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038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部编版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3 13:26: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部编版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与反思
3.月是故乡明
课题        月是故乡明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
重点        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
难点        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
2.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7 )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出示课件1】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学生欣赏新学堂歌,互相交流读诗的感受。
3.教师评议并小结:自古以来,月亮是个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所吟咏的对象,在描写月亮的诗文中倾注了作者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作者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经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感受文中蕴含在“月”中的思想感情。(板书课题:月是故乡明)学生齐读课题。
4. (1)你对“月是故乡明”这一题目有哪些了解?
①“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②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
③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的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2)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评议、小结。)
①想到季羡林老人的文章《月是故乡明》的主旨应该是“思念家乡”。
②想到了与月亮相关的其他诗句,如李白的《古朗月行》等等。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1.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3】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世界著名语言学大师。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在北大朗润园,通过对故乡月色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的描写,抒发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细细体味吧。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新课
教学
( 31  )分钟        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认读生字。
①课件出示文中的生字词语。【出示课件6】
徘徊  烟波浩渺 篝火 萌动 澄澈 风光旖旎 瑞士 莱蒙湖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耄耋 燕园圣地 点缀
②指名多个学生读,指名学生领读,齐读。
③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燕”
①yàn 鸟类的一科,候鸟,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
②yān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南部。
举例:
a.我现在已经年近老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
b.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3)理解词语:学生自由发言,全班交流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示课件7】
四、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月是故乡明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解释。
(2)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3)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4)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者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
五、图片展示,欣赏故乡的明月。
多媒体出示多幅图片“故乡的明月”,字幕出示课文内容,【出示课件11】学生用感官来感受“月是故乡明”,朗读字幕。          
鼓励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积累多种识记生字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既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也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在读中感悟文章的语言的特点。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2 )分钟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一节课,我们初读了《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并跟随作家季羡林一道欣赏了“故乡的明月”。
2.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和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和文章进行阅读,和同学进行分享。        搜集和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和文章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3 13:26:41 | 只看该作者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一读,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在烟波浩渺(miǎo   mǎo)的海边,我们点起篝(gòu  gōu)火。听着海浪声,看着火光闪动,一种激动在心底萌(méng  míng)发。抬头望去,那澄(dèng  chéng)澈(chè  cè)的月光是如此的温柔。
(2)那位耄(māo  mào)耋(dié  dé)老人,一个人住在乡下。夏天,他的小院儿充满绿色,各色花朵点缀(zuì  zhuì)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二、给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意思不变。
(1)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      )(        )
(2)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
(3)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
三、把词语和相关的意思用直线连起来。
烟波浩渺        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乐此不疲        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相映成趣        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巍峨雄奇        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
【答案】
一、(1)miǎo  gōu  méng chéng chè
(2)mào dié zhuì
二、(1)陪衬(衬托)  不可胜数(不可计数)  (2)大概(可能)  (3)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三、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巍峨雄奇: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细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2.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2 )分钟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了解了“月是故乡明” 这句话的出处,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并跟随作家季羡林一道欣赏了“故乡的明月”。
3.当你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时,心中一定也引起无限遐想,也一定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
(1)说说面对月亮你都想起过那些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当你面对明月,想起古人的诗句时,你是否想到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学生自由发言。)
4.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了解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寄托在明月中的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希望同学们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通过交流,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新课
教学
(  34 )分钟        二、细读品味,体会文意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出示课件3】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1)这段话和课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一自然段是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的简单解释。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课件出示:【出示课件4】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引出了下文中故乡的水。)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山高月小”分别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作的散文前、后《赤壁赋》。
③“三潭印月” 是西湖十景之一,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尤三潭印明月的景观享誉中外。
④这部分课文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由月亮总有陪衬,引出下文作者对故乡苇塘上和水中月亮的描述和怀念。)
⑤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课件出示:【出示课件9】
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天天盼望着黄昏早早来临。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
②作者说“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句中的“此”是指代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句中的“此”是指代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它更突显“我”对童年和家乡的眷念。)
③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这些童年趣事呢?(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对作者故乡的思念。)
④“八月湖水平”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对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家乡几个大苇坑的烟波浩渺与洞庭湖的“八月湖水平”相比较,显出作者心目中,苇坑也是阔大的。
⑤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3.课件出示:【出示课件13】
到了更晚的时候,……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在这部分课文中作者又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请作简要概括。(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梦中见两个月亮叠加在一起。)
②作者说“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由现实到梦境,作者这样写想表达什么?(表达自己儿时对家乡的热爱;表达此时对家乡的眷念。)
③这些童年趣事都与什么有关,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呢?(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对作者故乡的思念。)
③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学生默读课文2—4自然段,教师小结:
作者在第2—4自然段描写了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自然段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待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记忆犹新,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坑边玩,梦月亮。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板书: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3 13:26:45 | 只看该作者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课件出示:【出示课件17】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作者离乡背井,漂泊天涯期间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作者列举了哪里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作者喜欢哪些月亮吗?(喜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
②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③从“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你又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④作者为什么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因为“我的小月亮”勾起“我”对童年的趣事的回忆;使“我”想起故乡。)
⑤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课件出示:【出示课件23】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朗润园”和“燕园”是什么地方?(a.朗润园今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校内。b.燕园位于北京的海淀,名字来源于燕京大学。)
②作者描述“朗润园”和“燕园”这些赏月胜地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③从“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一句你感受到什么?(随着年月的增加,作者的思乡之情更加强烈。)
④从“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一句你又感受到什么?(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在作者看来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
⑤“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⑥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学生默读课文5—6自然段,教师小结:
这部分课文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之情。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板书:作者离开故乡之后对故乡的思念。)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课件出示:【出示课件27】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1)作者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因为故乡的月亮总是能勾起“我”对童年趣事的回忆,使“我”总是能够想起故乡,也更让“我”眷恋祖国。)
(2)课文的结尾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最后一自然段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板书:呼应前文,情感迸发。)
(3)指导朗读,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1.作者在文章中主要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仍怀念自己的家乡, 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通过对故乡月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板书: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2.多媒体再次出示多幅图片“故乡的明月”,字幕出示部分课文内容,【出示课件28】学生朗读字幕,感受“月是故乡明”。                      
3.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阅读全文,要把自己融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读着读着仿佛是自己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在古柳树下点篝火摇树捉知了;在大苇坑边望月游玩;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引导学生了解文章,通过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它地方见到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的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深情,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4 )分钟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2.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体现作者童真的句段。
(2)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诗文或图片,和同学们分享。
    抄写文中体现童真的句段是为了让学生勤于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板书
内容        月   
是   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故                                      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乡   作者离开故乡之后对故乡的思念
明   呼应前文,情感迸发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括号里加上表示数量的词语。
一(  )月亮    一(  )柱子    几(  )大苇坑
一(  )明月    一(  )知了    几(  )土山
二、把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四字词语,意思不变。  
1.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亮的光辉充满四周,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
2.我在故乡只待了六年,以后就离开家乡到外地,漂泊天涯。(              )
3.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蓝而广阔无际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
三、默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四、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儿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1.上面两段话选自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作家            写的            。
2. 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选择正确的答案(              )
(1)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
(2)在古柳树下点篝火摇树捉知了;
(3)在大苇坑边望月游玩;
(4)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3.你对“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一句中的“此”是怎样理解的?
                                                                           
4.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却写了那么多童年趣事,多余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3 13:26:50 | 只看该作者
                                                                     
                                                                           
【答案】
一、一(个)月亮    一(个)柱子    几(个)大苇坑
一(轮)明月    一(群)知了    几(座)土山
二、1.清光四溢  2.离乡背井  3.碧波万顷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答案不唯一。)
四、1.季羡林  月是故乡明
2.(1)(2)(3)(4)
3.句中的“此”是指代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对这两件事的回忆更突显“我”对童年和家乡的眷念。
4. 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开课伊始,播放表达思乡之情的新学堂歌《静夜思》,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受,诗句所表达出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使学生很快受到感染,把学生带进了课文描述的思乡情景。教学中善于抓住学生的阅读需求和兴趣爱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第二课时开课,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望月时想到的诗句和有关的人、景、事等,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激起学生更丰富的想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课堂交流的全过程中,既提高了组织语言和表达想法的表达能力,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真正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堂教学的主题策略落实到实处。
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和感悟。
课堂上,阅读教学的主体学生,阅读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读。教学中,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如通过启发性语言创设氛围“《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在北大朗润园,通过对故乡月色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的描写,抒发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细细体味吧。”“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阅读全文,要把自己融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读着读着仿佛是自己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在古柳树下点篝火摇树捉知了;在大苇坑边望月游玩;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巧妙运用课件创设氛围“多媒体再次出示多幅图片“故乡的明月”,字幕出示部分课文内容,学生朗读字幕,感受‘月是故乡明’”,创设情景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和感悟,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引导学生在浓厚的阅读氛围中入情入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读文的形式不断变化,如默读、自由朗读、指名读、齐读、领读等,在不断的读、思、议的练习中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在阅读中把握主要内容,体会语言文字中透露出的思想感情。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在本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对月亮、对与月亮相关的景和事等,进而感受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由于本课设计的课外知识较多,在了解这些内容时教师引得较多。
2.课堂容量偏大,个别地方处理得较为仓促。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写下的文章。老先生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作者巧妙设题,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文章的题目,统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乡思之情。
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结构。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本文的主旨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文章中对于景和事的描述都是为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服务的。在文中,作者通过对故乡的月亮的具体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捉知了、看月亮、游玩、做梦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写这些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样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它地方见到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的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深情;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作者介绍】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享年98岁),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
【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前赤壁赋》节选
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莱蒙湖
莱蒙湖又名日内瓦湖,日内夫湖,是西欧名湖,为著名风景区和疗养地。
位于瑞士西南端的日内瓦近郊,同法国东部接壤,长72公里,宽8公里,面积580平方公里。分属瑞士和法国,约各占一半。
湖面海拔375米,平均水深150米,最深处达310米。
湖水流向由东向西,形状略似新月,月缺部分与法国衔接。是阿尔卑斯山区最大湖泊,湖水涟涟,烟霞万顷,湖面似镜,水不扬波,终年不冻,色深蓝,清澈。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出自宋代苏轼的《后赤壁赋》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尤三潭印明月的景观享誉中外。主要景点“开网亭”“闲放台”“先贤祠”“迎翠轩”“花鸟厅”“我心相印亭”“曲桥”“九狮石”等。
岸上金桂婆娑,柳绿花明,与雕栏画栋的建筑相映成趣。具有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园中有园,曲回多变,步移景新的江南水上庭园的艺术特色。人民币一元纸币的背面采用三潭印月的盛景,可见三潭印月在我国风景名胜中也占据极其重要的标志作用。
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约形成于250万年前,是世界仅次于南极洲的第二大荒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沙质荒漠。它位于非洲北部,该地区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
朗润园
朗润园今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校内,居鸣鹤园、镜春园之北,万泉河之南。其前身在清朝嘉庆时期曾为庆亲王永璘的赐园,旧名“春和园”,咸丰年间改赐恭亲王奕欣,并改称“朗润园”。
1920年由燕京大学购入,1952年随燕京大学并入北京大学。今保存基本完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3 13:26:56 | 只看该作者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注:《荷塘月色》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描写清华荷塘月色之美,抒发沉郁的心情。《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代表作,其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历来为人所称道。)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
季羡林笔下的家乡|《中国城市百科全书临清市》题记
临清市是山东历史名城,有其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条件。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西倚运河,东连德、济,北通京、津,南达苏、杭,是南北交通的枢纽,人文学艺的渊薮。明代重要诗人谢榛即出生于此。著名的古典小说《金瓶梅》,也产于此地。遥想当年运河繁盛时期,航船如梭,帆影入画,文人、学士、武将、巨商,联翩驶过,留下了多少流风余韵。连皇帝老爷子,只要南巡,也必经此地,龙舟十里,嫔从如云,清朝的乾隆是人所共知的例子。
到了今天,津浦铁路早已修通,临清交通的重要性当然受到巨大影响。但是,自建国以来,此地的生产,无论是农业方面,还是工业方面,仍居聊城地区之首。最近几年,发展尤为迅速,棉花加工和纺织工业,都已取得了巨大成绩,合资企业也已兴建,发展势头方兴未艾。在文化方面,比如说在饮食文化方面,仍有其独特之处。宴贵宾时,能一次奉上不同的汤七八种之多,用料不同,口味不同,色调不同,芳香不同,而能大快朵颐则一也,往往引起客人极大轰动。此外,社会上文风犹浓,离休老干部、中青年机关工作人员,甚至青年工人和农民,能书画、善诗词者颇不乏人,学校老师当然更不在话下。这种风气,实能为名城增辉。
在这种情况下,临清人民对未来的发展,倍增信心,不是很自然的吗?将来横贯本市的铁路一旦修通,千年运河一旦疏浚,定为南水北调的必经之地,南北文化交流的中枢,生产和文化必能蒸蒸日上,可预卜也。
现在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中国城市百科丛书》,临清市也包括在里面。我觉得,这确实是一大盛举,顺乎潮流,合乎人心,必将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这当然会为临清增辉。但是,我想暂开八戒之口,叫卖老王之瓜,自我吹嘘一番:我们临清也将为本丛书增添光辉。如果有海内君子、域外人士怀疑我是夸大文辞,自吹自擂者,请拭目以待。
季羡林
1990.7.14.于北京燕园
季羡林的文章
寻梦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当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儿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我是在什么地方呢?这连我自己也有点儿弄不清楚。最初我觉得自己是在现在住的屋子里。母亲就这样一推屋角上的小门,走了进来,橘黄色的电灯罩的穗子就罩在母亲头上。于是我又想了开去,想到哥廷根的全城:我每天去上课走过的两旁有惊人的粗的橡树的古旧的城墙,斑驳陆离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得有点儿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
然而,我的眼前一闪,立刻闪出一片芦苇。芦苇的稀薄处还隐隐约约地射出了水的清光。这是故乡里屋后面的大苇坑。于是我立刻感觉到,不但我自己是在这苇坑的边上,连母亲的面影也是在这苇坑的边上向我走来了。我又想到,当我童年还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每个夏天的早晨,天还没亮,我就起来,沿了这苇坑走去,很小心地向水里面看着。当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东西在发着白亮的时候,我伸下手去一摸,是一只白而且大的鸭蛋。我写不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这时再抬头看,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顶上正有一抹淡红的朝阳———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现在又在靠近杨树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没见面的儿子了。
但随了这苇坑闪出的却是一枝白色灯笼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母亲的手里。我真想不出故乡里什么地方有过这样的花。我终于又想了回来,想到哥廷根,想到现在住的屋子。屋子正中的桌子上两天前房东曾给摆上这样一瓶花。那么,母亲毕竟是到哥廷根来过了,梦里的我也毕竟在哥廷根见过母亲了。
想来想去,眼前的影子渐渐乱了起来。教堂尖塔的影子套上了故乡的大苇坑,在这不远的后面又现出一朵朵灯笼似的白花,在这一些的前面若隐若现的是母亲的面影。我终于也不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看到母亲了。我努力压住思绪,使自己的心静了下来,窗外立刻传来潺潺的雨声,枕上也觉得微微有寒意。我起来拉开窗幔,一缕清光透进来。我向外怅望,希望发现母亲的足迹。但看到的却是每天看到的那一排窗户,现在都沉浸在静寂中,里面的梦该是甜蜜的吧!
但我的梦却早飞得连影都没有了,只在心头有一线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从这异域的小城一直到故乡大杨树下母亲的墓边,还在暗暗地替母亲担着心: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此外,眼前只是一片空,什么东西也看不到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 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一九三六年七月十一日哥根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3 13:26:59 | 只看该作者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比一比,再组词。
渺(  ) 萌(  ) 澄(  ) 垠(  ) 峨(  )
妙(  ) 盟(  ) 橙(  ) 根(  ) 饿(  )
沙(  ) 明(  ) 登(  ) 很(  ) 鹅(  )
二、给句子中的“望”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看,往远处看;  ②拜访;  ③希图,盼;  ④人所敬仰的,有名的;  ⑤向,朝着;  ⑥月圆,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
1.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
2.昨天我因去探望病情严重的好朋友,知道他时日无多心情无比沉重。(  )
3.那些老人们听说我们小朋友来看望他们并为他们表演节目,人人脸上泛起了红光,精心地梳妆打扮起来。(  )
4.你是泊于青春的港口的一叶小舟,愿你扬起信念的帆,载着希望的梦幻,驶向辽阔的海洋。(  )
三、读句子,加标点。
1.在中国古代诗文中  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  最多的是山和水  什么  山高月小    三潭印月  等等  不可胜数  
2.夸大一点儿说   此地有茂林修竹   绿水环流  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  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每逢望夜  一轮当空  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  上下空蒙  一碧数顷  而且荷香远溢  宿鸟幽鸣  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我在故乡只待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待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1.(1)作者离乡背井,漂泊天涯期间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作者列举了哪里的月亮?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        )
①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
②在喧嚣、繁华的大都市中;
③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
④在白雪皑皑的雪峰上;
⑤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
⑥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
(2)作者喜欢那些月亮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从“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你又感受到什么?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写作实践。
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如家乡的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一塘的荷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对儿女的呼唤声……请置身某个环境,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
一、比一比,再组词。
渺(渺茫) 萌(萌动) 澄(澄澈) 垠(无垠) 峨(巍峨)
妙(奇妙) 盟(盟友) 橙(橙子) 根(根据) 饿(饥饿)
沙(沙地) 明(明天) 登(登高) 很(很大) 鹅(白鹅)
二、1.(⑥) 2.(②)  3.(①)  4.(③)
三、1.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
2.夸大一点儿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四、1. (1)①③⑤⑥  (2)作者喜欢那些月亮。从“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一句能看出来。
2.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示例:在我的记忆里,家乡的空气是那么纯净,没有丝毫的污染,呼吸起来感觉很舒服。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那离我远去的人和物无不让我思念。记忆里家乡夏日的夜晚,我们孩子们三五成群的在野外游玩嬉戏,皎洁的月光照亮家乡的大地,月光下,一群群如同游动的星星般闪亮的萤火虫。在萤火虫黄绿色的光芒照射下,一片片白日里原本是金黄色的稻田随风浮动着墨绿色。那断断续续的光芒和月光一起照亮漫长夜晚,让人不得不沉浸在这一幅大自然纯天然美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07: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