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标人教版中学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整套DOC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15:00 | 只看该作者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萧乾取道香港回到北京,开展了他起伏跌宕的后半生。
  萧乾一生著作甚丰,曾写下大量的回忆录、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和译作,包括长篇小说《梦之谷》、自传体作品《未带地图的旅人》、报告文学《人生采访》,及翻译作品《好兵帅克》 和《培尔?金特》。晚年,他与夫人文洁若耗费五年时间合译的现代派意识流钜着《尤利西斯》 (Ulysses),更为世人所注目。
19、春酒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商量美好的人性的讴歌向往,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2.领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3.了解作者散文创作的风格,体会生动传神的语言特色。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学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是极喜庆的字眼。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准备些象征来年幸福、美满的东西,如春糕、春馍、春酒等。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二、 激发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氛围
1.课前,学生提供新年家庭录像带,教师选择精彩片断播放,创设浓浓的课堂氛围,师生一齐步入第一个教学环节——“都来看我过春节”。
2.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步入第二个教学环节——大家都来说“新年”。
3.教师总结并提示:我国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年的,请听琦君为我们讲述的过年的故事——《春酒》。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沉浸在作者娓娓的述说中。
教师强调需要积累的字次。
家醅(pei)   炮制(pao)   挑剔(ti)
一马当先:作战时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2.学生默读,体会问中深情。
3.学生大声读课文,力求读得顺畅,读出文中的情感。
4.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范读,其余同学点评。
四、老师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1.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这些事情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本文在选材方面是怎样体现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的?)
2.本文的语言描写有怎样的特点?(举例说明)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创作风格?
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描写对表现中心思想有是什么作用?
五、课堂小结
这是记忆中的乐园,这是心灵的“理想园”,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伤感的迷濛。春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我们。“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开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逝去的一切是多么清晰而美好地在作者的记忆深处照耀,撩惹起多少或伤感或甜美的心绪.那么,作为读者,我们该如何面对那逝去的时光呢?请拿起手中的笔,为过去摄影吧!
六、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表现你过年的欢乐。
2.课外选读有关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并把它推荐给班里的同学。
3.阅读崎君的其他作品。
板书设计
             过新年          风俗美        
春酒    喝春酒              人情美             思乡怀旧
喝会酒         家乡的味道  
[资料平台]
来自欧越大地的女文豪——琦君
女文豪琦君,是一位在国际文坛享有盛誉的散文大师。
她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于温州的瞿溪镇。年幼时,由于父母相继离世,而由伯父潘鉴宗收养。她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1年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现杭州大学),毕业后曾任教上海汇中女中、永嘉县立中学(现温二中),1949年迁至台湾,先后任台湾“司法行政部”科长、台湾“中央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教授,1996年与丈夫李唐基定居美国新泽西州,现任旅美华人作协理事。
琦君对中国古文学的修养有着深厚的根基。她5岁开始认字,7岁读《诗经》、唐诗,9岁读《论语》、《左传》和唐宋古文。著名词学家夏承焘教授是她的启蒙老师。
在永嘉中学执教时,琦君27岁,她精湛的词学造诣和开朗善言的性格,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当时学校里有个“霜叶红于二月花”诗社,学生们常向她求教。在她的倡议下,学校排演大型话剧《雷雨》,她饰演剧中女主角繁漪,演出获得空前成功,在温州引起不小的轰动。
琦君正式开始写作是1950年。自1954年起,先后出版了《琴心》、《烟愁》、《红纱灯》、《七月的哀伤》、《三更有梦书当枕》、《水是故乡甜》、《此处有仙桃》等散文、小说集三十余种。1964年获得台湾中国文艺协会散文创作奖,1970年《红纱灯》散文集获中山散文创作奖,其中《此处有仙桃》获全台湾文艺奖。《琦君寄小读者》获台湾新闻局金鼎奖,被称为“国家级”作家。1989年又被评为台湾十佳作家之一。其作品曾被翻译为美、日、朝鲜文等,深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15:00 | 只看该作者
琦君的作品,有与人不同的独特风格。她无论写人、记事、状物,每篇每字都是从心中流出,而不是由脑子勉强运用文字技巧编织而成。台湾文艺界对她的散文评论说:“她的作品不是浓妆艳抹的豪华贵妇,也不是粗服乱发的村里美女,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她的作品中那股真挚的情意,感人至深。再加上笔致婉约,整篇文章散发着迷人的气息,自有一种吸引人的风采。”
自去台湾以后,琦君就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可对这块出生地的迷恋,使她梦魂牵绕。所以在她的全部作品中,半数以上是描写她在家乡的童年生活和求学过程中的人和事。像她的散文《香草忆儿时》,写的就是在瞿溪过年时的情景:宰猪、掸尘、捣年糕、祭灶、分岁酒、压岁钱、拜年、迎提神灯……另一些散文通过写“茶山杨梅”、“月光饼”、“瓯柑”,抒发了“月是故乡圆”、“水是故乡甜”的情怀。琦君散文中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曾让千千万万的游子潸然落泪。
女文豪琦君是温州的骄傲。在她的家乡,瞿溪镇政府和三溪中学利用她的故居,创办了“琦君文学馆”,将她的文学作品收藏在一起,为后辈学者提供一份艺术典范,为繁荣中国文学创作作出贡献。
如今,85岁高龄的琦君仍然笔耕不辍。她的文学才能深受世人敬佩。 (愉 林)
20、俗世奇人
○教学目标:
1.透过白描的手法,把握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2.引导学生联系文化背景和现实生活,增进对中国传统手艺的认识和手艺人的了解。
3.品味文章富有地域特色的语言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作品中的来年感个手艺人,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手艺人的了解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作品
冯骥才是偏爱写“俗世奇人”的。他有他的道理:“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种空前绝后的人物。”在《俗世奇人》里,粉刷匠刷子李干完活全身上下不占一个白点,泥人张从鞋底取下一块泥巴便单手捏出活人嘴脸,你信不信?
今天,我们就来证实一下。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人物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 思考两个问题:
       1.刷子李与泥人张名字的由来?
       2.读了刷子李与泥人张的故事,你对这两个人物的总体印象如何?
各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三、品读课文,结合语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
        1.采用跳读的方式,将文中的体现两位奇人高超手艺的语句勾划出来。
        2.结合文中的词句体会他们手艺之神奇。要求学生抓住文章中进行细节描写的字词感受。
        四、再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活动中思考。
        1.设置“面对面”情景,深入思考作者带给读者的话题。请同学们任选一位奇人,再读他的故事,以第一人称“我”的方式讲述出来。要求语言生动形象。可以一个人准备,也可以和他人交流。
       2.指名发言,推荐说得最好的两个同学作为刷子李和泥人张。
       3.面对面交流:
     (1)刷子李和泥人张的对话。
     (2)观众可以根据文章中对于他们的描述,向其中任何一位提出一个最想知道的问题。
     (3)主持人:两位手艺人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如何发展你们的手艺是否有新的打算?
     (4)请观众就他们的想法作评述。
      五、推荐阅读《俗世奇人》中的其他作品
      简介小说中其他人物,勾起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进行课外阅读
     六、品味文章中富有特色的语言
          学生自学,在课文中作旁批,然后集体交流
         七、拓展延伸,说说身边的奇人
[资料平台]
    冯骥才,祖籍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1942年2月生于天津 。我国当代作家和画家。已出版中外各种版本著作百余部、画集多部。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
主要作品有《珍珠鸟》《高女人与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炮打双灯》《一百个人的十年》等,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并先后在我国大城市以及欧、美、亚一些国家举办个人画展,深获好评,被认作“中国现代文人画”之代表。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并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快 手 刘
冯骥才
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胡乱挥霍也使不尽。有时呆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离家很近的那个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15:00 | 只看该作者
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而赤黄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只白瓷小茶碗,四只滴溜溜的大红玻璃球儿,就这再普通不过的三样道具,却叫他变得神出鬼没。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难道这球儿是从地下钻过去的?他就这样把两只碗翻来翻去,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好像真有什么看不见的神灵做他的帮手,四只小球忽来忽去,根本猜不到它们在哪里。这种戏法比舞台上的魔术难变,舞台只有一边对着观众,街头上的土戏法,前后左右围一圈人,人们的视线从四面八方射来,容易看出破绽。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禁不住大叫:
“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
“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珠子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
“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自信使我的声音非常响亮。
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边的茶碗翻过来:
“瞧吧,在哪儿呢?”
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只有碗口压在黄布上一道圆圆的印子。难道球儿从地下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球儿都飞了?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出现在碗里边。怪,怪,怪!
四边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之声。
“怎么样,你输了吧!不过在我这儿输了决不罚钱,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我臊得脸发烫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在人圈后边去。从此我只站在后边看了,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他的戏法,在我眼里真是无比神奇了。这人也是我童年真正钦佩的一个。
(王  洁)





























第五单元
第21课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        诵读、释词、译句相结合,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许、急、奇、好等)。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        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准备】
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投影。
【设计思路】
        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因此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教学生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朗读,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要做示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中读得好的示范。
    教学时由眼前的风景引入。启发想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节,然后设问。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到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觉,如此等等。根据这些情节设问,可能引起争论,但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许多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悉心体味、尽情观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二、朗读感知
(一)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1.欣赏:放配乐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2.质疑: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举手提问)
明确: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的读音
3.朗读: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流畅感和美感。
(二)二读课文:正确释词并译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15:00 | 只看该作者
1.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2.导读:教师投影补充注释,帮助理解
1)独绝:独一无二。
2)负势竞上:依凭(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的主语是“高山”,不是“寒树”,从下文“千百成峰”可以看出。
3)“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语出《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所以“好鸟”的“好”是友好,友爱的意思。韵:和谐的声音。
4)“鸢飞戾天”:语出《诗经?大雅》,原诗以“鸢飞戾天,鱼跃天渊”起兴,意思是鸢飞到天上,鱼在深渊中跳跃。本文作者只是借用《诗经》的语言材料,所表达的意思与原诗无关。
3.质疑:对照注释,是否能一句一句解释?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看。
4.讨论: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课堂讨论解决
明确:以下句子要能够正确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显现着共同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随着江流往东或是往西。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5)负势竞上,互相轩藐:树木凭着山势,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看到这样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也与黄昏无异。
8)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有时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三、研读探究
教师投影问题,学生读课文后讨论(3、4题可根据欣赏板块讨论)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3.根据文句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板块一——吴均的文学创作
《梁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其诗今存 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吴均善于刻画周围景物来渲染离愁别绪。如"轻云纫远岫,细雨沐山衣","白日辽川暗,黄尘陇坻惊",写景都很细致。
吴均很注意向乐府民歌学习,拟作了不少乐府古诗,如《行路难》 5首、《胡无人行》、《从军行》等,虽辞藻华美,但不失刚健清新的气息,有鲍照余绪。
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录,可自成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间的山光水色。天下闻名的富春江景色被写得细入毫发。

板块二——吴均体
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他不仅越职私撰历史,而且偏实录梁武帝的痛处。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板块三——吴均的志向
吴均家世贫贱,终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现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气,如《赠王桂阳》"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借松树来吐露怀才不遇的牢骚,其构思立意很象左思的"郁郁涧底松"和陶渊明的"青松在东园"。再如《梅花落》、《行路难》、《赠别新林》等诗中,也含蓄地抒写了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
明确:
1.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3.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4.文句清新优美,写景状物细致,句式“两两相对”,又骈中带散。
四、课文拓展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示: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
五、课文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和作业本。
2.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与朱元思书》活动课教案(1课时)
【教学目标】
1.        自学寻找资料,了解吴均的创作和写作特色。
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16:00 | 只看该作者
通过课堂竞赛、导游、演讲把握文中的字词解释,解读作者对山水的喜悦之情。
3.        体味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逸的高洁志向。
4.        培养学生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
1)吴均的生平
2)吴均的主要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
3)吴均文学创作的独特性
2.根据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两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
(一)新课导入   
1.美景图片情景导入
2.你去过的景色最优美的地方是哪里?
3.美在人的眼中、心里,也在作家的笔下,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江山水
(二)赛一赛:吴均知多少
1.以大组为单位接力介绍吴均的文学常识,每组每次一人,每人只说一句话,选出说得最多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2.学生接力竞赛时教师择要在黑板上板书
3.学生在接力比赛后笔记加横线的内容:  
吴均,字叔痒,梁朝吴兴故彰(今浙江省安吉县)人。他出身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大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当时有的人效仿他这种文章,称“吴均体”。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还著有《后汉书注》《齐春秋》《庙记》等书,后来都失传 了。
(三)说一说:小导游说富春美景
1.齐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2)边读边感悟文句之美
3)初步感知文章的大体内容
2.小导游说富春美景
1)学生根据工具书或资料口头翻译课文一遍,同桌之间相互指正。
2)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假想:如果你作为导游带人游览富春山水,你将怎样来有重点地介绍富春江的美景呢?
3)15分钟时间写出导游词。
要求:A.紧扣课文大意,然后大胆加入想象
        B.尽量学习课文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又要适宜口语叙述。
        C.选择山景或水景之一,不需面面俱到,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之内。
4)导游技能比赛
学生自愿举手参加导游技能比赛,教师作为评委从反映原文精髓、想象奇特合理、口语表达流畅三个方面给小导游打分,评出最五星级导游一名、三星级导游两名,给予象征性的物质奖励。
3.教师小结,点评导游词,学生明确这些句子的大意: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显现着共同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随着江流往东或是往西。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5)负势竞上,互相轩藐:树木凭着山势,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看到这样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也与黄昏无异。
8)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有时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三)想一想;我对课文最理解
1.教师出示思考题
2.学生根据对课文的解读独立完成思考题
3.班级讨论校对,看看哪一位同学对课文最理解,表扬优秀作业
4.提示:允许多元理解,鼓励新的、合理的创见。
思考题
1.这篇文章的语言好在                                                    ,
    例如“                                                          ”
  2.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
    其中以“                                              ”句最传神。   
3.这篇文章的结构妙在                                                   ,
    使文章                                                            。
4.这篇文章的主题高在                          , 从“                     ”可以看出来。
明确:
  1)这篇文章的语言好在语言优美、细腻,多用修辞,骈散结合,例句自选。
2)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通过细致的描写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水之清澈和两岸山之高峻。例句自选。
3)这篇文章的结构妙在采用总分,使文章开篇点出中心,二、三段承上分写,条理清晰。
4)这篇文章的主题高在表心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从“鸢鸟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可以看出来。
三、课后活动
1.完成同步和课后练习
2.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3.参考课文从“水”“山”对富春山水的描写,仿写西湖的“雨”或“雾”。
资料链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16:00 | 只看该作者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第22课   五柳先生传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背诵课文。
2.体味并学习五柳先生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德和情趣。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把握五柳先生高风亮节的精神实质,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他传还是自转。
【教学理念】      
“新课标”试行以后,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打开学生的思维,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启发学生,引导探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发现质疑,积极思维。最后结果是否与教师的预想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答案可以丰富多彩。
    回归“人文”是“新课标”的另一面重要旗帜。值得指出的是,人是社会的人,也是历史的人,人文精神除了横向的相通,还有纵向的传承。而“文学即人学”,要深层探究一篇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与精神风貌,就离不开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印证。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触发点,比较,迁移,打开一道口子,让神秘的天光照进来,激发出学生超越教材的感悟,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实现人格与情感的升华。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1.教师出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画面,并提问:菊花高洁,南山幽静,徜徉在这山水景物之间的诗人是谁?
2.你知道多少关于陶渊明的知识,请你给同学们说一说
3.学生举手介绍陶渊明的文学常识,教师点拨补充,座位上的同学笔记。
明确: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二、朗读感知
1.听读课文
要求:1)认准字音。      
2)边听边在课文上标划节奏。
检查:1)生字:嗜(shì)         辄(zhé)         吝(lìn)         褐(hè)         箪(dān)         汲(jí)        俦(chóu)         黔(qián)          觞(shāng)   欤(yú)
多音字:传(zhuàn)   好(hào)
2)节奏:三字短句:如好\读书晏如\也
四字短句: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复杂长句:如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2.跟读课文
要求:1)模拟人物心态。
2)读出语气、语调。
明确:1)第1段应读出舒缓陈述的语调
2)第2段应读出赞叹抒情的语调。
3.自由读课文,
要求:1)领会文意。
2)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字意、词意、句意。
3)课堂质疑,向老师提问,全班讨论。
4.质疑讨论
三、寻读探究。
    师: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与“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有何关系?
   (课堂设想:通过朗读和讨论,明确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接着以填空的形式逐句分析。)
    1.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2.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五柳先生。
    3.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4.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16:00 | 只看该作者
5.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6.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小结: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四、悟读升华。
    提问:
默读课文,思考陶渊明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
假如同学们也来评价一下自己,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哪些现象说“不”,向哪些现象说“好”?
(课堂设想:通过学生们的自由朗读,积极发言,从而领悟文章的精神内涵,升华情感,培养健康个性、健全人格。)
小结:对于很多事物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无论评价别人还是评价自己都应如此。特别是评价自己,一方面要“人贵有自知之明”,看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陶渊明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式的自我评价便是很好的例子。而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我们应该做到心明眼亮。
五、模仿迁移:
抓住特点,体现个性,抒发感情,以一种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的评价方式,写一篇200左右的自传 。要求把“不戚戚于 ,不汲汲于 。”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后,加入你的自传中。
《五柳先生传》活动课教案(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朴素洗练的语言以及通过平淡的内容表达深刻寓意的方法。
2.感受文中人物形象之美。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通过生活中小事感悟哲理的能力及思维的哲理性。

【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
1)陶渊明的生平
2)陶渊明的主要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
3)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4)《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的内在关系
2.根据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两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
(一)陶渊明的奇处
1.《桃花源记》导入
2.请同学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陶渊明之奇”:
1)一奇:官越做越小,最后丢弃了乌纱帽是怎么一回事情?
2)二奇:脱离社会,自我隐逸,诗歌缺少了社会元素越写越好又是怎么一回事情?
  3.学生口述时教师择要板书,同学笔记
明确:1)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他少年时曾有过豪放的生活,志向远大。他接受了儒家的用世思想,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很希望建功立业。但由于政治黑暗,门阀制度的排挤,无法施展他的政治抱负,这就是他仕途不通和悲剧的原因。
陶渊明29岁时初仕为江州祭酒。但由于“不堪束职”,时间不长便解职回家了。后来他又于晋元兴三年为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次年又为建成将军刘敬宜参军,因心不悦回了家。后任彭泽令。年底,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经去职。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对黑暗现实的有力反抗。
    2)归田后,陶渊明十分满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自在、娴静的生活。 “以田园为自足、安定、欢乐的世界。在这种心态下他赞美田园,歌颂纯洁,吟咏志向,使他的诗歌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
同时,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仆真率、淳厚善良,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永久的魅力。
(二)陶渊明的简历
1.读:读课文
要求:1)通读课文两遍。           2)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注:注字词
要求:1)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行疏通课文。
2)按要求逐字逐句翻译全文。
3)学生展示字读成果,教师针对难解之处进行分析。
3.填:填履历
要求:1)大致读懂课文
      2)由于陶渊明文学创作成就巨大,现温州市文联拟请他担任文联主席一职,请你根据学到的文学常识和对课文的理解帮他填好履历表。
      3)课堂交流,补充不足。
温州市文联干部履历表
姓名:        性别:        字:         号:
出生年月:        籍贯:        国别:        职业:
人生格言:       

特长展示:       




工作经历:       



兴趣爱好:       


自述性格:       

明确:                     温州市文联干部履历表
姓名:陶渊明        性别:男        字:元亮        号: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出生年月:365年        籍贯:江西九江        国别:中国        职业:自由诗人
人生格言: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特长展示:        擅长写诗,下列诗歌影响广大1、《桃花源记》
2、《五柳先生传》
3、《归园田居》
4、《饮酒诗》
5、《归去来辞》
工作经历:        1、江州祭酒。
2、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3、建成将军刘敬宜参军
4、彭泽令。
兴趣爱好:        1、        好读书
2、        性嗜酒
3、        常著文章以自娱
自述性格: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安贫乐道,不图享受
3、真挚坦诚,喜爱自然
(三)陶渊明的数字奥秘
1.学生从文中寻找数字,教师从旁点拨
2.解密这些数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3 12: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