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庭教育反思 陪伴孩子也要讲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9-28 08:15: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昨天接到妻子电话,劈头盖脸一顿数落,“你是怎么辅导孩子写作业的?作业没按老师的规定去做,语文的组词怎么还有错的,让你陪着你就顾着自己写东西,好歹也看看孩子做的怎么样,你这样的陪伴还怎么让我放心。”听了妻子的话我的心里还挺难过的,我陪着儿子写作业还写出不是了,但是仔细一想还真不是那么回事,我想着的陪伴就是陪在孩子身边,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就足够了,这是我也是多数家长心理的想法,其实不然,陪伴不是简简单单的坐着,要想孩子作业效率高我们也需要方法。

    中午看了一篇文章,写的是新学期家长如何陪孩子写作业的,觉得自己有必要借鉴学习一下,文中的做法也让我对陪伴孩子写作业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陪伴是一种责任,更需要方法。

    首先,做作业之前要有三问,第一,今天各科作业量有多少?第二,各科作业的难点是什么?为什么觉得难?你打算怎么样去搞定?第三,今天计划从哪一科先开始做?为什么?当家长的不能只问“作业多吗?赶紧写吧。”不讲方法只是督促,这会让孩子越来越烦躁。陪伴孩子写作业,重点在帮孩子掌握方法,逐步强化自我管理,学会自我规划,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和规律,让孩子逐步理清思路以后,作业就是对孩子当天学习情况的温习和加强,水到渠成,而不是一种负担。

    其次,家长对作业的签字不能马虎,这是培养孩子学会自身检查的好方法,检查作业时,如果发现有问题,家长不要明确的指出是哪一道题或具体的那一点有问题,而是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去检查,去发现问题,这样长久坚持下去,孩子做作业才会更认真,才会主动自己去检查,提升作业的质量。

    最后是培养孩子有整理书包的习惯,孩子的书包里藏着他们自己的小秘密,孩子不愿我们去碰,我们也要充分利用这一点,相信孩子,让孩子学会让自己的文具、课本、作业等回家。让孩子学会整理第二天学习需要的课本和工具,学会将自己的学科东西分类管理,这样不光整齐有序,关键是用的时候方便查找。我曾见过许多孩子,都上九年级了整理的书包还是一团糟,老师让拿出某一次的试卷,孩子就从书包里拿出一堆试卷一张一张的查,几分钟过去了还没有找到,既耽误的时间,又拉低了学习效率。

    文中还提到了引导孩子写作业的十步流程。准备,静心,回忆,预计时间,记录开始时间,正式写作业,记录结束时间,统计实际作业时间,检查作业,预习明天课程。虽然这十步有点儿繁琐,但我认为回忆复习当天的学习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让孩子当一个小老师教教自己的爸妈,家长也可以准备一些小小的问题,让孩子尝试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培养和满足孩子的自信。

    晚上回到家,看到儿子和女儿在整理书包,我便和儿子攀谈起来,关于课堂的学习情况和老师预留的作业,儿子把语文的课文背诵了一遍,我趁机鼓励说:“孩子,会读、背是学习语文的第一步,会写才是能力的提升,文中的一类字、二类字你会写吗?”孩子说:“大多都会,个别的不会。”“那不回来怎么办呢?”我看到孩子开始拿出课本来看,用手指在比划的。我觉得家长的参与,对孩子的复习和作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科学的方法会让我孩子事半功倍。在做预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我让孩子给我读课文并理解文中内容的意思,熟悉一类字,老师要求写一段话和文中的第三、四段相仿。儿子写道,“油菜妈妈也更有办法,将油菜荚放到太阳底下暴晒,啪的一声,油菜荚炸裂了,油菜籽就蹦啊跳啊的离开了妈妈。”我一看这哪是仿写句子呀,这分明就是将课文中的豌豆换成了油菜,于是我就给儿子讲解什么是仿写句子——句式相同,内容衔接的句子,但不能把原句改个词就完事,然后我带着他查资料,找了许多植物的传播方式都很奇特,于是儿子写下了“椰子妈妈的办法很奇特,当椰子成熟掉落到水里,顺着水流漂向远方,然后在那里生根发芽。”儿子很兴奋的说那油菜不也是和豌豆一样的传播方式吗?我说是,但是仿写就要有代表性,不能照搬原句。儿子满意的点了点头。

    陪伴是为了让孩子养成更好的习惯,陪伴也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多的关注,给予孩子的陪伴也需要正确的方法,让我们做父母的也积极行动起来,为孩子的成长一起努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8: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