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和人的相互理解、感同身受是很难的,没有经历过校园欺凌的人很难去想象、去理解身处其中的痛苦。尤其在大人的眼中,“不就是些小孩之间的小打小闹嘛”,“你不理他不就完了嘛”,许多父母面临这样的情景会这样轻描淡写地说。在他们看来,小孩之间的矛盾就跟小狗小猫的打架差不多,没什么值得较真的。而我的父母也是如此。
在我的小时候,我真的是觉得,在学校受到欺负的伤害还是其次的,更大的伤害来自父母——“他为什么打你,不打其他人?你要手干嘛?不会还手吗?!”,这是我鼓起勇气,把自己的委屈和困扰告诉母亲后得到的回复。而母亲最终的解决方案就是把我骂了一顿。
按理说,没有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在外受了伤害,为什么反过来会被斥责?也许在我的母亲看来,受欺负就等于窝囊丢脸,她觉得孩子应该天生就具有反抗的能力和策略,不需要教育。
现在看来,这种想法和做法方然都是极其错误的。首先,被欺负不是件耻辱的事,成为受害人不是一件羞耻的事,为自己讨回公道是理直气壮的行为,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应该明确这一点;其次,对于孩子,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说,如何反抗是需要引导的,孩子并不天生就会,家长的教育责无旁贷。
那么,我们大人能为孩子远离校园暴力做些什么呢?
首先是及时了解和沟通。
孩子被欺负,很多父母往往是最后的知晓者,在结果恶化到已经难以挽回的时候,他们仿佛才如梦初醒,才知道孩子所经受的一切。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亲子关系的不密切,因为和孩子沟通渠道的不畅通。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教育界的常识,很多父母却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他们关注孩子的成绩,却很少和孩子谈心。当我们带着大人的傲慢来看待孩子的烦恼时,孩子的心门也就对我们关上了。
我觉得父母常常和孩子谈心,不要只谈学习,不要只提要求,而是漫无边际的谈心,谈什么都行,让孩子自由地、毫无顾虑地说。当孩子所有负面的情绪都有宣泄口的时候,当他知道身后的家庭是永远开放的港湾的时候,他得到的安抚就能有战胜阴霾的力量。
其次是引导。
要始终记住小孩和大人是不一样的。被骂了,你骂回去不就得了?被打了,你打回去不就得了?——有些大人会觉得这事简直不值一提。遇到别人语言侮辱的时候,你该做出怎样的气势,怎样的语言来回击,怎样结束争斗,如果没有战胜,你又该如何去求助,这些都是要教给孩子办法的。
我听过一个成功的案例:一个小孩儿在刚上小学的时候,也遇到过同伴欺负。从小被教之以不说脏话粗话的她,一时根本不知道该怎么还击,只是回家哭。因为那个学生多次来挑衅,不理睬也没有用。于是她妈妈就教她如何用眼神、姿态来摆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态,并且严厉地警告、斥责对方,必要的时候,可以说“滚开”,这不是主动说脏话,而是一种自我保护。
妈妈和女儿进行角色扮演,练习了很多次,女儿终于渐渐开始有了些不被欺负的气势。在遇到别人挑衅的时候,也敢于回应、反抗了。
小孩虽小,有些孩子也很会看人下菜,知道什么人好惹,什么人不好惹,欺软怕硬。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场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气场呢?我总结了一下,大致就是回击的时候,眼神要锐利严肃,语言要短促有力,语速快一点,面部表情要绷紧。如果别人对你动手,在警告无效的情况下,你可以还手,但要注意,不要变成互殴。对于大多数校园欺凌来说,如果你一开始就表现出不好欺负的模样,大多也就到此为止了,不会继续下去。
而这种气场的养成,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父母最好能带孩子坚持体育锻炼。有条件的,可以报一个体育类的兴趣班,具体什么体育项目并不重要,看孩子的兴趣。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或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它在塑造品格、培养团队意识、养成一个人的气场、形成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青少年阶段。
另外,在家校沟通方面,父母可以坦率地把孩子需要老师关照的问题照实说出来,比如孩子身体上、性格上有什么异样之处,这并不丢脸,一个有师德的老师也不会因此对孩子另眼看待。家校相互配合,全面地关爱孩子,可以更好地保护孩子远离校园欺凌。比如有的孩子口吃,可能就会受到同学的嘲笑,因为小孩想得很简单,就是觉得搞笑,所以笑了,他们还没有足够的共情能力,不能设身处地地去体谅别人的痛苦。这种懵懂不被阻止、教育,那就慢慢形成校园暴力的一种,对弱者进行嘲弄,在精神上对他人进行打击。所以,家长可以把孩子的这些方面告诉老师,而我们做老师的,一定要对学生群体中的各种细微问题多加关注,就可以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比如对这种对口吃孩子的嘲弄,只要老师在课堂上多说一句,班级整体风气马上就会得到有效扭转。我对全班学生说:“这位同学虽然说话不是很流利,但他还是勇敢地举了手,还坚持把课文读好了。那些耐心等他读完的同学,你们懂得尊重别人,你们也很了不起。”——只要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往往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
成长是很不容易的事,有些人在长大后要用一生去修复童年和少年时受到的伤害。愿所有的大人都能意识到自己肩膀上这份守护的重任,和孩子多聊一句,为孩子多做一点,就能给孩子多一份面对困难的勇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