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7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优化方法,突破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 19:2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准备这节课之前我就开始犯愁,这节课该怎么讲呢?不仅难讲,并且难于理解。学生也是初步接触周长,利用公式去求周长,对学生来说并不熟悉,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解决问题》这一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课的开始我先去检验一下学生上节课完成的情况,而学生由于题目练习的较少,所以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熟练的掌握公式,于是利用导入时间再去让学生去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我们学习的起点,所以基础要在前期打牢固,接下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通过两个1分米的小正方形,4个1分米的小正方形的拼接来引出今天的新知16个1分米的小正方形如何去拼成长方形或者正方形,使周长最短。而学生通过由浅入深的学习,亲身经历探究新知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下面谈谈上完这节课的一些感想:

  1、大胆放手,引导让学生进行探索研究,体现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复习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用操作、画图来表述数学问题的方法,初步体验几何直观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操作、画图的直观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我从2个、4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和正方形过渡到用16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由浅入深,放手让学生自己开展探究,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忽略了学生的作用,虽然让他们自己去动手操作了,可是我却由于担心时间不够,并没有找学生上台汇报结果,代替了学生,这个环节也是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环节,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课堂上的情况,让孩子们去表现自我。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

  学习方式的变化是本节课最突出的一个特点。近两年我的课堂也开始逐渐改变,想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想让每个环节都能让学生去参与,小组去合作,来完成每节课的目标,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不断地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并从中体会到了探究所带来的乐趣。

新课程,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关注学生,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节课用的最多的学习方式就是小组合作,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有的孩子在小组内表现较积极,有的孩子无所事事,没有参与活动,有的孩子回答问题积极,有的却不敢举手。这样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在巡视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主动积极的鼓励学生勇于举手回答问题。在本节课中,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多,而且总是那几个,而我在课堂中指名回答问题没有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而导致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优化方案,突破难点。

对于本节课来讲需要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数学要教给孩子们的不只是知识,而是一种能力,传达一种数学的思想,所以在教学中我也在思考该如何去传递这种思想,并且能够让大家都去接受,要想求拼成的周长最短,就需要学生去全面思考我能拼成哪些图形,并且能够做到正确且不遗漏,于是我便教他们思考这些一定数量的小正方体要想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呢?聪明一点的小朋友立马反应过来,可以去用乘法来解决这种题,比如,百一行的时候需要16个,那摆两行的时候就要想谁乘2得16呢,便是几行。那能不能摆成三行呢供同学们思考,这样来按照顺序去求能够做到不遗漏,接下来便是去求周长,最后就是去比较周长大小。通过16、12、36小正方形的拼组来对比观察,发现当长方形的长和宽最接近时周长最短,这节课虽然已经讲完了但是能够明显感觉学生掌握的并不牢固,需要在练习中去突破难点,进行巩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 19:27:30 | 只看该作者
优化方法,突破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领航学校南校区  丁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12: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