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骨干教师、校级名师展示课的活动。为了这次能讲课成功,我专门在周末的时候抽出一天的时间来到学校,认真设计教案,制作课件。
选择《范进中举》来做研讨课,是由来已久的想法。因为我曾带领学生排演过课本剧《范进中举》,参加二七区举办的校园文化节活动。因此,不管是对文章内容,还是对人物形象,或是对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我都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另外,这是《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一章,学生会很感兴趣。鉴于此,我毫不犹豫的就定下这篇课文作为的我的研讨课内容。
但是当我真正坐在桌子前,开始拿起笔叙写教学设计的时候,我犯了难。首先就是学习目标的确立。我这节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呢?是理清故事情节?是分析人物形象?是探讨文章主旨?还是欣赏讽刺的艺术手法?一节课的时间只有那么45分钟,我该怎么分配?最终,我深吸一口气,静下心来,决定回归阅读。我又仔细读了一遍课文,浏览了《语文课程标准》,翻阅了相关的教参和研究资料,最终写出了三个不同的教学方案。方案一:1、复述课文,理清情节。2、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析范进、胡屠夫、张乡绅和众乡邻的人物形象。3、以范进中举是喜剧还是悲剧这个问题揭示文章主题。方案二:1、事件用小标题的形式,理清文章结构。2、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析胡屠夫、张乡绅和众乡邻的人物形象。3、体会鲜明的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方案三:1、能找出具体语句,把握范进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及其深层含义。2、能说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树立正确的读书观。以上三个方案,在我坐在桌前冥思苦想五个小时后出炉。最后,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和领悟能力,以及不想让学生的阅读只停留在文章的浅层分析上,希望能给他们带来触及内心的东西。最终,我敲定了第三个方案。决定由浅入深,抽丝剥茧,带领学生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
最终,这节研讨课上完了。但是还是有许多遗憾:1、小组合作的环节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进行,主题的揭示有些仓促。2、在赏析过第五自然段本应全体朗读,让学生更能亲近文本,感悟内容,却忘了。3、自己讲的还是有些多了,学生发言的参与度不够。4、本想让学生欣赏一下这课的课本剧,但时间紧迫,未能如愿。
虽然有这些许不足,些许遗憾,不过,这也算是作课的一种魅力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