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70|回复: 1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教案《搭船的鸟》教学设计板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12 08: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jalang 于 2019-10-12 08:17 编辑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教案《搭船的鸟》教学设计板书
15 搭船的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会认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啦”。正确认读本课词语。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3.引导学生学习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人与动物和谐共处,互相亲近的照片或图片供学生欣赏,学生自由谈观后感。
  2.一次,一只翠鸟就搭上了一位小朋友的船,他要干什么呢?小朋友心里是怎样想的呢?让我们快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情导入使学生兴趣浓厚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学生互助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3.课件出示典型字,指名口头组词。
  4.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同学爱听。
  5.检查朗读,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汇报时可自定齐读人数,也可以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朗读,听后其他同学随机评价。
6.更换语境,出示含有生字的其它句子,让学生再认。
  7.脱离语境,小组长检查组内识字情况。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其自主识字的能力、合作意识及良好的识字习惯。
  8.以小组形式认读课文,再以小组形式汇报,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9.更换语境,强化生字的再认。

第二课时
一、出示生字词卡片,通过做“过独木桥”的游戏复习巩固。
二、再读课文,深入品位
  1.师:刚才大家生字掌握得真好!现在自己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搭船的鸟是什么鸟?你喜欢这样的鸟吗?为什么?教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随机点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一边想小鸟的样子,一边读后面描写小鸟样子的句子。
  3.课件出示翠鸟图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4.如果你看到这样一只小鸟立在船头,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引导学生读第3自然段的问句。
  [设计说明:使学生进入情境,自由发散思维,有利于自由在读中品位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5. 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一下子”、“没一会儿”说明了翠鸟的动作怎么样?师指导朗读。
  6.最后通过妈妈的介绍,我知道了那只鸟叫“翠鸟”。由此可见,大自然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方法之一。师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三、积累与扩展
  1.生背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2.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翠鸟的知识介绍给周围的伙伴。
四、指导生字书写
  1.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字型、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让生试说笔画笔顺。
  2.认真描红、试写。提醒学生写字姿势及握笔姿势。
  3.实物投影学生写字作品,师生共同评价,争当“小小书法家”。
  4.对笔画和间架结构不好的进行修改。
  5.给生字组词或用生字说一句话。
  6.练习:边读边写。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2 08: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板书设计:
15 搭船的鸟
                          嘴      红色
                 美丽      羽毛    翠绿
翠鸟               翅膀    蓝色
                           一下子
                           没一会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3 13: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