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长一段时间来,我们都在提倡,做教育要把学生放在正中间。
学校和老师们也一直在为之努力,研讨、实践、改革,调整课堂结构,转换教学模式,小组分了,学生发言讨论的时间多了,我们自以为做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可我们做的真的已经足够了吗。
初一的孩子,学段改换,科目的数量和难度全面升级,可就在他们对于这种转变应接不暇的同时,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种种问题又接踵而至。有些孩子的个人调节能力比较强,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自我疏导,或者通过主动寻求帮助来减轻个人压力。但与此同时,必然也会讯在着这样一批孩子,自我的抗压能力并不足够强,或者其正经历着来自家庭或者身体健康上的变故,在遭遇的困难时,这些孩子往往容易默默积攒压力,平时并不容易看得真切,可当这些压力积攒到一定程度,一个极小的问题也都可能会成为拿一根导致崩溃的稻草。
在心理咨询帮助方面,老师能够做到的是极有限的,即使我们有足够的耐心、爱心、恒心,我们也只能通过陪伴和对谈帮助孩子进行疏解,但老师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我们的心理援助终是不得章法的,那么,面对青春期孩子频发的心理问题,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首先,我们应当对每个孩子都予以平等且足够的关注。从课堂够观察孩子一段时间来的听课状态,从作业观察孩子一段时间来家庭学习的质量,从学校活动观察孩子对于集体的融入感和对自我的认同度,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与孩子进行交流,与家长进行沟通,做问题的发现者,使问题在初期就得到重视,及时解决。
另外,作为老师,我们所提倡并施行的生本位,并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还应当在教学检验的方方面面,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从他们学习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作业如何布置能够对学生起到复习当日知识的作用,又不为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题目讲解用什么形式学生能够听得更清楚明白?考试的频率和难度控制在什么范围内才能既锻炼学生的做题能力,又不会使学生过于疲惫,打击其学习的兴致?这些问题不应当仅仅老师一言堂,而是应该走入学生当中,认真聆听学生的观点和建议。让学生表达真实的感受,向老师反映自己的思考。如何学习才是最高效的?师生应共同讨论、制定、实践,通过不断地摸索找到最适合于本班学生的课堂教学以及检查反馈的方式。
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当充分反映于与学生交往的方方面面,毕竟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只是一个引领者、辅助者,对学生,我们应当悉心关注,同时还应该附身聆听,发现学生真正的意愿和志趣,帮助学生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