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下载及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13:39:18 | 只看该作者
转  述

1.理解什么是转述,掌握转述的基本要求。
2.根据要求进行转述训练。  
3.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培养他们表达的自信心。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很多的事情,在解决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人们常常请人把话转告给别人,这就叫“捎话儿”,也叫“转述”。今天我们来学习口语交际——转述。(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二、结合通知,把握要点。
1.谈话:让我们来看这个通知,动动你的小脑筋,想想怎么来转述呢。
通  知
本周五(3月23日)下午两点,在本班教室召开家长会,交流家庭阅读情况,评选“书香家庭”。
温馨提示:
(1)请家长带好纸、笔,以便记录和填写选票。
(2)因为学校停车不便,建议家长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3)请提前十分钟到会场。开会期间请自觉遵守会场秩序:关闭手机,不随意走动,保持安静。
新华路小学四年级(3)班
3月21日
2.思考:根据上面的通知,转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自己先认真读一读上面的通知,想一想自己该怎样转述。
(2)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转述要求:
转述应注意:转述别人的话,首先要听清、记准别人的话,别弄错;转述的时候,要把原话说清楚、说明白,不然就会耽误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通知该怎么转述?
引导学生针对不同意见进行交流,从而达成共识。
讨论后小结: 转述要求。
(1)转述时,弄清要点,不要遗漏主要信息。
(2)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三、小组讨论,学生互动。
1.阅读通知,小组讨论。
2.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在讨论时,小组成员分别讲述对这个通知转述的方式,表达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讨论时,听到不同意见,要换位思考,积极沟通。
四、创设情境,练习转述。
1.向父母转述。
学生分角色扮演爸爸、妈妈、女儿、儿子,由儿子或者女儿向爸爸或妈妈转述通知的内容。
2.其他学生做倾听者,听后进行评价,并进行新一轮的转述。
3.拓展活动。
小组内开展转述活动,各小组创设不同的情境,练习转述。
4.小结:让我们运用这次口语交际学到的好方法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转述内容吧!


转述
注意:听清、记准 说清楚、说明白
要求:要抓住要点,不遗漏
  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本课口语交际是训练“转述”的能力,这不只是说法的改变,而是在听话、说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综合能力。我先让学生自读通知,接着引导学生讨论:该怎样转述这个通知?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这个很简单,思考了一会儿时间,就举手了。也有一部分学生不敢举手,可能是不知道如何转述,也有可能是对自己的答案不自信。在学生们说的时候,我给了其他学生评价的机会,这同样是表达的训练,我给学生们提供了“我觉得……”“我认为……”“你说的……”等句式,让他们有一个意识,在给别人提意见时一定要诚心诚意,要先说优点,再指出不足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和同桌练习转述,明确转述时把内容说完整、说准确,不能丢三落四,也不能说错。最后,我又进行了延伸,巩固了学生转述的能力。我给出了其他几个事件,让学生进行转述,通过实战提高转述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13:39:24 | 只看该作者

我 的 乐 园

1.明确“我的乐园”的写作内容。
2.写出乐园的特点,以及乐园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3.运用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法,表达对乐园的喜爱之情。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欢乐,同学们,你们的乐园是哪里呢?(引入)
2.组织同学交流介绍。(学生各抒己见)
现在,让我们以“我的乐园”为题开始这次习作之旅吧!(板书课题)
二、启发思路,讨论交流。
1.打开思路。
你的乐园都有哪些呢?
是“满是玩具的房间”“村头小河边的草地”,还是“班级图书角”“自己家的院子”?或者是“学校的篮球场”“爷爷的菜地”?……(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交流。
(1)引导学生先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乐园是哪里。
(2)乐园有什么特点?(此处可作细节描写)
三、习作指导。
1.阅读感受。
先来读一读表格中的内容。
指名读。
读后交流:“村头小河边的草地”上都有什么?小朋友喜欢在这里做什么?
2.整理思路。
你的乐园是什么样子的?在那儿你最喜爱干什么?这个乐园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快乐?
让我们把自己的乐园介绍给同学吧。
开始小组交流。
3.写作提示:写之前可以仿照课本中的样子,做一个表格。
写完后把习作读给同学听,让他们来感受你的快乐。
4.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1.选出两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班级进行点评。
2.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的乐园是什么样子的,在那儿你最喜爱干什么,这个乐园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快乐。注意语言通顺、用词恰当等。
五、习作小结。
我们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园,抓住乐园的特点,写出了乐园里做的事情和获得的快乐。
六、延伸活动。
将你的作文与你的同桌交换,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画出对方作文中所刻画的具体场景。(看看是否刻画到位)


我的乐园
乐园有哪些
乐园有什么特点
带给你怎样的快乐


通过这次习作,我让学生懂得了,生活是快乐的,这些快乐的事情就是写作的材料,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值得记录的小细节,善于去发现,你就会把自己的乐园写得更加迷人。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交流、小组互相点评,同学们受益匪浅。我也发现,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需要重视对写作技法的指导以及文词的积累,这样学生的文章才能更加丰富多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13:39:29 | 只看该作者
1.积累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2.学习积累词语,体会乡下与城市生活的不同,并能选择一幅画写一写。
3.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卜算子•咏梅》的意境,积累古诗。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第一单元的4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4篇课文的题目。
二、学习“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请你阅读第一单元的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句子。(学生自由交流)
2.出示句子:
《清平乐•村居》,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我感受到作者对乡下朴素生活的喜爱之情。)
《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我从这最后一句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想法。)
《天窗》,“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齐读这几句话,再次感受体会。
3.还有些句子特别能够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想法,到课文里面找一找,读一读。
4.小结:以后我们要继续多多积累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句子。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课文中有很多词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现在我们就先来看看下面这一题。
课件展示:读一读,选两三个词语,说说你体会到的乡下和城市生活的不同。
繁华 璀璨 高楼林立 车水马龙 大街小巷
肥沃 麦浪 炊烟袅袅 依山傍水 鸡犬相闻
分行读,指名读,学生齐读。
说说从这些词语你体会到的乡下和城市生活的不同。(第一行描写的是城市生活,第二行描写的是乡村生活。)
2.小组朗读,全班交流。
(二)第二题。
1.“词句段运用”还有两个句子,先读一读。
(1)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2)飞翔的海鸥,金色的沙滩,带着泡沫的浪花,构成了迷人的海岸线。
2.选一幅画面,照样子写一写。
(1)仿照上面的两个句子,仔细观察课文的三幅图,说一说。
(2)选一幅照样子写一写。
示例:①广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高高的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绘成了一幅草原风景图。
②山间流水潺潺,溪边树木葱茏,小鸟欢唱,构成了一幅和谐的山水画。
③高大的教学楼,宽阔的塑胶操场,再加上跑道上奋力奔跑的孩子,构成了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线。
3.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学习“日积月累”。
1.指名朗读“日积月累”中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2.学生齐读。
3.了解词意,体会情感。(托物言志,通过对梅花俏丽而坚韧不拔形象的塑造,寄托了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无畏、谦虚磊落、藐视各种困难的情怀。)
4.试着背诵。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积累了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句子,积累了词语,仿写了句子,还背诵了一首毛泽东的词。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积累词语,积累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句子,持之以恒的积累一定会丰富学生的素材库。
2.仿照上面的两个句子,仔细观察课文的三幅图,选一幅照样子写一写。这样强化句子训练,使学生能在以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理解、背诵《卜算子•咏梅》,积累毛泽东的诗词,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不断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1-3-16 10:16:19 | 只看该作者
这些资料很优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1-5-17 16:49:26 | 只看该作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同步教案密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8 09: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