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7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噪声的危害与控制》教案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17:0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噪声的危害与控制》教案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噪声的定义和来源;

2.知道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3. 知道防止和减弱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引 入

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的声音——噪声则令人心烦意乱。噪声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噪声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哪些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或减弱噪声。

一、噪声的来源

演示

观察泡沫塑料块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与乐音的波形,归纳噪声波形的特点

学生观看演示实验后,教师抽生回答,然后教师进行归纳:

噪声波形的特点:无规则、杂乱无章

2. 噪声的环保定义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

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噪声。

3. 噪声的四大来源

想想议议:你周围常有哪些噪声?请说说自己的感受并找到这些噪声的来源。

学生回答:生活噪声;交通噪声;施工噪声;工业噪声。

二、噪声的强弱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1. 噪声等级的单位

观看噪声等级的视频,在观看中注意掌握噪声等级中与人们学习、生活、工作有重要关系的几个分界点。

噪声的等级中的几个重要点

①  0dB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的声音——听觉下限;

②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③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

④ 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⑤ 达到或超过150dB,鼓膜可能破裂,失去听力。

3. 噪声的危害

①  心理危害:

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休息。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就曾通过用噪声折磨人来获取口供。

②生理危害:

出现耳鸣、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症状,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③  物理危害:

高强度的噪声甚至能够损坏建筑物。

噪声的三大危害:心理危害、 生理危害、物理危害。

三、控制噪声

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

2. 控制噪声的三大途径

(1)在声源处防止或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防止或减弱;

在传播过程中通过安装隔声屏、植树种草(吸收噪声)、安装隔音窗来阻断噪声的传播。

(3)在人耳处防止或减弱。

人们可以通过佩戴护耳器、耳塞、耳罩、头盔等设备来防止或减少噪声进入人耳。

联系实际

由于噪声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人们把噪声叫做人类生活的“隐形杀手”。现代的城市把控制噪声列为环境保护的重要项目之一。在需要安静环境的医院、学校、科研机构等部门附近,一般都有禁止鸣笛的标志。家用电器、机动车等在设计时都必须考虑噪声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制造噪声,以免影响他人的学习、工作和休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17:06:29 | 只看该作者
本课小结:  

教学反思

这节课理论联系实际较紧密,可通过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噪声的概念,噪声的来源,噪声危害及际治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分析,归纳出各知识点,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预测在各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中要善于捕促学生的亮点,来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让学生学会对自己及同学的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估,培养 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的知识点不是太难,可以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解释,让学生对本节课中的知识与技能得以掌握。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活跃气氛,注意多一些单独提问,加强学生的注意力,但要控制课堂的兴奋度。在做练习评测时,要多一些时间给学生做,再进行提问,尽可能的照顾 到中下程度的学生。注意加强整节课的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连接,要思考怎么让整节课更连贯,更有整体性。

噪声的三个控制途径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此在突破这方面的时候,需要尽可能多举例子,让学生明白。以后,在讲课时到了突破重难点的地方都要注意和加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9 07:1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