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我听到的一个教学中的案例:
有一位班主任说,他的班里有一名爱打架的学生。这个学生成长在一个动辄用拳头说话的家庭里,耳濡目染,从幼儿园就有了“打架大王”的名声。幼儿园老师见到他就头疼,小学老师对他也无计可施。
这位班主任决心要改变他的状况。她专门去该生就读过的各年级老师那里了解他的个性、历史和家庭情况,并且仔细观察了这位打架大王的日常表现。她发现,其实他很想跟同学玩,只是不会采取正当的方式与人交往,与人打交道时习惯采用侵犯性动作,这也是惹出打架事件的主要原因。
分析之后,这位班主任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处理程序。她在班里宣布:从现在起,全班同学帮助“打架大王”改变打架的坏毛病。先允许他每周打几次,超过这个次数,全班同学就不理睬他。 “打架大王”打架往往是为了跟同学玩,大家不理睬他这一措施会产生较强的牵制作用。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令自己难受的局面,他会有意识地控制打架次数。与此同时,班主任常常请他帮着做一些事情,还与他一起边吃饭边聊天儿。 这些活动给“打架大王”提供了与同学正常交往的机会,也让他感受到了尊重与自信。班主任根据他的表现逐渐减少限定的次数,从每周拉长到每两周,再拉长到每个月、每学期、每学...到初三时,“打架大王”基本上改掉了打架的坏习惯,而且与班主任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