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理解你,帮助你——跟一名青年教师的对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3 13:02: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晚上值班,晚自习转到八年级教师办公室,看到两位青年教师还在努力,忍不住闲聊几句。一名青年班主任跟我讲述了一个案例:

中午课间操的时候,根据学校安排应该是全体学生到操场去做集体tabata健身操,但是一名学生说:“老师,我不想去做操,我的数学错题多,我想用这20多分钟给弥补一下。”老师了解这是一名非常用功的孩子,曾因成绩下滑脆弱过,老师想了一下说:“我理解你想要补错题的心情,但是,这是集体活动,别人都去,你怎么可以不去?你想,如果你是一名班主任,班里其他学生都去参加活动,就一名学生不参加,你会怎么处理?”学生想想说:“让他回家。”老师说:“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学生想了一会儿说:“没有更好的办法,但是,我不去做操。”

这是一位非常敏感的青年班主任,她敏感地听到学生的语气从“我不想去”的协商变成了“我不去”的愤懑。她用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好吧,今天你是特殊情况,老师理解你的心情,允许你留下来补错题,但是以后要按时参加集体活动。”学生也比较乐意地接受了。

她为这件事自己处理得是否妥当而纠结,担心自己处理得不够好。



我很认真地听完了她的讲述,很高兴能够她能分享案例给我。自从去年重新带了班主任以来,大约一年多了,一直忙碌于班级琐事,很少抽出时间跟老师们聊一聊。想想担任班主任的初衷,除了能够落实自己的教育理念之外,还想尽自己所能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青年教师。

我依据我的教育理念,谈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非常认可你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认可他,这是学生敢于向你讲真话的原因。你也能够让学生考虑自己在这件事中不妥的做法,避免他对类似事情形成理所当然的心理。

其次,我不太赞同用“因为是集体活动,大家都去,所以你也必须去”的理由来让学生服从。我们传统的教育都是个人服从集体,委屈个人的意愿,压抑个性来维持集体的荣誉。一个人的个性、心理需求被压抑久了,会失去活力、形成抑郁情绪,时间长了,有害于个人健康。

再者,既然能够从学生的角度理解了他数学没有学好的焦虑,就要从他的角度来帮助他分析如何才能更好地学习。结合课间操的问题,可以跟他分析运动可以加快血液流动,刺激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多巴胺可以使昏昏沉沉的大脑兴奋起来,可以让我们的思维更敏捷,更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这样,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老师不仅理解自己,而且真诚地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他便会比较乐于接受老师的建议,认可学校课间操体育活动的安排,更主动地参与到今后类似的体育运动中去。



短暂的聊天后,我也继续我的值班巡查工作,一边走一边思考着班级管理的本质。

班级管理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天赋,成长于不同的家庭环境。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一个小社会,一方面学生会受到集体环境的熏陶,一个班集体的学生在某些方面的行为习惯会有相似之处,有的班级的学生举止文明、阳光上进,有的班级的学生心浮气躁、散漫懈怠,这跟班集体的文化环境有莫大的关系。另一方面,学生的思想习惯又会影响到班级文化环境的形成,我们不能一味要求学生压抑个性来迎合集体要求,要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要从学生有助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建立班级文化环境。

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着眼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有些时候的活动看起来跟学习有些冲突,但都是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经历和体验。这些活动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视野开阔,有助于提升审美能力、增加生活体验等。教师要理解各种活动的意义,才能够引导学生以主动积极的心态参与其中。


当我们从尊重生命健康成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时候,症结就会豁然贯通;如果仅仅从集体的荣誉出发来约束学生,就会约束出许多的压抑和沉重的不良情绪。

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可以尝试着以“我理解你……”为开端走进学生心里,然后给学生更科学合理的建议来帮助学生改变狭隘的认识和急功近利的做法。仅仅以“班级荣誉”为理由教育,太过功利,也太过苍白;以“我理解你”“我帮助你”为出发点的沟通,会更多一些对生命的关照和呵护。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8: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