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来,对“木桶理论”的理解仅仅局限于最原始的也是最传统的一种表述,那就是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而当今天品读了赵主任推荐的“木桶理论”新解之后,看到了对木桶理论的演绎和引申,对木桶理论也更多了些理解和认识。
一个“木桶”象征着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学校、一个班级,而木桶的最大容量则象征着一个组织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新版本中提到的诸多理论,让自己感受最深的是“木桶斜放理论”和“木板密合理论”。组成木桶的木板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要想增加木桶的储水量,我们最直觉的理解就是增加短板的长度,向长板靠齐。但短板的性质却决定了短板的长度,我们单纯凭借外力来拉长短板是何其不易。就如一个班级的学生一样,先天的遗传、后天的环境决定了各自的实力有所差异,当我们看到班级的整体水平因为后面的这些劣势个体而大受影响时,于是乎就想尽一切办法来改变现状,一对一的辅导和补差,费脑伤神做了许多工作,但最终的结果是这些弱势个体中的部分个体有所改观,但却因为重心偏移导致了班级的优势个体受到了冷落和忽视,整体的实力却不见起色。那是因为我们之前对木桶的众多木板缺乏分析和研究,没有充分考虑木板的性质和材质,却一味地要求这些短板要向长板看齐,故而事倍功半。
“木桶斜放理论”令人茅塞顿开,若换个角度、换个方法也不失为高招。就如文中所说,补短毕竟要加大投入,是件费力而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因此应当合理挖掘现有要素的潜能,扬长避短,甚至故意突出其长处,也许比一味弥补其短处更有效果。如果继续用木桶的比喻来说,就是将木桶向长板一方倾斜放置,比正着放置要增加更多的容量。换言之,对于学校和班级来说,木板虽然参差不齐,但若充分考虑的各块木板的材质和性质,因人而异,合适的人做适合的事,扬长避短,凭借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固然也会增加木桶的容积。
还有,木桶储水的多少也取决于板与板之间的配合程度,即板与板之间的缝隙大小。用“木板密合理论”来解释,那就是如果木板长度都合适,但相互之间如果缝隙很大,同样无法装满水。的确如此,对一个组织的战斗力而言,其不仅取决于每一名成员的能力,也由相互之间的协作、配合所决定。就如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内的每个部门、每个成员都是一块木板,而且每块木板都会有自已的长处和短处,也就是说团队内的每个成员在各有所长、各司其职的基础上进行密切合作是非常重要的。要能包容别人的缺点,发挥自已的优点,相互协助,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会缩小相互配合的缝隙,达到最佳储水量。
其实,木桶的储水量还取决于各块木板的厚度、木桶的形状、木桶的直径等等诸多条件因素。也许,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结合木桶的自身特点,运用最佳的方法手段来来发挥木桶的最大效能,这才是所谓的“木桶效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