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经记不起是第几次到重庆成都学习了,这两个城市以盛产美食和美女而声名在外,所以我和很多人一样,愿意不限次数的前往,每一次去都会有新的体验和收获。这次也不意外,只是这次体验到的更多是---以人为本这个概念的理念。
想当长的时间里,“以人为本“在我的认知中是一个抽象又模糊的概念,只是觉得很多赞歌里用到的词语一定是重要的、美好的,只是不能把它与生活和工作联系起来,这样说并不是生活工作没有”以人为本“的存在,只是因我个人的粗浅而没有深刻感受它的内涵。
对以人为本的清晰感知是在谢家湾小学里完成的。这是走进谢家湾小学,听校长报告中的小梅花课程的实施,实地参观校园,举目望去墙上挂的皆是孩子们灿烂的笑脸,真切感受到”孩子才是学校的灵魂“。这所荣获了中国教育领域的第一个质量奖的小学,这个校长能够走进人民大会堂,并且坐在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台的小学,靠的是什么样的魔力取得了如此卓越的成就?是六年影响一生美好初心的坚守、是敢为人先的勇气、是内心笃定的坚持,是把孩子的立场、体验、收获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归宿的自然衬垫。
摒弃功利的色彩主义,把孩子的立场、体验、收获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多么美好纯粹的教育情怀。为了保护孩子的视力,在校期间增加大量的户外活动时间,近视眼和小胖墩明显减少。为培养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把集体分餐改为自助餐,为让孩子们体验就餐文化,学校拒绝不易摔碎的不锈钢而坚持使用易碎陶瓷餐具,偶有打破餐具,校长说那是成长的声音。为培养学生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取餐后就近入座,打破班级界限。为给孩子更轻松惬意的就餐氛围,试行一段学生值日检查后果断停止,从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长短不一的课堂,没有铃声的校园.......在追求整体形象而大一统的校园里,这个学校的很多做法可谓是独树一帜,堪称另类!
大一统盛行其道不仅是形象的提升和塑造,更是一种省心稳妥便捷的管理模式。且不论课程的复杂性,就从几个小事上便可对比。
在很多学校的很多班级,为了减少麻烦,降低安全隐患的发生,除了体育活动外,老师鲜少带孩子到户外活动,不主动带孩子出去这种意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校管理者都是一种懒政思维,把孩子放到教室是最安全简单的方式,但却忽略了孩子尤其是小学的孩子更需要到自然地环境了舒展生命、观察体验自然。
郑东新区敢为人先,大步跨进延时服务行列,配餐成为了学校工作的重要部分,学生在校时间的延长直接导致老师工作过量倍增,尤其是小学老师累的苦不堪言。但这是时代发展所需,新生事物从无到有的过程总需要一段时间适应。作为老师必须接受这是自己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只能齐心协力想办法优化工作方式,以减轻工作量。在配餐问题中,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们就餐能否说话?
很多学校为了彰显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取餐就餐均要静悄悄,看着每班几十个孩子安安静静的吃饭,我没有惊喜只有压抑。即便是优雅的西餐厅,也从来不是鸦雀无声啊,只是大家都会轻声细语交流,不给别人带去打扰和影响。试想如果把我们成年人每天放在沉闷安静的环境就餐,自己是什么体验?长久下去会不会影响心理?会不会影响消化?会不会影响对食物的兴趣?
我曾试着对就餐时是否需要安静问过多位校长和副校长,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看法比较一致,那就是不能放开让学生说话,敢翻开就炸开锅收不住了。小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组织难度的确比较大,我曾在开学典礼上试着组织,发现有些孩子根本不屑于接受老师发出的信号,你喊破天地,她依然自我逍遥。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不能因噎废食,在这个问题上,老师们如果多动动脑筋,从组织能力和激励方式上多下功夫,我想是能够慢慢好起来的。正如希亚校长所言,即便偶有大声说话的声音,那也是成长的声音。谢家湾小学由此开发出系列的环境育人课程。
针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设计相应的课程来解决,而非因噎废食、简单一刀切大一统,这才是教育者应有的姿态,一刀切之下只能成为管理而非教育。
十几年风风雨雨的改革路,谢家湾小学在刘希亚校长的带领下,笃定的走了下来,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学校亦或是校长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育共同体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有为就有位,刘希亚校长从一个幼师毕业生,一个在农村工作多年的乡村教师,逐渐走向教育家的高度。改革取得成果让人羡慕和敬仰,那么大的变革,中间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是局外人难以才想象的,改革背后的坚韧付出,才是更值得我们敬重和学习。刘希亚校长带领的团队用自己的行动完美诠释了何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以人为本,孩子才是学校的灵魂,一切工作都从孩子的立场、体验、出发,坚守这最本真朴素的教育原理,校园一定是我们想看到的样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