句话同时运用了三种描写方法,“焦急”属于神态描写,“转来转去”属于动作描写,体现了他因为觉得禾苗长得慢而非常着急的样子。“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是对他的语言描写,说明了他想要用自己的办法帮助禾苗长得快些。
2.富有哲理的句子
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
这是小马的妈妈对小马说的话,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懂得遇到问题时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想想,一定要去试一试,找到解决的办法。
3.心理描写
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
这是对小马的心理描写,小马因为不知道河水的深度而不敢过河,他内心期盼妈妈能在自己身边,得到妈妈的帮助。
三、考试热点
1.《寓言二则》常以按课文主要内容填空的形式考查这两则寓言讲述的道理。
2.《画杨桃》第17自然段常以课内片段阅读的形式考查。
3.《小马过河》第7自然段属于重点段落,常以课内片段阅读的形式考查。
四、“1+X”阅读

推荐篇目:《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推荐理由:古代的寓言故事你都读过多少呢?小小的寓言给我们讲述深刻的哲理,使我们受到智慧的启迪。该书短小精悍,幽默深刻,仔细品读,不难发现古人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些小故事中的大道理吧!
阅读方法:本书属于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多通过故事讲述一定的道理,阅读时建议采用精读的方法,仔细体会寓言讲述的道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4 02: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