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9-12-22 16:47:27
|
只看该作者
课堂作业新设计【课件出示30、31】
一,看拼音,写汉字。
你偷偷从zhànɡ ( )子里伸出头来,仰起脸看着那天窗,你会从那小玻璃上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biān fú( ),也许是bà ( )气十足的猫头
yīnɡ (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暖和________ 慰藉________ 猛厉________
神奇________ 确实________
三、填空。
《天窗》是著名作家 写的一篇散文,描写的是乡下的 只有前面一排 ,夏日里下雨,夜晚孩子们被逼着去睡觉时,所有的 都关闭起来,屋子里黑洞洞的,这时候,屋顶上小小的 便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透过小小的 看到的点点面面,听到的点点声音,都能使孩子们的想象丰富起来,这小小的 便成了心灵飞翔的 。
【答案】
一、帐 蝙蝠 霸 鹰
二、温暖;安慰;猛烈;神秘;翔实
三、茅盾 房子 木板窗 木板窗 天窗 天窗 窗户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谈感受与体会。他们一一发现了“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从数量、样子、给人的感觉几个角度描述;“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则是抓住了云的样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霸气十足的猫头鹰”,则是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再去掉“也许”一引导,“也许”的意味也被孩子们说得无可挑剔。孩子们不仅读出了文字的温度,还揣摩出了作者的技巧,“直接描述”“比喻”“排比”不费吹灰之力从孩子们的嘴里蹦跳出来,令人满是振奋。
二、小练笔训练,提高读写能力。
教师最后布置了一个小练笔:透过家里的玻璃窗或是汽车、火车、飞机的窗口,你看到了什么,由此想到了什么?学习第7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文段里用上“也许……也许……也许……”。好多孩子的文字里,体现了表达方式的变换,体现对一个事物的准确细腻的描述。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如下:
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教师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已,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天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描写的是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夏日里下雨,夜晚孩子们被逼着去睡觉时,所有的木板窗都关闭起来,屋子里黑洞洞的,这时候,屋顶上小小的天窗便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透过小小的天窗看到的点点画面,听到的点点声音,都能使孩子们的想象丰富起来,这小小的天窗便成了心灵飞翔的窗户。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课文共有八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文笔生动、流畅,写作时间久远。课文看似简单,实则含蓄,所包含的思想富有哲理,意义深刻,对于现代儿童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文本,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上下功夫。文章文笔优美,想象丰富奇妙,教学时要借助朗读训练、语言训练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学习文中想象的方法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只有深深地融入课文,才能使孩子们得到心灵的陶冶。
【作者介绍】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笔名茅盾,生于1896年,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和翻译。1921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并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同年接编《小说月报》,该刊自第12卷第1期,内容大加改革,除发表大量的民主主义、现实主义的学术论文和文艺作品外,并经常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趋向,讨论中国文学革进的方法,成为中国现代第一个大型文学刊物,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建设有杰出贡献。1923年在上海大学教授小说课。1925年8月,与陈云等领导商务印书馆职工罢工,要求承认职工会和改善生活条件,取得基本胜利。1927年9月后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幻灭》等小说,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上海,与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完成长篇小说《子夜》,由开明书店出版。1936年生活书店出版了他主编的《中国的一日》,在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抗战爆发后,应生活书店邀请创办《文艺阵地》杂志,1938年冬,任新疆大学文学院院长,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到重庆,任文化工作者协会常委,皖南事变后,一度赴香港主编《笔谈》。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回上海主编《文联》,并撰写话剧《清明前后》。1947年到香港任《小说月报》编委,1949年2月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学改造者协会主席。建国后,在周总理建议下出任我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主持日常工作、出访、写评论、扶持文学新人。他于1981年去世。发表有《动摇》《追求》《文艺阵地》《虹》《三人行》等小说和《茅盾散文集》等散文著作。小说《子夜》在建国后曾被拍成电影。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天窗:一般指设在屋顶上用以通风和透光的窗子,常见于旧式建筑。
蝙蝠:蝙蝠是翼手目动物,翼手目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是唯一一类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除极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外,分布遍于全世界,在热带和亚热带蝙蝠最多。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憩息,夜间觅食。
夜莺:雀形目鹟科的一种鸟。体色灰褐,是观赏鸟的种类之一。夜莺的羽色并不绚丽,但其鸣唱非常出众,音域极广。与其他鸟类不同,夜莺是少有的在夜间鸣唱的鸟类,故得其名。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
志在鸿鹄
8岁时茅盾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在学校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受父母的影响,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十二岁时茅盾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在父母亲的鼓励下,十三岁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中学生活。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业是自命题写作,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鸿鹄》。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却无可奈何的猎人。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壮志。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相合,形象生动,故借此自抒胸臆。先生很是赏识,夸赞他“将来能为文者”。
笔名趣事
现已获得证实的沈雁冰的笔名有98个,然而在众多笔名中“茅盾”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这个笔名的来源也有一个小小的故事。1927年,大革命失败,沈雁冰被迫隐居在上海,郁郁不得志的他开始用笔来宣泄心中的情感,于是创作了小说《幻灭》。小说完成后沈德鸿开始投稿,可许多的报社却不敢登他的文章。这使得他内心十分矛盾,于是他在手稿上署名“矛盾”。稿子最后交给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叶圣陶认为小说很好,但是看了这个名字却提出了意见,认为这个名字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