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读了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该书所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仍有其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好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巴班斯基在很早以前就用他独特的眼光注意到了教学的有效性原则。他注意到了教学的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我想我们的教学也就是各个教学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组合,只要是把它们很好的按照科学的教育规律结合在了一起,我想我们的课程必然就会显得紧凑、有效率,而且学生也会喜欢。
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1)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概念;(2)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3)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原则;(4)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程序;(5)预防和克服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最优化措施;(6)对优秀学生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途径。该理论对原苏联教育界有很大的影响,对中国甚至对世界教学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为什么会受到如此重视和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任务、目的及学生的特点、本人的特长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来选择教学方法,并判断它是否能够全面地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通过钻研、通读教材,如果发现必须充实教材内容,那么教师就必须借助教学参考书和有关该学科的科普读物予以解决。与此同时,还应使教材内容现实化:即以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生活发展的最新例子、事实等,来充实教材内容。并在内容中充分考虑学生日常的生产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特点,依靠学生周围现实中所熟悉的事实、例子,探讨和完成课上所学问题的作业,也可以同时完成几项教学任务:保证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的职业定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掌握知识,从而保证提高既定时间内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达到最优化的目的。
其次,教学不应完全依赖“课本”,也就是说要灵活地使用教材。“跳出教材看教材、跳出教材用教材”,新课程的环境给予了我们教师更大的自主教育空间,要把教材当作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载体,当作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抓手,让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而不是让学生围着教材转。譬如词语教学,我们可以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让孩子们首先将自己融入情景中,然后再去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想象去寻找不同的词语角色。最主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对某个事物与某个词语的一种简单的链接,而是进行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创造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是极具个性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正倡导的“人文性”。
其三、要做到教学内容最优化,还要做好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整合,备课不但要研究课文的思路,老师的教路,还要认真研究孩子的学路。有句俗话叫“众口难调”,所以,大厨师很难当,而且吃饭的人越多,越难一致。由此,我想到我们的教育。我们现在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老师相当于大厨师,学生相当于食客。客观地说,再高明的厨师也做不出让每个人都满意的饭菜;同理,再高明的老师,他的教育教学方法也不会完全适合每一个学生。因此我们教师不妨在认真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多“备学生”!学生们知道些什么,什么可以自学,什么应当小组议论,什么必须教师讲授,教师都应该做到有所预见。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教学目标的达成就可以区别对待了,作业的布置也要做到相应的分层次布置。这就需要教师在细节上下工夫,力争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入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大有收获。
学习《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一书,让我受用终身,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今后我会多抽时间阅读学习,让习惯学习,爱好读书成为我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加油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