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实录随笔集锦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20:08:00 | 只看该作者
《尊严》课文分析与研究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张 艳
《尊严》课文分析



  人不能没有尊严。但怎样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呢?本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尊严的故事,说明了在生活的道路上绝不可失去尊严。课文讲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年轻的哈默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镇长杰克逊大叔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白吃人家赐给的食物。在为杰克逊大叔干活之后,他才吃那份食物。后来,哈默被杰克逊留在庄园里,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哈默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尊、自强、自立,他以尊重自我,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尊严”是课题的名称,也是贯穿全文的主旨。“尊严”的意思在有关的工具书上有两种解释:(1)尊贵庄严。(2)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显然这样的理解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也不符合人们目前对“尊严”的理解。结合课文理解尊严,就是拒绝乞讨。尊严,就是以自尊赢得别人的尊敬。人必自敬,然后人敬之。故事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一方面概括了哈默的品格,说明人是要有精神的,要自爱、自强、自尊;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杰克逊尊重他人,看重人品的长者风范。



  课文细致刻画了哈默的外貌、动作、语言,突出表现了哈默以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具有自爱、自强、自尊的高尚人格。



  一、容貌描写烘托自尊。“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不难看出,哈默当时饥寒交迫,生活艰难,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好好地吃上一顿饭了。即使到了这等地步,他还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施舍,这衬托出他有自尊。



  二、神态描写显示自尊。“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当杰克逊大叔不用他干活时,哈默很失望,因为他希望先为别人干活再接受食物,而不能吃不劳而获的食物,可见他有尊严。



  三、动作描写表现自尊。“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这“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有急,由此可见,哈默饥饿的程度之深。即使到了饥饿的极点,他也要坚持先干活再吃饭,这反映出他刚才不肯接受食物的精神可贵。



  四、语言描写展现自尊。当杰克逊大叔送食物给他时,他说:“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不用他干活儿时,他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让他吃饭后再干活,他说:“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这些朴实的语言展现了哈默是一个有骨气、有毅力、有尊严的人,坚持用劳动获取报酬,不做不劳而获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觉得舒心、踏实。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通过阅读,懂得什么是尊严;二是在阅读过程中习得语言,体会如何把人物的形象写具体的表达方式。体会什么是真正的尊严,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品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尊严》资料链接



亚蒙·哈默



  1898年生于美国纽约市,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西方,他被称为点石成金的万能富豪,曾被称为“经营之神”、“幸运之神”。在大学时就成为美国第一位在校的百万富翁,后成为美苏贸易代理人,而在苏联和中国,他却是家喻户晓的“红色资本家”。1956年,哈默用他在商战中积累的财富,投资濒临破产的西方石油公司,开始建立一个石油王国。到1982年,他的石油公司已排名世界第八。1979年,应邓小平的邀请,81岁的哈默成为第一个乘私人飞机访问中国的西方企业家,被邓小平称为“勇敢的人”。



  有人称他是沟通东西方贸易的“和平使者”,有人赞他是精通百业的“万能商人”,更有人惊叹他是有魔力的“商业精灵”。哈默,一位大学时代就成为百万富翁的美国商人,他曾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建立了友谊;与利比亚国王是莫逆之交;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尼克松都有密切联系;邓小平曾亲自邀请他到中国访问……哈默的一生,似诗,如谜,更像一本精彩纷呈的书,他的故事,就是一个时代风云的呈现。



有关尊严的名言警句



  1.不知道他自己的尊严的人,便不能尊重别人的尊严。  ──德席勒



  2.虽然尊严不是一种美德,却是许多美德之母。  ──柯林斯



  3.人受到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尊严上。  ──约翰·高而斯华馁



  4.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  ──卢梭



  5.没有自我尊重,就没有道德的纯洁性和丰富的个性精神。对自身的尊重、荣誉感、自豪感、自尊心──这是块磨练细腻的感情的砺石。  ──苏霍姆林斯基



  6.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却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  ──屠格涅夫



  7.高度的自尊心不是骄傲、自大或缺乏自我批评精神的同义词。自尊心强的人不是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而只是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克服自己的缺点。  ──伊·谢·科恩



  8.烙牛肉饼并不有损你的尊严,你的祖父母对烙牛肉饼可有不同的定义:他们称它为机遇。  ──比尔盖茨



  9.尊严是文明,但又像一层贴在脸上的东西一样容易脱落。  ──陈家琪



  10.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财物、生命转借给我们的朋友,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转让尊严之名,把自己的荣誉安在他人头上,这却是罕见的。  ──蒙田



《尊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善良、朴实、款待、例外、喉结、赞赏、捶背、僵硬、许配、面呈菜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尊严”的内涵,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引入,了解人物



  (一)板书课题,读题。



  1.请大家伸出手指跟我一起写课题:尊严(强调生字“尊”读“zūn”,平舌;写的时候不要忘掉上面“酋”字里的短横)。



  2.比较“尊”与“遵”。(出示)



  (  )重 (  )守



  (  )循 (  )贵



  自(  ) (  )照



  (  )敬 (  )从



  (二)介绍人物



  哈默,美国石油大王,西方称其为点石成金的万能富翁。1979年,应邓小平的邀请,81岁高龄的哈默成为第一个乘私人飞机访问中国的西方企业家,被小平称为“勇敢的人”;1988年,向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捐款2万美元。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一)自由读文,边读边圈画出生字词语,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



  (二)检查学生自读。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



  (1)注意点:



  平舌音:尊  翘舌音:呈 善 捶 瘦



  (2)注意区别形近字:



  列(  ) 捶(  ) 堪(  ) 僵(  ) 侯(  )



  例(  ) 锤(  ) 湛(  ) 疆(  ) 喉(  )



  2.指导学生理解“疲惫不堪”一词,并拓展出“痛苦不堪、饥饿不堪、劳累不堪、狼狈不堪”等。



  (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读后填空:



  课文写一群(    )的人受到沃尔逊人的款待,可一位(    )年轻人却非要(    ),受到镇长(    )的赞赏和帮助,二十年后,年轻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美国的石油大王。



  三、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任选三个四字词语写一段话。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句子



  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2.根据句子质疑



  (为什么说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为什么杰克逊大叔说哈默有尊严?)



  二、细读课文,感悟“尊严”。



  (一)整体感知,初识“尊严”



  1.根据课文内容,你认为“尊严”是什么意思?



  2.揭示细读目标:词典中“尊严”的解释是“尊贵庄严”,可这个解释抽象难懂,我们要深入阅读课文,去感悟文中人物的“尊严”是什么?进而加深对“尊严”的理解。



  (二)品读言行,感悟“尊严”



  1.处境烘托“尊严”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抓住描写逃难人处境的词句,想想他们的处境怎样?



  一个寒冷的冬天────冷



  面呈菜色、狼吞虎咽──饿



  疲惫不堪──────—累



  (2)逃难人在这样饥寒交迫、疲惫不堪的处境中,最需要的是什么?(食物)



  2.言行体现“尊严”



  (1)过渡:饥不择食,人之本能。可面对丰盛可口的饭菜,一个面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却拒绝吃,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用笔勾画出描写年轻人言行的语句。



  (2)抓住言行,感悟朗读



  A.学生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勾画句子。



  B.学生汇报勾画的句子,课件出示。



  C.指导学生品读,相机板书:



  语言:言为心声。年轻人哈默在故事中只说了三句话,却展现了他高尚的内心世界。请认真读读这三句话,想想他有什么尊贵庄严的品格?(要靠劳动获取食物)



  动作、神情:请大家再去品味一番年轻人的几个细小的动作、神情,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动作          语言



  仰起头  自尊自爱  有活干吗?



  站起来  自食其力  不能不劳动



  蹲下来  尊重他人  做完再吃



  D.小结。哈默的“尊严”就是自尊自爱、自食其力、尊重他人。



  3.成功源于“尊严”



  (1)齐读最后两段。



  (2)讨论:哈默的成功靠的是什么?



  (3)仅仅依靠的是他的尊严吗?杰克逊大叔在哈默的成功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研读:课文中三次写到了杰克逊大叔的心理,找出来读读,杰克逊大叔都在想什么?从中你体会到杰克逊大叔是个什么杨的人?(善良、仁慈、维护他人尊严)



  (三)拓展延伸,升华“尊严”



  1.体会“中国式尊严”。(出示两个小故事)



  1948年的夏天,我国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害着严重肺病,却无钱治疗,因为那时物价飞涨,他那点薪水,仅够买三袋面粉,全家吃都不够,哪有钱去治病呢?一天,吴晗找到朱自清,兴冲冲地说:“我找你签名来了。”展开折叠的大纸,只见抬头一行醒目的大字:“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朱自清看了一眼,便用颤抖的手拿起笔来。吴晗见朱自清太贫困了,便说:“这次你……“朱自清推开吴晗的手,在宣言上一丝不苟地签上了名字。这种高尚的节操,毛泽东同志曾给予高度的评价。



  闻一多,他宁肯饿死也不为反动派效劳。他在穷困潦倒之时,美国一大学约他去讲学,他婉言谢绝;有人用高薪约他写违心的文章,他愤怒拒绝;重庆国民党政府请他去做官,他嗤之以鼻;就是云南省代主席请他刻图章,答应润资从优,他也将石章原封退回。他宁肯饿死,绝不为反动派效劳。



  小结: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都把“不吃嗟来之食”视为一种做人的尊严。这正和年轻人哈默不劳动就不吃东西的尊严不谋而合,优秀的人格是不分国界的,是全人类所共同拥有的。



  尊严是个含义丰富、范围宽泛的词儿。个人有个人的尊严,国家有国家的尊严,民族有民族的尊严。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有了做人的基本尊严,就有了成功的基础,就有了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保证。



  2.读完课文,你认为尊严是什么?请以“尊严是……”写下一句你的感悟。



  三、总结内容、积累语言



  1.师生结合板书小结。



  2.摘抄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



  3.课外阅读有关“尊严”的故事。



  作业设计



  一、读读记记。



  狼狈不堪破烂不堪混乱不堪痛苦不堪



  不堪设想不堪入目不堪一击不堪回首



  二、用“读读记记”中带有“不堪”的词语填空。



  (1)往事(  ),还是不要再提了。



  (2)如果不是那位警察挺身而出,及时救出小女孩,那后果真是(  )。



  (3)我的对手太弱了,简直(  ),很快成了我的手下败将。



  三、给下列词语找一个意思相近的朋友。



  赞赏──(  ) 惬意──(  )



  款待──(  ) 朴实──(  )



  四、缩句。



  1.年轻的妈妈的眼色里开始流露希望的喜悦。



  2.那豆大的泪珠从明亮的大眼睛中滚落下来。



  3.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4.五颜六色的风筝争先恐后地飞上瓦蓝的天空。



  五、加标点符号。



  1.我有一本 汉语成语小词典 它是帮助我学习的好老师



  2.列宁握住战士的手 高兴地说 你做的很对 小伙子 你对工作很负责任 谢谢



  3.小华对老师说 爸爸给我买了三本书 这三本书是 十万个为什么 海洋秘密 和 西游记



  4.一天中午 我对弟弟说 我们学校要组织看电影了 我给你买了张电影票 弟弟歪着头问 真的吗 我挺胸说 咱说话算数 弟弟听了高兴得拍手跳了起来



《尊严》拓展阅读



蹲下的不只是身子



  多可爱的一个人,虎头虎脑的,牵着父母的手高兴地嚷着,跳着。很多人都为孩子的情绪所感染,长途的劳累在孩子的笑声中慢慢消失。



  大家就站在目的地野生动物园的门前,排队购票入内。看到售票窗口的玻璃上写着“成人180元,小孩半票,1.1米以下免票。”



  我问站在前面的孩子的父亲:“他有多高?”



  孩子的父亲说:“1.3米。”



  “那得买半票了。”我说



  孩子的父亲并不做声,队伍慢慢移近窗口,只听到孩子的父亲在对孩子说:“进门的时候把身子蹲下来。”



  孩子说:“爸爸,你放心,像公交车一样是不是?”



  孩子的父亲在他的头上摸了摸。



  进门检票了,孩子在进门的一刹那,突然把身子努力地“沉”下来,做出一副十分滑稽的样子,像只小小的唐老鸭移进了大门。



  或许人太多了,售票员没有发现这位学鸭子走路的孩子。



  孩子一进动物园,马上恢复了原样,又蹦蹦跳跳起来。



  刹那间,我觉得十分难过,为那个孩子,也为孩子的父亲。为什么呢?在那么多人面前,毫无顾忌又顺理成章的免票进了动物园。



  孩子蹲下来的不只是身子,还有比金钱更宝贵的诚实。



  读一读,想一想



  1.“孩子的父亲在他的头上摸了摸”,父亲是想对孩子说:“    ”



  2.用横线划出作者对这件事所持的观点,并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敬重卑微



  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他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



  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火山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流动:我仿佛听见噼哩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假如没有抱成团的智慧,假如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族绝对全军覆没。



  生命的渺小、体力的单薄并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卑微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的伟大而坚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他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表,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世上称得上伟大的东西,往往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注释:卑微:地位低下而渺小。



  玩世不恭:不把现实社会放在眼里,对什么事都采取不严肃的态度。



  读一读,想一想



  1.联系短文内容理解句子,然后回答问题。



  (1)体会短文中的两个比喻句。



  A.蚂蚁是黑的,雪是白的,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把“抱成黑团”的蚂蚁比作“雪球”?



  B.在第七自然段中,作者把什么比作了“一根细小的针”。



  (2)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运用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个成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千里长的大堤,由于小小的一个蚂蚁洞而溃决。它常用来比喻什么?



  2.读第四、五自然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1)第四自然段中“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这句话于前文第几段相照应。



  (2)第五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蚂蚁“抱成团”是一种“智慧”?(运用你已有的知识,结合短文内容回答)



  (3)蚂蚁家庭“抱成团”逃离火海,避免全军覆灭的行为体现了哪样两种精神?



  3.回答问题。



  (1)“我”为什么要敬重卑微?(用文中的话回答。)



  (2)你最敬重卑微者的那一点,为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20:08:00 | 只看该作者
《尊严》教学设计(A、B案)
学习目标

①认识本课6个生字 学写14个生字。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做人方面的人生格言,了解哈默的生平。

A案

●谈话引入

孟子说过: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是讲中国人做人要有尊严。本课中,在一位外国年轻人的身上,也体现了这样的做人品质。

●质疑激趣,引导了解课文梗概

①接下来,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这篇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你最想问同学们一个什么问题,并想想,自己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②学生各自读书,思考问题;教师巡回,发现学生的问题。

③学生提问让其他同学回答,在回答过程中学生逐渐理解新词,读通课文,读懂课文。

④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研读比较,从具体语言中体会人物性格

①纵向比较。哈默的神态、语言、动作散见于课文之中,比较体会:如,年轻人“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可是当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问的是:“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当听到“没有”时,他的“目光顿时灰暗了”“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在杰克逊提出先吃饭再干活时,他仍坚持:“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为了加深学生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了解,可以启发学生想象他的心理活动。如,当食物摆在他面前时,从他说的话里想象他是怎么想的;当听到“没活”干时,他会怎么想;当杰克逊大叔要他捶背时,他又是怎么想,从而深入体会他自尊自强的品格。

②横向比较。将哈默与其他一群逃难的人进行比较。同样是疲惫不堪、饥饿难忍,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哈默是不愿接受施舍,愿意以劳动换取食物,别人则是“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比较中突出了哈默的自尊自爱、卓尔不群。

●体悟主题,拓展升华

①用自己的语言来评价哈默和杰克逊。

②以《<尊严>的感受》为题写一段话。

B案

第一课时

●导入

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名言,讲做人要有尊严。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的是一位外国的年轻人,从他的行为和做法中,会给我们很多新的启示。

●学生自读课文

①自学生字新词。

②质疑问难。

③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①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

②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③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④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课堂作业

①抄写生字新词。

②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深入朗读,品味词句

①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

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描写年轻人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描写年轻人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个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②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上体会思想。

③从描述中看,这个年轻人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么想的?

●点拨,揭示中心

①讨论: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②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计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诚实的劳动和做人的品质是多么重要。它能成就人的一生。

●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

③分角色读。

●布置作业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出示有关“尊严”和做人方面的格言,让学生读一读,并试着拟一条人生格言。可提示学生从“什么是尊严”和“尊严的意义”以及如何做人等方面去想,然后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20:09:00 | 只看该作者
尊严无价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尊严》解读
泸西县中枢镇石洞小学 李本聪
  一个逃难的、饥肠辘辘的年轻人,来到南加州沃尔逊小镇,镇长杰克逊大叔给他送去食物,年轻人虽然非常想吃,但却拒绝享用,他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换取。这是为什么?就为心中的尊严。请看课文是如何向我们展示的。



  一、曲调未成先有“情”



  我们先来看课文吧,开头就出现三组人物:逃难的人群“面呈菜色”、“疲惫不堪”;年轻人“脸色苍白”、“骨瘦如柴”;沃尔逊人,“家家烧火做饭”、“款待”。逃难的人群饥寒交迫,一路风尘,可能数日不见米粮。此时此刻,他们的生命受到了巨大的威胁,最需要得到食物来补充身体里消耗殆尽的卡路里,正巧遇上了好心盛情的沃尔逊人。于是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了”。原本“狼吞虎咽”是个贬义词,但此时此景也只有这个词才能形容那些扑向食物的人群了。



  “年轻人”作为逃难中的一员,他也非常需要食物,饥饿已经使他“骨瘦如柴”,把他逼到了死亡的边缘。按理说,他也应该“狼吞虎咽”才对。可是,当他面对好心的镇长送来的食物时,“尊严”却浮上心头,像一道堤坝那样横在他的面前——不能吃。逃难的人与年轻人形成鲜明对比,为后边课文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文似看山不喜平



  “年轻人”如果见食物就吃,跟风随流,文章的后面肯定没戏了,也难给人以启发或是体会到什么,因为那样就太“平”了。“先生,吃你这么多东西,你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吗?”镇长说:“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你做。”年轻人确实太需要食物了,再不吃东西可能就会倒下,“年轻人的眼光顿时昏暗了”。“昏暗”的背后是饥饿和尊严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我们同情的心悬得老高,甚至暗自说:镇长,你就随便找个活计给他做做吧!镇长确实找活给年轻人干了,安慰他让他先吃饭,活命要紧,其心其意其情我们都可以理解。年轻人本应该变通一下,顺镇长的意而行。可是,风生水起,出乎我们的意料。“等我做完了你的活儿,我再吃你的东西。”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尊严在年轻人的心里高于性命,这是多么不寻常啊!



  “你愿意为我捶捶背吗?”镇长是个善良人,镇长是个聪明人,镇长已经从年轻人的语言和表情里读懂了他的心,读懂了为什么?“捶背”的劳动要求恰到好处,只要付出轻微的体力,便可以保全尊严,远离施舍。真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



  好事还在后头,“我的庄园里需要人手,如果你愿意留下来的话,我太高兴了。”镇长杰克逊大叔的话,对一个无家可归的人来说,无异于喜从天降。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在众多逃难人员中,镇长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个年轻人呢?就因为“尊严”这种德行力量打动了镇长,感染了镇长,使镇长看到了这个小伙子的优秀,甚至是预知了他未来事业的发展。故事到此本应该结束了,但作者笔锋一转,再书美事──镇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年轻人!这位年轻人20多年后成了美国的石油大王哈默。在我们感到惊异的时候,不得不掩卷深思,何为尊严?尊严何以无价?



  三、敲蚌剥壳寻珍珠



  尊严究竟是什么?尊严是“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这虽然是课文告诉我们的,是哈默的做人底线,但细想下来,它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做人底线。在饥饿快要把人逼进死胡同的时候,他面临的选择是,要救命的食物还是要心中的尊严,像哈姆雷特面临是活着还是死去一样艰难,最终他选择了后者──用劳动换取食物,并且只有在付出劳动后才允许自己得到那份食物。读文至此,一个棱角十二分鲜明的美国硬汉站到了我们面前。一个把尊严或者说美德看得如此重要的人,命运怎还会不垂青于他,钟爱于他呢?那真是不想优秀都不行了,是德行铸就了他后来的辉煌业绩。



  再来咀嚼一下镇长的话吧,“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为什么敢把话说得如此肯定,哈默百分之百是个富翁,是个成就大事业的人?这除了杰克逊先生丰富的阅人经验和深邃的眼光外,应该说最主要的是他看见了年轻人表现出来的,别人所不具有的优异品质──“因为他有尊严”──要靠自己的劳动来获取食物,要靠自己的劳动来发家致富,要靠自己的劳动来创业,这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根本,所以镇长才说得那么肯定。尊严是人生的巨大财富,尊严无价!



  四、细研慢品终感悟



  镇长把食物送到年轻人面前时,“他仰起头问”,这“仰起头”不正暗示着信仰的崇高,尊严的不可动摇吗?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年轻人心里,尊严是第一位的,尊严高于生命。镇长说没有活儿给年轻人做,“这个年轻人目光顿时昏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没有活做”,对年轻人来说,便意味着他还必须饥肠辘辘,精疲力竭地走在逃难路上,寻找下一个目标,内心是沉痛的、悲哀的。“喉结动了动”,是一种生理本能的表现,他多么需要食物啊!“食物”和“尊严”像两匹狼在心里厮打搏斗着。“杰克逊大叔十分赞赏地望着这位年轻人……”,“赞赏”是个关键词,从不需要做活到同意做活,再到赞赏,镇长完成了认识年轻人──理解年轻人──佩服年轻人的思想转变……仔细研究这些提示语,更能让我们明白“尊严”的深层含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20:09:00 | 只看该作者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AB案)
《中彩那天》教学建议

1.课始,可通过启发谈话或者用一个简短的有关诚信方面的故事导入课文,揭示课题,理解“中彩”的意思,提示“中”读第四声。

2.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默读全文,画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3.本文故事性强,适宜于进行复述训练。要求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再浏览3—9自然段,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给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列一个提纲,然后根据提纲复述故事内容,要关注学生在复述过程中的语言质量,并有意识地提示运用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语。

4.“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句话是教学的难点。首先要让学生反复阅读7、8两个自然段,懂得“道德难题”具体指的是什么?然后环绕最后父亲是怎样解决这个道德难题的?父亲这样做值得吗?等问题,采用师生合作解疑的方法,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对话环境,对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应给正面引导,注意体现文本的价值取向。

5.要把握住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与人物的思想感情相统一协调。

6.本文课后的“小练笔”对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和加深对课文理解有着很好的作用。通过讨论,相互启发,想象出库伯把汽车开走后,我们全家人的表现,主要还是“我”和爸爸、妈妈的表现。

7.课后,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诚信方面的事例,并结合自己的想法,说说对“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体会。

《中彩那天》教学案例

第一课时

1.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世界上有比金钱财富更珍贵的东西吗?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的课文《中彩那天》中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读课题,读准“中”的字音,理解“中彩”的意思。

(或采用一个简短生动的故事导入课文)

2.自学课文。

要求: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提出自学后还不能理解的词语。

(2)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给课文中叙述的故事列出提纲,准备复述故事内容。

3.自学反馈。

(1)解答疑难,提示生字词学习的难点。

(2)理清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为复述做准备。

4.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思考:父亲中彩后,“我”的心情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各自试着把这种感情变化用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来。

(3)指名试读,评价、点拨。

5.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1.听写词语。

2.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探究问题一:“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个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难题?

探究问题二:父亲最后拨电话给库伯,让他把车子开走,你觉得父亲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

(1)学生各自针对上述问题阅读思考,准备交流。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各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交流,在交流中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的想法,教师可将学生的想法加以归纳,引导学生讨论,例如:

①课文说到库伯家里很有钱,完全有能力去买一辆汽车,而“我”家里很穷,父亲又那么渴望得到一辆汽车,是否可以去和库伯商量一下,把车留下。

②彩票上K字记号除了父亲,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件事,不用打电话给库伯等等。

(4)教师对各组的发言作点评。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3.读课文的开头与结尾。

(1)体会开头与结尾之间的联系。

(2)说说为什么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理解这个“富有”的特殊意义)

4.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小练笔”。

提示:展开想象,把当时家里各人的想法、语言、神态等几方面写成一段话。

5.课外作业。

联系实际,写一则有关诚实、讲信用的日记。



《中彩那天》A、B案


学习目标

①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财富、修理厂、名牌、方式、赠给、拥挤、道德、难题、彩票、存根、号码、回忆等。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懂得“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含义。

④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情感。

课前准备

写着名言的投影片。

A案

第一课时

●名言导入,直奔中心

①导入:齐读一句名言:(出示投影)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一位普通的母亲

朗读课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除了记得这句话,还了解了哪些内容?

(再次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明白父亲遇到了什么样的“道德难题”)

●品析词句,探究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学习三~五自然段

走向父亲的心灵深处,去细细品味这位家境贫寒的父亲,在中大奖后的那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过程。

①自读三~五自然段,并用“──”画出描写父亲中彩后表情的句子。

②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品析词句。

a.中彩后的父亲有怎样的表情?(中彩获车──神情严肃)

b.品读句子:

“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

揣摩人物心理:同学们,为什么中彩后父亲会不高兴呢?(因为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并做了记号“k”,正是这张带“k”字标记的彩票中了奖)

比较父子间的不同态度:(我的心情与父亲的心情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父亲的不悦)

c.拓展想象,练习说话,深入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出示配乐投影)

大街上人声鼎沸,只有神情严肃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车,他的心里矛盾极了: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学习六~八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万般无奈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奔驰车,回到家里,他又做了些什么?

②学生根据有关词句汇报学习情况。

(父亲把“05102”上的“k”字擦去了,上面还留有‘k’字的痕迹)

③体会父亲当时的内心世界。

深入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启发说话。

同学们,现在的你,就是这位家境贫寒,梦寐求车,并用自己一个人的收入来维持一家六口人生活的父亲,你在擦掉“k”字时,心里都想些什么?能对同学们说说吗?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说:1.昧着良心满足个人私欲;2.对家庭的责任感)

④品析句子,再次剖析父亲的人物形象。

理解句子: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2

a.出示配图朗读投影。(同学们,文中的我因百般喜爱这辆车,而又担心失去这辆车,竞委屈得差点流泪了)

“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我激动地说。

b.显而易见,“我”的意见是留下车。理由是什么?(因为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理由成立吗?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再次引入情境,小组讨论。

语言引入情境;这声音强烈撞击着父亲那本想留下车的欲望。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位贫穷而有责任感的父亲,面对眼前的这位正在成长的儿子,你会做出何种选择呢?

⑤深入探究心里变化,感受父亲的人格魅力。

同学们,位家境贫穷,靠自己一个人的工资来养活老老少少一家六口的父亲,在金钱与诚实,欲望与守信面前,经过了复杂的思想斗争,毅然选择了后者,这怎能不令我们对这位父亲肃然起敬呢?请大家用心来读这句话。(出示投影)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第二课时

(三)学习第九自然段

①朗读。(出示投影)

思考:困扰着父亲的“道德难题”终于解开了,父亲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②再次讨论,领悟父亲的高尚人格。

a.朗读思考:同学们,老师和大家一起学到这里,我也被搞得“迷惑不解”了,父亲是靠什么解开了这个“道德难题”的呢?请大家再读这句话:(出示投影)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b.引导学生看投影朗读,从“诚实,有信用”中来归纳“诚信”一词。(学生上黑板完成板书:诚信)

c.同学们,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诚信”在人们的商业交往及生活交往中尤为重要。让我们记住父亲的言传身教吧!请大家再读这句话: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想象拓展

①学到这里,同学们应该注意到,文中妈妈说话了,我也说话了,惟有这位风格高尚的父亲在整篇课文中没说一句话,多么遗憾呀!我们能否在文中某个地方补出父亲可能说的话。

②同学们。车被开走了,家中的每个人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他们可能说了哪些话,请写出来。

●学习最后一段

①齐读最后一段。

(虽然文中的“我”当时不理解父母的所为,但成年以后看法变了,请齐读最后一段)

②齐读中心句。(投影)

●总结拓展

①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②把自己口述的“收获与体会”,略做修改写下来,也让自己的体会形成一句“名言”,并在结尾处写上自己的名字。

如: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富有,更需要精神的的富有──XXX

(欧绪成 宇桦)

B案

第一课时

●激情导入

你买过奖券吗?在买之前,你是怎么想的,如果你中奖了,又是怎样的心情?

●初步感知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检查生字。

②轻声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解决问题。

③用一句话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整体感知

①课文围绕着中彩那天的情景进行描写。作者用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一天的事情?

②文章第一自然段和第十自然段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③文章是通过回忆的形式来写的。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朗读课文。

●谈论交流

①默读课文。当我们得知自己家中奖时,“我”“爸爸”“妈妈”各是怎样的表现?用“──”画出来。并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

②小组谈论汇报。

●学生读三~八自然段

①指名读。没有了汽车的父亲为什么反而特别高兴?

②想象:当父亲做出这样的决定时,“我”和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有什么样的对话?

③小组内分角色进行对话,可以想象内容。

●学习第十自然段

齐读。理解含义:“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拓展延伸

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你怎样看待诚信,自由谈谈。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以“诚信”为题写一篇短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20:10:00 | 只看该作者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二式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一)情感为主线 矛盾来串联

设计 重庆九龙坡区实验一小 徐 莉

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校 叶 林

评析 重庆市九龙坡区教研室 陈昌发

教学流程:

一、 读文看图,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中彩那天》。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读完后老师有一些问题要问大家。

2.师:请找出插图中的“父亲”和“我”,能用一两个词语说说他们的表情吗?你能在课文中找出表现插图的相关部分吗?找出来再读一读。(教师相机板书:“我 兴奋”“父亲 神情严肃”)

【这一节充分利用插图资源,既检验了学生的初读效果,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较新颖。】

二、 默读勾画,理清线索

1.师:正像大家刚才看图所说的那样,贫穷的“我”家突然中了大彩,一夜之间从天上掉下了一辆豪华奔驰车,你说“我”能不高兴吗?默读全文,请勾出全文中“父亲”和“我”情感变化的词语来。

2.师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三、 体会情感,牵出矛盾

师:中彩了,全家本应高兴,可是这家人与一般家庭却不一样,他们家的人,在中彩那天,情感有喜有忧,时有波澜。在这些人物的不同心理变化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问吗?请大家默读课文,在课文旁边写出自己的疑问。

预设学生提问:(1)爸爸为什么中了彩却不高兴呢?(2)中奖以后,我为什么开始兴奋,后来闷闷不乐呢?(3)汽车被库伯开走了,为什么“我”家却特别高兴呢?

【 “体会情感,牵出矛盾”是本课的转承之点。教师由“理出线索,整体感知”转向了具体细致的感悟体会环节,从而把整体与局部,综合与分析联系在了一起。】

四、 针对矛盾,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读书,解决自己提出的疑问或矛盾。

2. 小声读6—9自然段,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探究人物的思想,体会父亲究竟遇到怎样的道德难题,然后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五、紧扣矛盾,深化理解

1.学生交流读懂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父亲情感变化的过程。

(1)想象:父亲在登上奔驰车驾驶室之前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你是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联系第一、二自然段和七、八自然段的相关句子,反复朗读揣摩。

预设学生回答:父亲想,谁也不知道那张中奖券是捎给库伯的,擦去记号,谁也不会知道,梦寐以求的汽车就可以到手了。所以他走上了汽车驾驶室。但是,他也知道,事实并不是这样,如果违背事实,他会内疚一辈子。他很犹豫,也很痛苦,就这样,他“神情严肃”、犹犹豫豫地登上驾驶室去开汽车。

(2)小结:父亲面对着一个道德难题,面临着一次重大的选择,是选择物质的享受,还是选择精神的富有。中彩本来是喜事,但是对父亲来说,却如同一块大石头,重重地压在心上,使他高兴不起来。(教师指板书:神情严肃 不高兴)

2.师:“我”知道父亲中彩了,自然十分高兴,但回家后为什么也“闷闷不乐”呢?

(1)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着重学生理解下列句子:

(2)引导学生读书展开进一步讨论,说说“我”的话有没有道理。

预设学生观点:A、“我”的话有道理,因为库伯有钱,他可能根本不需要这辆汽车,而我家穷,父亲又那么渴望汽车,我们家更需要这辆车,而且哪张彩票是中奖票,全由父亲决定,所以“我”的想法有道理。B、“我”的想法没有道理,因为不管谁有钱,谁没有钱,诚实是最重要的,诚实才是人最可宝贵的财富。

(3)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就不能要。可是,年幼的“我”还不懂得这个道理,因此,“我”显得闷闷不乐。长大后,我当然明白母亲的话的含义,懂得诚实是一大笔财富的道理。所以,后来我十分高兴。(教师指板书:闷闷不乐 高兴)

3.除了父亲和“我”,母亲对于这件事的态度是怎样的呢?请学生再读文章,体会母亲的情感态度。

(1)师:大家读书知道了母亲的态度,下面我们来──表演父亲开着汽车回家与母亲见面时的场景。如果你表演得好,语气恰当,说明你体会了母亲的态度。如果你表演得好,语气恰当,说明你体会了母亲的态度。请准备一下,开始表演吧。首先由老师扮演父亲开车回家,找一位同学扮演母亲,准备一下,开始表演吧。

(2)学生分组表演,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揣摩父亲母亲内心的想法,并让学生反复朗读母亲所说的下面这句话,体会句子含义。

(3)待学生正确表述母亲话的含义后,教师小结:“我”家的物质财富是贫乏的,但是我家的精神财富却是丰富的。所以,“父亲中彩那天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母亲的思想,不仅影响父亲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卸下了心头上那块沉重的石头,而且教育了“我”应该怎样做人。所以,父亲打电话给库伯以后,“我们”家特别高兴。(教师指板书 特别高兴)

【情境想象和对话表演,让学生转换角色,设身处地地体会父亲母亲的内心世界,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也让学生自然地体会到了母亲话的含义。】

六、总结延展,明晰事理

1.通读全文,进行想象

(1)库伯先生派人把汽车开走以后,我们全家人当时的表现怎样。(2)如果父亲没有归还汽车,我们全家人接下来的日子会怎样。(3)假如人们都知道了这件事的经过,大家会说些什么?

任选一题想一想,想好以后,可以写一写。

2.学生把自己写好的内容读给同桌听一听。

3.教师小结:是的,一个人能够真诚地待人处事,就等于拥有一大笔精神财富。父亲没有留下汽车,却得到了精神的升华和道德的洗礼,他为家人作出了榜样,使子女从中受益终身。这个经济拮据的家庭得到的大笔财富就是心灵的坦荡和诚信的满足。而这种精神财富,往往比物质财富更珍贵。正如母亲所说的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齐读母亲的话,结束教学。

(二)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理解“拮据、梦寐以求”等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体会文中“母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谈话导入

1.朋友见面,大家都带来了礼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见面礼,我把它板书在黑板上(板书“财富”)你心目中的财富是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

2.有道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获取财富方式有哪些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中彩”及课题“中彩那天”)注意“中”字的读音。

二、初步感知,整体把握

1.中彩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相机个别指导。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鼓励学生读懂课文,把握全文的线索。

3.读了课文,你对课文的哪些地方有疑问呢?请把自己的问题写在教材的相应位置。教师巡视时注意梳理学生的疑问。

预设一:学生提出了理解词语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简略地结合文意理解。如“拮据是生活很困难,困难到一家仅靠父亲一人工作来维持六人的生活;“梦寐以求”就是什么时候都想要,文中的意思是父亲十分想拥有一辆轿车,连做梦都想。

预设二:学生提出了对中心句“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理解问题,教师只给予强调并指导学生读好这个句子,并让学生自由谈谈对句子的理解即可。老师暂不下结论,目的是随文再作深入理解。

如果学生还提了别的问题暂且留置,随后面的学习来穿插解决。】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要学生“文通事晓”。“文通”即扫清字词障碍,能初步读通文章。“事晓”即通过初步读文,学生能知晓文章的梗概,了解事件的背景,把握全文的大致线索。从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讲,这是一个整体入手,初步感知的阶段。】

三、细读课文,用心感受

1. 学生细读课文。

课文的哪些段落是写中彩那天发生的事?(3—8自然段。)

2.谁能找出中彩时“我”心情最激动的句子读一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我”的兴奋和激动。

3.和一般中彩场面比较,“我”在这个激动人心的场合发现了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七、八段后自己提问,自己试着回答,再交流、讨论。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父亲的道德难题。

课件出示:

(1)指导读好长句子。

(2)读这两句话你明白了什么呢?边读边想,那淡淡的K字,到底淡到什么程度?能不能读出来?

(3)在K字擦与不擦之间,他是怎么想的呢?把课文前前后后联系起来读,这是个很好的读书习惯。

5.师小结:看来,这辆小汽车的“留”和“还”都有理由, 这就是爸爸的道德难题。

【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一重点句子的理解,明白父亲的道德难题难在何处;同时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同时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激情辩论,突破难点

师:在父亲的脑海里,仿佛有两个人在争辩,一个说把汽车留给自己吧,一个说把汽车还给库伯。 请问:你是赞成哪一个观点呢?

1.根据学生的观点,分成正、反两方。正方观点:还;反方观点:留。正、反两方各自合作学习,在文中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语句──从书中找出依据才有说服力,准备辩论。

2.激情辩论,联系上下文,评议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3.老师点拨,解决难点。父亲知道,这辆车他想留,能留下来,但却不该留啊,他是怎么战胜自己的呢?

引导学生再次回扣重点句,朗读母亲说的那句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4.讨论:父亲失去的是什么?得到的又是什么?

老师小结:领走的是中奖的车子,但得到的是人情和道义,是更多真正的朋友,是心灵的宁静和快乐。这同样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是金钱所买不来的。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辩论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读书,把书读懂了便有自己的观点,辩论才有力。同时,这是学生“理”的模糊之点,通过深入读书思考再辩论,可以使学生越来越明“父亲选择诚实”的道理是多么正确。这个环节,也是学生在“文通事晓”的基础上实现“事熟理透”的阶段。学生通过多读,实现“事熟”;通过辩论,达到“理透”。】

五、统一认识,情感升华

1.自读第九段,得到汽车时父亲神情严肃,一点都高兴不起来,汽车被库伯领走后,他却显得高兴,为什么?

课件出示重点句“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让学生以读代答。注意引导读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

2.学生试着背诵这个重点句子。

3.谈谈你对财富新的认识。

4.教师总结:这话出自“我”的母亲之口。尽管家里经济拮据,但她人穷志不穷,追求精神上更可贵的东西。在她眼里,一个人要诚实、守信用,不贪图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她也经常这样教育家里人,让他们懂得人生最重要的是诚实,讲信用,这是比物质财富更加珍贵的财富。

六、回扣全文,拓展延伸

1.请想象一下,当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心情,可能有些什么对话呢?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2.自学下列短文,用上面学到的方法自主提问,自主解疑。

早晨,天下着雨,一家早餐店门前有许多人排队买早点,我也在队伍中。

好不容易轮到我了。我收起雨伞,放在柜台边,然后迅速地买了早点,找到一个角落坐下。等匆匆填饱了肚子,我便抓起雨伞向单位赶去。

忽然,背后有人喊,似乎是喊我。“叔叔,叔叔,等一下……”我扭转头,确实是一个小姑娘在喊我。

“我可是给了早点钱的啊!”我以为她是店主的孩子,便赶紧对她申明。

“您误会了,叔叔。”她说,“你的伞拿错了。”

我连忙看自己手中的伞──蓝色的,没错啊……她却不管我说,把伞硬是塞到了我的

手里:“您的伞是新的,我的伞用了很久了,快坏了。”

我们交换了伞后,彼此继续赶路。雨更大了,可是我的眼前却全是晴天。

3.分组交流,全班汇报,教师总结,结束全课。

【总评】

一课两教 殊途同归

重庆市九龙坡区教研室 (400050) 陈昌发

读完两篇《中彩那天》教学设计,我不禁发出感叹:原来一课可以两教,殊途同归。

叶老师的教学设计,从整体感知开始,在细读环节下工夫,在辩论上期待突破,最后达到了统一认识、明晰事理、升华情感的功效。徐莉老师的教学设计,从读文看图开始,紧扣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线索,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充分体会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境,充分感受当事人的情感波澜,最后还是达到了理解课文,明晰事理的效果。这两种迥异的设计,最后都实现了相同的教学目标,这不是“殊途同归”吗?

如果我们再仔细地读两份教学设计,就能发现两篇教学设计的思路和策略虽不相同,但都有一条或明或暗的教学设计线索,这大概也算“殊途同归”吧。徐莉老师的设计抓住人物的情感,以情感为主线,以矛盾来串联,有条不紊地组织起了全文的教学环节。而叶林老师备课遵循的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发展顺序。她先让学生理解生词,为读同课文扫清障碍,实现“文通”的目标;再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接着又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来朗读,使学生熟读课文,实现“事熟”的目标;学生在充分熟读的过程中,自然产生了诸多的疑问,于是教师自然地引导学生归纳出了辩论话题,学生在激情论辨的过程中,逐渐明晰了文章的道理,从而实现“理透”的目标。“文通”“事熟”“理透”这几大环节是环环紧扣不可超越的。“文通”是基础。学生学习,应该先能读通课文。如果字不会人,词不能理解,句不能通,要理解文意肯定困难。“事熟”是重点。仅仅读通了文章是不够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读得流利,读得熟练,在熟读中自然熟悉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透”是关键。我们学习课文,不能只是知道一些故事,而是应该学会在故事中有感悟,有收获,有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学生透彻地明了其中之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关键。因此,“文通”“事熟”“理透”的教学设计线索,它反映的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的是学生发展提高的学习顺序性,当然也反映了教学设计的逻辑性。

我们常见到这样的课,教师安排了很多环节,但各个环节之间联系不大,即使有许多闪光的环节,也如孤零零的珍珠散落于地,让人十分惋惜。这样的课,常被人称说为“是散的”“缺乏整体感”。其实,如何不散,如何具有整体感并不复杂,只要将这些珍珠通过一根线来串联就可以了。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善于找到这样的恰当的“线”,并通过这根“线”把各个教学环节组织起来,使教学设计有序有机,成为整体。从这一点来说,这两篇教学设计是否可以给我们一点儿启示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20:10:00 | 只看该作者
让心灵在语言中穿行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
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二小 李林山
  《中彩那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文章,其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懂得“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阅读导语,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阅读单元导语,读后交流:这组课文我们要学习什么?我们可以怎样学习本组课文?



  2.谈话导入:单元导语中说“一个人能够真诚地待人处事,总会得到大家的赞许和尊重”。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关于真诚待人处事的故事。



  3.指导读好课题。注意“中”的读音。解释“彩票”和“中彩”。



  [设计意图:这是第二组课文学习的起始,从阅读导语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本组课文的专题和学习方法,为本组课文特别是这篇课文的阅读导向。解释“彩票”和“中彩”,为理解课文做必要的知识准备。]



  二、通读课文,初步感受



  1.学生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得准确、流利。读的时候画出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和段落。



  2.指名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确,把课文读流畅。



  3.交流感受:说说读了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读读特别令人感动的句子。(课件出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成年以后,我领会到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我对母亲的教诲有了深刻的体会。(分别引导女生、男生和全体学生齐读母亲的教诲。)



  [设计意图:通读课文这一环节容易疏忽。我试图把通读课文和感知文意、感受文情相结合,使学生不是为了通读课文而通读。]



  5.默读课文。要求学生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6.提出疑问。教师随机对学习情况做出评价,然后梳理共同性的问题。



  7.预设:这些问题大多可以归结为“母亲教诲的含义是什么”和“父亲为什么要把汽车给库伯先生”这两个问题。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设计意图:读书自问题始。教学中不仅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质疑问难,还要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培养梳理问题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深入感受



  1.面对极具诱惑的奔驰汽车,父亲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个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获奖汽车是留下自己用,还是还给好友库伯。)



  2.父亲能留下心爱的奔驰汽车吗?如果父亲选择留下汽车,有哪些理由?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理由一:生活拮据需要汽车。



  语言材料: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



  (1)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我们家生活穷困,缺钱?(“六口人”和“一人”的对比以及“全靠”可以看出父亲维持全家生计的压力特别大,“维持”表示我们家生活只能勉强继续下去。)



  (2)指导朗读。带着父亲维持全家生计的压力特别大,我们家的生活勉强维持下去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理由二:父亲酷爱汽车。



  语言材料: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1)怎样的“喜爱”称得上“梦寐以求”?



  (2)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是父亲白天想、晚上想,甚至连做梦也想的呀。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理由三:儿子迫切希望留。



  语言材料:课文中讲中奖了,我兴奋极了,父亲却不高兴。



  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我为什么兴奋?当时我怎么想?)



  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中了彩还不高兴,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向母亲诉说刚才的情形。(我会向母亲倾吐、诉说些什么呢?)



  “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我激动地说。(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理由四:无人知晓可以留。



  语言材料:母亲让我仔细……是打给库伯的。(第8自然段)



  [设计意图: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心灵,引领学生在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穿行,了解父亲留下奔驰汽车也是有理由的,从而衬托出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



  3.正像同学们刚才谈的一样,已经领来的奖品──一辆奔驰汽车,生活拮据需要它,自己酷爱它,儿子支持留,无人知晓可以留,好友富有可以留……理由似乎很多,最后,奔驰汽车留下了吗?(还给了好友库伯。)



  4.父亲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理由一:善良母亲支持还。



  语言材料:



  母亲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只要……一大笔财富。”(从母亲对生活的感恩和对子女的教诲两方面感受母亲的善良。)



  母亲安慰我说:“不要烦恼……道德难题。”(想象母亲和父亲的交流,感受母亲的善良。)



  “过来,孩子。”母亲温柔地把我叫到桌前。(从母亲巧妙的教育方式中感受母亲的善良。)



  理由二:诚实本性使他还。



  语言材料:母亲让我仔细……是打给库伯的。(第8自然段)



  (1)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父亲的诚实?(“有淡淡的k字、留有淡淡的痕迹和听到他……是打给库伯的”感受父亲的诚实。)



  (2)抓“擦”感受父亲的矛盾心理,感受父亲的诚信。



  这个“k”是谁用橡皮擦过的?为什么父亲会去擦“k”字?擦掉“k”字父亲能心安理得吗?擦掉“k”字就是擦掉什么?(起码的道德、良心、诚信、志气、比金钱还贵重的财富……)



  [设计意图:“擦”字的深究很有必要,可以引领学生走进父亲的矛盾心理,感受父亲做出选择的不易。一个人要做到诚信,必须做出选择,往往需要很大的勇气。]



  5.理解“一个人只要……一大笔财富”和“是啊,中彩那天……最富有的时刻”的含义。



  四、随文练笔,升华感受



  1.练笔:我们忘不了这位善良纯朴的母亲,我们忘不了诚实守信的父亲。读了《中彩那天》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你一定有话想对这位父亲(或母亲)说。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小结:让我们像文中的父亲和母亲一样,多一份诚实的品德,多一点守信的品质。拥有诚信,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富有;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会更加灿烂。



  [设计意图:水到渠成的随文练笔,提升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发展搭设了平台,也可以检测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不是得到了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是不是有所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20:11:00 | 只看该作者
《语文园地二》习作教学案例
欧绪成 宇桦
1.创设情境,激发表达欲望。

师:同学们,最近有几个同学找我谈心,说了自己的心里话。有的说自己学习成绩提高不快,心里很着急;有的同学说爸爸、妈妈管得太严,一点自由都没有;还有的同学说平时作业太多,没有时间读课外书等等。我很感谢这些同学,那么信任老师,把老师当知心朋友。这说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得不够。今天老师为大家创造一个机会,诚恳地希望同学们把藏在心中的话说出来。如果是高兴的事,让同学和老师共享;如果有什么不愉快的事,说出来会痛快一些,也许大家能为你解忧;有什么困难,请大家帮你出出主意解决;你们说好不好?

2.明确要求,拓展表达思路。

(1)指名朗读“习作”要求。

(2)说说什么是“心里话”。

(3)这段话里告诉我们从哪些方面来说心里话?向谁说?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要求?

(4)针对上述问题,组织师生之间的对话,互相启发,拓展思路。

3.小组合作,生生互动。

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教师巡视,倾听,并发现“典型”。

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

4.模拟情境,典型示范。

(1)由老师扮演妈妈(爸爸)的角色,一学生向妈妈(爸爸)诉说自己的心里话。

(2)对照本次习作的要求,学生评议。(教师小结、点评,并强调习作中的注意问题。)

①要明确心里话是向谁说的。

②心里话的内容要真实。

③习作时可自由选择第一人称“我”,也可以用第二人称“你、您”。体裁上可以用书信、日记或其他。

5.动手练笔,交流修改。

(1)学生动笔习作。

(2)选择学生例文,师生共同点评。

(3)相互朗读习作,相互点评。

(4)自我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6 09: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