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围绕导学中的问题,展开自学,完成自主学习单,组内交流,并准备进行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略读课文就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运用精读时所学的方法,通过自主阅读、交流,感知文本。 板块三、紧扣问题,体会表达 紧扣问题:这篇小说是如何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什么? 结合前两篇精读课文对于小说文体的学习,引导学生从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作深入的交流与感悟。 1.关注情节,抓住语言、神态等描写,感悟主题表现方法。 (1)当学生找到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谈体会时,适时引导:
预设1:老妇人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老妇人柔弱的声音,却盖过了响亮的车轮声,两处声音的对比,凸显了老妇人失去三个儿子的悲痛——这是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 预设2:战争给老人带来了沉重的苦难,妻“疯"子“亡”,自己年事已高,本应安享晚年,但却不得不奔赴前线。
追问:老人是后备役士兵,三个儿子都在战争中死去,妻子“虚弱多病”“神志不清”,他为什么还要“上前线”?他能不去吗? 学生们讨论:不能,年轻力壮的男子已经战死沙场,只能他们去了。如果他们不去,只剩下了妇孺……这一切都是战争带来的悲惨后果。 (2)当学生找到情节冲突的描写谈体会时,适时引导: 妻子被小姑娘嘲笑,老人第一次没有吱声,为什么第二次却“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预设1:抓住内容谈体会 面对两个小姑娘的无知,第二次老人才“挺了挺身板”开口,仿佛在叙述着一件“很平常”的事:三个儿子战死,自己还得上战场,相依为命的妻子在疯人院度过残生。老兵那份“平静”,却在众人心中掀起狂澜——这样的悲剧,不正是战争带来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的悲剧吗? 预设2:关注写法谈体会 小说的情节冲突,陡然从平静的叙述发生波折,老兵忍不住道出了让人意外的答案,前面常规情节的叙述和铺垫在这里显示了震撼人心的效果——这样的悲剧,不正是战争带来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的悲剧吗? 2.关注环境,尤其是结尾的巧妙构思,体会表达效果。 出示小说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
(1)引导学生思考:“健壮的男子”都哪里去了?这样的场景是偶然现象吗? 寥寥数语,简短的一句环境描写引出了故事的开始,又从侧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健壮男子都上战场打仗去了。
(2)引发思考:这里的“静”仅仅是环境安静吗?与前面“随即车厢里平静了”的“静”有什么不同? 自主阅读两个部分的情节,进行自我思考,内容补白,小组交流。 预设1:前面的“静”是人们看到老人的威严,受到了震慑,从而不敢出声音。 预设2:结尾处的“静”,是因为老兵的话引起了人们深深的反思——是战争导致家庭失去了儿子,急疯了亲人,还要继续赶赴战场。反思战争的罪恶,反思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可怕灾难。 【设计意图】学生读小说时,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通过对一个独特文本“例子”的剖析,走进小说所呈现的世界里去,感悟人物形象,理解表达效果,突出学习重点。 板块四、关注标题,感悟主旨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此时,补充资料,加深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资料,引导学生从文章背景去理解作品的主旨:作者将小说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普通民众家庭的缩影。 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