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如图,为申办2010年冬奥会,需改变哈尔滨市的交通状况.在大道拓宽工程中,要伐掉一棵树AB,在地面上事先划定以B为圆心,半径与AB等长的圆形区域为危险区,现在某工人站在离B点3米处的D处测得树的顶端A点的仰角为60°,树的底部B点的俯角为30°,问距离B点8米远的保护物是否在危险区内?( 取1.73)
27.我边防战士在海拔高度(即CD的长)为50米的小岛顶部D处执行任务,上午8时发现在海面上的A处有一艘船,此时测得该船的俯角为30°,该船沿着AC方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B处,又测得该船的俯角为45°,求该船在这一段时间内的航程.(计算结果保留根号)
28.如图,在离地面高度5米处引拉线固定电线杆,拉线和地面成58°,求拉线下端点A与杆底D的距离AD.(精确到0.01米)
答案:
一、1.B 2.B 3.C 4.D 5.B 6.C 7.C 8.B 9.A 10.B 11.A 12.B
二、13. - 14.2.38 15. 16.1.10 17. 18.75° 19. -2 20. 21.5
三、22.解: -2sin60°-( +2)0=2 - -1= -1.
23.解:原式= + -2 - =- .
24.(1) (2)1 25.θ=45°.
四、26.过点C作CE⊥AB于E,Rt△CBE中,tan30°= ,
∴BE=CE?tan30°= .
Rt△CAE中,tan60°= ,
∴AE=CE?tan60°=3 .
∴AB=AE+BE=4 ≈4×1.73=6.92<8.
∴保护物不在危险区.
27.解:根据题意,∠ADC=60°,∠BDC=∠DBC=45°,
∴BC=DC=50.
在Rt△ADC中,AC=CD×tan∠ADC=50 .
AB=AC-BC=50( -1)(米).
答:该船在这段时间内的航程为50( -1)米.
28.解:在Rt△ACD中,∠ADC=90°,∠CAD=58°,CD=5米.
∵tan∠CAD= ,
∴AD= ≈3.12(米).
答:拉线下端点A与杆底D的距离AD约为3.12米.
【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
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课时)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正切概念;能较正确地用siaA、cosA、ta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熟记功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
二.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美的认识。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正弦,余弦,正切概念
2.教学难点: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siaA、cosA、tanA表示正弦,余弦,正切
教学程序:
一.探究活动
1.课本引入问题,再结合特殊角30°、45°、60°的直角三角形探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归纳三角函数定义。
siaA= ,cosA= ,tanA=
3例1.求如图所示的Rt ⊿ABC中的siaA,cosA,tanA的值。
4.学生练习P21练习1,2,3
二.探究活动二
1.让学生画30°45°60°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求sia 30°cos45° tan60°
归纳结果
30° 45° 60°
siaA
cosA
tanA
2. 求下列各式的值
(1)sia 30°+cos30°(2) sia 45°- cos30°(3) +ta60°-tan30°
三.拓展提高P82例4.(略)
1. 如图在⊿ABC中,∠A=30°,tanB= ,AC=2 ,求AB
四.小结
五.作业课本p85-86 2,3,6,7,8,10
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一)
一.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3.疑点:学生可能不理解在已知的两个元素中,为什么至少有一个是边.
三、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
2.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c、∠A、∠B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1)边角之间关系 sinA= cosA= tanA=
(2)三边之间关系
a2 +b2 =c2 (勾股定理)
(3)锐角之间关系∠A+∠B=90°.
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
(二) 探究活动
1.我们已掌握Rt△ABC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回答后,教师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3.例题评析
例 1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b= a= ,解这个三角形.
例2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b= 20 =35 ,解这个三角形(精确到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