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整套下载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2:00 | 只看该作者
刚才我们阅读了《三国志》里的《隆中对》,明代的罗贯中以此用蓝本创作了小说《三国演义》里的隆中对,让我们来读一读罗贯中的小说,看看小说与史籍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下发《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片断,学生阅读讨论)
1、启发思考
①史籍把事件简略带过,把人物的语言记载得十分详尽,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②小说做了哪些加工?为什么要这样加工?
③课文中有没有运用衬托的手法?
2、用一段话概括你心目中的诸葛亮。
四、品味语言
找出文中你感触深刻的句子,反复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如:①亮躬耕陇备,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文中倒数第二段的“善”字
③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五、自主测评
1、解释加点字
①时人莫之许也(   )      ②谓为信然(   )       ③先主器之(   )
④此人可就见(   )        ⑤遂用猖獗(   )       ⑥然志犹未已(   )
2、诸葛亮给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3、你还知道诸葛亮的其他故事吗?请写出一个。(50—100字)
24.出 师 表
【教师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句意,正确处理语言停顿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了解表的特点,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竞猜的形式导入   
教师出示以下诗句让学生竞猜一位三国时期的历史名人。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简介“表”这种文体,了解背景。
二、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1、自由读课文,朗读过程中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断句。如有不理解的方做上记号,先在小组内解决,然后交到班集体讨论解决
断句难点: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以/昭陛下/平民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④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易读错字:忠谏(   )  费袆(   )   阙漏(   )  
攘除(   )  陟罚(   )   臧否(   )
不易理解字词:引喻失义  作奸犯科    是以先帝简拔  优劣得所  
以彰其咎  不以臣卑鄙  庶竭驽钝
2、指明学生读课文、师生点评。
三、整体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①诸葛亮给后主提了几条建议,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条?
②题目是“出师表”为何写“出师”的内容只占一小部分?
2、学生读各部分内容(边读边分析)
四、自主探究
学生再次读课文,发现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解答。
疑难:①诸葛亮为何要出师北伐?
②诸葛亮为何多次提到先帝?
③本文写法上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
五、品味语言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背诵、品味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六、课后拓展
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评价诸葛亮。
七、自主测评
1、解释带点字
论其刑赏(   )      平明之理(   )         悉以咨之(   )
性行淑均(   )      不以臣卑鄙(   )       庶竭驽钝(   )
2、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伏闻生死有常,难逃定数;死之将至,愿尽愚忠:臣亮赋性愚拙,遭时艰难,分符拥节,专掌钧衡,兴师北伐,未获成功;何期病入膏盲,命垂旦夕,不及终事陛下,饮恨无穷!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已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隐,以进贤良;摒斥奸邪,以厚风俗。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选自《三国演义》
1、文段第一段中诸葛亮向刘禅提了几点建议?
2、结合本表谈谈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深情。
25.词  五  首

【教学目标】
1、掌握吟诵词的技巧与方法。
2、指导学生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
3、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4、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学生背词导入。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学生简介,教师补充五位词人创作的不同风格和词作的背景。
三、学生吟诵,教师引导
1、学生自由读五首词,相互讨论节奏与语气,教师点拨。
过尽千帆/皆不是
将军白发/征夫泪
八百里/分/麾政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2、听录音跟读,感受诗词的朗读节奏。
3、展示教学课件、听教师范读、学生边欣赏边思考词所描绘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体验,教师点拨
让学生谈谈词所描绘的情境与景物,感情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对词中与体验相关的重要部分作启发式点拨。
如《望江南》中的“独”、“肠断”写出忧愁失望。
五、品味语言
让学生品析名句、关键词
如《望江南》中的“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的频洲”;
《渔家傲》中的 “异”、“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2:00 | 只看该作者
《江城子》中的“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等典故的含义;
《武陵春》中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破阵子》中的“醉”、“梦” 。
六、联想感悟
根据五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发挥自己的想像,搜索记忆中与此相关的诗词名句,联想方法点拨:
1、此诗联想到彼诗。
2、由词的内容联想到实际生活,联想到人生社会。
如:过尽千帆皆不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长烟落日孤城闭→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七、质疑反思
1、为什么在下词中运用典故?
2、为什么有的词有题目,有的却只有词牌名?
八、根据理解再读五首词
九、背诵巩固
板书设计
读词方法:
诵读→理解→品味→联想→反思→诵读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单元指要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诗是文学体裁中最谨严、最纯粹、最精微的一种,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其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部分,那就是故事。而要真能欣赏文学,一定要超越简单的好奇心。深入领会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观照和表达技巧,加深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与以前各套教材相比,这套教材大大加重了自由体诗的比例。全套教材共有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17课23首,占全套教材课文比例的1/10。再加上古典诗词的篇目,这套教材对诗歌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视诗歌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就在于欣赏诗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趣味的最好途径之一。在青少年阶段学习和背诵大量精彩的诗歌作品,可以为学生奠定一个良好的审美基础。这一单元集中学习的是自由体诗,与九年级上册的中国新诗和外国诗单元一样,这个单元的中国新诗和外国诗仍按主题编排,主题叫“土地情思”,其内涵是爱国思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来看,这个单元的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教学时应重视这一点。
总体目标
1、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也就是说要特别注意这些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如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鸟”“土地”“河流”“黎明”,余光中《乡愁》一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中的“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中“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诗人对每一个形象的选择,都是为了服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需要。教学时要引领学生分析这些形象所表达的感情。
2、要注重诵读和体味,抓住诗中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深入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3、要反复朗读课文,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古典诗词中有名句,中国新诗和外国诗中也有名句。要让学生找出这几首诗中的名句反复品味并积累下来。如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舒婷的“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休斯的“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等,都要细细揣摩,品出其中的滋味。
教学设计
诗两首
我爱这土地
课文简析
《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这首诗中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要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认真体会。同时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中两节诗之间的联系,以及“鸟”的形象对表现主题起到的作用。
创意说明
    运用辐射教学法,通过对课题“我爱这土地”的阐释放射开来,形成发散行的的思维走势,从而达到一举多得,抓纲显目的目的。
教学预设
一、选择辐射基点
围绕课题“我爱这土地”引导学生提问:从题目中,你会产生什么问题?
二、提供辐射材料
介绍作者的创作情况以及创作背景。
三、指引辐射路子
1、这是一块怎样的土地?你是从那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
流。
无止息地吹刮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
怒。
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
地。
2、“我”指的是什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我”爱这块土地?
嘶哑的喉咙歌唱——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
融为一体。
3、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3:00 | 只看该作者
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雎》,此后从《楚辞》到古诗十九首以及建安正始诗人们的笔下,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为双鸟或离群孤鸟形象,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
四、形成辐射网络
辐射学习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把点点滴滴的知识学习梳理为系统知识,形成网状结构。这样的辐射网络可以是可以是一篇课文、一堂课的知识、能力体现,也可以是对文本的不同的解读的呈现。
示例:
                      爱的原因——
                      爱的态度——
我爱这土地            爱的过程——
                      爱的效果——
                      爱的艺术——

乡愁
课文简析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创意说明
    运用文本细读教学法。对这样一首妇孺皆知的新诗名篇,仅仅只满足于浮光掠影式的浅层赏析,显然是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我们应该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探骊得珠,进一步寻求它大获成功的深层原因,这样不仅可以把对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还可以由此诗的成功,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艺术上成败的规律性因素。
教学预设
一、整体感知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二、细读探究
1、细读乡愁的情感内涵
(1)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读来似乎没有任何理解障碍,然而它举重若轻地浓缩了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你认为“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具体指的是什么?
                            亲情
           乡愁             爱情
祖国情
(2)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仅仅是乡愁吗?
──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细读乡愁的形式讲究
(1)“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些有什么目的?
(节与节之间完全均衡对称,每一节均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节对应,位置上的诗行字数相等)
(乡愁在保持节与节之间的均齐对称时,注意到每节内部诗句的长短参差变化,从而透出自由错落的活泼感:整齐而不僵化,自由而不芜杂。)
(2)“乡愁”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结构的复沓升华了这首诗的思想意义,使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显得既深情绵邈,而又庄严正大。)
三、规律把握
1、你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解读一首诗歌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2、拓展阅读《乡愁四韵》
我用残损的手掌
课文简析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像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与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创意说明
    采用欣赏评点教学法。对于初中阶段的最后一个现代诗歌单元,有必要提高学生的解读文本的能力和评判能力,为学生将来的诗歌鉴赏打下扎实的基础。引导学生在对《我用残损的手掌》进行点评时,可以分为三步。
教学预设
一、原文点评(整体)
听教师范读,思考:
1、诗人“用残损的手牚”“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按怎样的顺序展开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请将这首诗分成二个部分,并说说各部分的主要意思。同时探讨这两部分是如何构成鲜明的对比?
    3、如何理解诗人有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广大土地”?
二、两栏点评(局部)
1、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按照教师的示例,完成表格内容。
原文内容        品味点评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3:00 | 只看该作者
“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2、边交流,边生成。
三、论述点评(整体)
1、有感情朗读诗歌。
2、选取某个角度,写出文章。
提示:
1.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索新诗的音乐性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说它为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课文简析
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诗,多借鉴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在这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作者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并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在诗中,诗人通过了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创意说明(郭初阳设计)
    反思性解读教学法:
浅显明白,而今收录在初中教材中的诗,当年却被认为:“有意无意地把诗写得十分晦涩、怪僻,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的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一解。”(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诗刊》1980年8月)可见“朦胧诗”,纯是观念差异的产物。
略加思考,就不难找出本诗的关键词:“苦难”与“希望”。然而条分缕析,轻松读懂这样的诗而不觉气闷,是不够的;当继续加以理性之光,照彻作品中隐含的曲折与难堪的时代印痕——追溯历史而将中国苦难史想像性地延长,罗列苦难而又轻易归于虚无,处处以“我”自称而终于泯灭自我。
本课时仅仅在这个方向上作一尝试——抒情作品,是否也可以作反思性的解读?
教学预设
[一] 创作谈[读者与诗人]   
探讨:你如何评价这首作品?25年后,52岁的诗人如何评价旧作?
[二] 苦难忆[追溯与延长]     
探讨:
①景物与修饰语
②最妙的动词
③反义词概括
[三] 古史辨[书写和还原]     
探讨:
①祖国之苦难形象,始于何时?
②析“数百年”“千百年”“祖祖辈辈”“古莲”

四] 主体论[存在与泯灭]     
出示:《一代人》
探讨:不同诗作中的“我”,有何区别?
教学流程
导言: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朦胧诗派出现了,舒婷就是一个代表人物,而《祖国》又是她的主要代表作。这首诗在80年代风靡一时,然而它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整整25年过去了,我们也许可以用一种更加成熟的眼光,来重新打量这首诗。体会它的优点的同时,也不盲从,勇于读出自己,有独到的见解。
1.【女朗读】我们先来听诗歌录音,感受一下;难读的字,及时根据录音注音。
问:感觉怎么样?
猜:52岁的舒婷,现在会怎么评价自己这首作品?
【受不了3张】
(师  ——  一女生模拟)
真没想到,舒婷本人会这么说,她现在对这诗,持否定态度。
2.其实这诗技巧上还是不错的。前面三节内部,形成强烈对比,很有效果。
【听朗读】思考:
①这里包含了中国哪两个时间段的对比?           
(过去/现在)
②找出前后两个时间段中的反义词(至少三对)
(黑暗/雪白  绯红)(破旧/簇新)(蜗行摸索/正在喷薄)
(苦难/希望)
过去与现在,苦难与希望,强烈的印象,是通过一系列形象和修饰语来表现的。
3.【配音?一生朗读①②节】
→其余同学,第一二节中,主要的形象 加下划线,修饰语 加着重号。
→◆重音!缓慢!范读第一句,一起读完①②节
4.【问题】哪一个词语(字)最打动你?
老水车/抽水机        勒
    矿灯  /探照灯        纺(形状相似;缓慢,沉重,单调,循环)
→【  的中国?】【农民】【受不了】——你受得了吗?
→【李约瑟】→◆数百年/千百年/祖祖辈辈   黑暗的时间被无限延长
5.师读第④节,思考:是否也有受不了的地方?
→◆爱是主动的奉献,不是强行的索取。
6.比较顾城《一代人》,问:“我”是否有不同?(主动,寻找中,思考中)
7.仿写:我是你        ,                   。

外国诗两首
祖国
课文简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3:00 | 只看该作者
莱蒙托夫的《祖国》,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祖国执著的“爱情”。在对“爱情”的阐释里,诗人没有选择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寻常的场面,只描写了自己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淡描述的背后,是诗人对祖国俄罗斯的真挚感情。诗中原野的景色,是最代表俄罗斯的山川之美的景色,知道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诗人会对诗中的草原、森林、河流、乡间小路的灯光,甚至暮色中的两棵白桦树涌起情思。
创意说明
比照诗歌阅读教学法:作为自读课文,其与精读课文相比,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学生对此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打开学诗、读诗的思路。因而,此篇课文的重点放在比较读诗上,包括两首诗情感的对比;包括描述同一主题诗歌的比较,包括译诗不同风格的比较。以此来增加对诗歌多样表现手法的认识。
教学预设
一、师生共读,分析诗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作的感情基调,并校正读音,标识停顿。
2、说说这首诗的大意以及表现的主题。
3、学生自由读诗,整体感悟诗歌,画出印象深刻的句子,要求提出一个你认为值得探讨的问题。(寻找诗歌的张力)
设想:
(1)我爱祖国,但为什么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2)为什么诗人没有选择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寻常的场面,只描写了自己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
二、对比学习,体会诗情
1、与不同的译文进行对比。通过修饰语的比较,把握诗歌的感情。
祖 国
我爱祖国,是一种奇异的爱!
  连我的理智也无法把它战胜。
  无论是那用鲜血换来的光荣,
  无论是那满怀虔信后的宁静,
  无论是那远古的珍贵传说,
  都唤不起我心中欢快的憧憬。
但是我爱(自己也不知为什么):
  她那冷漠不语的茫茫草原,
  她那迎风摇曳的无边森林,
  她那宛如大海的春潮漫江……
  我爱驾马车沿乡间小道飞奔,
  用迟疑不决的目光把夜幕刺穿,
  见路旁凄凉村落中明灭的灯火,
  不禁要为宿夜的地方频频嗟叹;
    我爱那谷茬焚烧后的袅袅轻烟,
    我爱那草原上过夜的车队成串,
    我爱那两棵泛着银光的白桦
    在苍黄田野间的小丘上呈现。
    我怀着许多人陌生的欢欣,
    望见那禾堆如山的打谷场,
    望见盖着谷草的田家茅屋,
    望见镶着雕花护板的小窗;
    我愿在节日露重的夜晚,
    伴着醉醺醺的农夫的闲谈,
    把那跺脚又吹哨的欢舞,
    尽情地饱看到更深夜半。
2、与郭沫若的《炉中媒》进行对比。从创作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说说两者的异同。
三、朗读表演,展现诗情。

黑人谈河流
课文简析
休斯是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诗的特点之一就是意象凝练,表意深刻。这首《黑人谈河流》,在短小的篇幅里表达了黑人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意识、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同时,在当时种族歧视的恶习尚未根除的美国,这首诗还起到了一定的号召作用,即鼓励黑人同胞不要放弃希望,要对自己的种族充满信心。
创意说明
    诵读品析教学法:诗的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感悟中理解诗歌意象的内涵,学习这首诗,可以引导学生从“河流”和“谈河流”两点整体感知诗歌,从读诗的三个过程中了解诗歌的节奏、主旨和写作技巧。
教学预设
一、读熟——走近诗歌
1、请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诗歌,说说自己的阅读初体验。
2、教师介绍作者。
二、读懂——走进诗歌
在这首诗里,“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设问:
1、诗中提到了哪些河流?
2、这些河流组合在一起让你想到了什么?
3、我是谁?我与这些河流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我说,在灌溉了古老的波斯文化的幼发拉底河中,黑人曾在这里沐浴西南亚的安纳托里亚的高原之风。
我说,在刚果河畔,黑人曾在那里构筑茅舍,度过了人类历史的朝夕。
我说,黑人曾经俯视尼罗河,用血汗和泪水为埃及法老堆砌金字塔。
我说,曾经伴着密西西比的歌唱,黑人在那里送走了无数金色的黄昏。
4、“我了解河流:/古老的黝黑的河流。”第四节在句式上与第一节相仿,但是句子
更短,表意更简明。这里的“黝黑的河流”指的是什么?
    5、最后一节,“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是第二节的重复,意在强化什么?
三、读透——走出诗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3:00 | 只看该作者
1、休斯从“哈莱姆文艺复兴”时代开始创作,受过“新黑人运动”的影响,早期创作带有民族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和举世闻名的诬害黑人案件“斯考茨勃罗案”提高了他的觉悟。他曾到过苏联和中国,曾以记者身份参加西班牙内战,通过接近工人运动,他的立场逐渐转向革命一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创作一度减弱了斗争精神,但很快又转向现实,写出了歌颂工人运动、反对种族歧视的作品,如诗篇《新的歌》《让美国重新成为美国》,长篇小说《辛普尔这样主张》等。从总的倾向来说,休斯一生的文学活动都是同他所处的时代的美国黑人运动紧密相连,同广大黑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读完这首诗,请谈谈你对黑人运动的看法?
2、这首诗是休斯乘车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气呵成的,他自己说“用了十分钟至一刻钟时间”。诗人在谈到这首诗的写作过程时,从他父亲对自己同胞的那种“奇怪的厌恶感”,说到他不理解父亲的想法,因为“我是个黑人,我非常喜欢黑人”。接着,诗人谈到列车缓缓从密西西比河上的铁桥上驶过,他由这条古老的河想到黑人的命运,想到林肯总统为了废除奴隶制,亲自乘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到新奥尔良,他又想到黑人过去生活中的其他河流──非洲的刚果河、尼日尔河和尼罗河。诗就这样产生了。读完全诗,不难看出,诗人叙说了美国黑人从“盘古开天”、非洲祖先,一直到成为美国黑人的全部文明史。我们黄皮肤的中国人也是一个古老的种族,他们在大地上辛勤劳动,对人类历史也作出过贡献。你能模仿这首诗的格式以“中国人谈……”写一首诗吗?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脚踏一方土
[活动简析]
本单元的三个活动都是围绕“土地”这一课题展开的。我们所要认识的土地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物质层面上的土地,这是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的,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第二个层面是文化层面上的土地,土地对于人类的意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艺术形式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这个主题,因此,土地就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古希腊神话中土地被称为大地母亲,她是力量的源泉;在各国统治者眼中,土地是权力的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越多,意味着权力也越大;而对于一国的人民,土地就意味着自由和幸福,因此,面对外来的侵略,他们寸土必争……活动一主要是侧重于第一个层面,让学生了解土地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土地保护对于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活动二、三则侧重于文化意义上的土地。
[活动目标]
1.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从各个层面对我们脚踏的这一方土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既了解现实层面上的土地,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又了解文化意义上的土地,看看土地在文学作品和人的文化心理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2.通过搜集资料,使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土地资源状况,增强忧患意识,并借鉴我国历代管理土地的经验,调查本地土地使用情况,发现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做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沟通,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通过搜集与土地有关的神话传说、成语俗语、历史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土地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4.通过搜集与土地有关的文艺作品,了解土地的象征意义,并对“乡愁”“安土重迁”等文化现象有一个理性的思考。
[活动建议]
1、三项活动(看看我们的土地/讲讲土地的故事/谈谈土地的含义)任选一项,根据选择结果,组成活动小组,尽量使三项活动都有选择。活动过程中,要满怀土地的崇拜、热爱之情。
2、 活动准备周期在二周以上,在一单元学习之前提前布置活动:学生查资料、作采访、观察、思考等活动。
3、将活动中搜集或制作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等资料(有关土地的成语、故事、传说,现状资料及图片等)事先自编成小报或者课件,进行现场交流。
4、邀请土管所的领导或工作人员宣讲土地、讲家乡土地资源。
5、阅读一些有关土地的文化分析方面的著作,了解中国人“安土重迁”“依恋故土”的文化传统。
[活动安排](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比一比
1、写出有关土地的成语或俗语五个
2、阅读下面我国土地利用现状表,用文字概述表中内容。
土地利用状况        面积/108hm2        占全国土地面积%
耕地        1.33        13.9
牧场        2.86        29.8
有林地        1.22        12.7
茶果热作等园地        0.02        0.2
江河水库等内陆水域        0.27        2.8
宜农荒地        0.35        3.7
城镇道路及工矿用地        0.67        6.9
合  计        6.72        70
文字概述:                                                                                                                                          
3、阅读下面有关耕地利用的资料,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我国耕地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你有什么感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23:00 | 只看该作者
对耕地的利用,部分地区重用轻养,土壤种植养地作物和绿肥作物的面积减少,有机质得不到应有的补充。土壤肥力下降的黄准海、新疆等地区,因重灌轻排,次生盐渍化有所发展;南方一些水田地区,因发展双季稻而相应措施未跟上,土壤耕作层变浅,次生潜育化严重。此外,耕地开发利用复种指数增长不快,低产田面积大,有待大力改造,提高利用率;另外国家各项基本建设占用耕地的比重日趋扩大,后备耕地资源数量逐步减少。
演一演
1、就自己小组搜集的与土地有关的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地方民俗,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一则在讲给班里的同学听。
2、各组推荐一位选手演唱有关土地的歌曲、并朗读歌词。
辩一辩
土地被征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写一写(任选一题)
1、下面一则资料摘自“新浪网”,把你读了以后的感触写下来。
南沙群岛是我国的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南沙群岛的岛礁除了小部分在中国控制下,其他的都被周边国家瓜分。围绕着岛礁进行的争夺,实质上是资源的争夺。因为如果拥有岛礁,根据《海洋法》的规定,就意味着拥有岛礁地下及岛礁附近一定海域的资源。
  相关国家占领中国岛礁以后,纷纷引入外部资金,对油气资源进行了疯狂的掠夺性开发。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周边国家已经在南沙海域钻井1000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200多个和油气田180个,1999年年产石油4043万吨、天然气310亿立方米,分别是中国1999年整个近海石油年产量和天然气产量的2.5倍和7倍。
2、以“土地”为话题,写一篇抒情文章或小诗。
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第一课时]
1.联系上册,导入第二单元
例如关于鲁迅的作品,关于科举制度,关于“善变人”的丑陋,以激发阅读兴趣。
2.快速阅读,简介小说内容,并写在作业上。
(本单元的小说共约2.1万字,阅读时间40分钟。为了解每位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九下的小说阅读,可以增加书写的活动,减少口答的活动,以增强毕业班学生的书面答题能力。)
3.教师批阅,优秀作业展览。
[第二、三课时]
浏览与精读
1.浏览课文,说说最令自己感动的一个情节和印象最深刻的人物。
2.精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1)探究孔乙己一系列矛盾的表现及其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参见附录4:参考答案)
(2)《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那么,你认为它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现在哪些方面?
(3)探究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变”与“不变”的过程及其原因。
(4)小说的语言是充分个性化的。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在个化的语言中得到充分展现。请结合语境诵读揣摩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①“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
②“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③“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④“这个案子的‘罪犯’呢……它含泪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
⑤“他老人家是明白人,看得出来到底谁胡说,谁像当着上帝的面一样凭良心说话。”
⑥“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5)小说《热爱生命》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为什么主人公连个名字也没有?
学生活动过程:
学生根据能力大小选择2-3题,做好书间笔记,然后小组讨论,最后是代表发言。

[第四课时]
延伸阅读与比较阅读训练
1.把《孔乙己》与《范进中举》进行比较,分析两篇小说在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方面的差异。
(参考: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坟墓”。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天堂”,可以说,他们虽结局不同,但却是“殊路同归”。
《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而《孔乙己》是以封建科举吃人来揭露其罪恶的,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两篇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人对主人公不同的态度,显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也使得社会对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势利。)
2.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小说《变色龙》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意义。
比较一:
下面是两位同学对课文的情节所作的改写,请你对照原文做一番评论。
〖A同学的改写〗
“哎哟……哎哟!”奥楚蔑洛夫忽然听到一阵凄惨的叫喊声,循声一望,只见广场上聚集了一群人。
“好像出事了,快去看看!”奥楚蔑洛夫对巡警说。
奥楚蔑洛夫迅速钻进人群里去,询问道:“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
只见赫留金举着一个血淋淋的手指头,在痛苦地呻吟着。
“他被狗咬了一口,长官!”人群里有人说。
“快!赶快把他送到医院去!”奥楚蔑洛夫向巡警催促道。
“大家快散开,这儿没事啦!”奥楚蔑洛夫挥手示意着。
巡警叫来一辆马车,奥楚蔑洛夫搀扶着赫留金坐到车上,离开了广场。
〖B同学的改写〗
奥楚蔑洛夫忽然听见一阵叫喊声,接着传来了狗的尖叫声。奥楚蔑洛夫眼睛往那边一瞪,看见广场上聚集了一群人。
“好像出乱子了,长官!”巡警说。
奥楚蔑洛夫踱着步子,向人群走去。
“快散开!给长官让路!”巡警向人群命令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7: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