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4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下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5 11:2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北师大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zip (869.92 KB, 下载次数: 14085)

打开微信关注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公众号,免费获取解压密码。
如果已关注,请进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公众号,在底部输入“密码”会自动回复最新下载密码。
请打开微信扫下面二维码关注本站公众号添加微信号:Lspjyw   方式,打开微信,添加朋友,点下面公众号,输入Lspjyw ,点击搜一搜。添加关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5 11:21:35 | 只看该作者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小学生活,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习的习惯和常规。但孩子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学内容及目标

本册教材共分四个领域,七个单元。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中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同时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2、第三单元“乘法”。在这一单元里,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第四单元“千克、克、吨”,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第六单元“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是轴对称图形。
2、第五单元“面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1、第七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经验,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感受数据整理的必要性,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最后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

(四)数学好玩关注 Lspjyw 公众号获取更多绿色圃教育网免费资料
“数学好玩”分为三个课时,“小小设计师”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并通过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图案的美,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我们一起去游园”以租车问题进行研究,在探索最优方案的同事学会使用列表方法进行研究,同时培养学生在探究问题时的条理性;“有趣的推理”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把自己推理的过程和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5 11:21:38 | 只看该作者

三、教学重点

1、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能够解决有关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简单情境问题。
2、能正确计算简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掌握乘法笔算的书写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从具体的图形中抽象出分数,体会分数的意义,结合图形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进行简单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
4、结合具体情境内容,理解重量单位的意义,体会千克、克的实际意义,学会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5、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认识面积并探索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6、学会简单的推理方法,体会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四、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创设生动的数学学习情境。
2、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3、积极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六、教学课时安排
一、除法…………………………………………………………10课时
二、图形的运动…………………………………………………4课时
三、乘法…………………………………………………………6课时
四、千克、克、吨………………………………………………4课时
整理与复习………………………………………………………4课时
五、面积………………………………………………………5课时
数学好玩………………………………………………………4课时
六、认识分数…………………………………………………5课时
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3课时
总复习…………………………………………………………5课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5 11:21:43 | 只看该作者
第一单元:除法

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以及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包括: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除法的验算,连除、乘除混合运算,解决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实际问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2.本单元不是以单纯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除法、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断培养学生细心计算、及时验算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目标:
1. 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进一步理解除法竖式计算的道理,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过程,提高解决相关除法问题的能力;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进一步发展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在探索混合运算计算方法中,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计算方法,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根据乘法的竖式计算,进行正确的试商。、
单元课时安排:
    共11课时
单元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1.1    分桃子
教学目的:        1.结合“分桃子”的故事情境,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
3.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复习:12×3=         20×4=         24×4=  
          36÷9=         48÷4=         72÷6=
二、导学新课
1.创设“分桃子”的情境,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板书:分桃子


2.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关注学生能否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图中有多少个桃子?”“68中的6表示图中的那部分?8呢?”


3.提出问题: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分多少个?


4.解决问题。
(1)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分多少个?
     列算式:68÷2=


(2)独立完成与小组合作,出示要求:
    运用前面学习过的知识,思考口算除法该如何计算?
  
  学生汇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16: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