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效课堂自2006年作为独立名词出现以来所带来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高效课堂到底是什么?”
陈文老师在其所著《高效课堂》中以此段话作为开头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
整本书在行云流水中仿佛一气呵成,静静蹲在图书馆的角落我略微惊奇的发现原来真正的高效课堂就像蜗牛脱掉了不堪重负的外壳后如此轻盈自然,如此纯然又不带修饰,高效课堂的主体依然是学生,却又兼顾教师的成长体验,重构了师生关系,在这两者关系中,没有厚此薄彼,细想,却有道理,理想中的完美课堂不就是在一节节看似枯燥,重复率极高的课堂中完成蜕变,每一节课老师都有新发现,新感悟,新成长。
原来我们曲解了“高效课堂”,曲解了新课改,不是有了导学案,有了PDA,有了更多的小组合作,就是真正的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个很有弹性的词,看似有形,实而无形,既不能被模式化,另一方面,它也强调申明并不单为“精英”或“中差生”课堂,与此同时,它也并不是知识的最大化......这似乎听上去很矛盾,很难把握是不是?当看到这些被条条框框绑架的碎片信息时,大脑运行速度忽然慢下好几拍,于是逼得自己重新翻到书本前页,重新翻看一些视频,重新
整装待发。
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课堂改革以至于在现在这个3.0时代“如何教”的新思路,我们似乎从迷雾中走出,眼前顿时开阔。
以人为本的教育进入了3.0时代,将引领我们一路向前,学生和教师以前所未有的用平等的方式合作,是一个利用“物”创造更大价值的时代。
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有本书作者不光讲了有关课堂的东西,更对现如今老师的真实状况,从心理到最基本的生活社会需求做了人性化的指导,在合理范围内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从而体现了人文关怀,体现了教育的情怀,这样的情怀所有研究学者需要,自问,我们也一样需要。
看看吧,“因材施教”,“教是为了不教”“教无定法”“教学相长”,我们的四大远景和社会要求,家庭要求是如此一致,再次引用作者的话,真的期待能够少些“隐秘的好奇”,这样,“重构高效课堂”这个愿望会实现的相对快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