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现代诗二首》教案及板书设计
3* 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3.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画,描绘一下看到的画面。
2、归纳: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3、这样一幅美景之下,会有怎样的文字呢?我们今天就一块儿来学习一下这首短诗《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3、提出问题
①如果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明确:归鸟、夕阳、芦苇
②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明确: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
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刘大白(1880~1932),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五四运动”前就开始写白话诗,是新诗的倡导者之一。他的诗以描写民众疾苦之作影响最大,感情浓烈,语言明快有力,通俗易懂,并以触及重大的社会问题和具有鲜明的乡土色彩,而在“五四”时期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四、分析诗歌
1.问题:鸟儿要干什么?是什么样的状态?
明确:鸟儿归巢,倦了。
2.问题:“驮”字突出了什么?
明确: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渲染绮丽的想象。
3.问题:“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问题:“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问题: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
明确: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
6.问题: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无比欣悦。
五、深入探究
1.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
明确: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
2.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流连景物、忘情山水、诗人瞬间高兴之感流露出来了。
3.齐读诗歌,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并试着把感情加入朗读中去。
六、小结
在这首小诗中出现的“倦鸟”、“斜阳”、“头白的芦苇”等等,均系生机疲弱之象,而收句于“红颜”,又给人生机勃发之感。这“红颜”,尽管只不过是“一瞬”,但因“头白”与“红颜”的强烈对比,这“一瞬”,又是辉映天地的、波澜壮阔的、激动人心的,是增加了世界之美丽的。但可惜的是,对于芦苇而言,这 “一瞬”,不过是得益于“阳光”之“妆”啊,更不过是得益于把斜阳抖落在江上的“归鸟”啊!故而在这“红颜”中,似乎又让人隐约感到了芦苇的几分羞赧。在这仿佛自然天成,并不经意的收句中,竟也隐含着这样的人生启迪,这无疑又进一步拓展丰富了这首小诗的意蕴空间。
七、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这首短诗。
八、板书设计:
秋晚的江上
倦鸟
斜阳
头白的芦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