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历年初中数学期末真题卷的使用的说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21:5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期末备考时间紧、任务重是我们面临的普遍问题,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的复习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把复习的一个重点有针对性的指向了历年期末真题,仔细分析历年的期末真题,会发现真题卷上的试题总是有规律可循的。

考试是学生的主战场,我在想:如果让学生自己亲自发现历年真题的题型在各章节的分布及出题规律,那么学生对于期末复习也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源,即打印历年期末真题卷,引导学生去发现期末试题的命题规律,揭开期末考试的神秘面纱。

首先,备考阶段我一般会给学生打印近5年的期末真题卷,然后挑出1套我自己收好,留做最后考前模拟,其余4套试卷按顺序装订好,分发给每一位同学,前期的准备工作就完成了。

第二步:就是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手中的4套卷。课前,学生需要提前完成一项工作:在每个题号前标注该题目出自哪个章节以及简明扼要的写出该题目所包含的知识点(例如:五、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等等),这个工作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够顺利完成。

接下来,就是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把4套卷考查的知识点分章节分析。比如:按章节顺序,第一章,4套卷上的题目放在一起来看,选择题放在一起看,填空题放在一看,解答题放在一起看,分析完一章,本章的考点基本也就明确了,因为七年级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基础,每年的考点在各章节的分布以及题型设置大致不会相差太多,而且通过近4年的考查方式基本就能够分析出当年的考点及试题类型。同样的方法,分析其余章节。

分析完之后,一些简单的题目课堂上不用做过多的处理,让学生课下完成即可,学生写的时候,提出要求:按章节完成,比如:第一次完成第一章节的题目,第二次完成第二章节的题目,以此类推,若有需要,有的章节可分多次进行。

对于需要课堂上处理的共性问题,可以详细讲解,教给学生做题的策略和技巧,碰到这种题目,就如何分析题目、如何思考、如何做题等,此外,对于大题,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规范答题,在试卷上如何书写才能拿到更多的分数甚至是满分,讲完一道题,就让学生用我们课堂讲授的方法做一道本章节的同类题以加强巩固,因为我们已经给学生分析了此种类型题的做题通法,所以大部分认真听课的学生都能够做出来,我在课堂上讲解答题的时候平时习惯给学生说,写到哪一步,就能拿到多少分,所以即使对于一部分程度不太好的学生,也能够写出来一部分,拿到一部分分数。

很多同学反映,老师课堂上讲的题目都能听懂,但是自己一做题就做不出来,我就这样告诉学生:上课不仅要听老师讲这道题目怎么解答,关键的是看老师上课如何带领大家分析题目,那么在自己的做题过程中,你也像老师在课堂上分析题目那样,自己去分析题目,那么慢慢地,题目就迎刃而解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的能力就增强了,数学学起来自然没有那么困难。

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分析试卷过程,学生对于整本书的考点基本也很明确了,最后一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来猜题,这也是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一个环节,有了前边的基础,学生们都纷纷猜题,积极发言,在猜题的过程中,学生们每说出一种题型,我们就列在黑板上,再快速的把这种题的做题思路再回顾一遍,最后学生如果有说的不完整的地方,我们可以稍作补充。一节课下来,相当于我们对整本书的考点又总体复习了一遍,对于这些常考的题目,我们在考前带领学生一遍一遍的复习、回顾,那么再难的题目,学生不停地重复见到,也会增加熟悉感。

最后我们把黑板上整理的考点,让学生整理下来,学生也都会认真地像“宝贝”一样的整理好夹到自己的书中,如果课堂最后再加一句:这是我们的秘密,不要外传哟~,就更增加了这份考点的含金量。

对于数学期末考试,一般情况下,考前复习的时间还比较充足,考前复习的时间给学生布置好复习任务,再加一句:把我们的“秘籍”也拿出来,再逐个知识点认真复习一遍就可以上战场了,本来复习的时间对学生来说是有点儿枯燥的,这样一来,也提高了学生的复习效率。所以,我觉得考前对于历年真题卷的分析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让学生对期末考试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郑州市第一二三中学

杨欢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13: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