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3 统计与概率教案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3 17:0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统计与概率。(教材第97、102页)

1.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条形或者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结果解决相关问题。
2.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3.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能绘制条形或者折线统计图以及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难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利用统计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一、教师:对于统计与概率这部分知识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教师:学习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生2:想知道他们在哪个季节过生日的人数多,可以用统计的知识解决。
学生3:调查时要注意不能重复和遗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要整理复习的相关知识,从而形成对这部分内容的感性认识,能在头脑中呈现相关的表象,逐步构建知识系统】
教师:在整理条形统计图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1:条形统计图中的1格可以表示1个单位。
学生2:条形统计图中的1格可以表示2个或多个单位。
学生3:画条形统计图时,出现格子不够的情况下,需要我们改变原来的1格表示1个单位的方法,变成1格表示2个或多个单位。
教师: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学生: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教师:为了研究蒜苗的生长情况,我们把蒜苗每天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来,我们如何可以一眼看出蒜苗的生长趋势呢?
学生:可以把记录的数据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
教师:画折线统计图时又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学生1:画折线统计图时一定注意要把每个点描出来。
学生2:要顺次把各点连接起来。
教师: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学生: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数量的变化趋势。
教师:在概率与统计中,我们认识了平均数。对于平均数,你知道哪些知识?
学生1:平均数是由一组数据“匀”出来的。
学生2:平均数在这组数据中可能没有出现。
学生3: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
教师:同学们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我非常高兴,同学们想不想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让我们一起解决下面的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第3题)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最后选择一名同学给全班展示,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对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以及平均数等知识点进行较系统的回顾】

统计与概率
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平均数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探索环境。把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用激励的语言对学生的思考和发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愿望,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A类
1. 某班数学考试成绩的平均分为90分。事后复查,发现将张小云的成绩98分误作8分计算。经重新计算后,该班的平均成绩是92分,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
2. 数学考试的满分是100分,4名同学的平均分数是94分,这4个人的分数各不相同,其中3名同学的成绩分别是100分、98分、82分。另外一名同学的得分是多少?
(考查知识点: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B类
为寻找小玲跳绳成绩提高的秘密,笑笑帮助小玲记录了每天锻炼的情况,并绘制成统计图。

(1)小玲跳绳中哪一阶段成绩提高得最快?
(2)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多少,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几天?
(考查知识点: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类:
1. 解: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92-90)x=98-8   x=45
2. 94×4-100-98-82=96(分)
B 类:
(1)第5~10天 (2)略
教材习题
第102页统计与概率
1. 略
2. (1)150  (2)25  (3)90
  (4)(答案不唯一)第一组回收的废报纸值多少元?
   25×6=150(角)=15(元)
3. 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9 03: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