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保持一份好心情,做事的效果就会提升很多;整天郁郁寡欢,别人看着不高兴,自己也提不起兴趣,结果可想而知。
不生气:转移注意力,不做爱发脾气的“小暴龙”
生气是一种情绪的发泄,任何人都避免不了。孩子生气的原因有很多,挫折、等待、孤独、闹矛盾、受批评、要求得不到满足等。当孩子生气时,父母只有弄清楚他为什么生气,才能有效应对。所以,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心情教育,首先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孩子生气时,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比如说,孩子因为某事生气了,父母不妨做一些滑稽的动作去逗他,或者是想一些孩子喜欢玩的游戏……这样,孩子很容易就会转变心情。无论怎么做,都不如以身作则,父母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气。
不冲动:磨炼耐性,做事才会三思而行
孩子自制力差,无法预见做事的后果,常常凭着本能行动。事实证明,任何时候冲动做事,都是要付出代价、受到惩罚的。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有耐心,懂得克制,远离冲动这个魔鬼。
在引导孩子避免产生冲动情绪时,完全可以讲一些类似的小故事或者是自己看到的。总之,单纯地讲道理,孩子可能不会听;但孩子都喜欢听童话故事,如果能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他们明白一时冲动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那么他们的冲动行为或多或少会得到改善。
不焦虑:警惕这些反常反应,它们暗示着焦虑情绪的存在
如今,焦虑已经不再是成年人的专利,它已经开始向孩子袭来,情绪不稳、烦躁、吵闹、胆怯……轻则影响孩子正常的生活,严重的会形成一种病态。作为父母,爱孩子就要关注孩子的内心,让孩子远离焦虑,快乐成长。
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们足够的玩乐时间,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彻底放松。对于学习焦虑的孩子来说,借助生活中的一些事去启发他们思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旦产生兴趣,他们对学习的焦虑才会慢慢缓解。
不恐惧:陪孩子跟他的“害怕”待一会儿
恐惧则是一种内心紧张的状态。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最或多或少对某事产生恐惧,比如对陌生人、黑夜、凶猛的动物等。轻度的恐惧是孩子保护自己的一种本能反应,一旦过度,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阻碍。
孩子之所以会感到害怕,是因为他们对事物的无知。很多孩子不敢一个人睡觉,有的是因为怕黑,有的则是因为过去受过惊吓,内心留下了非常可怕的阴影。比如有些父母为了不让孩子做一些事,就对孩子说一些狼啊,坏人之类的吓唬他们,让他们因害怕而服从。殊不知,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内心的恐惧。千万不要用恐吓的方法教育孩子,更不能为孩子讲带有迷信、恐怖色彩的故事。此外,要对孩子进行勇敢教育,给孩子讲一些关于勇敢的故事,激励孩子的胆量和意志。
孩子不敢独自做某件事时,父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多鼓励,必要时给他们一些指导,让他们慢慢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慢慢地,孩子的胆子就会越来越大、不恐惧。
不紧张:方法总比困难多,教孩子积极地自我暗示
孩子在面对一件新事物时,因害怕自己做不好或者其他原因而产生紧张情绪,这是一种正常的表现。对于任何人来说,适当紧张是正常的,过度紧张会让事情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
积极的心理语言总能起到很强的暗示作用,正面的心理暗示可以增加人的自信,激发出最佳的“竞技状态”。对于复习迎考阶段的孩子,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积极引导,让他们自我暗示:“我很努力,我会成功的!”千万不要否定、贬低孩子。
孩子遇事紧张,作为父母,我们不能替他们直接去解决,也很少能为孩子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这种时候,在精神上给他们力量,帮他们渡过紧张心理的难关。
不骂人:无论多有理,也不能出口伤人
父母一般都非常在意孩子在外人面前的表现,都希望孩子遵守成年人制订的礼节:主动和人打招呼、会使用礼貌用语、有文明的言行举止等,因此经常教导、督促、提醒甚至强迫孩子懂礼貌。可是,结果呢?孩子会不会言听计从?一定要清楚,逼着孩子有礼貌、当着别人的面说孩子没礼貌,本来就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不自卑:正确认识自己的长板和短板
自卑,是一种因为对自己的不恰当认识而引发的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长期生活在自卑之中,被自卑所笼罩的孩子,会严重影响其身心发展和人际交往,这样的孩子,即使非常聪明,也会因为自卑而难以发挥出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对孩子来说,他们不喜欢生活在别人的光芒之下。父母千万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要时时刻刻陪伴孩子成长,给孩子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只有让孩子相信他是最棒的,他才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