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标人教版中学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整套DOC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16:00 | 只看该作者
1)五柳先生有几个爱好,爱到什么程度?体现出人物怎样的个性?
   2)《五柳先生》中用了几个典故?各有什么好处?
   3)《五柳先生》中用了几个“不“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1)文中写了三个爱好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是一个专志乐学。
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说明他是个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洒脱不羁的人。
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 他著文章的目的是“自娱”,不是给别人看,更不是献给统治者,去求官得禄。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雅脱俗的人。
     2)文中用了四个典故。
“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烘托凸现人物。
     3)文中所用“不”字有九:
不知何许人  不详其姓字——实不愿说,非“不知”“不详”,可见先生淡泊宁静。
不慕荣利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忘怀得失,不追名逐利,可见先生恬淡自足。
不求甚解——意存高远,不舍本求末,可见先生胸襟开阔。
不能常得 不蔽风日——安然自若,不为境所困,可见先生开朗乐观。
不吝情去留——去留无意,不装模作样,可见先生耿直率真。
3.教师小结
三、课后活动
1.完成同步和课后练习
2.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3.模仿《五柳先生》的语言和风格,写写自己的爱好和性格。
第23课   马说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个人吗?为什么韩愈会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说”是什么样的文体?
明确:
1.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2.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后,过了四年才被宣武节度使任命为观察推官,贞元十八年(802)授四门博士,历迁监察御史,因上书言关中灾情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元和初任江陵府法曹参军,国子监博士,后随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乱,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穆宗时,任国子监祭酒,兵部、吏部侍郎等。有《昌黎先生集》。
在中唐,韩愈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家。一方面他有大量杰出的诗文作品,另一方面,他作为文坛诗坛的领袖,广交文友,提携奖掖,不遗余力,在他周围聚集了不少志趣相投,风格相近的文人。他不仅大力称赞比他年长的孟郊,还奖拔比他年轻的贾岛,又鼓励李贺这位天才诗人,并为他因避父讳而不得参加科举而大声疾呼;此外,他还与皇甫湜、卢仝、樊宗师、刘叉、李翱等有密切交往。这样,他与他周围的这些文人便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并以他本人为主将,掀起了一个很有影响的新诗潮。”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
    3.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二、课文阅读
1.全班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正确的句读。
2.教师范读。同学拿起笔将自己刚才没有读准的生字圈出。
3.同学根据教师的范读正音并在课文上注音再读。
4.文言实词、虚词理解:
1)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将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加上点。
2)四人小组讨论:小组长提问,其余三个同学抢答,共同探讨并在书本上注释这些实词和虚词。
3)班级讨论: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加点的字词。
明确:第一段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
祗——只是                辱——辱没              
骈——一同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称——著称
      第一段虚词:而——表转折,但是        故——所以,因此   
虽——即使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第二段实词: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  
         千里之能——能力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第二段虚词:或——有时               其——代“千里马”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能够   是——这种,作代词            
虽——即使                   安——怎么
     第三段实词:策之——用鞭子打            执策——马鞭子  
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食之——通“饲”,喂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呜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16: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段虚词: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其道——代词,代千里马       鸣之——助词,无意义。
其真无马——表语气,无义     邪——通“耶”,表疑问
5.在理解的基础上全体背诵课文一遍。
三、课文理解
1.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欣赏板块。
2.根据欣赏板块结合课文,四人小组讨论问题。
3.教师组织班级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        全文以“说”为文体,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个说了些什么内容?
2)        到底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为什么?
3)        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这是什么写法?
4)        根据韩愈为代表的中唐“古文运动”的文学主张,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根据韩愈的生平说说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块一            《马说》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至800)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
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板块二:中唐古文运动
中唐“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世称“韩柳”。
他们在倡导的古文运动中,提出了一整套主题鲜明的古文理论,其中心是“文以明道”——就是文章必须具备社会性,写文章必须反映社会问题,不能再像六朝骈体文那样无病呻吟。他们声称自己写文章是为了“辅时及物为道”,反对片面追求辞藻的华丽。他们认为作家的行为和品德是创作的首要条件,其作品的社会功用是“褒贬”和“讽喻”,文章应该写得“词正而理备”。
所谓“古文运动”,其实并不是单纯的文学运动。从基本的特征来看,古文运动是要改革文体;而改革文体,却可以用于不同的目的。一方面,古文家企图以此来复兴儒道,恢复散文宣扬正统思想的功能、以挽救唐王朝的衰亡;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以此来更好地表达个人在实际生活中的思想感情。
板块三——韩愈: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建封辟府推官。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
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改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初,改都官员外郎,即拜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呗,至为夷法,灼体肤,委珍贝,腾沓系路。愈闻恶之,乃上表曰:……
    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始终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明确:1)第一段: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第二段: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第三段:提出主旨: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2)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就无法施展才华,还会沦入“奴隶人”之手受辱。
      3)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即人才。这是 “托物寓意”的写法。
4)本文不是单纯写马,古文运动提出“明道”的观点,韩愈的文章也是为了反映社会问题而作,这篇文章的既是借千里马为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也是为了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社会问题。
四、课文拓展
板块四——师说(节选)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貌岸然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同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16:00 | 只看该作者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师生一起诵读《师说》,正音。
2.课堂自学《师说》,完成下面练习;
1)        翻译下面句子:
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这段文章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3)这段文章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教师巡视课堂,发现优秀作业。
4.请完成优秀作业的同学为小老师,到讲台上来为同学们讲解《师说》的主要内容,教师从旁协助。
5.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完成练习,明确以下内容:
1)A.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怎么能没有迷惑呢?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使人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
B.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只要懂的道理比我多,他就是我的老师了。
C.那两个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D.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2)这段文章反映了社会上的人“耻学于师”的社会现象。
3)提倡勤学于师,而且从师不择门第、贵贱、长幼。
6.教师小节,再背课文一遍。
7.当堂默写课文。
五、课文作业:
第一课时:1.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练习。
              2.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第二课时:1.比较《马说》和《师说》,寻找辅助材料说说韩愈为文语言的特色怎样?
2.论述一下《马说》和《师说》的现实意义?
《马说》活动课教案(1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寻找资料,了解韩愈作品和写作特色。
2.通过课堂竞赛,疏通文句,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
3.体味韩愈在《马说》中表达的对人才被压抑、埋没的愤懑之情。
【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
1)韩愈的生平
2)韩愈的主要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
3)韩愈的文学主张
4)韩柳的“古文运动”
5)《马说》的注释翻译
6)《马说》的时代背景
7)韩愈的社会活动及影响
2.根据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两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
(一)新课导入   
当今 “韩流”一词非常流行,现在指韩国的音乐、影视及文化影响,受到了大家的追捧。其实早在唐代就有“韩流”一说,当时称“韩潮。”
1.古人说“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这句话中的“韩”说的是谁呢?
2.所谓“韩文如潮”,是什么意思?
明确:1.韩愈
      2.指的就是韩愈的文章对那个时代文风的巨大影响。
(二)作者简介
1.请优秀论文学生介绍关于韩愈生平,有疑问的同学向他提问。
2.学生之间相互问答,不足之处教师补充。
3.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明确以下内容,笔记加横线的内容:  
    1)生平(突出要点)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2)现实主义源头《诗经?国风》——汉朝史书——南北朝乐府民歌——唐代?杜甫——A白居易(通俗易懂)/B韩愈(艰深冷涩)   
3)“韩柳”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文以明道”——诗文上的知心朋友,政治上的生死冤家   
4)主要作品:  《师说》、《杂说一?说龙》、《祭十二郎文》、《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
(三)文本竞赛阅读
1.《马说》朗读竞赛
1)        比谁读得快:   
要求:A)个别朗读     B)比赛速度     C)不错不漏
2)        比谁读得准:
要求:A)全班齐读     B)同桌相互监督没有错漏  C)订正读错的字写标在书本上
3)比谁读得响:   要求:A)全班齐读     B)响亮准确      C)读出句读
4)表扬读得又快又准又好的学生。
2.字词注释竞赛
1)学生根据工具书或资料自己在书本上注释《马说》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可以和同桌讨论。
2)教师巡视学生注释,解答疑难,发现问题。
3)选择一个中等生的注释投影,全班逐字逐句一起批改,表扬正确,改正错误,在批改的过程中使学生分段正确掌握以下实词和虚词
明确:第一段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
祗——只是                辱——辱没               
骈——一同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称——著称
      第一段虚词:而——表转折,但是         故——所以,因此     
虽——即使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第二段实词: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  
         千里之能——能力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16: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段虚词:或——有时                  其——代“千里马”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能够   是——这种,作代词   
虽——即使                   安——怎么
     第三段实词:策之——用鞭子打            执策——马鞭子  
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食之——通“饲”,喂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呜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第三段虚词: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其道——代词,代千里马       鸣之——助词,无意义。
其真无马——表语气,无义     邪——通“耶”,表疑问
4)同桌交换批改,看看谁的正确率高,表扬优胜学生。
3.课文理解竞赛
1)教师投影竞赛题。
2)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以小组为单位抢答这些问题。
4)课堂讨论得出答案。
5)以回答问题的多寡和正确率评比优生组,表扬优胜组
仔细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A.千里马的处境怎样?
B.千里马都受到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什么地方?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D.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
4.辩论竞赛
1)将学生按座位分为正方、反方
2)教师组织辩论赛
3)以发言的多寡评比优胜,表扬优胜组
辩论题1.本文的论述中心是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
       2.作者要批判的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社会现象?
明确1.《马说》开门点题:世上本来常有千里马,但是因为缺少伯乐,无人识得它,千里马也就不被当成千里马了。作者重点不是论述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而是感慨千里马在无知的奴隶人手中的可悲遭遇。后面的文章围绕这一点展开论述。
     2.《马说》中,“千里马”指有才能的人,即人才;“伯乐”指识别、理解并能运用人才的当政者;“奴隶人”指压制、摧残和扼杀人才的当政者。韩愈在《马说》中对人才被压抑、摧残,甚至遭扼杀的社会悲剧表现了极大愤慨。
5.教师小结
三、课后活动
1.完成同步和课后练习
2.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3.以马的第一人称写一写自己的境遇和愤慨
4.通过《马说》及课前活动的材料分析韩愈文学创作的特色(可从取材、语言、内容、修辞、文学主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任一角度进行)
第24课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习翻译文言文。
3.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重点】
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教学难点】
掌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a)        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宋濂(131—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曾受业于元末有名学者吴莱、柳贯、黄晋等,以文章著名。元代至正年间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借口父母年老,坚辞不就,入山隐居著述。朱元璋起义后,接受朱元璋璋征聘,任江南儒学提举和太子经师,后官至《元史》编修总裁官、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部主事等,负责或参与《元史》《国史》《日历》的编修以及开国之初许多典章制度的订定工作,从文治方面对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贡献,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长于传记的写作,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在当时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1378)年。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
1.教师范读。
   要求:认真听读,仔细笔记,划出停顿
2.全班朗读。
要求:声音响亮,字音准确,句读明晰
3.正音再读。
   要求: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四、解词析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16:00 | 只看该作者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2.课堂讨论
3.投影出示下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重点掌握下列词句:
[致]取得,这里是“买到”的意思         [趋]快步走,奔赴。
[德隆望尊]即“德高望重”。                  [降]和暖。                                     [俟]等待。                                                   [卒]最终。
[箧]书箱。                             [再]两次。                                         [食]同“饲”,给饭吃.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带上悬着。
[容臭]香袋,香囊。臭,气味,这里指香气。[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緼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                        [口体之奉]供养口和身体的,指吃的穿的。
2)一词多义:和:缓解、暖和     (久而乃和)
谦和          (言和而色夷)
冠:天下第一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男子20岁成年   (既加冠)
请:请让我          (战则请从)
请教            (俯身倾耳以请)
再:第二次          (再而衰)
两次            (日再食)
患:担忧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忧患            (无冻馁之患)
3)古今异义:汤:古义:热水    (媵人持汤沃灌)
今义:菜汤
走:古义: 跑      (走送之)
今义: 行走
趋:古义:快步走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今义: 趋势
或:古义:有时     (或遇其叱咄)
今义: 或者
卒:古义: 最终    (卒获有所闻)
今义: 士兵
假:古义:借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今义:假期
4)词类活用: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腰白玉之环)
5)通假字:支:通“肢”,肢体          (四支僵劲不能动)
被:通“披”,穿着          (同舍生皆被绮绣)
食:通“饲”,给饭吃       (日再食)
6)虚词辨析:以:介词,用           (以衾拥覆)
介词,把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因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连词,来                         (无从致书以观)
之:代词,他            (录毕,走送之)
助词,的                         (无鲜肥滋味之享)
助词,提宾的标志    (弗之怠)
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五 感知研讨
1.师提问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2.学生分小组讨论,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体验反思
学生阅读名人读书资料(投影出示),说说:看了这么多名人与读书的故事,我们应当怎样学习呢?
名人与书的故事: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新婚那一天,亲友纷纷到他家贺喜,好久却不见他出来,大家以为他更衣打扮去了。当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才在书房找到他,他仍穿着旧衣在看书。家里人说他一看书就“醉”。
茹志娟“煮书”
茹志娟书室挂着写有“煮书”二字的条幅。她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精读。然而还不够,进而要‘煮’。‘煮’是何等烂熟、透彻。”
王亚南“绑读书”
第一个把《资本论》翻译到中国的经济学家王亚南,1933年乘船从红海去欧洲,大浪颠得他无法坐稳,便请服务员将他绑在椅子上,这样就可以在颠簸的船上读书。
王夫之“嫁书”
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224卷,代表作有《读〈通鉴〉论》、《尚书引义》等。他大女儿出嫁时的嫁妆是一箱书。他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
袁枚“吃书”
清代诗人袁枚说:“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痴瘤。”袁枚是把书当饭吃的,而且是“善吃”——咀嚼得法,品味有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七、课文作业:
第一课时:1.完成课后练习和作业本。      2.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第二课时: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后半部分写一写小议论文:《我看学习与环境的关系》
《送东阳马生序》活动课教案(1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寻找资料,疏通文句,大致了解文意。
2.通过情景练习,进入学习→角色扮演的学习方法,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3.培养学生想象和情感体验的能力,促使学生向学。
【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
1)宋濂的生平
2)宋濂的主要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
3)和《送东阳马生序》同主题的文章
2.根据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两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
(一)新课导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16:00 | 只看该作者
1.导入:
我们在前面的拓展阅读《师说》中学过“人非生而知之者”,所以每个人都要求学。同样是花去十数载青春,有些人一举成名,出人头地,而另一些人则碌碌无为,鲜有收获这是为什么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的主观勤奋因素很重要。
    2.文学常识:
    1)请学生以“             的宋濂”的句式来介绍宋濂的文学常识。
    2)教师择要板书,学生笔记。
明确:可以用诸如:勤奋的宋濂、编修《元史》的宋濂、受到朱元璋器重的宋濂、明初三大家的宋濂、为翰林院编修的宋濂等句式来表达。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分发课文重要字词的注释。
    2.学生根据课下注解和教师提供的素材自说自译课文。
    3.四人小组在教师巡视引导下合作探究直译课文。
    4.弄清课文的大意
明确:重要字词注释
[每]常常。                             [既]已经。
[趋]快步走,奔赴。                       [填]充塞,挤满。
[或]有时。                             [卒]最终。
[和]缓解过来,暖和过来。                [寓]寄居。                                   
[再]两次。                                                           [食]同“饲”,给饭吃.
[绮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以]因为。
[中]内心。                       
(三)情境练习
1.教师介绍情境练习的要求
1)使学生调动先备经验,要紧密结合对课文的解读
2)进行情感体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
3)动口动眼、动手动脚、动笔动脑在进行活动
4)形式:
A .一定要紧密结合课文的内容
B.都以第一人称进行,可以加入合理的想象
C.六组练习中任选其二,
D.可以说(每个练习不少于2分钟),也可以写(每个练习不少于200字),还可以表演(每个练习不超过3分钟)
    2.教师出示情境话题
    1)“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2)“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3)“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3.课堂展示,教师点评,提示学生学习宋濂艰苦、勤奋的学习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学习态度。
(四)课堂漫谈
1.教师组织
2.学生课堂讨论漫谈:作者家贫嗜学,乐而忘忧,敬重师长,谈谈你怎么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3.教师小结
三、课后活动
1.完成同步和课后练习
2.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3.逆向思维:宋濂求学过程中的方法和态度有没有什么值得商榷的地方?请你说一说。
第25课  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的】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词曲的主题思想并背诵课文。
2.初步学习诗、词、曲的体裁特点。
3.学习并体味诗词曲的意境和意象之美。
【教学重点】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教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导入
这是一首赠诗,谁赠送给什么人?在怎样的场合下赠送的?你能想象并复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二)诵读理解
1.反复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品读诗句。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16:00 | 只看该作者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小结: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
(三)当堂背诵
三、赏读《赤壁》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赤壁向来是英雄云集,风云际会之所。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杜牧的咏史名作——《赤壁》。
(二)朗读
1.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提醒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2.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3.全班齐读
(三)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课堂抽背
四、赏读《过零丁洋》
(一)        导入
文天祥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诗作表现了崇高的民族节气和爱国精神。“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名句,今天我们一起赏读他的诗作《过零丁洋》。
    零丁本义孤独、孑孓,做为失败者的文天祥在过这零丁洋之时难免心情抑郁愤懑,但我们在他的诗歌中找不到落魄者的哀鸣,失意中的悲叹,相反的我们看到的是,坚强者的斩钉截铁的信念。
(二)朗读
1.男生、女生互读互查缺漏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
(三)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明确: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
(四)当堂成诵并抽查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五、学习《水调歌头》
(一)        导入
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的画面。
自古月宫的飘渺、美丽就引无数诗人折腰,苏轼也在亦真亦幻中引身飞月。前人述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我们一起来开这一首千古妙词。
(二)        朗读
1.学生试读   2.老师示读   3.学生再朗读
课文注音    宫阙(què)  绮户(qǐ)  婵娟(chán)
(三)解题。
1.投影出示——词的特点
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2)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4)句式长短不一。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10: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