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1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数的整除整理复习”教学设计(人教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4-22 07: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目的:                                                       1、归纳整理“数的整除”这一单元的有关概念,使学生理解每个概念,并能够掌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2、向学生渗透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的观念。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复习概念,找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回忆整理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数的整除(板书课题:数的整除   复习)
      请大家回忆一下这部分内容,你们都学过哪些知识呢?(生答,师板书:整除,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奇数、偶数,约数、倍数、互质数、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质因数。)
      请同学们继续研究这些知识,根据它们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能不能用线连起来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顺序,用彩色的粉笔连接相关的概念)
     (师指黑板)这样的整理同学们满意吗?(生:不满意)
      为什么?(生:太乱了)
     怎么办呢?(生:重新整理)
      这节课我们就对“数的整除”这部分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好吗?(师在课始课题空白处添上“整理”)
      二、沟通联系,形成网络
      现在小组合作,按照你们自己的想法,根据概念间的联系,把“数的整除”这部分知识用你喜欢的方式,整理在纸上,比一比,哪组整理得既完整又科学美观。(生活动,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活动中,可用彩笔勾画轮廓)
      下面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来展示一下你们的设计(实物投影仪展示),在展示过程中,要讲清楚自己设计的意图,其他组进行评议。(学生表达方式有很多集合图、枝形图、表格,还有同学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展示)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从下面的几个概念中任意挑一个说一句话。
      偶数  合数   奇数   质数
      2、找出每题中与众不同的数,并说明理由
      42  3   33  15   22
      2   13  21  31   11
      3、(1)小明要将一块长24厘米,宽16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而且没有剩余,请你猜一猜,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厘米?
     (2)东站是1路车、4路车和7路车的起点站,1路车每8分钟发车一次,4路车每12分钟发车一次,7路车每18分钟发车一次,这三路车同时发车后,至少再过多少个分钟又同时发车?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本领?(学生可以从数学知识掌握方面讲,也可以从学习技能方面讲)。
      数学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只要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就能把零乱无序的内容形成一个有序的知识网络。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老师真心希望和你们交个朋友,你们愿意吗?(生:愿意),那我们留个联系方式吧,电话号码可以吗?
      老师的电话号码是7位数,每一个数字的密码依次 :
    (1)2和3的最小公倍数
    (2)最大的一位数
    (3)最小奇数的最小质数的和
    (4)最小的合数加1
    (5)10以内的最大质数
    (6)有约数2和3的一位数
    (7)能被2整除的最大一位数
     你知道老师的电话号码吗?(6935768)
     请将你家电话号码的密码写在纸上,让你的同学猜一猜好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8-4-22 13: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数的整除整理复习”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案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12-26 22:48:56 | 只看该作者
研究性学习这种新型学习方式正是迎时而生的产物,它会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会给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带来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13: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