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实录随笔集锦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20:14:00 | 只看该作者
奏响一曲动人的田园牧歌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综合活动教学设计
吴 勇
  回顾教材



  “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是一个完整的主题教学单元,它体现了新课程“亲近自然,珍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价值理念。在本单元中主要编排了四篇课文:



  《乡下人家》呈现的是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生活画卷:碧绿的藤蔓,应着时令开放的鲜花,和着春雨探出头来的嫩笋,那觅食的鸡群,那嬉水的小鸭,那树荫下的闲话家常,那纺织娘美妙的歌声……这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使人如临其境,仿佛嗅到了浓郁的泥土芬芳;如闻其声,好像听到了熟悉的蛙吵虫鸣;如见其人,似乎在与乡下人家促膝谈心,享受着乡下人家乐趣。



  《牧场之国》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白日,荷兰牧场辽阔无际、宁静和谐:无论是花色多样的牛,还是骏马或羊、猪、鸡,在绿草低地上悠然自得,广阔无垠的草原无疑就是他们的自由王国。夜晚,荷兰牧场祥和寂静、神秘含蓄:牧场沉入一片静谧之中,成了一幅沉沉静夜图。在这里,我们体验到了动物、人、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



  《古诗词三首》诗化地再现了一幅幅乡村风光、田园趣味的图画《。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勾勒了一幅草木茂盛、稻田平展、烟雨蒙蒙、杜鹃声声的明亮图画《。四时田园杂兴》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突出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渔歌子》描摹的乡间田园画面更是动人:远山的绿色,鹭鸶的低徊,桃花的瓣落,鳜鱼的跃起,渔翁的蓑笠,色彩明丽,画面清新。



  《麦哨》以“麦哨”为线索,以前呼后应的音律,呈现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田园风光:金黄的油菜花、雪白的萝卜花、丰满的麦穗、肥嫩的青草、甘甜清凉的茅针,从而隐喻出生活在田园里的孩子们,童年生活就像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



  走进这组课文,在优美的语言中感受乡村“美”。这四篇教材,在时间上横跨古今,有现代人笔下的《乡下人家》,有《麦哨》,有古代人笔下的《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体现出古往今来人们横亘不变的“田园情结”;在空间上超越国度,从东方田园的蛙吵虫鸣(《乡下人家》)、麦哨声声(《麦哨》),到西方田园的古典宁静(《牧场之国》),展现了人类对于乡村田园的共同价值取向。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风格各异、题材多样,为孩子打开了一轴美轮美奂的乡间田园画卷!



  走出这组课文,在整体的训练中蓄积田园的“情”。在这个教学单元中,四篇将乡村田园描绘得如诗如画的课文,把学生的目光吸引到了综合性学习“走进田园”的活动中;口语交际是在综合性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说说田园风光的感受、展示收集到的图片文字,谈谈活动中的见闻和趣事;而习作训练又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延展的,写一写在走进“乡村田园”活动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亲身经历的。这四项训练互为铺垫,依次铺开,将课内与课外、书内与书外、阅读与写作、感悟与体验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语文训练的整体性。在这循序而上的训练中,不断放大活动的过程,不断延展活动的快乐,不仅从感观上带给孩子一份浓浓的乡情,更在精神上给孩子铺垫一层恒久的绿色底蕴。



  观照学情



  四年级下学期是第二学段的综合阶段,学生通过本学段的一系列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以及本单元的文本学习,已经为本次“走进田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累积了一定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历次活动,为学生“走进田园”搭建了阶梯。从一年级起,学生就进入语文综合性学习。从知识和能力层面看,学生在倾听、阅读、言语交往、写作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采访人物、倾听讲解、动手操作、展开交流和讨论等方面的能力;从过程和方法层面看,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探究方式、学习习惯有了一定的累积,能关注周围事物,能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能有目的地搜集资料,能运用语文知识与能力去解决问题;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看,学生对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有了浓厚的兴趣,懂得了在群体活动中要团结协作,在言语交往中要谦虚、礼貌。这些都是学生能顺利地开展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必要保障。



  生活经验,为学生“走进田园”提供了铺垫。生活在城镇的孩子,乡村田园尽管很少涉足,但记忆中并不陌生。不少学生在节假日的郊游中,欣赏过乡间美丽的风光;有的学生亲戚就生活在农村,他们有乡间生活的短暂经历;有的学生在儿童文学作品、电影电视、风光图片中领略过乡间田园的美丽和宁静。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蛙叫虫鸣,已经达到熟视无睹、耳熟能详的地步,乡间小道、沟渠小洼、农活农具、碧绿的庄稼地、闪烁的萤火,都记录着他们成长的痕迹。在作家曹文轩的《草房子》《野风车》等童年题材的小说中,有不少关于田园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其实这些诗意的描写都来源于作家童年的乡村田园生活体验。因而,与城里孩子相比,土生土长的乡村孩子更熟悉田园,更容易走进田园。



  文本阅读,使孩子“走进田园”产生了期待。本单元所选编的《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古诗三首》《麦哨》等四篇课文,文字清新优美,文中有诗,诗中有画,这样的课文对学生富有感染力。生活在城里的孩子,读着这样的文字,一定会对生活在乡村田园里的农家孩子充满羡慕;生活在乡村里的孩子,读着这样的文字,必定会用美丽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环境,一定会因为自己是一个乡下孩子而感到无比庆幸,无比自豪。在文本的阅读中,学生对乡村田园有了美丽的视角,对乡村田园生活充满了期望。



  有了这几方面的积极因素,并不意味着本次综合性学习能一帆风顺,在开展“走进田园”的活动中,还必须竭力缩短两方面的“距离”:



  现实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本单元的课文把乡村田园的景色描写得宁静优美,把乡村田园的生活描绘得悠闲野趣,可是,现实生活中的乡村田园并没有如此亮丽,并且有着鲜明的地域差异。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长三角地区的农村,我们看到的是整齐划一的别墅式农民新村,《乡下人家》中描写的情景,即使是农家土生土长的孩子也没有真正领略过;随着城市的无限扩张,田园的日益工业化,本应属于乡村的无垠绿色、清澈河流只能留在文字描述里;对于一些西部的干旱缺水地区,土地日趋沙化,乡村田野昏黄一片,呈现的是荒凉寂寥。因此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紧扣地域文化特征,精心创设活动的场景,让学生与真正意义上的田园“亲密接触”,与真实意义上的农家生活“真情拥抱”。与此同时,还要把“珍爱田园、守护田园”的意识渗透在活动的全过程。



  活动与语文之间的距离。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用”语文的意识仍然比较淡薄。由于年龄特征,“走进田园”对他们最大的诱惑在于活动性、游戏性。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从自身的兴趣出发,关注一些趣味性、操作性较强的项目,对于深入观察景物、调查访问等一些提升语文素养的内容往往关注不够,就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旨而言,是很不利的。因此在实践与言语活动之间必须构筑起自主的桥梁,引导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走进田园,走进农家生活,用语文能力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在“走进田园”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收集信息、口语交际、观察表达等诸方面的语文能力,提升协作、探究、审美等方面的语文素养。



  定位目标



  根据语文学段课程目标,针对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实现这样几个方面的目标:



  在知识和能力层面:通过网络、亲身实践、图书资料能够了解乡村,认识乡村,感受田园文化,体验农村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此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推动学生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能力训练,从而发展语文能力。



  在过程和方法层面:借助具体的乡村田园场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抓手,以语文知识技能为凭借,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用语文解决问题,用语文服务生活,让学生切身体验到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时时为生活。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在活动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热爱乡村、保护田园的情感,懂得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与此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并注重休闲意识的渗透。



  构思模块



  本次综合性学习,以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为依托,以“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为主题,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价值取向,突出综合,加强实践,强调自主,从而实现其自身所承载的课程责任。



  一、本模块教学的策略取向



  活化:给文本语言找到新的“家”。本单元中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体裁,运用不同色调,给学生展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乡村田园。在本单元的课文、“阅读链接”“词语盘点”,以及“语文园地六”中的“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中,让学生累积大量的描摹乡村田园的词汇、语句,使学生大脑语言表层中储存了丰厚的表象。在“走进田园”的活动中,教师要结合乡土景观,积极营造出鲜明、动感的活动场景,不断召唤着学生的语言积累,不断调动着学生的语言表象,让文本语言在新的情境中获得“附着点”,渐渐“复活”,走向了“重生”:从单薄的文字表象转化为栩栩如生的形象,从文本中静态的“乡村田园”转化为生活中动态的“乡村田园”。此刻,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成为名副其实的语言内化和生成过程。



  共生:让语文和实践“相依相伴”。就综合性学习的主旨而言,“走进田园”只是一种精神指向,一个活动的平台,而言语活动才是贯穿始终的真正过程。因此在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时,要从语文学习出发──“将读”渗透在乡村田园诗文收集过程中,将“听”融解在乡村田园文化的调查访问中,将“说”转化在乡村田园的故事讲解和景点解说中,将“写”潜藏在乡村田园的调查报告撰写、广告语的设计中,让活动过程成为获得语文知识、磨练语文能力、发展语文素养的阶梯。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是“体”,语文是“用”,他们相依相存,同构共生,构建出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境界。



  多元:让每个孩子真正“动”起来。在“走进田园”活动中,教师要针对乡土文化特点,结合儿童的个性特征,设计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产生“兴奋点”:乐于探究的,可以从乡村田园的资源角度着眼;偏爱操作的,可以从农活、民间工艺、乡土游戏入手;喜欢观赏的,可以将乡村田园的特色景点纳入视野;喜欢猎奇的,可以把乡风民俗、故事传说作为采集的对象……在学习成果展示中,应当给学生搭建起个性化的舞台:擅长说的,让他们讲讲富有乡土气息的民间传说;善于读的,可以举行一次田园诗文朗诵会;喜欢演的,可以让他们将学到的民间艺术“现炒现卖”;喜欢写的,可以进行“田园笔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愉悦。



  自助:提供一个可靠的“工具箱”。综合性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可是作为第二学段的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兴趣主要来源于它的游戏性质。学习中,如果缺乏必要的扶助和指导,自主就会沦为自由,过程就会流于过场。这时教师提供的“工具箱”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需要收集关于乡村田园的诗文时,教师提供网址和相关的篇目;当学生选择活动项目时,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份“活动指南”;当学生参与自己的项目探究时,教师应当给予“友情提示”;当学习成果展示时,教师提供丰富多彩的特色平台。这些“工具”及时呈现,不仅让学生学会了选择,从“他助”走向“自助”,更让综合性学习过程高质高效。



  二、本模块教学的板块构想



  综合性学习在教学形式上有着其独特性,在知识与能力方面体现出系统和秩序,因此教师与学生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时,应该经历准备(项目设计)、体验(过程实施)与表达交流(成果展示)三个基本阶段。根据“走进田园”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基于本单元教材内容,针对当下孩子的现实状况,笔者以为,本次综合性学习可以带领学生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阅读引领。“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的主题植根于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正如本单元导语中所写:“在乡间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下面的课文为我们描写了这样的乡村生活画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学习,走进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验优美语言……”编者的意图在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学生生活经验中的“乡村田园”必须在潜心的阅读中唤醒,学生对“乡村田园”的情感首先在醉心的阅读中萌生,要让学生徜徉于乡村田园的画意中,必须先尽情涵泳在语言构筑的文本诗情中。



  第二阶段:活动规划。语文交际圈教学理论认为:综合性学习是基于项目的聚会,师生为了完成这一项目,必须拟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过程实施就是按拟定计划进行探究的过程。本单元的教材给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家住农村的孩子,想一想自己家乡值得自豪的景物是什么,自己或身边的人是怎样生活的……城里的同学可以在家乡和老师的带领下体验乡村生活,也可以向熟悉农村生活的人询问有关情况,还可以搜集国内外农村生活的资料”,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建议,结合自己所在学校的地域条件,因地制宜,从景观、物产、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规划,和学生一起确定学习内容,研究方式。



  第三阶段:实践参与。综合性学习的成败关键在于学习过程的运作。教师要指导学生围绕活动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已有的语文知识出发,以参观者、访问者、调查者、游览者的角色参与到活动中去,为小组的活动项目实施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教师仅仅作为积极的旁观者、热情的支持者、朋友般的监督者出现于活动之中,通过正确运用“首席策略”,与学生一道纠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失误,以便学生能顺利完成规划中的学习任务。



  第四阶段:成果展示。在成果展示阶段,应当以学生展示为主,提倡教师与学生共同展示,个人成果和集体成果多样化展示。在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擅长的语文方式,展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收获等,可以是书面的,例如一首诗,一篇调查报告,一篇解说词,一句广告语等等,也可以是口头的,例如一次演讲,一次记者招待会,一次辩论会等等。同时,展示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对自身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过程,在评价中相互交流,在评价中相互汲取,在评价中共同享受成功的快乐。



  设计教学



  “走进田园”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2~3周



  教学准备定好活动项目,做好活动计划,选好活动地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在阅读感悟中“发现”乡村田园



  师:本单元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阅读了四篇课文,这几篇课文给大家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生:这几篇课文都是描写咱们农村生活的,写得非常美!



  生:我生活在农村,一直非常羡慕城里的孩子,觉得他们非常幸福。可是读了《乡下人家》这篇课文,特别是课文最后一段:“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我突然发现,原来我们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美好,是那么令城里人向往,我不再为我是一个乡下孩子自卑!



  生:《麦哨》这篇课文我特别喜欢,割青草、吹麦哨、翻跟头、竖蜻蜓、采茅针真是太有趣了,作为一个乡下孩子,读到这样的文章,我有些惭愧,因为课文中描写的很多活动,我还第一次听说。等到麦子成熟了,我也要做一支麦哨吹一吹!



  生:读读古人翁卷写的《乡间四月》,再读读现代人戴望舒写的《在天晴的时候》,我觉得乡间生活就是一首诗,我们生活在乡间就像生活在诗中,真是妙不可言!



  师:孩子们,课文的描写让我们发现了乡间的美,让我们感受到田园的乐。其实在我们的真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好玩的物、好看的景,只不过我们平时没有留心,没有关注!大家想不想补上这一“课”,做一个真正的乡下孩子呢?



  生:(异口同声)想!



  二、策划,在生活累积中“寻找”乡村田园



  师:孩子们,乡村田园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是我们自由的天地,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这么长时间,大家了解它、喜欢它吗?



  生:我知道在我们家乡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塔──朦胧宝塔,听说它建于明代,自从有了这座塔,这里从来没有发过大水!我奶奶说朦胧塔是一座神塔!



  师:真是一座宝塔,我小时候听说不少关于它的传说呢!如果我们好好地研究它,就会发现它蕴涵的历史、蕴藏的文化,如果我们好好地推荐它,这里就可能成为旅游胜地!



  生:在我们水乡有一处风景区,叫九龙口,那里有九条来自不同方向的河汇聚在一起,被人称为“九龙戏珠”。



  师:这可是省级风景区呢!不过听说那里有不少村民在湖的四周开了饭店,还有村民把饭店开在游船上,每天有大量的生活废水流到湖中,九龙口的水不如以前那么清澈了!大家在欣赏风景时,不妨做个九龙口水质污染的小调查!



  生:在我们水乡,一到初夏,所有的池塘里都铺满了圆圆的荷叶,特别到了莲藕田,一眼望去,碧绿的莲叶一直伸向天边。夏季,莲花开放了,乡村的空气里都弥漫着一股清香,引得蜜蜂、蜻蜓、水鸟在藕田上空翩翩起舞!



  师:真美呀,水乡美,美就美在莲藕田!其实莲藕不仅长的叶、开的花美,而且莲子是上等的滋补品,莲藕不但可以做菜,还可以磨粉,制作美味的藕粉圆。大家可以把莲藕当作研究对象,去探究一下它给水乡人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生:由课文《麦哨》中描写到的“采茅针”,我想起了一种特别有意思的游戏──“打水漂”,这是乡村小孩经常进行的活动,在作家曹文轩叔叔所写的小说《草房子》中有过具体的描述。玩法是找一些比较薄的砖瓦片,侧下身子,用力向水面抛去,砖瓦片就可以在水面上“跳跃”,仿佛在翩翩起舞!



  师:真有趣,听了你的描述,老师仿佛回到了童年!既然“打水漂”这么有意思,不如找几个小伙伴来举行一次“打水漂”游戏!



  生:我觉得《四时田园杂兴》写得特别真实!其中“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一句写出了我们农家孩子的骄傲,作为农家孩子,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有谁不会几样农活呢?



  师:大家真能干,在干农活方面都可以做我的老师!在活动中,大家可以将自己最拿手的农活相互展示一下,我们比一比,谁是真正的乡下孩子!



  生:在我外婆家附近有一棵神奇的树,这棵树每到春天开出雪白的花。可是到秋天却结出形状各异的果实,而且一年一变,各不相同:有时像稻谷,有时似高粱;有时如玉米,有时则又仿佛小麦、小米之类的谷物,甚至还有像鱼、像虾的,所以当地人们都叫它“五谷树”。



  师:我也听说,如果今年树上结满了稻谷似的果实,今年水稻就会奇迹般地获得了丰收。因此村子的农民叫它“信息树”!大家可以去看看这棵奇树,去查查它的资料,去访访林业技术人员,也许能解开“五谷树”长“五谷”的秘密呢!



  ……



  师:同学们一下子说了这么多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让老师对我们所生活的乡村田园也有了新的认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言不如一行”,这样吧,大家先找到自己的学习伙伴,结成研究小组,共同商量,将自己想看的风景,想研究的问题,想开展的活动,制定一个小小的计划。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要注意将我们语文学习的内容贯穿其中,做到在“玩”中学语文,在学语文中享受“玩”!



  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小组,给足他们讨论的时间,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各小组形成各具特色的“走进田园”综合性学习计划。



  案例1:“我爱莲藕”综合性学习计划



  时间5月20~21日



  地点近湖镇水上二村



  活动内容我爱莲藕



  活动过程



  1.搜集古往今来描写莲藕的诗文。



  2.观赏百亩莲田的景色。



  3.了解莲子、莲叶的药用价值。



  4.学习藕粉圆的制作方法。



  成果展示



  1.写一篇描写莲田美景的文章或小诗。



  2.为“莲藕”写解说词。



  3.为“藕粉圆”写产品说明书和设计广告语。



  具体分工



  组长:徐海源,负责组员的活动召集,主持资料交流。



  成员:李杰,向做中医的爸爸咨询莲藕的药用价值。



  张雷,上网收集描写莲的诗文,负责拍摄活动照片。



  李立,调查莲田附近居民的生活变化。



  案例2:“美丽的九龙口”综合性学习计划



  时间5月20日



  地点蒋营镇九龙口风景区



  活动内容走进“九龙口”



  1.登船游览“九龙口”的美丽风光。



  2.“九龙口”水生资源情况调查。



  3.“九龙口”的水质污染状况调查。



  成果展示



  1.为“九龙口”的风光写导游词、广告语。



  2.撰写“九龙口”水质污染调查报告。



  3.向当地村民和环境保护部门写一份建议书。



  具体分工



  组长:夏琪,主持资料交流,成果展示策划。



  成员:李临风,拍摄九龙口风光的照片。



  安昆,调查湖区的饭店数量以及污水排放情况。



  侯方玉,采访生活在湖区的村民了解九龙口近几年的水质变化。



  吴志祥,采访、上网等方式收集关于“九龙口”的民间故事。



  在各小组计划出台以后,教师可以在全班组织交流,在互动中,促使各小组自主地完善计划,以确保各自的行动方案更具有操作性。



  三、走进,在专题探究中“拥抱”乡村田园



  专题探究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核心环节,又是综合性学习难以把握、容易流于形式、偏离教学目标的环节。因此在此环节中,教师的“同伴式”引领显得至关重要。



  1.文本引领。课文是本模块中一份重要的资源,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本中“方法性”因素,为“走进田园”具体的活动提供指导,铺路搭桥。



  师:好好回味一下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想一想,在我们“走进田园”的活动中,可以获得怎样的启发呢?



  生:我比较喜欢《乡下人家》这篇课文,尽管我也生活在乡下,但是如果让我去写这样的文章,真有点望而生畏!主要原因在于平时缺乏细致的观察,例如鸡的觅食、鸭的嬉戏、纺织娘的鸣唱,经常看到,经常听到,却熟视无睹,我真惭愧,觉得自己不配做一个乡下的孩子!



  师:说得真好,我想起了雕塑大师罗丹的一句话:“生活中不是没有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带着一双明亮的眼睛走进熟悉的生活,去获得更多的、有意思的发现,好吗?



  生:我觉得古诗《乡村四月》写得特别生动,四句话就是四幅画,把农家的繁忙、紧张形象地描绘下来。特别是“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蚕又插田”这句话,我想到此时正是农家开始养蚕的时节,我们趁着这个机会,好好研究一下蚕的生长过程!



  师:真了不起,一句诗就产生一个研究的“课题”,我衷心希望大家能仔细观察,耐心等待,最终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含义!



  生:学习了《牧场之国》这篇课文,我明白了要完全领略乡村田园,仅仅在一个地点、一段时间内观察是不够的,要选择多个角度、多个时间段去观察它,才会真正了解它,喜欢它!



  师:真是个好办法,我想这对大家的实践活动一定有帮助!其实,大家从文中的收获不仅如此,在“走进田园”的活动中,我们还会从课文中获得许多的启发!



  2.友情提示。对于各小组的活动计划,教师要认真研读,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预测他们在活动中可能会遭遇的“岔道”,在此基础上作出适当的活动建议。例如:



  A.在“春蚕的一生”的探究活动中,由于观察周期长,花费的时间多,同时养蚕室需要安静和卫生,可能会给学生深入和持久的观察带来影响。



  【老师建议】选择好养蚕室,合理安排观察时间,将“采桑”和“喂蚕”也安排在活动中,坚持写观察日记,在观察过程中注意保持蚕室的卫生和安静。



  B.在“美丽的九龙口”专题探究中,活动的项目比较多,安排的时间紧,学生实践过程中会浮光掠影。



  【老师建议】延长活动时间,把活动分成两个阶段:一是收集整理阶段。查找资料,了解九龙口的资源状况。二是调查访问阶段。设计关于九龙口水质污染状况的专项调查表格,可以“从水质的变化”“污染的原因”两个方面进行设计:







  3.提供援助。对于一些有探究难度的小组,教师要紧跟其上,及时为学生出谋划策。因为学生还处于第二学段,对任务的指向性还不够明确。教师有时还要身先士卒,对于一些调查、访问的活动,要事先进行策略指导,例如搜集关于景观的传说,要选好探访的目标,可以是当地的村民,可以是查阅地方民间故事汇编;收集关于景观的诗文,要选好恰当的方式,对于没有网络资源的农村小学,教师要提供相关的图书资料,对于有上网条件的学校,教师要提供网址,并带领孩子到网络教室,让孩子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对于学生调查访问获得的资料,还要指导他们进行筛选,防止一些非主题信息干扰主题的深入探究。



  4.自主整理。这一环节仍属于各小组自主活动,在小组长的主持下,各位组员分别将自己负责的项目资料进行汇总。如拍摄的照片、采访稿、调查表,还有相关的实物等等。针对这些资料,大家一起参与整理,提炼出有实用价值的信息,根据活动计划中的安排,大家分头为综合性学习的汇报活动做准备。有的写游览某个景观的游记,有的整理民间故事,有的撰写导游词、说明书、广告语,有的策划主题图片展,大家分工明确,各施所长。



  四、展示,在言语交往中“再现”乡村田园



  展示活动,是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最亮点,不仅为全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供大展台,而且也为各小组探究质量、各位学生参与的态度进行评价提供了的契机。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针对主题特点,结合学生的活动情况,展示活动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板块:



  1.“美丽的田园我的家”诗文朗诵会



  诵读内容:描写乡村田园的诗歌、散文,可以是名家名作,也可以是自己创作的小诗、记叙文,甚至可以是本单元的课文。



  参与途径: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诵读作品一篇,可以配乐,鼓励脱稿朗诵。



  评选方式:通过集体投票,评出“最美诗文”和“最佳朗诵者”。



  2.“魅力乡村”摄影展



  参展内容:描绘乡村生活、景观的照片一组(不少于四张),给每张照片取一个诗意的名字。



  参与途径:将自己小组的摄影作品,布置在教室指定的墙壁展区,注意整体美观。



  评选方式:邀请美术教师、班级“小画家”组成评比小组,评出“最佳创意奖”“最美画面奖”。



  3.“神奇的田园”故事会



  故事内容:关于本地的某处景点、某种风俗、某项民间艺术的传说。



  参与途径:自由报名,人数不限,在讲述过程中注意生动、有趣。



  评选方式:邀请本校部分语文教师和学生代表做评委,评出“故事大王”若干名。



  4.“我是乡村小主人”选拔赛



  参赛内容:为乡村的某种农副产品、民间工艺品、某处旅游景观设计“广告语”;为乡村某处景观创作“解说词”;为某项民间工艺制作写作“说明书”,对某个主题的探究活动撰写“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对乡村田园未来发展提交“建议书”等。



  参与途径:各组提供相关文字作品,数量不限,表达的形式不限。



  评选方式:将作品打印或誊抄、编号,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墙壁上,让每位学生做评委,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将编号记录在黑板上的汇总表中,最后根据汇总表中的具体数据评出“乡村小主人”奖项。



  其实还可以根据学生综合性学习的具体情况,进行其他形式的丰富多彩的展示活动,在这一环节中,确保人人有项目,人人有作品,人人做评委,人人获奖励,让每一个孩子体验到田园的美丽,语文的魅力;充分享受到参与的精彩,成功的快乐。



  五、延伸,在情感交流中“守护”乡村田园



  师:经过这个几个星期的共同努力,我们满怀希望地走进田园,又满载而归地走出田园,活动中,大家不仅把乡村田园的美好装进了记忆,还对它产生了一种难分难舍的情感,这种情感尽管大伙儿没有说出来,但是从你们的文字中,从你们的演讲中,从你们的图片中,已经将这份情感一览无余地流露出来,让我们为自己的这份情感,这份精彩鼓鼓掌!下面就让我们为本次活动中的优秀小组,优秀同学颁奖!



  (教师宣读获奖名单并为小组和个人颁奖。)



  师:本次综合性学习已经结束了,大家在活动中积极参与,一定受益匪浅!不过每个人的收获是不同的,谁愿意将自己所得所悟与大家分享呢?



  生:以前,我一直以为农村很落后,当我在这次活动中走进乡村,走进田园的时候,我改变了看法,觉得这里更加适合我们孩子生活,乡村田园就是我们孩子的家!



  生:乡村田园是大自然最后一点“绿”,让我们人类都来爱惜它吧!(全班鼓掌)



  生:这次综合性学习,不仅让我走进了大自然,更让我与许多文学家、大诗人相聚在乡村田园之上,读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漫步在百亩荷塘边,我仿佛成了大诗人,成了文学家!



  师:在古代,就有不少因为描写乡村田园而著名的诗人,如王维、孟浩然等等,你这么有诗情,长大了,一定会成为一个田园文学家!



  生:到星期天,我一定和爸爸妈妈一起到乡村走一走,不仅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还可以化解一周的紧张情绪。



  生:这次活动中,我发现语文作用很大,不但帮助我们获得许多知识,还可以让我们成为乡村田园的“小主人”!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在活动结束前,我想向大家推荐一首小诗──《活在珍贵的人间》,这是著名诗人海子的诗──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太阳强烈



水波温柔



一层层白云覆盖着







踩在青草上



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



  生:活在珍贵的人间──(齐读)



  师:疲惫时,让我们躺在青青的草地上,静静地打个盹;伤心时,让我们漫步在小溪边,倾听流水的欢歌;高兴时,让我们站在无垠的麦地里,吹响那动听的麦哨;失望时,让我们坐在金灿灿的葵花地里,感受一种向上的温暖!这时,你一定会觉得自己其实就是一块彻底干净的黑土块!



  反思实践



  这是一篇“乡村版”教学模块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一直在认真关注着这样两个问题:



  一是边界性。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视野中,常常将“综合实践课程”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混为一谈。于是,在操作过程中极力强化课题意识、充分注重问题探究、努力促使学科整合,结果导致综合性学习滑出预设的“轨道”,成了无本之木。因此把握综合性学习的“语性”本质,是成功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关键。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综合”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四个方面学习目标的综合,是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综合,是语文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综合。在这每一次“综合”中,语文学科是本源,一切基于本源,一切为了本源。



  二是儿童性。孩子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体,要让他们至始至终参与其中,并且乐此不疲,必须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儿童文化,营建儿童生态。学者李庆明在《李吉林与情境教育》一书中写道:“教育要解放儿童,就必须将儿童带入充满诗意、充满生命活力的真实生活或真实情境中去”,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为儿童构建这样一个“充满诗意、充满活力”的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让儿童徜徉其中,快乐其中,获益其中。



  笔者以为,边界性、儿童性是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问题,是小学阶段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原点。无论是“城市版”的“走进田园”,还是“乡村版”的“走进田园”,都要对这两方面给予充分地关注。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走进田园”的教学模块的设计中,有了这样几点思考:



  首先,着眼乡村的地域文化。乡土文化是一个地区最有特色的文化,最富有滋养力的文化。面对“走进田园”这个话题,笔者以为首先是带领孩子走进田园里的乡土文化,让文化的魅力去感召沐浴在现代文明中的城市孩子,用文化的内涵去影响尽管“土生”但不“土长”的乡村孩子。无论学校地处城镇还是乡村,在本次活动中,应当充分发掘学校边缘的乡土文化资源,用语文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认识,吸引学生去关注,帮助学生去探究,激励学生去表达,从而产生热爱的情感。特别是身在农村的孩子,更要在他们的精神中埋下传承的“种子”,让他们从心里感受到乡村里的故事、戏剧、编织、泥塑、年画、秧歌、风味食品不比城里的流行歌曲、舞蹈、麦当劳逊色。



  其次,维持孩子的持久关注。由于是在小学中年段实施综合性学习,学生起初参与的热情来源于文本中优美生动、充满诗情画意的唯美描写。当孩子在文本的吸引下真正来到乡村时,发现田园并没有文中描写的那般美,巨大的审美热情就会逐渐冷却,强烈的探究兴趣就会渐渐地消退。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因此,作为教者,要充分挖掘学生兴趣的源泉,将学生的兴趣激发与问题探究、意志磨练结合起来,让每一个孩子带着明确目的性、计划性,甚至是学习任务上的挑战性,全神贯注地参与活动当中,使他们逐渐将一时的兴趣转化为恒久的热情。



  再次,保障模块的整体有效。综合性学习“走进田园”是主题单元中的一分子,它和阅读、口语交际、作文构成了完整的单元模块。因此在综合性学习的子模块设计中,我们必须站在单元整体的高度,统筹规划,分块设计,使阅读、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四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为依托,从而形成一个立体、开放、动态的语文“训练圈”,只有这样的教学模块,才能做到高瞻远瞩,卓有成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20:15: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有感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 姚国娟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一首儿童诗,它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世界带来的创伤,发出对和平的深切呼唤。教完课文,我深深感受到放手给孩子一片学习的空间,课堂就能焕发春天的生机。



  一、放手谈,走近诗歌背景



  “激发学生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祈盼之情”是我这节课的情感目标定位。对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来说,要激发他们对战争的厌恶之情是不易的,因为孩子们完全没有这一方面的体验。为了让学生走近“战争”,在教学“导入”中,我设置了“时事谈话”环节。



  【片段一】



  师:孩子们,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啊!但是现在的世界上,还有一些地方的孩子却不能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他们仍然生活在战火中。你们知道是哪些地方吗?



  生1:伊拉克,直到现在还在打仗呢!



  生2:我知道阿富汗,美国打击塔利班,战火不断。



  生3:还有巴基斯坦。



  生4:不对吧?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种族冲突,那里的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之间的仇怨越结越深,造成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



  生3:我说的是巴基斯坦。目前,印巴军队正在边境相互进行炮火攻击呢!



  在上课之前,我总以为和平年代的孩子对战争一无所知,担心他们谈不出内容来。我把他们对战争的了解估计为“零”,但事实并非如此。



  陶行知说:“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孩子还要小。”可见,了解孩子的起点非常重要。我们不能凭着自己的“想当然”,不能“小看孩子”。只有充分运用孩子的原有认知,才能让孩子走近“战争”。



  二、放手问,理解生字新词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生字新词。在初读环节,我让学生自己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然后质疑: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孩子们不时地提出了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片段二】



  生1:老师,什么叫“不速之客”?



  师:“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意思:A.迅速 B.速度 C.邀请。你认为是哪一个?为什么?



  生2:我觉得是“邀请”的意思。



  生3:不速之客,就是不受欢迎的客人。



  师: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诗中的“不速之客”指谁?



  生4:巡弋的战舰和水雷。



  师:仅仅是它们不受欢迎吗?



  生5:还有轰隆隆的大炮,频频发射的导弹,散落着的地雷。



  是呀,孩子的疑惑,才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夫童心,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站在孩子的立场,孩子自己提出疑惑,孩子自己解决困难,才是有效的学习。



  三、放手读,发现写作特色



  这首诗,诗人抓住了自然界人们熟知的景物──大海、沙漠、夜空、草地,将其原有的美好景象与因战争遭破坏的景象加以对比,并一次又一次地发出痛心的质问:“这究竟是为什么?”诗歌的前面四个小节,都是运用了这样的写法──对比中浮现画面、反复中推进情感。



  如何让学生感悟这首诗歌的写作特色?如何在对比中层层推进有感情的朗读?我力求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在诗歌的教学中“举一反三”。



  在学习第一小节的时候,教师通过画面的想象,辅助学生感悟朗读;然后在学习二至四小节时,讨论:“诗歌还有哪些画面也让你产生了这样的心情?”接着,在连起来读四个小节的过程中,发现写作特色,并推进朗读的情感。



  【片段三】



  师: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四组不同的画面,诗人的情感也在不断推进。再读读这四个小节,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1:我还发现这首诗前四个小节中,都有“本来”“可是”,一共出现了四次。



  师:是的,作者都是先描写本来美好的画面,再描写战后的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刚才,我们在朗读每一小节的时候,读出了这样的画面对比。



  生2:“这究竟是为什么”这句话重复了四次。



  师:你们发现了吗?每小节最后的一句话都是相同的,诗人重复用了四次。我们该怎么样读好这四句相同的话呢?是用一样的语气还是有所变化呢?自己连起来试试读读。(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试着读读这四个小节?特别要注意最后一句话的变化。(指名读。)



  师:你听出了什么?



  生:我发现他读这四句话的声音不一样,好像越来越响了!



  生:我觉得他读的这四句话,表达的心情也是不一样的。有时好像是疑惑的;有时好像是悲伤的。



  师:你们还听出了怎样的心情?



  生:有时好像很生气!



  生:我听出的是悲愤的语气,好像在控诉战争!



  师:是的,这四句话看似重复,表达的语气却不一样,有疑惑,有悲伤,有愤怒……语气一次比一次沉重,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



  四、放手写,真切表达心声



  这首诗歌,在最后一个小节表达了诗人的希望与祈盼──让战火中的孩子有一张平稳的课桌,一间洁白的教室。为了进一步推进孩子们对战争的感受,我播放了一组“战争中孩子”的凄惨画面。



  师: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什么话想说?你可以联系诗歌的一至四小节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也可以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的心声。



出示练习: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我们一样享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1:我们希望,我们祈盼──让战火停止,让硝烟散去,让人人和我们一样享受和平的生活。



  生2:我们希望,我们祈盼──让世界充满爱,让世界充满幸福,和我们一样拥有一个和谐的家园。



  师:这两位同学都是直抒胸臆,表达了他们的心声,也表达了我们的心声。谁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生3:我们希望,我们祈盼──让海鸥不再无家可归,让蜥蜴和甲虫不再逃避,让星星和月亮拥有安宁,让孩子们能踢起欢乐的足球,和我们一样享受美好。



  师:你能结合诗歌,描绘出美好的画面。谁还描绘了不同的画面?



  生4:我们希望,我们祈盼──让战火中的孩子,有一片天空,宁静的天空,让放飞的风筝能自由地翱翔,和我们一样享受自由!



  生5:我们希望,我们祈盼──让战火中的孩子,有一片绿茵茵的草地,孩子们在上面欢乐地奔跑、翻跟头,和我们一样享受快乐。



  在学生的练笔中,有的同学直抒胸臆,更难能可贵的是很多同学,学习诗歌1?4小节的写法,借助画面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同时也在练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春天”的含义。



  师:是呀,我们多么希望,多么祈盼,让战火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个“春天”,仅仅是我们课前谈论的大自然的春天吗?你觉得是一个怎样的春天呢?



  生(众,一个接着一个):安宁的春天、幸福的春天、快乐的春天、和平的春天……



  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需要放手。但“放手”意味着对老师自身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更深入地解读文本,更多地了解学生,更灵活地实施教学,才能在“放手”中使学生学到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20:15:00 | 只看该作者
《夜莺的歌声》课堂教学实录
支玉恒

 

第一课时

(教室内学生分四个小组围坐)

师:今天我们这样坐在教室里,跟平常不一样。你们意识到什么了?

生:小组学习。

师:对啦!小组学习,然后小组擂台赛。今天上课我只讲20分钟,跟大家一起学20分钟,剩下的时间就你们自己学了,行吗?(学生:行)好的。大家一起说,今天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齐):夜莺的歌声。

师:夜莺,这是什么东西?

生:是一种鸟。

师:对,看我写字。(板书“夜莺的歌声”)看这个题目好像是说—只夜莺在唱歌,是吗?(生答“是”)你们读过课文没有?啊,读了三四遍。你们读的时候发现没有:这篇课文跟别的课文有点不一样。谁发现,什么不一样?

生:课文中人物的名称都是用动物来代替的。

师:谁同意他的说法?(无人举手)他可能是说,那德国军官问那个小孩子“这里还有人吗?”小孩子说,有麻雀、乌鸦等等,他说了一些鸟儿,是不是这样想的?(生答“是”)也可以这样想,这是那个小孩在戏弄德国兵。谁还看出别的不一样之处?

生:这篇课文分成了几节?

师:分成了几节?它有标志吗?

生:没有。

师:没有标志你怎么看出它分了几节?

生:因为它节与节之间隔开了一行。

师:你不是说没有标志吗?隔了一行,再开始下一段。这是不是一种标志呢?(生答“是”)对,这叫“隔行分段”。你们打开书看一看,有几个隔行,分了几段?(学生看书)

生:三个隔行,分成了四段。

师:你们浏览一下——你们不是已经读了三四遍吗?现在浏览一下第一段,看它写了什么事?(学生看书)那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第一段是写一次战斗结束后,一队德国军发现一个小孩子在河边吹口哨。

师:你的意思是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孩子?这一段的主人公应该是谁?

生: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孩子并让他带路。

师:要按这样的说法,主人公还是德国人。整篇课文的主人公应该是谁呢?

生:应该是那个小孩子。

师:那么你说各段的意思时,都应该站在小孩子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生:这一段讲小孩子被德国兵发现了,他们让小孩子带路。

师:小孩子愿意不愿意让德国兵发现?

生:愿意。

师:那么他是被动地被发现吗?这样总结第一段的意思行吗?如果说小孩子是主动地想让德国兵发现,那应该怎么呢?

生:小孩子让德国兵发现,并给他们带路。

师:呀!这小孩子是“汉奸”!(笑声)

生:小孩子故意吹口哨让德国兵发现。

师:这是他在干什么?

生:他准备带德国兵到游击队的埋伏地,让游击队消灭他们。

师:意思说对了,就缺一个词,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小孩子引诱敌人让他们被消灭。

师:他这句话中说了一个词,谁注意到了?

生:“引诱敌人”。

师:用两个字来说的话,这叫什么?

生:诱敌。

师:对啦,就这么一个词。(板书“诱敌”)再翻翻第二段,这回好说了,小孩子在做什么?(学生读文)他在前面走,敌人在后面跟着一直走进埋伏圈。这叫干什么?

生:带路。

师:对。(板书“带路”)第三段讲什么?

生:讲小孩子让游击队歼灭敌人。

师:如果还要按那样的方式(指板书)写上,该写什么?

生:歼敌。

师:对不对?(生答“对”。教师板书“歼敌”)第四段?第二天他又跑到村口的岔路上吹起口哨了。他又去干什么?

生:又去诱敌。

师:“又去诱敌”黑板上该怎么写?

生:又诱。

师;“又诱”?有点别扭,意思对,把“又”字再换一个字。

生:再诱。

师:对,再诱。“又诱”也讲得通,但把两个同声的字放在一起读起来绕嘴,也不好听。换成“再诱”。(板书“再诱”)他就这样用他的口哨声引来了一群又一群的敌人,带到埋伏圈里,让游击队把他们一群又一群地歼灭。小孩子能干不能干?

生:能干。

师:他凭着什么去诱敌的?看课题,就凭着他模仿夜莺的歌声。这孩子很了不起。我们再仔细看一下第一段,小孩子和德国军官有几次对话?你觉得哪一句最精彩?说了那么多话,当然都是应答如流,找一句最精彩的。

生:(读文)小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师:你认为这句话哪里精彩?

生:“野兽来了,野兽来了”这两个词语精彩。

师:这就精彩?你们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到山上去放羊,他想逗人家玩,就喊“狼来了,狼来了”结果人们上去救他,却发现什么也没有。第二次他又喊,人们又上去了,又什么都没有。第三次真的狼来了,他喊“狼来了,狼来了”,人们都不去了。结果他自己被浪给吃了。“狼来了,狼来了!”“野兽来了,野兽来了!”这不都一样吗?你怎么认为这个就精彩了?

生:这是小孩子在骂德国兵的。

师:是骂德国兵的,而且是婉转的,但又是面对面地骂他“你是野兽,你是野兽!”可那个德国军官却怎么样啊?有口……

  生:难言。

师:是啊,有口难言,有口难辩。所以你认为很精彩,是吗?(生答“是”)骂敌人是野兽。看我写(板书“斥”),斥,什么叫斥,斥责。什么叫斥责?狠狠地批评,狠狠地骂。骂谁呢?(板书“敌为兽”)斥敌为兽。他就说了一句话吗?你们看他说的那些话,都怎么样啊?

  生:都很巧妙地躲开了敌人的盘问。

师:那你把那些对话都来读一下。(生读文)小孩子说的麻雀、乌鸦、猫头鹰是真的那些鸟儿,还是说敌人是乌鸦、猫头鹰?

生:敌人。

师:这可错了。他是说真的鸟儿。他故意说—些真的,让敌人看他一个不懂事的孩于,说小孩话,就不怀疑他了,是吧?他是在和敌人打岔、兜圈子。从小孩子整个应答的过程来看,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他的表现吗?

生:巧妙。

  师:可以,还有吗?

生:(数人答:奇妙、机智、新奇、奇特、奇异、又奇又巧等)

师:看来你们对“巧”和“奇”两个字最感兴趣。大家看黑板,我这里已经写了“斥敌为兽”,如果用“奇”字,该怎么往下写?

生:写“对答奇。

  师:很好,很好。还有别的吗?

生:写“应对奇”。

师:“应对”不是和“对答”一样的意思吗?

生:写“应对”更像写诗。

师:有意思,他看出来我想写成诗,说“应对”更像诗。的确,“应对”有点文言的味道,古香古色的,有点古味儿。好,我们就按他的写。(板书“应对奇”)再想一下,我要是想写“巧”字,该怎么写?

生:写“巧安排”。

师:编得挺好,但小孩子并没有安排什么,只是在和敌人巧妙地应答、对话。

生:写“应对巧”。

师:不太好,一是和刚才的“应对奇”太相似,二是念起来不顺口,“应对巧”,都是往下压的语调。

生:写“巧对答”。

师:也不太好。看我写一个怎么样?(另外板书一行“斥敌为兽巧周旋”)“周旋”懂吗?就是用说话和敌人怎样?(用手做绕圈子的动作)

生:绕圈子。

师:对了! 和敌人绕圈子说文):“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一边装傻,一边就把敌人又骂成了蘑菇。

师:很好。这一小段你们认为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联系后面的课文想一想。

生:最重要的是他学夜莺和杜鹃叫。这是他和游击队约定的暗号。夜莺叫一声就代表一个德国兵,杜鹃叫一声代表一挺机关枪。这是小孩子在给游击传送情况,敌人的情况。

师:也可以叫敌人的情报,敌情。很好,她把下一段的意思也讲得差不多了。那么这是怎么写(指黑板)?

生:写“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不简单!七个字写出两种鸟,但没有说明鸟在叫。

生:写“夜莺唱完杜鹃叫”。

师:好多了。但写诗得押韵,我给你改两个字。(板书“夜莺唱罢杜鹃啼”)行吗?(生答“行”)“罢”就是唱完了,也有一点方味儿,“啼”当然就是叫了,但和上面的“奇”押韵。还有第二首诗呢,上一行最后一个字是“旋”,怎么写押韵?

生:就写我刚才说的“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韵是押上了,但还是没说出鸟在叫啊!让它们叫起来。

生:写“夜莺唱罢……唱杜鹃”。

师:很好,只是两个“唱”有点重复。我还给改一个字。(板书“夜莺唱罢鸣杜鹃”)鸣、叫、啼意思差不多,可以吧?

生:可以。

师:刚才说小孩子给游击队送情报,送到没有?

生:送到了。

师:(板书“情报送达”)这样写行吗?(生答“行”)情报送到后,怎么样?

生:敌人被歼灭了。

师:孩子怎样了?

生:孩子不见了,他听见口哨声,也是暗号,就钻到密林中去了。

师:我这里(指板书“情报送达”后面)写什么?写“敌被歼”还是写“人不见”,孩子不见了,哪个好?

生:我觉得哪个都行。(众笑)

师:好吧,我们两首诗各用一个。(有学生举手)

生:两个都用,第一首诗就又不押韵了。

师:说得好,动了脑筋。但是我告诉你,诗的第一、二、四句要押韵,第三句可以不押。好了,我们把它写上。(板书“情报送达人不见”,“情报送过敌被歼”)——啊呀!不行。这个“歼” 字是第一声,和上面的“旋”“鹃”都是上扬的声调,读起来不好听。我们这样写吧,改成“歼德寇”。“寇”字知道吧,什么意思?

生:土匪、强盗。

师:“歼德寇”行吗?(生答“行”,教师改写板书)第四段比较简单,孩子又去做什么?

生:诱敌。

师:用什么诱?

生:又学夜莺叫。

师:对。(板书“莺声又起”)孩子又像原来一样去等谁?

生:等敌人再来。

师:是的。这个“等”,我换一个字(板书“待”)行吗?

生:可以。

师:等敌人再来,(板书“敌”,与“特”字中间留一空)等待什么样的敌人?一个字。

生:强敌。

师:太夸奖他们了!

生:死敌。

师:也不太好。

生:顽敌。

师:行!这个可以。(板书“顽”)还有第二道呢,也把这一句”莺声又起待顽敌”写上行吗?

生:不押韵了。

师:小小地变动一下就可以了。谁有这个机智?

生:把“敌” 和“顽”两个字换一下,交换一个位置,写成“敌顽。”

师:非常好!(板书“莺声又起待敌顽”)太聪明了!我们一下子写出两首诗来,大家一起把它读一下,第一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应对奇,夜莺唱罢杜鹃啼。情报送达人不见,莺声又起待顽敌。”

师:好,读第二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巧周旋,夜莺唱罢鸣杜鹃。情报送达歼德寇,莺声又起待敌顽。

师:从上课到现在我们用了23分钟,学习了几段课文的主要意思,但学得比较粗。课文语句中还有很多写得很精妙的地方,大家想不想学?(生答“想”)想学,但是我不管了,你们自己学。这不分了四个组吗?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学习、议论。我先把第一段课文交给你们。先小组内学,学完了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成果,要想出一个汇报的形式,怎样汇报,各小组自己想办法,看哪组的办法好。好了,现在开始自学、议论,下节课开始汇报。

(学生分组学习,共学习15分钟,教师组间巡视、指导)

师:好了,时间到了,先下课。下课后没商量好的小组可以抽点时间再研究一下。下课。(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20:16:00 | 只看该作者
13夜莺的歌声(4篇)
《夜莺的歌声》教学建议

1.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教学时,先应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最后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讲、演故事。

2.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应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的句子,特别是表现小夜莺言行的句子去细读体会。如课文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写小夜莺言行的句子比较多,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先画出写小夜莺言行的句子,再读一读这些句子,边读边想象:小夜莺这样说、这样做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敌人听了小夜莺的话,看见小夜莺这样做,心里也会怎么想。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小夜莺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要重视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本课对话较多,可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结合重点句段的体会,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指导朗读时要注意运用不同语气语调,读好文中的对话。小夜莺的话语要读得童声稚气、天真活泼。军官总是想从小夜莺口中得到什么,他的话语中有诱骗,有恐吓,也有企盼,因此军官的话语要读得狡诈、阴冷而又带有期冀。

4.课文结尾的提示语要求学生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问题有些难度,对于首尾照应关系,教师作适当提示即可,不必讲得太深太细。文后安排了三道练习题,第一题提出了读的要求,第二题主要是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三题提出了本课重点训练的要求。这些练习应在本课阅读中分步落实。

5.指导学习前可简介苏联卫国战争的情况,阅读后可介绍一些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作品让学生课外阅读,如《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

6.本课生字较多。“呻(shēn)吟(yín)”的韵母是前鼻音,“拧(nínɡ)”、“钉(dìnɡ)”的韵母是后鼻音,“钉”也是多音字,还读“dīnɡ”,要帮助学生读准。“毁”字,要注意“臼”的笔顺及与“白”的区别,要注意区别“喂”与“滚”右下部分的不同,不要多笔少画,把字写正确。本课中出现的新词,可分二类处理,一类是意义比较固定的词,如木屑、蘑菇,可安排学生预习时,通过查字典理解。另一类词语,如沉寂、宛转,则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

《夜莺的歌声》教学片段



师:在那惊心动魄的卫国战争年代,一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却如此沉着、机智地与敌人斗智斗勇,在课文字里行间中,你能捕捉到他的机智、勇敢吗?

(学生边读边画出相关句子)

师:再读一读这些句子,边读边想象:当时是怎样的一番情境?

生:孩子把口哨递给德国兵时,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我想小夜莺在敌人面前一点也不害怕,他的神情很自然,而且好像玩得很开心,德国兵完全不会在意有别的什么事情发生。

生:“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我想小夜莺还真是很机智,他在骂那些德国兵,他恨敌人,但却笑着去骂敌人,那样的沉着,而德国兵却丝毫没有觉察到,还以为他是一个调皮蛋呢!

生:边走边打树枝、拾球果,还用脚去踢,学鸟叫。好像敌人根本就不存在,他在玩他自己的,完全沉浸在孩子玩的世界中,其实他在报信,很机灵。

……

师:同学们也很机灵,小夜莺的心思让大家想象得精彩极了!课文中将这些内容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出来了,试着读一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师:读了这些对话,你有什么感受吗?

生:小夜莺真勇敢。

生:小夜莺真是个机智的孩子,我很敬佩他!

生:敌人那么凶残,他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为了自己的祖国,他沉着、机智地和敌人战斗,我们要向他学习,爱自己的祖国!

师:是啊!当祖国妈妈惨遭侵略时,祖国的孩子们只有团结起来,机智、勇敢去斗争,才能赢得胜利。

让我们再动情地读一读这些对话,从中汲取力量,从中受到感染。



《夜莺的歌声》A、B案


学习目标

①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③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

②没见过“夜莺”的同学,通过查字典,了解一下夜莺这种鸟。

③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④回顾自己熟悉的小英雄的故事。

A案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说一说。

②教师过渡: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板书课题)

●学情调查

①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②对于前苏联的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

●初读课文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②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③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④交流读后印象。

●精读课文

①过渡:是呀!读罢课文,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形象便清晰地跃入我们的脑海。那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捕捉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呢?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这些地方。

②学生边读边的出相关句子。

③研读重点句子。

a.要求: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夜莺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德国官兵看见他这样说、这样做会怎么想。

b.形式:先自读自想,再与同桌交流。

第二课时

●交流讨论

①交流、讨论内容。

下列句子应组织全班学生讨论。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种新的劲头唱起来。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②交流讨论方法。

逐句讨论交流。讨论某一句时,先由一名学生谈自己的理解,重点是自己想象到的内容,其他同学听后补充。最后指导朗读,通过读来反映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时,除上述1、6句外,不要只孤立地读一个句子,可将前后对话连起来读,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

●朗读升华

①过渡:刚才,我们一起讨论了几个句子,通过讨论,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②是呀,越读我们越感到小夜莺真是机智、勇敢。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受分成小组,分角色读读全文。

③组织全班性的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对话片断。

●安排作业

①练写生字,读写、读记“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②跟家人讲讲小夜莺的故事。

B案

第一课时

●交流预习情况,确定学习本课的方法

①指名读文,读后评价: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②交流: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初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③过渡: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个故事,争取讲得和故事一样精彩。

●把握故事的基本内容

①自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空行。想一想:“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送情报的?

②重点读课文的一、二部分,看看“夜莺”是怎样迷惑敌人,为敌人带路和怎样与游击队联络的。

③试着把这篇故事的基本内容讲一讲。可在准备的基础上分小组讲,讲后评价,主要看是否把握了故事的基本内容。

第二课时

●继续练讲故事

①过渡:上节课,我们试着讲了讲这篇故事。不过这样讲故事恐怕还不能吸引听众。怎样把故事讲精彩呢?我们还要进一步地理解课文。特别是要把课文没有明明白白写出来的内容想象出来,如“夜莺”这样做、这样说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德国兵又会怎么想。

●研读重点句子

①要求:找出写“夜莺”说、做的句子,再读这些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夜莺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德国兵看见他这样说、这样做会怎么想。

②形式:先自读自想,再与同桌或分小组交流。

●组织讲故事比赛

①要求:不仅要讲清楚故事的基本内容,还要发挥想象,把课文中没有明明白白写出来的内容讲出来,也可以加进恰当的动作,讲演结合。

②形式:先自己准备,然后分小组讲故事,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到全班讲。注意讲评结合,评选“故事大王”。

●总结升华

讲了“夜莺”的故事,谈谈对小夜莺的认识。

●布置作业

①练写生字,读写、读记“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②阅读其他的小英雄的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教研室 冯发柱 李红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20:16:00 | 只看该作者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设计(A、B案)
学习目标

①认识4个生字。

②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①了解伊拉克战争或其他中东战争情况。

②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如沙漠本来的情景与战争的情景。

A案

●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沐浴着春光,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尽情享受和平的时候,你可曾想到,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正笼罩着战争的阴影,有多少人正祈盼着和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板书课题)

●初读感知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②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

③读读想想: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交流讨论

①指名读诗,读后评价,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②交流: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③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④“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阅读示范

(根据对学情预测,学生可能对“这究竟是为什么”的呼唤不理解或感悟不深刻。因此,可选择学生最熟知的对“夜空”的描写一节,指导学生阅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①默读第三节,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想一想:夜空本身应该是什么样的?而正在经历战争的夜空呢?假若你生活在那个地方,面对此景,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节。

●自主阅读

①按阅读第三节的方法阅读其余各节。

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升华总结

①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话要说。

②宣读“儿童和平宣言”。

●作业

阅读选读课文《黄继光》。

B案

●播放课件

①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播放课件,镜头一:展示大海、沙滩、夜空、草地的美景;镜头二:展示人们在大海、沙漠、草地快乐生活的情形)然而,一夜之间,这一切都化为乌有。

(播放课件:伊拉克战争场面)

②看了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自读诗歌

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联系刚才看到的画面,想想诗歌的意思。

●评评读读

①分节读诗,相互评价,读后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③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总结升华

①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②宣读“儿童和平宣言”。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教研室 冯发柱 李红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20:17:00 | 只看该作者
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习作”
──看图作文教学设计及自评
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 李之彤
  第一课时 作文指导课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习作”──看图作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看图能力,细心观察,从中提取此次作文的核心信息。



  2.当堂完成情景描写练习。



  3.结合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利用文本提供的资源,激起学生对和平的关注和向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些人物吗?(演示课件)



  有战争年代时苏联的小夜莺、中国的小雨来、朝鲜战场中的黄继光,还有一位中国的小朋友,他以自己的亲身感受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了一封语重心长的信。他们生活的年代不同,经历也不同,但在他们身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相同点,同学们在学习时发现了吗?



  生:他们都和打仗有关。



  生:他们为了战斗的胜利流血牺牲,都是英雄。



  师:在他们的言行中,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看图悟情



  1.回顾中国的历史,侵略者的铁蹄曾使这片神州大地蒙羞。世人震惊的南京大屠杀,使得多少中国百姓骨肉分离,流离失所。一位外国记者用相机记录下了一幕幕令人心酸的情景。(出示图片,从各个角度演示图片)



  师给学生留出1分钟的观察时间。



  2.看到这张照片,第一眼看到了什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根据学生发言顺序,引导深入理解。



  (1)小男孩的衣着



  生: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孩子的衣着,他肯定是没有亲人的关心了,衣服都破了,光着两条腿,太可怜了。



  师:就是这样的衣着。(板书:衣着)不仅如此,这个孩子刚刚经历了一场灾难,炸弹就在他的身边爆炸,此时已经分不清身上哪里是泥哪里是血。



  (2)小男孩的动作



  生:我先注意到的是孩子的小手,他大概是太害怕了,这么大的一个地方只有他一个人,他的两只手因为害怕都紧紧地攥在一起了。



  师:多么无助的孩子,这位同学关注到了孩子的动作。(板书:动作)



  (3)小男孩的神情



  生:最先吸引我的是孩子的神情,他的眼睛里流露出的是恐惧,我想刚才发生的事情太可怕了,他张着嘴正在拼命地哭喊着。



  师:说得多好呀!(板书:神情)想想这可怜的孩子大声哭喊着,他会哭喊些什么呢?



  生:他会哭喊着:“妈妈,您在哪儿?怎么不来抱我,我害怕极了!”



  生:他会大声喊:“妈妈,我要回家,我不要在这里待着!”



  生:他会大声喊:“妈妈,我疼,我想回家,你到底在哪儿呀?”



  师:他的妈妈在哪儿?他的家又在哪儿呢?有同学对这张照片有了解吗?



  师出示:



  1937年“八一三”事件之后,8月28日正午,日军轰炸上海火车南站,炸死了正在车站等车的市民200多人,伤者不计其数。一个浑身是血的小孩,坐在被轰炸过的铁轨上号啕大哭。一位供职于美国报系的中国摄影记者赶到现场,在已经成为废墟的站台上拍摄下了这个幼小的幸存者。



  看来这张照片中的唯一人物牵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



  (4)周围的环境



  生:我还关注到了周围的情况,结合刚才的资料我了解到,这里原来是上海火车站,应该是非常热闹的地方,可现在到处是残垣断壁,到处是瓦砾,我想远处肯定还有爆炸声,小孩的父母可能就在这场爆炸中死了,而且他可能就亲眼看到了这一切,眼看着亲人死去,是多么痛苦呀。



  师: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几分钟前有可能还是相依为命的一家人,几分钟后却失去了亲人,这是何等的痛苦,是这场残酷的战争让无数天真的孩子成了可怜的孤儿。



  三、写话传情



  1.师过渡:有人也称照片为凝固的历史,让我们根据大家刚才的交流,把我们从这张照片中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让所有有同情心的人都记住这个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吧。



  2.生独立完成片段,师巡视。



  3.同桌交换阅读,互相提出意见。



  4.推荐汇报。



  生:一看到这张照片,那个小男孩就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他是那么无助,一个人坐在冰冷的铁轨上,身上的衣服已经破成一条条的了,早已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脸上、身上青一块红一块,已经分不清哪里是泥哪里是血,他就这样坐在这里,五分钟,十分钟,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他大声呼喊着:“妈妈,妈妈,我怕,我疼,你怎么还不来接我呀!哥哥,姐姐,你们怎么那么狠心,把我一个人扔在这里呀……”



  师:这位同学推荐得好,你读得也好。其他同学听后有什么想法吗?



  生:他观察得非常仔细,孩子脸上、身上都是青一块红一块的,说得特别好,我的作文中就没写到这一点。



  师:那请你根据他的提示把你的作文补充一下吧。



  生:我觉得他的话挺感动我的,我觉得这个小孩真可怜。



  师:看起来感动我们的不仅是语言更是叙述中浓浓的深情。



  师:每个同学都出声读一读自己写的内容,看看你的这份深情表达出来了吗?有不满意的地方请马上修改。



  四、情感升华



  1.师过渡:这张名为《中国娃娃》的照片,一经发表就引起了社会上的巨大反响,它使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战争中的平民的处境,也使隔岸观火的美国民众了解了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本质,从而促使许多美国人开始同情并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2.师:看到这张照片,除了对儿童的同情之外,你们还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战争太残忍了,让许多人死去,没有了家。



  生:有什么事非要打仗,只有像希特勒那样的疯子才会喜欢打仗。



  师:只有远离战争,人们才能过上快乐的生活。



  3.还记得这段话吗?



  51年前,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是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让一名学生读读这段话。



  4.师:这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心声,我们呢?



  生:我们要维护世界的和平,让战争远离我们。



  生:我们可以多进行体育比赛,通过另外的方式来进行竞争。



  ……



  师:同学们的愿望是多么美好,让我们用心浇灌“和平之花”,让爱满人间。(出示一组图片课件:孩子们在海洋中、沙滩上、树林中欢乐游戏的情景)



  五、教师小结,布置习作



  1.布置习作。



  和平是我们所向往的,和平也是人们获得幸福、快乐的根本。今天我们由一张照片说起,谈了很多,说了很多,就请你利用下节课的时间把我们刚才聊的也记录下来,完成一篇习作。



  2.理清结构。



  师:想想这篇作文应有几部分内容?



  生:两大部分,一是照片中的内容,还有是由此自己想到的要和平。



  3.确定题目。



  师:那为这篇作文命个题吧。《夜莺的歌声》全文紧紧围绕夜莺的歌声来写,那我们这篇作文呢?



  生:可以从小男孩的哭声来写。



  师:想得真好。其他同学也应该根据自己作文的特点,像这位同学一样,拟个合适的文题。就让我们把对和平的向往之情寄予这真切的语言之中吧。



  【课后自评】



  一、以文为本,以图为据



  人教版小语教材每组作文的设计都有很强的目的性,强调读与写的结合,学与练的结合。读后有感而发,学后运用知识。作文不仅是要学生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积累语言,进行语言实践活动,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再加工、再创作,从而在作文教学中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组课文分别是《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还有选读课文《黄继光》,不难看出本组课文都是让学生去了解战争给孩子带来的苦难,聆听他们对和平的呼唤。



  本次作文,学生很容易将学习课文时的感受进行迁移,使情感在作文中得以释放。因此我在教学中紧扣文本,围绕一张《中国娃娃》的照片展开,让学生把看到的与感受到的相融合,展开联想。



  二、以情贯穿,说写互补



  小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是他们习作的内驱力。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从激发情感和情绪入手进行作文训练。我在此次教学设计中以情贯穿,导入时的激情,学生观察汇报时的悟情,习作时对情感的再次体验,最后使得学生将对小男孩的同情转为对和平的渴望,学生的情感体验由浅入深。



  根据本次作文的特点──看图作文,在动笔写之前让学生充分交流是必要的。交流中学生对照片的观察由点到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看到的、感受到的相融合,达到看图、叙事、表情的目的。课中拿出近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写一个片段,这样将学生的交流落在实处。交流为习作做铺垫,习作又是对前面交流的提升。说与写相结合,体现出作文课的特点。



  三、以学定教,大胆取舍



  这是四年级下册的第四组作文练习,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考虑中年级的特点,又要兼顾向高年级过渡的需要。此次看图作文,教学重在指导学生看图叙事,但与以前的要求不同,除了在观察中要有序、细致之外,还要将自己的感受融进叙述中──一边叙边议,在教师层层深入的指导下,学生对这种写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高年级夹叙夹议作文训练做好准备。学生在发表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对和平的向往时,教师提供素材、提供方法:读读学过课文中的语句,这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那我们呢?展示一组孩子们自由自在生活的照片,使得课文中的情景真的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文中的语言也一定会出现在他们的头脑中,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从受害儿童、快乐儿童多角度来看待和平,在语言表达上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谈心说理的方式或以《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诗歌抒情的方式都可以,在表达内容上、形式上给了学生较大的自由,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20:17:00 | 只看该作者
《奇妙的动物世界》教学设计与评析
湖北省麻城市实验二小 徐爱枝
  设计理念:



  努力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师、课本”三中心的封闭教学模式,融看、听、问、查、画等活动为一体,从课内到课外,让语文教学走向社会生活,“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构建立体开放的口语交际课活动模式。重视情景的创设,通过多种方式引出话题,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同时关注学生的交流状态,在交际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动物趣事,激发学生了解动物的兴趣和亲近动物、爱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感知动物的奇妙,能把自己了解的动物说给大家听,激发学生了解动物的兴趣和亲近动



  物、爱护动物的情感。



  2、通过交际的形式练说,使“说”的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准确,在表述的过程中,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通过观察、上网、阅读等方式了解动物的奇妙,可针对一种动物进行较全面的了解,收集有关图片,做好头饰或画一幅画。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游戏:听声音,猜动物名。



  (1)播放公鸡、鸭子、布谷鸟、狼等几种动物的叫声。



  (2)你听到什么动物的叫声?把你听到的说出来。



  (3)动物的叫声各种各样,丰富多腔,请你用一个词说一说,你听到了——(   )的声



  音。



  2、揭示交际话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动物世界。



  (声音唤起学生对动物的记忆,初步感知动物声音的奇妙,增强生活体验,创设交际的氛围,引出交际的话题,激发交际的兴趣。)



  二、多向互动,多方交流。



  1、交流:动物奇妙知多少。



  (1)播放乌贼逃避敌人的录象片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乌贼的御敌本领。



  (2)你还知道其它动物的特殊本领吗?引导学生交流课外观察、查找资料所了解的动物的奇妙之处。



  (3)小结:同学们的自然知识真丰富,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知识的?



  (小结中肯定学生学习的成果,通过交流懂得会观察、会找资料就是会学习。)



  2、拓展:了解动物的更多的奇妙之处。



  老师也收集了几个材料,请同学们看一看。



  (1)播放动画材料一:在江南的田野上,鸟儿都是按时起床的。东方欲晓,公鸡就一跃而起,首先“引吭高歌”;接着,鸭群苏醒了,争先恐后地发出“嘎嘎”声;隔一会儿,山雀醒来了,鸣声清脆;没多久,早起的麻雀也叽叽喳喳地闹开了;白头翁喜欢睡懒觉,金色的阳光早已普照大地,它才慢吞吞地放开歌喉。



  启发:说说你看到的情景,给这情景取一个有趣的名字。



  独立思考后请同桌一起交流各自的看法。



  全班交流,评一评,议一议,哪些同学取的名字好,为什么?(如“报时员”、“奇妙的钟表”、“一座活时钟”等较好,有趣地概括了动物的生物钟的特征。)



  (2)播放动画材料二:秋天,燕子、大雁向南飞;春天,它们飞回来。



  说说你看到的情景。你能给这一情景取一个有趣的名字吗?



  独立思考后请四人一组,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



  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说说取的名字,为什么要这样取?(如:取名为“季节预报员”,因为大雁、燕子向南飞,飞回来就表示季节到了秋天或春天。)



  3、游戏:趣谈奇妙动物的样子和生活习性。



  (1)请大家把课前准备的头饰,收集的图片,画的画都拿出来。



  激趣:瞧,我们的教室都成动物王国了,我们想在动物王国里生活得快乐,就多交几个朋友吧!



  (2)示范交朋友。



  怎样向朋友作自我介绍?先看看老师的做法。师戴上一小动物的头饰,邀请一个学生交朋友,作示范交流。如:小青蛙,你好!我叫啄木鸟,……再说说你吧,小青蛙。……



  (课件出示字幕:我是谁?我长得什么样?有什么生活习性?)



  (字幕提示学生交际的主要内容,教师的示范还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礼貌。)



  (3)自由交朋友。你想了解哪种动物,跟谁交朋友,就根据同学头上戴的头饰,或拿的画找他去。



  (4)反馈。大家通过交朋友,你又了解了什么动物,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的样子和生活习性。



  (5)从观察、倾听、表达、合作四方面进行小结评价,规范学生的口语,激励学生。



  (教师示范,指导学生进行交流的基本方法;自由交流,促进学生共享学习的成果,扩大视野;反馈,展示学生合作交际的效果;小结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4、你与动物之间发生过有趣的事吗?给大家讲一讲。



  5、我们爱护动物,是动物的朋友。可是在生活中,是不是每个人都像我们这样爱护动物呢?请听一段声音:枪声――鸟叫声。想象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在什么地方?编成个小故事。然后出示一张图:一猎人扛着猎物高高兴兴地回家。看看他们回家去时的情景,说一说:要是你这时碰到他你会对他说什么?



  三、动手实践,激发情感。



  活动:设计保护动物的公益广告。



  (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活动中落实口语交际的情感目标。)



  评析:



  让学生有形象的感知,有丰富的素材。课前分三人学习小组,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在家长的协助下,走进自然,了解自己喜欢的动物,鼓励学生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并把观察的动物画下来,或者做成头饰。在学校教师又带领学生在图书馆、校园网上查找资料,扩大学生的视野,弥补动态观察的不足,丰富学生说话的素材。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让学生有交流的愿望。根据学生的兴趣,教师对教材进行重组、整合,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关于动物奇妙的部分的交流,降低说与动物之间有趣的事的难度。围绕话题精心设计多个回合、多个情境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如“动物奇妙知多少”,“动物童话王国”的自我介绍,“动物时钟”、“动物日历”、“劝说猎人”、“设计广告词”等。在多个回合、多个情境中,生与生、师与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口语交流,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互动的交际的过程。着眼于新课程动态生成的观点,课堂上师生互动,相互交流与启迪,共同增长有关动物的知识,激发爱护动物的情感。



  让学生轻松交流。师生平等对话,教师定位于一个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与欣赏者。俯下身子心贴心,与学生零距离沟通,因此学生在虚拟的情景中交流热烈,并在其中学习、规范、发展语言。



  让学生学会倾听。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是口语交际课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注意调控交际的过程,自始至终注意组织学生倾听同学的发言。评一评谁最会听,比一比谁从小伙伴那里学到的知识多,懂得会听也是学本领的方法。



  新的理念给课堂带来了无尽的活力,学生“胆子”大了,“脑子”灵了,“声音”多了……虽然稚嫩,却无不闪耀着智慧的灵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6 08: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