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随笔 读《教育,向美而生》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9 13:45: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懂得自我革命的人,会自成一个独立而生长着的系统,一生谦卑,也一生高贵。
可能有人会认为,自我革命是一件消极的事,是对自己的一种否定。其实,它无比积极,而且是一种深刻的积极。例如你对着镜子观照,看见了脸上的泥垢,这便是自我反思;如果你动手擦掉泥垢,这便是自我建设,从而使你收获了比原先更干净、更美好的自己。可见每一次的自我革命,哪怕是一次微革命,都可能实现自我超越。一旦实现了自我超越,你就为人生打开了新的一页。
身为教师,我们客观上会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榜样,因此更应主动做一个真诚的自我反思者和自我革命者,一面思考一面改变,并从中获得可持续的成长。自我革命,挑战的是惰性和自满,体现的是自觉和建设。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精神成长都是通过自我革命展开的,自我革命最能体现一个人灵魂的真实和深刻。
自我革命,虽然往者不可谏,但来者犹可追。很多教师从初为人师的跌跌撞撞,到后来的基本适应,进而小有所成,仰仗的正是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
人应该留一只眼睛看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行有所得,亦求诸己。
一、好察非明。
很多人认为教师应该明察秋毫,拥有一双雪亮的眼睛,于细微之处发现蛛丝马迹,及时“捕获”那些犯错的学生。这样,既能救助学生险些迷失的心灵,又能树立教师自身的威信,但一个小故事却说明不然。
日本歌伎大师勘弥有一次扮演一位徒步旅行者。为了表达这位旅行者的劳累和憔悴,上场前他特意解开了鞋带。一弟子看见了,马上告诉大师,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待弟子离开后,大师又将鞋带解开。旁人不解,问大师为什么不告诉弟子实情。大师答道,有些真相是不重要的,他能细心发现并热心告诉我,我就一定要保护好他的这种积极性,至于真相,将来会有机会告诉他的。
真相的价值,是由事情的“意义”和当事者“心的态度”来决定的。有些真相,不察,是愚;有些真相,不察,是善。两者的区别,要用智慧来分辨。既不盲目轻信,失去自我(这是“缺钙”的教育),也不妄加猜测,乱己身心(这是臆想的教育)。诚如孔子所言“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意即不预先揣度别人的欺诈,不凭空猜测别人的不诚实,却又能及早发觉欺诈与不诚实,这样的人才是贤者。诚不谬哉!
一学生在一个雨天跑过来为我撑伞,说是顺路,其实,他家在相反的方向。我不去探寻他的真实用心,只是微笑着与他并肩前行。这类真相,不察,是因为不必。
一学生说因为感冒喉咙很痛,不想去参加课间跑步。我没有咄咄逼问,只是为他泡了一杯板蓝根。如果真是感冒,这杯板蓝根可治他身病;如果是谎言,这杯板蓝根可治他心病。这类真相,不察,是因为不值。
一学生家境贫寒,每次春秋游时都只带开水和馒头,然后离班级同学远远的。对他的远离行为,我没有追问,只是自己也带上开水和馒头,然后借故与他坐在一起。这类真相,不察,是因为不忍。
“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教师,不应该是真相的迷醉者,在真相和人性的天平上,更应倾向后者,为学生的心灵和尊严构筑起一道“防火墙”。在引导学生真诚无伪、取信为先的同时,教师更需努力培育自己的慧心和包容心,从而既能获得内心的平衡,也能与学生和谐相处,享受快乐而有意义的教育人生。
二、必胜非勇。
从教之初,素有女侠情结的我总是处处求胜,以显示自己的强大。与学生过招,我可以说是逢战必胜。君不见,一番唇枪舌剑后,偃旗息鼓的一定是学生;几个你来我往的回合后,占据上风的基本是我。加上所带班级历来出类拔萃,胜人一筹,于是学生怀着叹服和敬畏的心送我一顶“郑武帝”的帽子,我的治班之效也被冠为“郑英之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享受着学生欣羡的目光和同行啧啧的赞叹,在一路凯歌中沉醉不已。
直至看到这个小故事——
一武士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让一休猜猜自己手中的鱼是死的还是活的。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于是,一休说:“是死的。”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一休淡淡一笑:“是的,我输了。”
原来输也可以如此优雅而从容,原来胜与负之间并没有一条永恒的界线。一休输了,但他保全了一条活的鱼,这真是一种以大悲之心为底色的输。这样的输,比赢更需要勇气,比赢更经得起考验,比赢更具久远的价值。
胜与负,是人生必须书写的画卷。胜,固然意味着强大,但必胜之心有时会使自己陷入困境。独孤求败,因为必胜,所以孤独一生;东方不败,因为不败,最后一败即死。从这个角度讲,不胜,是给自己留一片空间,是给他人留一点儿余地。
教育亦如此。教师的强大固然可以增加他的力量感,但过于强大反而会让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老子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看来,教师因必胜而让学生生畏,实在是等而下之的境界。
无论多么强大的教师,都无法代替学生成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而不是显示教师自己的聪明和才华;不是为了让学生衬托自己的高大,而是帮助学生变得强大。我们行进在教育之路上时,不要忘记自己为了什么而出发。
所以,在学生面前,教师要勇于不胜。这种不胜,不是卧薪尝胆式的谋略之道,不是理屈词穷后的偃旗息鼓,不是韬光养晦的生存哲学,不是毫无原则的妥协退却,而是一种让人的胸襟,一种体人的关怀,一种基于平等的尊重,一种予人空间的涵养。它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教师和学生,有如跷跷板之两端,你弱他便强。而教育之道,就在这强弱尺度的拿捏之中。
教育,有时需要我们站在学生的前面,遇物而诲,择机而教,做一个引导者;有时需要我们站在他们的身边,促膝长谈,耐心倾听,做一个陪伴者;有时需要我们站在他们的身后,藏巧于拙,乐于示弱,做一个陪衬者。
我的字向来寒碜,学生戏称是“甲骨文”。我叹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于是班级同学用心书写,几个原本书写不佳的学生更是力求工整,以超越我。正是在我这片绿叶的衬托下,学生的字越写越好。他们还反过来安慰我“人有小缺点才可爱”,我莞尔。
在上《国家与地区》一课时,需要讲到国家的象征——国旗。班里有一位叫孔潇宇的男孩,几乎认得所有国家的国旗以及相关的一些趣味小故事。于是,我主动“让贤”,由他来“执掌”课堂。男孩讲得酣畅淋漓,还设置了小游戏与同学们互动,同学们大呼过瘾,我也在一旁“甘拜下风”。
“必胜非勇,能胜能不胜之谓勇。”在教育的世界里,能胜,显示的是自己的强大,这是一种高明;能不胜,凸显的是学生的强大,这是一种胸襟。而后者,是更为重要的教育艺术。唯有将这两者按恰当的比例搭配好,才能进退有度、优雅从容。
三、善辩非智。
犹记得中学时学过的那篇《晏子使楚》,我深深折服于晏子的雄辩之才。面对楚王的不断刁难,晏子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尤其面对楚王“齐人固善盗乎”的刁难,晏子先是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做铺垫,然后以“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反掌一击,一记搏杀,干净利落。
这样的善辩之才令我向往不已,我也渴望自己拥有一副好口才,高谈雄辩。当我走上教师岗位后,这个需要用嘴与人交流的职业,更是加剧了我的这种向往,直到看了梅贻琦的故事。
梅贻琦这个被称为寡言君子的人,真的是“惜句如金”。每每开会议事,他总是让别人充分表达,自己默默听取,听到好的建议,便颔首微笑,说声“吾从众”。不过,当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他最后提出的建议,又无不令众人折服。
他的沉默让人觉得他严肃,其实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一旦开口,往往妙语连珠,颇具哲理。在那个多事之秋,那么多校长来来去去,为何独独他能在大师云集的清华立足?他给出的解释是“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人愿意倒梅(霉)”,令人忍俊不禁。尤其是他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演讲中留下的那句“所谓有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更是广为流传,至今仍具有启迪意义。
原来他的沉默与寡言并不是无话可说,更不是思想贫乏,而是一种深思熟虑,是在奉行他自己“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的人生信条。他嘴里不说,骨子里却自有分寸。寡言有时候比善辩更有力量,需要更丰沛、更充足的底气,看着沉默,实则从容不迫、张弛有度。
教育路上,遭遇误会总是难免,有时甚至还会遭遇一些非议和责难。对此,高明的教师不是急着争辩,而是静以观之或者因而利之。如弘一大师所言,“息谤”之法,在于“无辩”。有时,越是辩,误会反会越深,非议反会越多,倒不如不辩,无辩则误会、非议自息。这好比一杯清水里落入一块泥,越是搅越是浊,不去动它,反而渐渐地清浊分明了。
一次,收到一条微信,质疑我在朋友圈里发的那些与学生“斗智斗勇”的小故事是不是没有摆正师生关系。我只是微微一笑。这种不辩,是因为不争。儒家说“君子矜而不争”,道家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争,便莫能与之争。
一次,听到一句转述,说教师工作如此烦琐,我居然还有时间看书写作,是不是置学生于不顾?我未做辩解。这种不辩,是因为不足辩。是非何须辩,真伪久自明!
一次,同人交流时,我说教师应该过好自己的生活,如此,我们的学生才更有可能热爱他们的生活。结果一位同行马上反驳,说教师的全部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生活。对此,我未多言语,因为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大家各有各的道理。这种不辩,是因为让人。自己退一步,彼此海阔天空。
善辩固然意味着机敏,而不辩未必就是木讷;善辩固然意味着有底气,而不辩未必就是心虚;善辩固然意味着强大,而不辩未必就是怯懦。善辩,可能是能言善辩,也可能是巧言善辩。关于后者,孔子有言“巧言令色,鲜矣仁”,老子也曾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善辩非智,能辩能不辩之谓智。智足以拒谏,是才智,非明智;言足以饰非,是善辩,非明辨。“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司马迁),岂是虚言?选择时机,言其所当言,辩其所当辩,止其所当止,这才是从自己开始,且是真正的开始。
自我革命不是为了否定而否定,而是为了清醒,为了优化,为了建设。要做到自我革命,我们需要触及灵魂,直面弱点,而不是文过饰非,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诚意。
自我革命,应该是教师一辈子的事,也是关乎教师一生的事。唯有自我革命,教师生命的质感才会不断丰富。虽然我们很难做到“三省吾身,谓予无愆”,但我们可以“省察克治,修己为敬”,可以濯清泉以自洁,给自己的内在做一次清洗,在自我突破时看清自己的局限,保持清醒,进而保持谦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07: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