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从童年读书、作文中悟出的道理。2.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一直在和书进行着有趣地对话。《古人谈读书》通过古代名言的学习,让我们了解了古人对读书方法、读书态度等方面的经验;《忆读书》记叙了作者自己亲身的读书经历,表达了自己热爱读书、以读书为乐的情感以及对读书的认识,希望我们少年儿童认识到“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今天,我们继续关于读书的文章,看看它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童年是怎样读书的?作者在作文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把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多读几遍,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批注。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1)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
(1)读书。
看:“香烟人”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写:《秋天来了》——《一件不愉快的往事》;
(2)作者在这些事情中悟出的道理。
①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②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3.反复读一读作者列举的两篇作文,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悟出的道理的?你在自己的写作中有过类似的体会吗?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写作体验来理解,来谈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读书方法──博览群书,入情入境,做读书笔记,会借鉴运用等。
(读小画片时)津津有味。
(看连环画时)废寝忘食。
(读文艺书籍)不求甚解。
(读中外名著)如醉如痴。
三、品读释疑
(一)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童年是怎样读书的?标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小组交流。交流感悟印象深刻的句段。
1.课件出示:这时,我就卖力地呐喊助威,为的是最后能在赢家手里饱览那一大沓画片。这些印着“水浒”“三国”故事的小画片,是我最早见到的连环画。
(1)这段话主要介绍了什么?(这段话主要介绍了“我”读书生活的开始。)
(2)从“卖力”“呐喊助威”你感受到什么?(从“卖力”“呐喊助威”感受到作者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
2.课件出示:后来,我看到几本真正的连环画。一位爱好美术的小学教师,他有几套连环画,我看得如醉如痴:《七色花》引得我浮想联翩,《血泪仇》又叫我泪落如珠。
(1)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作者在阅读时是非常投入的,不知不觉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
(2)联系句段理解词语“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泪落如珠”
(3)指名朗读。
3.课件出示: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味道。
(1)“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比喻读书不做细致地分析,笼统地接受。)
(2)你知道“不求甚解”出自哪里吗?(“不求甚解”引用于晋代诗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读书只要略知大意就可以了,不必追求透彻。)
(3)你对“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味道。”是怎么理解的?(这里是指作者水平有限,因读不懂而放过去,不得已而为之。)
4.课件出示:后来,我又不满足于只看一般的故事书了,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如醉如痴,我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借阅图书上。这时我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1)小组交流:联系上文,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①“后来,我又不满足于只看一般的故事书了”可以看出我读书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②“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 把“图书”比作“磁石”形象地说明图书对“我”的吸引力很大。
③“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如醉如痴” “如醉如痴”说明“我”读书到了忘我的境界。
④“我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借阅图书上” 用读书的时间长进一步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爱好。
⑤“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这两句话写出了“我”养成了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和这一习惯给我到来的益处。
⑥联系上文,了解到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他的读物由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板书:读书经历——小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二)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作者描写作文懂得课文内容标出来,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小组内交流。
1.课件出示: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1)“别出心裁”是什么意思?(“别出心裁”,意思是与众不同的主意。)“鲜味”是什么意思?(“鲜味”,即新鲜的味道。)
(2)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是作者在一次成功的习作后悟出的道理,完全得益于课外阅读。意思是要想将作文写好,就先要打破千篇一律的模式,不落窠臼。)(板书:写作心得——别出心裁)
2.课件出示: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课外阅读的积累,为这次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厚积才能薄发。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鲜味”是什么意思?(“鲜味”,即新鲜的味道。)
(2)你有过这样的感受或经历吗?(学生自由发言。)
3.课件出示: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1)“借鉴”是什么意思?(“借鉴”,拿别人的事作为镜子,以便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鉴,镜子。“模仿”,仿效,照着样子做。)
(2)“呕心沥血”是什么意思?(“呕心沥血”,比喻费尽心血。)在这里指什么?(这是作者在又一次成功习作后悟出的道理。)
(3)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作文应该表达真情实感,有感而发,以情感人;开始时必须要进行模仿和借鉴,习得一些方法。但只有浸透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创造,才能打动人心,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板书:写作心得——真情实感)
(2)你有过“借鉴”或“模仿”的经历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1.课件出示: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1)你是怎样理解“长生果”的?(长生果,即吃了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果子,在这里指营养极其丰富。)
(2)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充分表达了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板书:书——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3)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说书是“我”的“长生果”?(长生果,即吃了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果子,在这里指营养极其丰富的果子。把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永远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品。它充分表达了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而作者就是在书的引领下写作越来越成熟的。)
(4)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书比作“长生果”,形象地写出了书与人类的关系,你也来仿写一个这样的句子。(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5)这一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开篇点题,写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6)全班齐读。
2.课件出示: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1)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2)“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作者以“蜂蝶飞过花丛”、“泉水流经山谷”这样美好的景象来比喻自己少年时代生活的愉悦感受。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愉悦”感受比作自然风光,化抽象为具体,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少年时代生活的多姿多彩。
“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比作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比作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写出了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作者连用两个比喻,把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比作“画页”和“乐章”,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快乐与美好。你也来仿写一个这样的句子。(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一抹温暖和煦的阳光,也似一缕润人心扉的清风。)
(3)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作者以一连串美好的印象——蜂蝶飞过花丛,泉水流经山谷,流光溢彩的画页,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来形容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美好。)
(4)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方法指导:品析比喻的方法
概念: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一般要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比喻那些抽象的、深奥的、陌生的事物。
效果:生动形象,变抽象为具体。
运用:书是进步的阶梯。
3.课件出示:后来,我看到几本真正的连环画。一位爱好美术的小学教师,他有几套连环画,我看得如醉如痴:《七色花》引得我浮想联翩,《血泪仇》又叫我泪落如珠。
(1)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作者在阅读时是非常投入的,不知不觉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
(2)联系句段理解词语“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泪落如珠”:“如醉如痴” 写出了“我” 对连环画的痴迷与投入;“浮想联翩”、 “泪落如珠”写出了“我” 完全沉醉于故事当中,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3)“如醉如痴、如饥似渴”是含有比喻的词语,你能说出自己积累的这样的词语吗?(如花似锦、如胶似漆、如坐针毡、恩重如山、胆小如鼠、如花似玉、如雷贯耳、铁证如山、爱财如命、稳如泰山、门庭若市、骨瘦如柴、冷若冰霜、守口如瓶、挥汗如雨、归心似箭、心乱如麻、巧舌如簧……)
(4)指名朗读。
4.课件出示: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味道。
(1)“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比喻读书不做细致地分析,笼统地接受。)
(2)你知道“不求甚解”出自哪里吗?(“不求甚解”引用于晋代诗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读书只要略知大意就可以了,不必追求透彻。)
(3)你对“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味道。”是怎么理解的?(这里是指作者水平有限,因读不懂而放过去,不得已而为之。)
5. 作者再写《秋天来了》这篇作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1)课件出示: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2)“别出心裁”是什么意思?(“别出心裁”,意思是与众不同的主意。)“鲜味”是什么意思?(“鲜味”,即新鲜的味道。)
(3)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是作者在一次成功的习作后悟出的道理,完全得益于课外阅读。意思是要想将作文写好,就先要打破千篇一律的模式,学会创新。)
6.课件出示: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课外阅读的积累,为这次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厚积才能薄发。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鲜味”是什么意思?(“鲜味”,即新鲜的味道。)
(2)你有过这样的感受或经历吗?(学生自由发言。)
7.课件出示: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1)“借鉴”是什么意思?(“借鉴”,拿别人的事作为镜子,以便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鉴,镜子。“模仿”,仿效,照着样子做。)
(2)“呕心沥血”是什么意思?(“呕心沥血”,比喻费尽心血。)在这里指什么?(这是作者在又一次成功习作后悟出的道理。)
(3)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作文应该表达真情实感,有感而发,以情感人;开始时必须要进行模仿和借鉴,习得一些方法。但只有浸透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创造,才能打动人心,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2)你有过“借鉴”或“模仿”的经历吗?(学生自由发言。)
(四)理解感悟,体会情感
1.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童年是怎样读书的?作者在作文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把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多读几遍,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批注。
2.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
3.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
(1)作者在童年是怎样读书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如醉如痴。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读书的体会和方法学习作者写读书笔记:记书中优美的词句,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并在自己的作文中借鉴运用。(板书:书经历——小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2)作者在作文中悟到了怎样的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板书:写作心得——别出心裁、真情实感)
(3)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说书是“我”的“长生果”?(长生果,即吃了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果子,在这里指营养极其丰富的果子。把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永远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品。它充分表达了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而作者就是在书的引领下写作越来越成熟的。)
(4)引导学生读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四、总结课文主旨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主要回忆了作者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书的那份浓厚感情和对阅读的热爱,说明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五、学习写作方法
1.读书使作者一生受益,他成功了,成了一位响当当的作家,有着精彩的人生,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阅读,生命因你而精彩。”
2.我们再来看看课题,作者把书比作“长生果”是因为作者喜欢读书,它使人一生受益。正如沙士比亚所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所以课文一开篇就说:“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3.总结: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它就像长生果,带给我们一辈子的营养,让我们一生受用!
4.读了多遍课文,你发现作者在运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生动的比喻。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后来,我又不满足于只看一般的故事书了,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如醉如痴,我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借阅图书上。
(2)准确、生动的词语。
流光溢彩、眼羡、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悲欢离合、牵肠挂肚、如饥似渴、不言而喻、黯然神伤、千篇一律、大显身手、心安理得等。
5.读写结合
谈谈你在生活中是怎样读书的?说一说你读书中的故事,你在读书的收获。把自己在读书中所得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
六、课堂小结
我的长生果一文有着情真意切、真实可感的特点。作者开篇便说:“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在对具体读书生活的回忆中,作者对自己的阅读及其感受描写得极为生动传神。
七、主题延伸
1.延伸交流:
说一说你读书中的故事,你在书中的收获。
2.阅读积累:
(1)读书的名言。
①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
③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④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⑤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2)读书的谚语。
①读书需用心,一字值千金。
②读书不知意,等于嚼树皮。
③读书全凭自用功,老师不过是领路人。
④一遍生,二遍熟,三遍四遍当师傅。
⑤一日读书一日功,十日不读腹中空。
3.推荐阅读。
读书再读书
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山路上,突然,有个陌生的声音对他说:“捡几块石头吧,明天,你会既高兴又懊悔。”
商人捡了几块石头继续赶路。天亮了,他掏出石头,发现它们都变成了宝石!商人无比高兴,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却很懊悔。高兴的是,石头变成了宝石,懊悔的是,捡得太少了。
亲爱的小读者,读书也如此。我们今天读的书,明天就会变作宝贵的财富,当我们长大成人,总会懊悔自己读得太少。
很幸运的是,我从小就爱看书,记得小学三年级时就开始捧着厚厚的《女游击队长》囫囵吞枣地看,这份读书的兴趣一直伴随我长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读书给我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多:小时候从不为写作文发愁;高考语文得了高分;选择职业考上电台主持人;直到今天开始尝试写作……这,都是读书的功劳。我常常在想,如果当初我不爱读书也就不会有今天,但在庆幸的同时我也和那个商人一样懊悔:我为什么不读得多一些再多一些呢?这份懊悔来自我在工作的时候,常常领会“书到用时方恨少!”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读书?因为:读书使我们视野开阔。我没有去过非洲,没有到过南极大陆,但我却领略过非洲大陆的美丽风情,为南极洲的圣洁天地深深陶醉,这是因为读书让我身临其境。
读书使我们情趣高雅。初春,当我在晨光中吟诵泰戈尔的《金色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妈妈,你会认识我么?”我感觉有花瓣儿正悄悄地在我心中开放,并潜入我的气息。
读书使我们美丽。书一本一本地读,时光一年一年地溜走,蓦然抬头,那份书卷气已从内心悄然映在脸上,是啊,还有什么比书卷气更让人赏心悦目的呢?
读书使我们思想深邃。它帮助我们在别人的思想上建立自己的思想,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已经把别人的智慧“偷”过来装在自己的头脑中,多好!我们本来天生只一个头脑,是读书让我们又多一个头脑。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能使我们多活几度生命。不读书的人,只有一个生命,他充其量只能过一辈子,读书,使我们拥有丰富的人生:过去,现在和将来。
读书真让人受益无穷,所以,亲爱的小读者,请你从看电视、看卡通漫画、玩游戏机的时间中务必抽出时间来读书。别忘了,“书是奇迹”,如果你也想让自己的生命发生奇迹的话,那就去读书再读书——为了明天不致懊悔,让我们快快来捡宝石噢!
思考:“我”从自己的成长历程中感悟到读书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读书?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再用简练的话回答。
童年读书
莫 言
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后来,我的班主任家访时对我的父母说其实可以让我适当地看一些“闲书”,形势才略有好转。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后来又用各种方式,把周围几个村子里流传的几部经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之类,全弄到手看了。后来又把“文革”前那十几部著名小说读遍了。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然后说:活该!我恼恨与疼痛交加,呜呜地哭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可能是怕母亲回来骂,便说:只要你说是自己上厕所时不小心碰了马蜂窝,我就让你把《破晓记》读完。我非常愉快地同意了。但到了第二天,我脑袋消了肿,去跟他要书时,他马上就不认账了。我发誓今后借了书也决不给他看,但只要我借回了他没读过的书,他就使用暴力抢去先看。
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入迷,他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说:这书有毒,我先看看,帮你批判批判!他把我的《三家巷》揣进怀里跑了。我好恼怒!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过他,只能在牛棚里跳着脚骂他。
思考:本文主要通过借阅的四本书讲述作者童年时因为迷恋读书遭遇到的一系列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依次概括。
八、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九、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读书再读书》《童年读书》。
2.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