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五 推荐——领悟作者想象之奇
1.创设情境:外国人讲述《西游记》。
(1)设疑讲述:《西游记》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外国人眼中,《西游记》是什么样子的呢?在瑞典,一个乡村中学的老师正在给学生上外国文学课。一位学生要求老师讲一讲中国的《西游记》。老师是这样讲述的——
课件出示
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中国和尚去西方旅游探险的经历。
中国和尚骑着一匹白马,带着一个佣人,叫沙僧,是专门负责挑行李的。和尚还带着一只宠物猴和一头宠物猪,以便打发路途寂寞的时光。
一路上,和尚爬了许多山,过了许多河,遇到了一些麻烦事。他爬过最可怕的山是火焰山,还经过一个只有女子的女儿国,在那里得到了女王的礼遇。据说那猴子本事很大,一路上为他清除了很多障碍,其实也不过是一只蝎子,两只蜈蚣,五只黄鼠狼,七只蜘蛛而已;大的动物有一头牛,两只狮子和三头狼。不过猴子经常有些奇怪的行为,比如一发火就烧东西,一路上烧了几个山洞、一棵柳树、几个漂亮的宫殿;最奇怪的是他围着一堆白骨狠打。
宠物猪没有什么作用,只不过充当旅游解闷的工具而已。他特别能吃,一口气吃了四个西瓜,把和尚、佣人和猴子的那份也吃了。
和尚花了十三年才到印度,寻了些印度佛经,像得了宝贝一样回国了。
(2)引导:你们猜猜,外国学生听了这个故事会是什么反应?
学生们很惊讶,一是想不到中国人这么热衷冒险。二是想不到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喜欢宠物猪了。
(3)点拨: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们认同这位老师的介绍吗?
2.拟写好书推荐词。
引导:这位老师的介绍显现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请你写一份好书推荐词,介绍中国的《西游记》,让读者了解《西游记》的想象之奇、人物之神、情节之妙。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拟写好书推荐词,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文化,把知识转变为实际应用,达到读写拓展训练的效果。
板块六 拓展——走进古典名著之旅
1.推荐阅读书目。
(1)教师引导:除了《西游记》,还有很多古典名著等着我们去阅读。
课件依次出示,指名学生朗读。
课件出示
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赵子龙单骑救主……无论是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还是群雄争霸、斗智斗勇的韬略智慧,我们都能在《三国演义》中读到,我们都能从中领略历史的风云变幻。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吴用智取生辰纲,宋江率军三打祝家庄,扈三娘比武招亲……《水浒传》中到处都是英雄好汉的豪情壮志。
在《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里,既有儿女情长,风花雪月,也有盛衰变幻,人情冷暖。黛玉葬花,凄美缠绵;刘姥姥进大观园,笑话频出;宝玉和姐妹们结社赋诗,恣意畅快……
(2)指导阅读方法:这些古典名著都是长篇小说,语言半文半白,读起来可不容易哦!同学们可以借助连环画、评书或电视剧来帮助理解。
2.制订小组读书计划。
(1)课件出示表格。
课件出示
读书计划表
选择书目 《水浒传》( )《三国演义》( )《红楼梦》( )
个人自主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 全班交流
形式选择
活动时间 阅读回目 活动时间 活动内容
读书笔记
读后感
影视剧配音
课本剧表演
说评书
……
(2)小组商讨,完成表格。
(3)各小组介绍读书计划。
【设计意图】从一本书走向多本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形成阅读策略运用的循环圈。指导学生把原著与评书、连环画、影视剧结合起来读,有利于提高阅读兴趣,降低阅读难度。
第3课时
(读后分享课之《三国演义》)
▶课时目标
1.交流、分享选读书目的阅读成果,感受人物形象,品读精彩故事。
2.感受阅读古典名著的乐趣,能持续阅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板块一 三国主题曲——导入课题
1.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视频及主题曲。
(2)交流:看了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
(3)导入:这段视频,仿佛让我们翻开了历史的画卷,重回到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三国古战场。这个月,同学们一直在阅读名著《三国演义》,谁能简要地说说《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指名学生说)
2.教师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着重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争霸的故事,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被称为“英雄的史诗”。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视频创设情境,再现三国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板块二 三国人物谱——走近英雄
1.识英雄。
(1)教师引导:看图片,猜猜图中的人物是谁。(课件依次出示图片:董卓、司马懿、貂蝉、吕布、周瑜)
课件出示
(2)教师引导:读一读,猜猜每段文字分别描写的是谁,请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个人物的特点。
①课件依次出示语段,指名朗读、交流。
课件出示
见此人,跳下马来,平顶身高在九尺开外。往脸上看,卧蚕眉,丹凤眼,面如重枣,五绺长髯!胯下千里追风赤兔马,掌中青龙偃月刀。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身长七尺,细眼长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②教师小结:关羽“义”,诸葛亮“神”,曹操“奸”,张飞“直”。
2.话英雄。
(1)引导:据统计,《三国演义》描写了一千多个人物,在这众多的人物中,你认为哪些人是英雄?
(2)指名交流,相机引导。
(3)聊关羽的“义”。
①引导交流:提到关羽,你想到了哪些故事?
②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课件出示
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刺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毒,最后败走麦城。
③教师介绍:关羽在《三国演义》里号称“义绝”,他是忠义的化身。
(4)聊诸葛亮的“神”。
①引导: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核心人物之一,有关他的歇后语非常多,老师来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歇后语的前半部分,学生接答后半部分。
课件出示
诸葛亮借东风——神机妙算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战群儒——全凭一张嘴
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计 诸葛亮用空城计——迫不得已
②点拨:一条歇后语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诸葛亮非凡的智慧。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用兵如神,百战百胜。他忠心耿耿,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我们一起读读杜甫的《蜀相》。
课件出示杜甫的《蜀相》,学生齐读。
(5)聊刘备的“仁”。
引导交流:为了刻画刘备的仁义,作者通过写他爱哭来加以表现。护庶民,他大恸;尊爱将,他边哭边摔子。有很多人看不惯他的哭,你怎么看?(学生自由交流)
(6)聊曹操的“奸”。
①引导讨论: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曹操被写成奸诈之人。你同意吗?请说说理由。
②出示人物评语,学生齐读。
课件出示
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设计意图】通过识英雄、话英雄这两个环节,引导学生围绕相关人物,关注典型事件,获得整体感知;通过联结图片、唐诗、评论等,引发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建构对人物客观、立体的认识。
板块三 三国故事会——走进故事
1.教师引导。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也描写了气势磅礴的战争场景。请说说哪些战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指名交流,教师梳理,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最著名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2.听评书。
小组推荐学生表演评书《火烧赤壁》。
3.讲故事。
(1)过渡: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故事中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你知道书中写了哪些计谋吗?
(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缓兵之计、美人计、反间计、空城计、苦肉计、连环计……
(3)教师引导:哪个故事中的兵法谋略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请简要讲述。
①教师示范讲解“反间计”:赤壁之战前,蒋干自告奋勇,充当曹操的说客,企图劝说周瑜投降。而当时,周瑜正担心新降曹操的蔡瑁和张允帮助曹操训练好水军,于是就将计就计,摆下“群英会”接待蒋干,并佯装大醉与蒋干同床酣睡,诱导蒋干盗走事先伪造的张、蔡二人的投降书。急于立功的蒋干和生性多疑的曹操果然中计,蔡瑁和张允被杀,周瑜的“反间计”大获成功。
②指名学生讲故事。
4.演故事。
(1)在这些战役中,各路英雄是如何表现的呢?请看情景剧表演。
(2)小组轮流表演课前排练的情景剧,如“舌战群儒”“华容道义释曹操”等。
【设计意图】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战争、事件、兵法韬略等,统整、提取相关信息,并通过说评书、讲故事、演情景剧等多元化的方式呈现个性化的阅读成果,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板块四 三国语言库——积累语言
1.积累歇后语。
教师引导:前面说了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其实由三国故事演变而来的歇后语数不胜数。你知道这些歇后语的后半部分吗?
课件出示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2.积累成语。
(1)说一说:你知道哪些成语出自《三国演义》吗?
(2)讲一讲:你知道下列成语与哪些人物有关吗?
课件出示
望梅止渴 乐不思蜀 割发代首 刮目相看
初出茅庐 身在曹营心在汉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积累经典语段。
学生展示摘抄的好句好段,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累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歇后语、经典语段,在词句与典故之间建立联系,注重语言的理解和内化吸收,培养学生做摘抄笔记的好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