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41:00 | 只看该作者
  中山陵 位于南京东郊钟山第二峰茅山南麓,平面布局呈铎形,含有“木铎警世”之意。陵墓建筑以古代传统形式为主。陵坐北朝南,依山建造,从牌坊前的平台至墓室,水平距离约700米,上下高差70余米。建造面积8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依次有牌坊、墓道、陵门、牌亭、祭堂、墓室等,还有当时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集资兴建的建筑分布在陵墓四周,如音乐台、行健亭、革命历史图书馆、光华亭、仰止亭、藏经楼等。陵墓前面为广场,与陵园大道相接。广场南面设八角形三层石台,上置紫铜宝鼎一尊。广场北面为石阶和两层平台。正中是一座三间三楼式花岗石牌坊,顶盖蓝色琉璃瓦,正中石匾上刻孙中山手书“博爱”两字。墓道长约435米,宽约39米,分成3道,道旁植松柏和银杏。陵门通面阔约24米,高16米,花岗石砌造,重檐九脊上盖蓝色琉璃瓦。下部3个拱形门洞,正面石额上镌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4字。碑亭面阔约12米,高约17米,重檐歇山琉璃瓦顶。亭中立墓碑,高约8.1米,上刻“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碑亭至祭堂的正道,全部用苏州金山石砌成,共有石阶290级,分8段,每段设一平台,最上3段两旁建石栏。石阶两侧植草坪和树木。祭堂前面两侧立石华表一对。祭堂通面阔约27米,通进深约22.2米,高约25.8米,重檐九脊蓝色琉璃瓦顶,檐下有石制斗拱和铜质椽子,正面上下檐之间,嵌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4字直额。堂前有廊庑,正面3个石拱门,安装镂空紫铜扇门,门楣上分刻“民族”“民权”“民生”篆字。堂内大理石铺地,前后排列着青岛花岗石柱12根,顶部为“覆斗”形天花。四壁下部嵌黑色大理石,东西两边分刻孙中山遗著《建国大纲》全文。堂正中为孙中山石雕坐像,高约4.6米,像座四周刻有反映孙中山革命历程的浮雕6块。墓室位于祭堂之后,呈半球形,直径16.2米,高约9.9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表用香港大理石铺砌。内部券顶饰“马赛克”,四壁镶米色人造大理石。正中为圆形大理石圹,直径约3.9米,上围石栏。圹中央是长方形石墓穴,上置孙中山穿中山装的大理石卧像。遗体安葬在卧像石座下5米处。墓室与祭堂通连处有2道门,内门楣上刻“孙中山先生之墓”7字,外门额上刻孙中山手书“浩气长存”4字。
  使用建议:配合教学设计,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注意分辨和课文的不同说法,增加学生模拟导游的资料。

凡尔赛宫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文章重点抓住艺术价值高这一特征来说明。这篇设计以诵读为手段,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这一特点的了解。
  教学步骤:
  1.导入,播放教参配套光盘中的相关图片并作简要介绍。
  2.诵读:教者范读,学生诵读。
  3.讨论:①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了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教者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语句:A.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总体风貌)B.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形优美,栩栩如生。(雕像的艺术价值)C.凡尔赛宫宏伟、壮观,它的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外部特征和内部陈设、装潢总特点)D.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的大花园。园内树木花草的栽种别具匠心……沿池的铜雕塑丰姿多态,美不胜收。(花园的艺术特色)②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和表现手法介绍凡尔赛宫?(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凡尔赛宫由宫殿和园林两大部分组成;用举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凡尔赛宫占地面积大等;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对某些特征作具体说明;此外用比喻、描写等手法说明凡尔赛宫的艺术价值高等。)
  4.学生诵读2—4段,回味上述特点。
  5.探究:①插入历史轶事有什么作用?②为什么文章还要介绍凡尔赛宫今昔的重要地位?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这篇设计注重让学生理解描写说明相结合的特点,学习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学习生动说明的写法。
  教学步骤:
  1.导入,复习《巍巍中山陵》,请学生诵读文中生动说明的段落,解说文中用词准确生动的例句。
  2.学生细读课文,要求:画出描写的语句,体味准确生动的语言。
  3.指导学生重点赏析2—4段:①学习下列句子的生动描写,讨论生动说明的好处。A.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造型优美,栩栩如生。B.500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C.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漓,气势横溢,展现出一幅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葱茏的园林中。D.站在正宫前极目远眺,玉带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帆影点点……沿池的铜雕塑丰姿多态,美不胜收。②体味语言的准确性:A.举确凿的数字。B.使用合适的修饰、限制词语。
  4.诵读课文,情感体验:作者在介绍说明中渗透的思想感情。(赞美)
  5.写作训练: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说明学校一座有特色的建筑物或景点,要注意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师生共同点评。
  【教学设计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41:00 | 只看该作者
  创意说明:历史上,无论哪国的封建统治者,为了显示皇权的威严,满足自己奢侈生活的欲望,都要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这篇设计将《凡尔赛宫》和《故宫博物院》放到一起,进行比较教学,既比较两座宫殿的异同,又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文章的要点。
  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自学《凡尔赛宫》和《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一文见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读本)
  1.导入,检查自学效果,请学生说说对两座宫殿的总体印象。
  2.探究比较一:两座宫殿建筑上有哪些异同?(同:两座宫殿都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富丽豪华,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异:凡尔赛宫由宫殿和园林两大部分组成,园林面积很大。故宫由“前朝”和内廷组成,御花园面积所占比例不大;凡尔赛宫内部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体现欧洲风貌。故宫装饰以雕龙刻凤为主,装饰贴金彩画、凤凰牡丹图案等,展示中华文化;凡尔赛宫建在城郊,故宫是城中之城。)
  3.探究比较二:①两篇文章介绍说明的重点有什么不同?(《凡尔赛宫》重点介绍宫殿的内外装饰及镜廊等,突出它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故宫博物院》重点介绍故宫的三大殿等建筑,突出皇权的威严。)②两篇文章写法上有什么异同?(同:都以说明为主,同时运用描写,富有文采。异:《凡尔赛宫》用分类别的方法,先介绍宫殿,后说明园林;《故宫博物院》按参观顺序由南而北说明。《凡尔赛宫》插入历史轶事,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故宫博物院》插入少量议论,对封建统治者进行揭露和批判。)
  4.学生阅读课文并进行概括小结。
  【资料整合平台】  

镜子在法国
   凡尔赛宫最具有特色的是一条长72米的镜廊,镜廊宽10米,高13米,一面是17扇朝向花园的巨大的拱形窗门,另一面是镶着与拱形窗门相对的17面镜子。蔚蓝的天空,静谧的园景映入镜中,宫内宫外融为一体,极为优美。然而,就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决心建造这座华丽的王宫时,法国人还不会制造镜子。最早研制出背面涂上水银的玻璃镜子的是威尼斯人。他们知道这项工艺的巨大价值,制定了严密的保密措施。法律规定:把制造镜子的工艺秘密泄漏给外国人的,处以死刑……法国人为了得到制造镜子的工艺秘密,煞费了一番苦心。法国驻威尼斯的大使经过多方策划,收买了四名威尼斯工匠,将他们秘密送往法国。等威尼斯知道有工匠逃走时,他们已经在法国制造出第一批镜子。威尼斯政府立刻指示新驻法国大使,让他尽快找到那些工匠,并说服他们回国。然而法国人知道了这一情况,马上又用重金收买这几个工匠,满足他们提出的各种愿望,并帮助他们的家属逃出威尼斯。威尼斯政府无奈,只好采取暗杀的手段,以求保住制造镜子的工艺秘密,一个手艺最好的工匠被毒死了,其他的工匠也都受到生命的威胁。但是已经晚了,法国人掌握了制造镜子的全部工艺,一面面镜子开始镶嵌在卢浮宫、凡尔赛宫等处,为高雅华丽的宫殿再添胜景。
  使用建议:此篇故事可和文中的轶事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等。

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两篇介绍古代建筑、园林的短文,初一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文中一些句子学生也较难理解。这篇设计以扶读为主,着重让学生读懂。
  教学步骤:
  1.导入,学生背诵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者简介江南三大名楼及成名的原因。  
  2.学生对照注释阅读课文,同桌质疑讨论。教者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下列语句:A.遂以名楼。B.上倚河汉,下临江流。C.重檐翼馆,四闼霞敞。
  3.诵读小结。①以“仙”字贯穿全文。②短篇幅中包含丰富的内容。③句式多变,多用对偶。④总体特征:巍峨高大。
  4.转入《于园》,介绍瓜州古渡。①古交通要冲,商贾云集,富人居所。②相关传说故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5.学生对照注释阅读课文,同桌质疑讨论。教者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下列语句:A.富人于五所园也。B.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C.主人处处款之。D.以幽阴深邃奇。E.坐其中,颓然碧窈。F.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
  6.诵读小结:①按空间顺序介绍于园。②雅语、俗语兼用。③总体特征:奇在磊石。
  7.检查阅读效果,讨论探究题。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进行口语、写作训练。
  教学步骤:
  1.导入,解说和黄鹤楼相关的故事传说:①黄鹤楼的得名。②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2.指导学生阅读《黄鹤楼》,疏通句子,对不易理解的句子,教者重点解说。
  3.讨论:①这篇短文和崔颢《黄鹤楼》诗在内容上有哪些异同?(同:都写到和黄鹤楼相关的传说,都写到登楼所见、所感。异:本篇重在介绍说明,崔诗重在抒情;本篇表达热爱山川和仰慕仙人的思想,崔诗抒发思乡之情。)②短文用哪些修辞手法突出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对偶、夸张)③你有没有登高的经历?描述你登高的所见所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41:00 | 只看该作者
  4.阅读《于园》,讨论:①于园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以磊石奇)②文章按什么顺序介绍于园?(空间顺序,由前而后)③举例说明文中用比喻说明的好处。(如“一壑旋下如螺蛳缠”,形象地写出磊石而成的沟壑盘旋而下的形状。)④你到过的园林有什么特点?说给同学听听。
  5.写作交流。写一篇短文,介绍你游览的园林景点,要写出它的特点和游览时的感受。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以学生自学为主,指导学生结合过去所学,归纳文言词汇,在反复诵读中鉴赏。
  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学生上网查阅黄鹤楼的资料。
  1.导入,学生交流所查资料。
  2.短文诵读:范读、集体读、指名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对照注释,两人一组合作解释句子。
  4.练习一:解释下列句中的“于、以、其”,归纳用法。①于:于土墙凹凸处。尝驾黄鹤反憩于此。娠于磊石之手。②以:遂以名楼。以实奇。不以疾也。可以为师矣。跪而拾之以归。③其:观其耸构巍峨。坐其中。常蹲其身。其虫旧曾有之。
  5.练习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语言现象。遂以名楼。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主人处处款之。缘坡植牡丹、芍药。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
  6.鉴赏。《黄鹤楼》:首先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命名的由来,接着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最后从侧面写黄鹤楼的地位和价值。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巍峨高大,神游的感受是如临仙境。《于园》:首先介绍于园所在地及主人,交代自己得以游园的缘由,接着重点写游于园的所见所感。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以磊石奇,神游的感受是使人有置身大自然的岩壑林泉之感。
  7.诵读、比较:两篇短文写法上的特点。
  【资料整合平台】
  《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见苏教版《语文读本》七年级下册)
  使用建议: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和艺术传统,增强艺术欣赏能力。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动物是我们在地球上共同生活的伙伴,本单元运用了通俗浅显、生动传神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漂亮、驯良、乖巧的松鼠,仪表堂堂而富有音乐天赋的松树金龟子,憨态可掬而有“国宝”之称的大熊猫,以及那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黔之驴”。
  学习这个单元,应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了解动物的形态、习性、性格等方面的特点。学习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介绍动物的特点。通过自己的感受,充分认识到:准确生动的介绍来自于平时细心的观察。
  在写作单元里,我们将重点学习如何“抓住特点介绍动物”。在保护野生动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当鼓励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开展调查研究,让学生从书本走进自然,亲身体会到:目前我国野生动物的情况非常严峻。从而促使他们关注自然,关心动物,自觉地投入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
  【阅读教学设计】

松 鼠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结构比较简单,说明对象特点突出。它充分地体现了说明文的平实准确的特点,又不乏生动活泼的描绘,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章合理安排说明顺序,体会其说明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教学目的:
  1.掌握根据事物特点组织材料的方法;
  2.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一、师生交流有关作者的信息,从认识作者引入新课。(可事先布置学生从网上搜集有关布丰的资料)
  教师归纳:
  布丰(1707~1788年)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躯者。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他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指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词:驯(xùn)良  矫(jiǎo)健  蛰(zhé)伏  苔藓(táixiǎn)  缨(yīng)
  2.教师范读课文,思考:
  (1)作者写出了松鼠的哪些突出的特点?
  (2)松鼠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明确:松鼠总的特点:漂亮、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还要安排好顺序。课文是怎样安排顺序的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概括各部分具体内容,设计精练的板书。
  2.各小组展示各自的板书,并说明设计理由。(此部分其实是交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培养其归纳能力,教师适时点评,不必过细分析)参考板书:
  四、品读课文,体味语言
  作者在非常细致地观察研究松鼠一举一动的基础上,对松鼠作了人格化的描写。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语句,谈谈你的体会。
  例如:
  描写它的漂亮:“面容清秀”“玲珑的小面孔”“美丽的尾巴”  
  形容它的性格:“驯良”“乖巧”“机警”“警觉”
  描写它的活动:“歇凉”“练跑”“玩耍”“躲”
  描述它的精明能干:“搬”“放”“编扎”“挤”“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41:00 | 只看该作者
  它的生活和居住情况:“又干净又暖和”“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它的心理和语言:“不敢下水”“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五、作业
  选取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完成一幅画,要体现松鼠的特点。(或漂亮、或驯良、或乖巧)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文章紧紧围绕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来进行说明。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内容,来领会作者是如何安排写作顺序,选取典型的材料体现事物特征的。
  教学步骤:
  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2.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就用“漂亮”“驯良”“乖巧”来形容松鼠,能否将这几个词语的顺序打乱?为什么?
  3.熟读课文。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三个特点?(此部分侧重于讲清楚如何安排说明顺序:总括特点—具体介绍—补充说明)
  4.每位同学从松鼠三个特点中任选其一,用第一人称来介绍松鼠。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各组推荐一名上台表演,可适当配合动作,力求体现松鼠的特点。
  5.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认为松鼠还具有哪些特点?可结合平时你所接触到的科普知识来谈。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平时学生写有关动物的说明文时,总是容易写成记叙文,往往只写出了他们所接触到的小猫、小狗之类的个性,而未能体现其共性。而《松鼠》是一篇很好的范文,通过学习课文可借此帮助学生写好此类说明文。
  教学步骤:
  1.找一篇写小动物的作文(文中以记叙为主,通过描写有关小动物的一件或几件事,来突出所写动物的特点,类似于写“我们家的小花猫”等),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2.读完两篇文章以后,你感觉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3.小组讨论归纳两篇文章的异同。可分别从文体、写作手法、选材、文章结构安排、写作顺序等方面进行比较,尝试设计一个阅读比较图表。
  4.学生展示各组设计的比较图表,相互评价,互相补充。
  5.通过比较阅读,你觉得要写好有关动物的说明文应当注意些什么?
  6.仿照课文《松鼠》完成一篇写动物的说明文。
  【资料整合平台】

珍珠鸟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儿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的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扒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一九八四年一月 天津
  (冯骥才文 选自1984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与《松鼠》一文相比较,两篇文章都是写动物,都能让人体会到作者对所写对象所寄予的感情,但从写作手法、文体等方面来看,却存在着差异。尝试比较阅读,分析、体会其不同之处。

松树金龟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41: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是一篇介绍动物生态的科学小品,它科学、详尽地说明了松树金龟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学习本文,可以通过对文章具体内容的理解、把握,激发学生对昆虫的探究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昆虫。
  教学目的:
  1.把握课文内容,概括松树金龟子的特点。
  2.学习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3.学会关注自然,细心观察,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自然生物。
  教学步骤:
  1.检查预习,扫除阅读障碍。(可由学生自主提问,如读不准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等,然后由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2.本文详尽地介绍松树金龟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初读课文,我们可能会感觉到内容繁杂,有点摸不着头绪。我们不妨根据课文内容的安排顺序,给课文画一个结构示意图,借此理清文章思路。自主完成,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整理结构示意图如下:
?4.从文中选你最感兴趣的一部分,读一读。你觉得作者在介绍金龟子时,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得好,说说你的理由。
  5.作者为什么能如此详尽、科学地说明松树金龟子?这都缘于什么?
  6.达尔文曾经赞扬法布尔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通过阅读本文,你能从作者身上学到些什么?或者说,作者观察、研究昆虫的举动给了你什么启示?
  7.作业: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比较喜欢的或者常见的一种小动物(也可以是一种植物),用一二百字生动准确地写出它讨人喜欢的体态或动作。(提示:描写动物,除了应该捕捉其形态特征和动作特征之外,还可以描写动物的静态和动态所反映出的生活习性,以及对动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松树金龟子其实是一种常见的昆虫,而平时学生可能只是“玩玩而已”,却从未对它们进行过研究。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从身边看似不起眼的小动物观察入手,学会探究,培养他们从小就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步骤:
  1.预习课文,查阅工具书。
  2.自主地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独立思考,勾画概括松树金龟子的特点。
  3.提出自己对课文感兴趣的问题,互相交流,有疑问的课后查找资料。
  4.查找有关法布尔的生平以及金龟子的资料,有条件的可去郊外捕捉金龟子。
  5.小组交流资料:比如金龟子的种类、危害、生活习性、防治方法等。
  6.补充自己收集的有关金龟子的材料,并整理成册。
  7.对于交流中遇到的新问题,鼓励课后继续探究,不妨和学科老师联系,组成专门的课题小组进行专题探究。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这篇课文可以看作是一篇科学观察报告。作者介绍的情况和结论都来自观察。对观察的结果,作者以科学的态度进行介绍。而这恰好是我们在写作、研究中值得学习的。
  教学步骤:
  1.作为一名法国昆虫学家,当法布尔遇到困难时,或者说遇到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他采取了一种怎样的态度?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2.从作者研究松树金龟子这件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主要指研究问题方面)
  3.摘录并背诵自己比较喜欢的一段课文。
  4.根据资料,仿照生物书体系,编写一篇生物课文:介绍松树金龟子的知识。
  5.观察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种动物或植物并做记录,也可适当查阅资料。
  【资料整合平台】
  萤火虫是怎样出生的,据古书说它是野草所化成的。去年那号称中国第一家的老牌杂志,竟发表过罗广庭的生物化生说,所以腐草化萤,大概是可靠的。大罗博士经广东方面几位大学教授要求严密实验以后,一直到现在还未曾有过下文,至少那家老牌杂志,没有再把他的实验发表过,大抵罗博士已被他们戳穿西洋镜了;那么腐草为萤的传说也就有重新估定价值的必要。  
  原来萤有许多种数,全世界所产能够发光的萤有2000种,形态相像而不能发光的也有2000种。我们这里最常见的一种是身体黄色,而翅膀的尖端有些黑色的。它们也有雌雄,结婚以后,雄的以为责任已尽,随即死去;雌萤在水边的杂草根际产生微细的球形黄白色卵三四百粒,也随即死去。这卵也能发一些微光,经过二十七八天,就孵化为幼虫,幼虫的身体有13个环节,长纺锤形,略扁平;头和尾是黑色的,体节的两旁也有黑点。尾端有一个能够吸附他物的附属器,可代足用。尾端稍前方的身体两侧还有一个特殊的发光器官,也能放青色的光。日中隐伏在泥土下,夜间出来觅食。它能吃一种做人类肺蛭中间宿主的螺类,所以有相当的益处。下一年的春天,长大成熟,在地下掘一个小洞,脱了皮化蛹。蛹淡黄色,夜间也能发光。到夏天就化作能够飞行的成虫。看了这一个简单的生活史,腐草为萤的传说,可以不攻自破了。

(节选自贾祖璋《萤火虫——生物素描之一》)
 本文与《松树金龟子》同属科学小品文,因此它们都具备此类文章最突出的特点——集科学性与文艺性于一体,它们介绍事物时是以科学资料为依据,知识准确;它们的文艺性主要表现在其趣味性上。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借助文学的语言,将枯燥的科学原理阐述得生动有趣,写得情趣盎然、生动活泼。

国宝——大熊猫
 【教学设计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42:00 | 只看该作者
? 创意说明: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其它成为国宝的原因;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开展“如何来保护我们的国宝——大熊猫”专题研究,让他们在研究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动物保护意识。
  教学目的:
  1.认识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其它成为国宝的原因;
  2.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并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
  3.学习形象生动的说明方法。
  教学步骤:
  一、从标题入手,初步了解文章所写中心。引导学生看课文标题,引发学生思考:本文用“国宝——大熊猫”作为标题,你觉得有什么含义?其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本文是一篇介绍珍稀动物大熊猫的科普说明文。课文标题中的“大熊猫”,表明了文章说明的对象,“国宝”一词点明了说明的重点。先说“国宝”,再用表示解释说明的破折号引出被称为国宝的对象“大熊猫”,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突出大熊猫的珍贵;二是引起读者的注意:这国宝究竟是什么?
  二、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嬉(xī)戏 憨(hān)态可掬(jū) 濒(bīn)危 璀璨(cuǐcàn)
  邛崃(qiónglái) 浩瀚(hàn) 栖(qī)息 孤僻(pì)
  分娩(miǎn) 翌(yì)日 繁衍(yǎn)
  三、整体感知,研读课文
  1.熟读课文之后,如果让你来介绍大熊猫,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可鼓励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上台介绍大熊猫)
  明确:外形特点:可爱
  生长环境:人烟稀少、泉水丰富、竹类众多
  生活习性:喜爱食竹、食量很大、性情孤僻、爱独处
  活动范围:随季节交替而改变活动范围
  繁殖情况:繁殖力低,大多每胎产一仔
  2.作者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大熊猫的举止神态,突出了它可爱、机警的特点。其中你最喜欢哪些语句?为什么?(根据学情,可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生动的说明方法:引用、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诠释等,以及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不必过细分析。)
  3.小组讨论:文章是如何来说明大熊猫的可爱和珍贵的?
  明确:
  4.结合课文以及你所了解的有关情况,请你谈一谈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大熊猫生活现状:学生可根据有关资料,围绕大熊猫濒临灭绝,阐述自己的观点。)
  四、以“如何来保护我们的国宝——大熊猫”为主题,展开专题研究。
  1.将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归纳。
  2.以小组为单位,确定研究子课题。
  3.分工合作,拟定研究方案,并组织实施。
  4.交流、汇报。
  (不断鼓励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部分可在课余完成,达到学科整合的目的。)
  五、布置作业:
  根据你现有的知识及参考有关资料,写一篇保护大熊猫的倡议书。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对于面临濒危的大熊猫,现在虽然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关注,但是环境的破坏和森林的砍伐严重影响着大熊猫的生存质量。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当了解和关注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同时还应当鼓励学生为保护这一古老的物种献计献策。
  教学步骤:
  1.查阅工具书,能够顺畅地熟读课文。
  2.熟读课文,自主设计表格、提纲等概括大熊猫的外形、分布、生活环境、习性、繁殖、现状等知识。  
  3.收集有关大熊猫的资料,对课文做补充。比一比:哪一组又多又详细。
  4.课后查找我国13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联系课文,用简要的文字说说建立保护区的意义。
  5.为保护大熊猫这一古老的物种献计献策,开展一次“救救大熊猫”的主题策划活动。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借助辩论这种形式,提高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和思辩能力,激发他们关注大熊猫的命运,关注大自然,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学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教学步骤:
  1.对于面临濒危的大熊猫,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来拯救它们呢?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人类是否可以通过克隆技术拯救大熊猫这一物种?中国是否还能继续把大熊猫作为“和平大使”赠送出国?对此,你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呢?(鼓励学生质疑,多角度思考问题)
  2.根据以上所提问题(既可以是老师提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的问题),确定一个辩题。
  3.自主选择正反方,分工合作收集资料,为辩论充分准备。
  4.开展辩论。
  5.写一篇辩后感,谈谈自己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看法。
  6.课后可根据资料,仿照生物书体系,编写一篇生物课文:介绍大熊猫的知识。
  【资料整合平台】

草原上的逻辑
  非洲盖蒂草原上生长着一种味道甘冽的草。这种甜草至今没有绝迹,不是气候挽救了它们,也不是缺羊少牛。草原东部生活着四十多万只高大的牛头羚,一种集羊的善啃和牛的海量为一体的食草动物。按食量计算,这四十万只牛头羚足以在一个月内将塞伦盖蒂东部、西部或任何一部分草原啃秃。不用担心的是牛头羚们从来就没停下脚步仔细品尝过草的味道,它们只是匆匆地将草的枝叶捞上几大口就仓惶而过,因为他们身后追赶着猎豹、狮子、老虎和土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42:00 | 只看该作者
  牛头羚个头庞大,力量惊人,行动迅捷。但它们却时刻遭受着其他食肉者的威胁。猛兽袭击时它们从不团结起来抵御,它们只会惊惶奔逃,将弱小者甩在队伍的尾部。当弱小的同类被捕后,所有的牛头羚都会驻下脚步,长喘一口气,就在猛兽的旁边啃起草来,因为它们知道一只同类被杀,就会换来片刻的安宁,而猛兽也似乎与它们达成了这种默契,有一只供食了,就不再惊扰其他。面对险境,即使母牛头羚也不会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亲生骨肉。
  猛兽捕食的都是弱小的牛头羚,弱小者遭淘汰,会不会使牛头羚进化成一种过于强大的动物呢?而事实上强大者暴亡。强大者担当着对未知环境不断探索的重任,始终奔跑在队伍的前列,还要为争夺配偶权而决斗,体力消耗大,面对更多的是挑战和危险。牛头羚中寿命最长的是中等强壮者,牛头羚始终没有进化成草原之王。
  按照人类直线进化的逻辑,力量最大、速度最快、能力最强者占尽先机,应显王者气象。塞伦盖蒂草原上力量最大的属狮,速度最快的属豹,捕杀能力最强的属虎。按说狮应当是当之无愧的百兽之王,但狮跑不过猎豹;猎豹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却时常遭受虎的袭击;虎的速度比狮快,力量比豹大,但在塞伦盖蒂,虎已基本绝迹。
  不单虎,豹和狮都濒临灭绝。这些傲视异类堪称王者的猛兽是如何从草原上减少的呢?人们不断变换角度猜测:虎能力太强,它们无需团结与合作,连恋爱、交配的机会都省略了,性欲和生殖能力严重退化。猎豹跑得太快,为了卫冕陆上速度冠军的称号,保持流线的体型和过于轻巧的体态,它必须少吃多餐,这样就得不断地捕食,连续三次捕食无获就难免饿死之虞,五次捕空就只能听天由命了。雄狮时常杀死自己的子女,它太要强了,容不得“长江后浪推前浪”。当然,这些还远不是问题的全部和最终的答案。
  无论是猎豹、狮还是虎,它们的口中之食常被一种叫非洲土狼的犬科动物生生抢去。非洲土狼个头不大,形态猥琐,面貌丑陋,体型距流线理论相去甚远;口太小了,这使它的咬合面积和力量又受到较大限制;爪子适应于刨土,但不大适应于格斗和攀爬。无论从哪个角度比较,土狼都远不是猎豹、狮、虎的对手,但在塞伦盖蒂草原上,土狼的确能够从它们口中夺食,而且时常以猎豹天敌的身份出现。土狼与猎豹争战,往往是挑起者。土狼滋扰猎豹,猎豹奋起追讨,土狼拔腿就逃;猎豹停下歇息,土狼再行滋扰,如此你追我扰,你追我逃,个把钟头后,猎豹就累得大气长喘。这时,两只前后夹击的土狼就能置猎豹于死地。
  土狼们更多地依赖其他猛兽坐享其成,还偏嗜腐食,它没有进化到超群出众规模生存的地步;它们常“兄弟反目”,自相残杀。草原上的土狼是打洞穴居的,而塞伦盖蒂的雨是突然来临的,洪水通常瞬间暴涨,每个雨季的到来,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土狼会因为来不及钻出洞穴而淹死。这种死亡解释偶然得令人起疑,但千万年来土狼的确一直这样死着。土狼到底没有成为塞伦盖蒂草原上最庞大的动物群体。
  草原上有王吗?我只看见那些实际生存过、生存着的动物、植物和一切生命。

(《散文》2002年第1期)(有删改)
 阅读思考:
  1.文章写了许多动物“濒临灭绝”的自身原因,称“这些还远不是问题的全部和最终的答案”,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说说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2.根据文章有关内容,概括说出土狼没有成为草原之王的原因。
  3.读了文章以后,你觉得谁应该是草原之王?塞伦盖蒂草原是否一定有必要出现草原之王?请谈谈你的看法。

黔之驴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篇文字较简练,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引导他们用“三看一查”(即看课文、看注释、看“探究?练习”)的方法读懂课文,理解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
  2.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读懂寓言的情节。
  3.通过对比“驴"和“虎"各自的形象特点,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步骤:
  一、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自读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学生对照注释边读边讲,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1.让学生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
  2.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重点词语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
  蹄,踢。这里作动词用。
  三、全班齐读课文,指名学生复述大意。
  四、再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情节。思考:
  ①故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故事发生的背景:“黔无驴”“船载以入”。这样安排一可见其是外来户,二来铺垫虎被迷惑的情节,三来暗说其形体庞大。
  ②当驴出现时,“虎见之"的最初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虎的最初反应是“以为神"。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而且“庞然大物也”,所以觉得神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21: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