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集文字版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2-5 11:04:00 | 只看该作者
通过类比和扩展方法的使用,使学生掌握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化未知为已知的思想方法。
活动5  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的运用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活动6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小结及课后探究习题梳理所学知识,达到巩固,发展提高的目的。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问 题 与 情 况        师 生 行 为        设 计 意 图
活动1
问题:你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A



   B                     C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课题: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1、教师提问,学生思考作答。
2、教师总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3、引出课题:您想知道任意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吗?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探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回顾已学知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为后继问题的解决作铺垫。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能自觉地参与到下面多边形内角和探索的活动中去。
活动2
问题:你知道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
学生展示探究成果

           A
                      D


  B                    C

分成2个三角形
180°×2=360°

           D
        A
O

    B                   C
分割成4个三角形
180°×4-360°=360°
         A
             D



    B        P          C
分割成3个三角形
180°×3-180°=360°        1、引导学生猜想: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2、学生分小组交流与探究,进一步来论证自己的猜想。
3、由各小组成员汇报探索的思路与方法,讲明理由。
4、教师汇总学生所探索出的不同方法,除测量与拼凑法外,并提出疑问:你们添加辅助线的目的是什么?说一说你的想法。
5、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借助辅助线把四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求得四边形内角和。        教师可点拨学生从正方形、长方形这两个特殊的多边形的内角和,进而猜测出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推理能力。
鼓励学生寻找多种分割形式,深入领会转化的本质——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活动3
问题1: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A        E
    B

                      D

           C
            A        E

               O
         B              D

                C
          A        E
    B
                       D
                 P
           C
问题2:你知道n边形的内角和吗?
(n-2)?180°
180°n-360°
180°(n-1)-180°
板书: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例:求15边形内角和的度数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后分组活动。
2、教师深入小组,参与小组活动,及时了解学生探索的情况。
3、让学生归纳借助辅助线将五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的不同分法。
4、探究五边形的边数与所分割的三角形个数间的关系,进而得出五边形内角和与边数的关系。
5、根据以上分割三角形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n边形内角和公式及不同公式间的联系,指明为了书写整齐,便于记忆,我们选择(n-2)?180°这个公式。
6、通过计算让学生巩固并掌握n边形内角和公式。        通过增加图形的复杂性,让学生再一次经历转化的过程,加深对转化思想方法的理解,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思想,再一次发展学生的平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四边形、五边形特殊,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索,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归纳总结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体会数形间的联系,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推理过程和数学思考方法。
活动4
问题1:小明家有一张六边形的地毯,小明绕各顶点走了一圈,回到起点A,他的身体旋转了多少度?
例:六边形外角和等于多少度?


        E         4 D
      5   
   F                    3 C
    6         
                      2
       A  1         B


问题2:n边形外角和等于多少度?
n边形外角和等于360°        1、学生思考作答,教师作适当点拨。通过课件演示,由学生发现:六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2、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进一步论证六边形外角和等于360°。即:六个平角减去六边形内角和等于六边形外角和360°
3、进行类比推理并小结:n边形外角和等于n个平角减去n边形内角和,与边数无关。
180°n-(n-2)?180°=360°        经历现实情况引出六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类比和扩展方法的使用,使学生掌握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化未知为已知的思想方法。
活动5
问题:你能运用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问题吗?
(1)教科书P88 例1
(2)求下列图中x值
         
        150 °2x°
120 °
            
                         x°

             80 °
         120 °
      
      75 °                x°

(3)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相等,它是几边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2-5 11:04:00 | 只看该作者
探究题:小明有一个设想: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他设计一个内角和是2008°的多边形图案多有意义,小明的想法能实现吗?        1、学生利用当堂所学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巩固本节知识。
2、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有条理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3、引导学生利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解释小明的设想能否实现,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以及与实际生活间的密切联系。        学生自主探索巩固知识和获得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
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经历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积极性,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学生巩固、发展、提高。
活动6
问题: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课本P90.2  P90.6        1、学生反思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并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通过回顾和反思,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励学生,使学生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会不断进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7.4课题学习《镶嵌》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三角形》首先介绍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接着介绍了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其内角和、外角和公式. 镶嵌作为课题学习的内容,安排在本章的最后,体现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课题的学习,学生可以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到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
2.重难点分析
教材由铺地板砖铺地引入镶嵌问题后提问:为什么这样的地砖可以进行平面镶嵌?引发学生的思索,接着又提出:哪几种多边形可以平面镶嵌?为了深化课题研究,教材进一步提出:哪两种正多边形可以平面镶嵌?设问层层递进,不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领学生完成课题学习. 因此,本节的重点是经历平面镶嵌条件的探究过程,难点是用两种正多边形进行的平面镶嵌.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题的教学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实践与操作,让学生自己准备正多边形,自己拼图,自主发现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教师要适时启发学生把平面镶嵌的条件与内角和公式联系起来,进而建立解题模型.
二、 教学目标分析
课题的学习,要求学生先实验得出结论,再把结论运用于实验,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和应用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过程,所以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①了解平面镶嵌的条件,会用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平面镶嵌,形成美丽的图案,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
②经历探索多边形平面镶嵌的条件过程,并能运用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
2.数学思考目标:由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说明注意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
3.解决问题目标:观察常见的地板砖密铺,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平面镶嵌的条件.
4.情感态度目标:平面镶嵌是体现多边形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价值的一个方面,通过探索多边形平面图形的镶嵌并且欣赏美丽图案,从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创新意识、审美意识的发展.
三、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 引入背景

活动2 实验探究

活动3 结果分析

活动4 知识运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了解多边形平面覆盖来自生活实际
发现有的多边形能够覆盖平面,有的则不能
讨论多边形能覆盖平面的基本条件,运用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四、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1.引入背景







        学生欣赏美丽的校园一角,教师指出:用地砖铺地,用瓷砖贴墙,都要求砖与砖严丝合缝,不留空隙,把地面或墙面全部覆盖.从数学角度去分析,这些工作就是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一部分完全覆盖,通常把这类问题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或平面镶嵌)的问题.        从观察生活现象入手,抽象出数学问题——平面镶嵌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2] 实验探究
实验1 尝试用手中的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进行平面镶嵌       
学生动手操作,记录结果.教师巡回指导,并展示镶嵌效果图案.
       
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可以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而正五边形则不能.
实验2 用正三角形与正四形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用正三交形与正六边形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学生在拼图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对出现的不同的拼图方法予以肯定.学生完成实验后,出示镶嵌效果图案.       
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两种正多边形也可以进行平面镶嵌.


实验3 用任意三角形或任意四边形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学生拼图,教师重点关注学生能否把不相等的角拼接在一个顶点处,能否把相等的边拼在一起. 教师出示镶嵌效果图.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了解一般的三角形或四边形可以进行平面镶嵌.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3]
问题1 分析实验结果


















问题2 解释实验结果       
学生观察上述的实验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2-5 11:04:00 | 只看该作者
分组讨论平面镶嵌的条件, 发现问题与多边形的内角大小有密切关系,教师出示图例,引导学生发现拼接在同一点的各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

师生归纳得出多边形平面镶嵌的条件:
①拼接在同一点的各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
②相邻的多边形有公共边.
例如下图中的点O处∠1+∠2+∠3+∠4=360°,OA两侧的多边形有公共边OA.



      


学生解释任意三角形能够进行平面镶嵌的理由:图中  ∠1+∠2+
∠3=180°,把6个全等的三角形适当地拼接在同一个点,一定能使这点为顶点的6个角的和恰好等360°,并且使边长相等的两边贴在一起. 于是, 用三角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学生说明正五边形不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的原因:
由多边形内角和公司,可以得到五边形内角和等于(5-2)×180°=540°,因此,正五边形的每个内角等于540°÷5=108°.360°不是108°的整数倍,也就是用一些108°的角不能拼出360°的角.       
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推理分析,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说明了理论来源于实践.















验证平面镶嵌的条件,说明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4]
问题1 小结反思




问题2 自由设计       
学生自由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与不足,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表扬.
教师先展示几组其它平面镶嵌的图形,扩展学生视野,然后要求学生独立设计一份平面镶嵌的图案,教师先个别辅导,再集中欣赏学生的作品.       
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学生学会小结反思.


将已学的知识用于实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

五、 回顾与小结
本课题的教学采取实验操作、观察发现、启发引导、探索交流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法,特别关注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优化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互相交流思维策略,设计创意,既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多样化的要求,又扩展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和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课题: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        1、弄懂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们的解的含义,并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学会用类比的方法迁移知识;体验二元一次方程组在处理实际问题中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难点        弄懂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含义。
知识重点        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含义。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幻灯:古老的“鸡兔同笼问题”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师:这是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记载的数学名题.它曾在好几个世纪里引起过人们的兴趣,这个问题也一定会使在座的各位同学感兴趣.怎样来解答这个问题呢?
学生思考自行解答,教师巡视.最后,在学生动手动脑的基础上,班级集体讨论给出各种解决方案.
方案一:算术方法
把兔子都看成鸡,则多出94-35 × 2=24只脚,每只兔子比鸡多出两只脚,故,由此可先求出兔子有24÷2=12只,
进而鸡有35-12=23只.
或类似的也可以先求鸡的数量.
35×4-94=46,46÷2=23
方案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
设有x只鸡,则有(35-x)只兔.根据题意,得
2x十4(35-x)=94.
(解方程略)
教师不失时机地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元”是指什么?“次”是指什么?        以古老的数学名题引入,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好数学的感情




能用方案本来解的学生算术功底比较好,应给予高度赞赏.


方案二既是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复习与巩固,又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引出做好铺垫在。
分析问题        (一)讨论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师:上面的问题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还有其他方法吗?(若学生想不到,教师要引导学生,要求的是两个未知数,能否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求解呢?让学生自己设未知数,列方程)
方案三:设有x只鸡,y只兔,依题意得
    x+y=35,①
    2x+4y=94.②
针对学生列出的这两个方程,提出如下问题:
(1)、你能给这两个方程起个名字吗?
(2)为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呢?
(3)什么样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定义1: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师:在上面的问题中,鸡、兔的只数必须同时满足①②两个方程.把①②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结合在一起,用花括号来连接.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好呢?
         
定义2: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讨论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探究活动:满足x+y=35的值有哪些?请填入表中:
X                                                        …
y                                                        …
教师启发:
(1)若不考虑此方程与上面实际问题的联系,还可以取哪些值?
(2)你能模仿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给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下定义吗?
(3)它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有什么区别?
定义3: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的解,记为
师:那么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呢?
学生讨论达成共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必须同时满足方程组中的两个方程.即:既是方程①又是方程②的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2-5 11:04:00 | 只看该作者
定义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比如:从方案一,我们知道,x=23,y=12使方程组中每一个方程成立.所以我们把x=23,y=12叫做
   的解记为:
注意: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成对出现的,用花括号来连接,表示“且”.
议一议:将上述“鸡兔同笼”问题的三种方案进行优劣对比,你有哪些想法呢?       



引导学生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进行知识的迁移与奚比,让学生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新知识,符合建构主义理念





通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
1、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是成对出现的;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
数多个.这与一元一次方程有显
著的区别.
















通过对比,让学生体脸到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而当我们遇到求多个未知量,而且数量关系较复杂时,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比列一元一次方程容易,它大大减轻了我们的思维负担.
巩固新知        例1 下列各对数值中是二元一次方程x+2y=2的解是
(   )
A     B    C     D  
解法分析:
将A、B,C,D中各对数值逐一代人方程检验是否满足方程,选A,B,C.
变式:其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是(  )
    解法分析:
在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A、B、C中各对值是否满足方程2x+y=-2,使学生明确认识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方程.

例2(教材102页练习)
解答过程略
        本例先检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再检脸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符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目的在于培养分析等量关系并列方程组的能力;培养观察估算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
小结提高        在学生畅所欲言话收获的基础上,通过老师进行补充的方式进行.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组?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归纳小结的能力。
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102页习题8.1第1、2题.
2、选做题:教科书102页习题8.1第3题.
3、备选题:
(1)根据下列语句,列出二元一次方程:
    ①甲数的一半与乙数的 的和为11
    ②甲数和乙数的2倍的差为17
(2)方程x+2y=7在自然数范围内的解(  )
    A 有无数个 B 有一个 C  有两个D 有三个
(3)若mx+y=1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那么m
的值应是(  )
  A.m≠O B. m=0 C. m是正有理数D. m是负有理数
(4)李平和张力从学校同时出发到郊区某公园游玩,两人从出发到回来所用的时间相同,但是,李平游玩的时间是张力骑车时间的4倍,而张力游玩的时间是李平骑车时间的5倍,请问他俩人中谁骑车的速度快?       





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备用题,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课的设计是从提出“鸡兔同笼”的求解问题人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民族自豪感,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的过程,体现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算术的方法衬托出方程解法的优越性,以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法衬托出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的优越性,更使学生感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引人顺理成章.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知识,初步具有提取数学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后展开的.根据建构主义理念,学生完全有能力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同化新知识,主动地将其纳人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所以本课的通篇整体设计,突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样板作用,让学生在类比中,主动迁移知识,建立起新的概念.使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是很有必要的。

课题: 8.2 消元(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代人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理解代人消元法的基本思想体现的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方法;
3、逐步渗透矛盾转化的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难点        代入消元法的基本思想。
知识重点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播放学生篮球赛录像剪辑.
体育节要到了.篮球是初一(1)班的拳头项目.为了取得好名次,他们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已知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胜队得2分,负队得1分.那么初一(1)班应该胜、负各几场?
你会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这个问题吗?
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设胜x场,负y场,可以更容易地列出方程.
   
    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求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呢?           问题情境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增强求知欲,对所学知识产生亲切感。
探究新知        1、        引导: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
满足方程①的解有:
, , , ,
满足方程②的解有:
, , , …
这两个方程的公共解是
2、师: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吗?
   学生思考并列出式子.
   设胜x场,负(22-x)场,解方程
   2x+(22-x) =40 ③
   解法略.
   观察:上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关系?
   若学生还是感到困难,教师可通过提问进一步引导.
  (1)在一元一次方程解法中,列方程时所用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2-5 11:04:00 | 只看该作者
  (2)方程组中方程②所表示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3)方程②与③的等量关系相同,那么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4)怎样使方程②中含有的两个未知数变为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做出讲解.
   由方程①进行移项得y=22-x,
   由于方程②中的y与方程①中的y都表示负的场数,故可以把方程②中的y用(22-劝来代换,
   即得2x+(22-x) =40.由此一来,二元化为一元了.
   解得x=18.
   问题解完了吗?怎样求y
   将x=18代入方程y=22-x,得y=4.
   能代入原方程组中的方程①②来求y吗?代入哪个方程更简便?
  这样,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
   归纳:这种通过代入消去一个未知数,使二元方程转化为一元方程,从而方程组得以求解的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板书课题)       



可以采用观察与估算的方法.但很麻烦,故引发学生产生寻找新方法的需求.


  以退为进的思想.
   


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了解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及依据.体会未知向已知,陌生向熟悉转化这一重要思想—化归思想.
巩固新知        例1 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本题较简单,直接由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评价.
    解:把①代入②,得
    3(y+3)-8y=14
    所以y=-1
    把y=-1代人①,得x=2.
  所以
    解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选择哪个方程代人另一方程?其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能代?
    (3)只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方程组解完了吗?
    (4)把已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哪个方程来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较简便?
    (5)怎样知道你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与解一元一次方程一样,需检验.其方法是将求得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分别代入原方程组里的每一个方程中,看看方程的左、右两边是否相等.检验可以口算,也可以在草稿纸上验算)
    例2(为例1的变式)解方程组
        
    分析:
    (1)从方程的结构来看:例2与例1有什么不同?
    例1是用x=y+3直接代人②的.而例2的两个方程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都不能直接代入另一条方程.
    (2)如何变形?
    把一个方程变形为用含x的式子表示y(或含y的式子表示x).
    (3)那么选用哪个方程变形较简便呢?
    通过观察,发现方程①中y的系数为-1,因此,可先将方程①变形,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再代入方程②求解.
  解:由①得,y= ,③
把③代人②,得(问:能否代入①中?)
  3x-8( )=14,
    所以-x=-10,
          x=10.
    (问:本题解完了吗?把y=37代入哪个方程求x较简单?)
    把x=10代入③,得
    y=
    所以y=2
    所以
    (本题可由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完成)        例1改编自教材105页例
1,        暂时省略了“用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去表示另一未知数”这一步骤,而将其放在例2中介绍,这样处理降低了难度,利于分阶段达成本课的知识目标.本例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代入法的基本步骤.




例2进一步巩固代入法的步骤.重点在于说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些技巧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何选择一个方程,如何用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去表示另一未知数.
小结与作业       
小结提高        合作交流:你从上面的学习中体会到代人法的基本思路是什么?主要步骤有哪些呢?与你的同伴交流.
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补充,小组派中心发言人进行总结发言.最后,由老师出示幻灯片.
代入法的实质是消元,使两个未知数转化为一个未知数一般步骤为:
①从方程组中选一个未知数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将这个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例如y,用含x的式子表示出来,也就是化成y=ax+b的形式;
②将y=ax+b代人方程组中的另一个方程中,消去y,得到关于二的一元一次方程;
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x的值;
④把求得的x值代人方程y=ax+b中,求出y的值,再写出方程组解的形式;
⑤检验得到的解是不是原方程组的解.这一步不是完全必要的,若能肯定解题无误,这一点可以省略。        及时梳理知识,形成模—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一般步骤。
反馈练习        1、        教材105页1.(补充:再改写成用含y的式表示x)
2、        教材105页练习2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3、        教材107页3应用题       


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111页习题8.2第1题,112页习题
2第2(1)(2)题.
2、选做题:教科书112页习题8.2第6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2-5 11:04:00 | 只看该作者
代入消元法体现了数学学习中“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方法,化归的原则就是将不熟悉的问题化归为比较熟悉的问题,从而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于解决新问题.基于这点认识,本课按照“身边的数学问题引入—寻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探索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代入消元法—典型例题—归纳代入法的一般步骤”的思路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启发式教学.教师创设有趣的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发现过程融于有趣的活动中.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将设未知数列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过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相比较,从而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代入(消元)解法,这种比较,可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使新知识得以掌握,这对于学生体会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是十分重要的.

课题: 8.2 消元(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用代人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代人消元法所体现出的化归意识;
3、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在用代入消元法解方程组时所体现的化归意识。
知识重点        学会用代入法解未知数系数的绝对值不为1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创设活动        1、        请你编一个能用代人法求解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考考你的同桌,看看他是否掌握了.


2、结合你的解答,回顾用代人消元法解方程组的一般步骤.          本课是对代入消元法的巩固和深化,设置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迅速再现以往的知识经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探究新知        1、探索分析问题:
    教材105页例2:根据市场调查,某种消毒液的大瓶装(500g)和小瓶装(250 g)两种产品的销售数量比(按瓶计算)为2:5.某厂每天生产这种消毒液22.5吨,这些消毒液应该分装大、小瓶装两种产品各多少瓶?
    学生独立分析,列出方程组,全班交流.
    解:设这些消毒液应分装x大瓶和y小瓶,则
     
2、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此方程与我们前面遇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什么区别?
  (两个方程里的两个未知数系数的绝对值均不为1)
   问题2:能用代入法来解吗?
   问题3:选择哪个方程进行变形?消去哪个未知数?
在师生对话交流中,完成本题的板书示范.
3、解后反思:
  (1)如何用代入法处理两个未知数系数的绝对值均不为1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2)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两个等量关系。
(3)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分为:审、
设、列、解、检、答.       






这里的反思突出了本课的重点,既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代入法解题的步骤,又渗透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化思想。
巩固新知        练习1:用代入法解下列方程组.
(1)
(2)
    两名学生演示,老师巡视,着重讲评第(2)小题.
    第(2)题大多数同学的方法是:
  由①得:x=  ③ 把③代入②,…
这种方法计算量较大,容易出错.提出疑问:“是否还有更好的解答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后发现
由①得,6y=13-5x  ④,把④代人②解得,
x=5,把x=5代入④解得:y=-2

    解后反思:
    1、把6y看作一个整体,代入消元,使解方程变得简单许多.
    2、拿到方程,要善于观察结构特点,不急于动笔.
   
练习2.分层练习:
    学生必须先尝试完成B层练习,如果有困难,那么可以先完成A层练习后再做B层练习,顺利完成B层的同学可以尝试完成C层练习.
    A层:
1.将二元一次方程5x+2y=3化成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y的形式是y=      ;化成用含有y的式子表示x的形式是x=       。
2.已知方程组: ,指出下列方法中比较简捷的解法是(   )
A.利用①,用含x的式子表示y,再代入②;
B利用①,用含y的式子表示x,再代入②;
C.利用②,用含x的式子表示y,再代入①;
D.利用②,用含x的式子表示x,再代人①;

B组
3、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1)   (2)
   C组
4、解方程组:

5、已知方程组 的解为 ,求a、b
练习3:实践活动
请你根据方程组 编一道符合实际的应用题。        整体代入无代入法的一种重要技巧,它实质就是换元的思想.若学生仍感困惑也可用新未知数去替换原来视为整体的那一部分.


这里安排分层次练习,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自由选择不同的题目,在自我挑战中获得成就感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不同的学生都有发展.这符合新课标的新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
         

小结与作业       
小结提高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比如:①对于用代入法解未知数系数的绝对值不是1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解题时,应选择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比较小的一个方程进行变形,这样可使运算简便.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与步骤.③整体代入法等.
2、你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        让学生更加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布置作业        1、        做题:教科书112页习题8.2第2(3)(4)题,第4题。
2、        选做题:教科书107页练习。
3、        备选题:
(1)        解方程组
(2)        利用你学会的整体代入法解下面的方程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2-5 11:04:00 | 只看该作者
(3)小明外婆送来一篮鸡蛋.这篮鸡蛋最多只能装55只左右.小明3只一数,结果剩下1只,但忘了数多少次,只好重数.他5只一数,结果剩下2只,可又忘了数多少次.他准备再数时,妈妈笑着说:“不用数了,共有52只.”小明惊讶地问妈妈怎么知道的.妈妈笑而不答.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备用题,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一项重要的数学基本技能.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才能达到熟练、准确的程度.而学生最反感的就是机械的训练.本课设计充分考虑到这点,因而使练习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比如自编考题、分层练习、实践活动等不时地给学生以新鲜感,而无重复枯燥之感.
    学习数学,要不断归纳总结才能事半功倍,借以提高技能,提高才智.代入消元法的消元思想体现了数学学习中“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方法,它是极重要的数学思想法.因此本课在练习结束后,都及时安排反思,加强化归思想的总结和提炼,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极有好处.

课题: 8.2 消元(3)
教学目标        1、掌握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使学生理解加减消元法所体现的“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方法;
3、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探索过程中品尝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难点        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知识重点        学会用加减法解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不相等,且不成整数倍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        王老师昨天在水果批发市场买了2千克苹果和4千克梨共花了14元,李老师以同样的价格买了2千克苹果和3千克梨共花了12元,梨每千克的售价是多少?比一比看谁求得快.
最简便的方法:抵消掉相同部分,王老师比李老师多买了1千克的梨,多花了2元,故梨每千克的售价为2元.           问题解决过程中蕴含了朴素的加减消元的思想.反映出,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可以在实
际的实戏活动中找到依据.
探究新知        1、        解方程组   
(由学生自主探究,并给出不同的解法)
解法一由①得:x= y代人方程②,消去x.
解法二:把2x看作一个整体,由①得2z=-1-3y,代入方程②,消去2x.
肯定两解法正确,并由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解法二整体代入更简便,准确率更高.
有没有更简洁的解法呢?教师可做以下启发:
问题1.观察上述方程组,未知数z的系数有什么点?(相等)
问题2.除了代入消元,你还有别的办法消去x吗?
(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对应相减,就可消去x,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解法三:①-②得:8y=-8,所以y=-1
    Y=-1代人①或②,得到x=1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为
2、变式一  
    启发:
问题1.观察上述方程组,未知数x的系数有什么特点?(互为相反数)
问题2.除了代人消元,你还有别的办法消去x吗?
(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对应相加,就可消去x,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解后反思:从上面的解答过程来看,对某些二元一次方程组可通过两个方程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从而求出它的解.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想一想:能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前提是什么?
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
3、变式二:  
观察:本例可以用加减消元法来做吗?
必要时作启发引导:
问题1.这两个方程直接相加减能消去未知数吗?为什么?
   问题2.那么怎样使方程组中某一未知数系数的绝对值相等呢?
启发学生仔细观察方程组的结构特点,发现x的系数成整数倍数关系.
因此:②×2,得4x-10y=14③
    由①-③即可消去x,从而使问题得解.
      (追问:③-①可以吗?怎样更好?)
4、变式三:  
想一想:本例题可以用加减消元法来做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变形才能使方程组中某一未知数系数的绝对值相等呢?
    分析得出解题方法:
    解法1:通过由①×3,②×2,使关于x的系数绝对值相等,从而可用加减法解得.
    解法2:通过由①×5,②×3,使关于y的系数绝对值相等,从而可用加减法解得.
    怎样更好呢?
    通过对比,使学生自己总结出应选择方程组中同一未知数系数绝对值的最小公倍数较小的未知数消元.
    解后反思:用加减法解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不相等,且不成整数倍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把一个(或两个)方程的两边乘以适当的数,使两个方程中某一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相等,从而化为第一类型方程组求解.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在体会“代入法"存在不足的同时,感受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优越性,并掌握“加减法”.









变式的意义在于从“减“的情形自然地过渡到”加“的情形,浑然一体。









例题及变式一解决用了加减法解某一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相等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问题。





变式二解决用加减法解某一未知数的系数成整数倍数关系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00: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