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害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规定、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幼儿告状的目的是想借助教师权威力量的影响来约束、改变或阻止同伴的行为。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种表现。虽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我们并不想看到孩子们的告状行为,但是不得不说每一次告状行为的处理都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
别看图书区的几个孩子,他们在安静的看着手中的绘本故事,看似一片平静祥和,可是就在两分钟前,就有一个小女孩气呼呼地跑来向我告状:“老师,他抢我的图书。”孩子们刚吃完午饭,我正在给孩子们铺床。听到这里我有点生气,因为在孩子们看书前我已经非常明确地强调过不准抢图书。来到图书区我一眼就看见了小女孩儿说的那个抢图书的男生,我蹲下来询问他为什么要抢别人的图书。原来这位小男生自己拿的图书看完了,想和这个小女孩交换,可是这个小女生还没有看完,并不同意和他交换,于是他便采取抢夺的方法。刚刚还想着要批评他,可是现在我改变了主意,我耐心的询问他:“老师告诉过你们,如果你手中的图书看完了可以怎么做呢?”“和别的小朋友交换”“对,和别的小朋友交换。可是和什么样的小朋友交换呢?”“和看完书的小朋友交换”“那交换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做呢,是直接去抢别人的图书吗?”“不是,要征求别人的同意”“那你知道自己刚刚错在哪里了吗?”“没有征求别人的同意就抢别人的图书”说到这里他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看他好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微笑着问他:“那因为你不恰当的行为让小朋友生气了,你应该怎么做呢?”旁边的小朋友都说:“给她说声对不起”他看看那个似乎不太生气的女孩,走到她身边低着头说:“对不起。”“没关系,我们交换图书吧,我的给你看,你的给我看。”小女孩说着把自己手中的图书给他,并拿过小男生手中的图书,他们俩又安安静静的坐下来看书了。
其实我们往往会发现孩子们每次告状都是我们平时强调过的问题,上厕所时排队不大声喧哗;洗手时不玩水;户外活动时不推挤不打闹;吃饭时不说话;不在教室里追逐打闹......每次他们犯错误后一顿批评教育,看似大家都知道错了,可是过不了多久又会犯相同的错误。简单的批评说教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孩子们告状的问题。
所以对待孩子的告状行为我们一定要讲究策略与方法。老师对于孩子告状行为之后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只是敷衍孩子,或者是很不以为然的告诉孩子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或者直接拉着犯错的孩子去给另一位孩子道歉,这样不仅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并且犯错误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以及怎样改正,下次当然还会犯同样的错误。而告状的孩子,最希望的就是得到老师的公正处理,并不是要老师一定去批评谁,因为自己能够按照老师要求去做,同时他也希望别人可以做到。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要时刻记得维护孩子幼小的自尊心,我们要引导孩子认识错误并且能够改正错误而非一遍一遍的说教,更不是敷衍塞责或者简单的批评。告状有时并不是一件坏事,这同样是对班级幼儿出现的某种现象进行引导教育的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