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标人教版中学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整套DOC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14:00 | 只看该作者
他在石“桌”上摊开日记,看看窗外光秃秃的小岛──洛耶耳岛再次显现出几十年前的境况:驼鹿强大得几乎令岛上所有的植物都难以存在了。
于是他写道:“由于平衡被打破,看来由上帝安排的另一个转折,又将开始了。”
第14课  大雁归来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科学文艺散文,学习本文,重在品味感悟,体会本文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让学生产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共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预习 ]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xǐ) 雾霭(ǎi) 窥(kuī)探 缄(jiān)默 狩(shòu)猎 凋(diāo)零 滑翔(×iáng) 顾忌(jì)
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 狩猎:打猎。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教学过程]
一、或图或文或诗词导入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就宣告春天来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机……
    二、阅读课文。整体了解文本内容:
    问题: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向我们介绍了大雁的哪些趣事(习性)?
    只在于学生有所了解,不强求答案的一致。如:
    1.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  2.定期迁徙。
3.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4.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
5.同伴发出邀请。        6.春雁集会
7.十一月份的大雁却一声不吭。 8.孤雁的鸣叫飞行和雁队家庭的特点;
9.食性爱寻食玉米粒。   10.六只列队飞;三月的信念。
11.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12.三月里野性的诗歌
三、再读课文,领悟主旨 :
四、        问题:你看到了这个爱鸟者怎样爱鸟的呢?
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字里行间都体现出对大雁的浓厚爱意。而且使用了打比方、拟人等方法,把大雁看作是充满灵性的动物,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试着在文中读这些句子,品味一下富有人情味的词语所表现出的感情。 例如:
    1.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2.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3.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4.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5.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
(拟人的手法不是简单的修辞运用,而是表明了大雁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是充满灵性的人类的朋友,雁群如同人群)
再如以下这些句子,更明显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的热爱之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她是春天的充满灵性的使者。)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对大雁的喜爱与期盼。)
3.这些雁是伤心的单身,他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猎杀者的行径,你怎么看待)
4.在我们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喜爱和珍视之情非同一般)
5.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大雁每年一度的迁徙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五、小结,明确主题: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对鸟儿有一份诗人的情怀。在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有着人一样的亲情,团圆的时候,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觅食、集会;孤独的时候,它们忧郁地鸣叫着,徒劳地寻找着失去的亲属。它们的到来,宣告了春天的回归,它们的呜叫则使天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
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如许的生机和情趣,要对他们倍加珍爱和保护,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作者是一个“爱鸟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正因为这种对动物怀有的真挚感情,所以他才能观察得这么细致,也才能描写得这么美妙。
六、布置作业
1.作者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在大雁身上找到可“失去的东西”,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觉得作者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
2. 欣赏下列一首关于大雁的诗:
                               三月
三月,蔷薇的风叩响夕阳的门
                    于是声声雁鸣,落入我的喉咙
我呀呀学语,在那一片紫蓝的沼泽地
我看见河水,抖动的双腿
处在分娩的剧痛之中,冰体光辉地消融
只为释放几尾淡淡的游影,赤裸的脚掌
抚触河岸泥色的胴体,他松弛的毛孔微微扩张
浓绿的汗滴从中渗出空洞
听见卵石空洞的肠音,又或是钓翁胸中
一颗遇飐则鸣的心,我奔跑着
想加入迤迤而行的,归雁之列
却没有一声暗哑的叹息,作为远寄的邮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14:00 | 只看该作者
3.类似的人文关怀,在我们的古诗词中比比皆是。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例如: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B.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E.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资料推荐]
森林的春    米?普里什文
湖光天影
别连杰耶芙娜〔别连杰耶芙娜〕指普里什文的妻子叶夫罗辛尼娅?帕夫洛芙娜。突然喊起来:
“去,快去看看湖什么样了!”
我跑了出去,见到了无法再重现的景象,因为这一次湖把它一切最好的给了我,我也就把我最好的给了湖。整个天宇,连同它那一座座城市和村庄、草地、柱廊式大门、普普通通像白浪似的浮云,都倒映在如镜的湖面上,离我们这么近,离人这么近……
我不禁回想起了那春天时节,那时她对我说:“你拿走了我最好的。”我又回想起她在秋天说的话,那时太阳离开了我们,我对太阳大为恼火,买来最大的煤油灯,由着自己的性子扭转了整个生活……
别连杰耶芙娜深深地叹了口气,也说:
“假如我跟以前一样,还是个小姑娘,见到这样的湖,就会跪下来……”
那是春天里气象万千的一天,突然一切都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忍受了如此多的阴沉、严寒、刮风的日子,原来都是为了创造这样的一天所必需的啊……
杜鹃的第一声啼鸣
一旦见到湖水开冻,水光潋滟,还有什么别的事可想呢?惟有赶紧沿着水边到森林中去,到森林深处的乌索利耶村去,造小船的师傅们都在那里忙活。
我们的右边,紧靠着湖水,是一片参天的古木,传来哗哗的松涛声,左边是一片无法通行的野沼泽林,快要变为大片的沼泽地了。松林里越桔丛生的地方,阳光斑驳中,我们见到一些活动的影子,我抬起头来,猜到那是老鹰在松树间无声地飞来飞去。
“天还是有点冷,可昨天突然什么都开场了,”护林员对我说。
“天亮时候还是相当冷的,”我回答说。
“可就在今天早晨,鸟儿拼命地叫!”
正说着,传来一声鸟叫,我们好容易才听出是杜鹃的第一声啼鸣,那真是拼命地叫,和松涛混成一片。连苍头燕雀那样的小鸟,也不是吟唱,而是拼命叫。整片松林都在拼命叫,无声的是那些大猛禽,只凭越桔丛中斑驳阳光里的影子才能辨认出来,从一个树冠飞到另一个树冠。
第一次绿色的喧嚣
傍晚,西边阳光清艳,但是另一边乌云密布,雷声隆隆,天气十分闷热,很难猜测今夜会不会下雷雨。因为闷热,蓝色的狮嘴花盛开,森林里景天花和芳香的草藤花怒放。白桦树叶饱含着清馨的树脂,在晚照中,熠熠发亮。遍地都有稠李①〔稠李〕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可入药。的幽香;牧人和仙鹤鼓噪喧哗;鳊鱼和鲫鱼悠游追逐。
看到我们这一边映出一大片反光,我们心头一惊:“莫不是我们这儿发生火灾了?”但这不是火灾。一个人生平往往是爱自问的,我们见到这番景象,识别不清,于是就自我反问道:“既然不是火灾,这又能是什么呢?”等到一个大球的圆周终于清晰地显露出来以后,我们才明白过来:这是一轮满月。湖那边的长庚星久久地闪烁着。阔叶林中,微风吹过,初次听到了绿色的喧嚣。
第一只夜莺
在河水汇入湖里的地方,有一只大麻在柳丛中忽然叫了一声,这只灰色巨鸟的叫声之大,真像一头至少有河马那样大的身躯的动物。叫声一停,湖里又复沉寂。水面很清洁──轻风吹了一天,把它洗净了。水上稍有一点声音,老远就可以听到。
那大麻喝水,能听得清清楚楚,接着它“咳”地大叫一声,两声,三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停了十来分钟,它又“咳”地大叫起来;常常是叫三声、四声,没有听见过超过六声。
到了乌索利耶,听说一个渔人的独木舟被风浪打翻,他只好抱住朝天的船底在湖上漂。我听了不无害怕,就沿着岸边的阴影处划。我仿佛听到岸上有一只夜莺在啼鸣。远处什么地方,仙鹤昏昏沉沉地叫着。湖上极轻微的声音我们船上都能听得清:赤颈鸭咻咻地叫,潜鸭在打架,后来鸭科动物齐鸣。这儿那儿都常有潜鸟和晨凫把脖子露出水面,仿佛骗人的路标。一条小狗鱼的白肚子和另一条缠住它的大狗鱼的黑脑袋,跃出水面,溅起粉红色的水花。
后来天空布满了云,我找不到一处可以停船的地方,一直往左划去,湖岸已朦胧迷茫。每当大麻叫,我们就数数,这声音真怪,我们总要猜它能叫几回,令人吃惊的是,离两俄里远还能听见这叫声,后来离三俄里远也能听见,甚至七俄里之遥,也始终能够传到我们耳里,同时却已清晰地听到哗山上无数夜莺的啼鸣了。
第15课   喂——出来
[课文解读]
科学幻想小说,简称“科幻小说”小说类别之一,也是科学文艺作品的一种样式。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未来的生活世界。这类作品构思新颖奇特、情节相对完整、结尾出乎意料。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主旨
2.把握本文的现实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简介星新一以及他的科幻小说。
被称为“日本微型小说鼻祖”的星新一,特别擅长写科幻小说。他的小说看似童话,实含哲理,从不同角度折射社会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15:00 | 只看该作者
“星新一的一分钟小说——从一滴小水珠看到它所反映的大千世界。星新一的作品在日本已被称为“小说中的俳句”。 星新一的作品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有三不写:一、不写风俗时事;
二、不写色情;三、不用先锋派的手法。所以我们读着他的小说,如同滋润在“优美的雨露”中一般。所有的作品都显示出鲜明的倾向性,即对善良的人寄予满腔的同情,而对恶人则总是尽力嘲弄。这些小说几乎每一篇都能掀动读者感情的波澜,使您或解恨地笑,或同情地忧。比如《最后的地球人》《照料入微的生活》,《幸福的公式》《不景气》《自称便衣警察的人》
二、检查预习
哂笑:讥笑                    拍板:指主事人做出决定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牟取:谋取
胸有成竹:花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考虑。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睽睽:睁大眼睛注视着
三、阅读课文
1.自读
2.探究问题,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①想一想 在小说的结尾,那声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②透过小说的情节,我们应该领悟到那些道理?(课后习题二)
四、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看法
1.谈谈自己的耳闻目睹,生活中的我们是怎样处理生活垃圾和废气废水的?
2.探究这篇小说的深刻含义:“喂——出来”题目的含义你是否领略了?
3.从形形色色的人物在深洞面前的言行中,你品味出他们的心理了吗?
4.小说结尾,人类陶醉在短暂的清洁美丽之中,聪明的你从中领略到了什么呢?
5.学了这篇文章,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建立美好家园?试着提出一些合理的主张和建议。
[资料推荐]
去看看英国人如何保护自己的母亲河
材料一                泰晤士河由“死”复生的启示
伦敦垂钓者拉塞尔?多伊格在1983年8月31日意外地获得了英国泰晤士河水管理局颁发的一只银杯和一张190英镑的支票,奖励他从泰晤士河中钓到了一条鲑鱼。英国媒体纷纷报道说,这标志着泰晤士河在因污染死寂了150年之后又再次复生了。
横贯英国的泰晤士河是英国的母亲河。19世纪之前,泰晤士河还是河水清澈,碧波荡漾,水中鱼虾成群,河面飞鸟翱翔。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及两岸人口的激增,每天排放的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使泰晤士河迅速变得污浊不堪,水质严重恶化。1878年,“爱丽丝公于”号游船不幸沉没,造成 640人死亡。事后调查发现,大多数遇难者并非溺水而死,而是因河水严重污染中毒而死亡的。上世纪50年代末,泰晤士河的污染进一步恶化,水中的含氧量几乎等于零,除少数鳝鱼外,其它鱼类几乎绝迹。美丽的泰晤士河变成—条死河。肮脏的河水还成为沿岸疾病流行的祸首,1849年到1954年,滨河地区约25000人死于霍乱。
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政府下决心全面治理泰晤土河。首先是通过立法,对直接向泰晤士河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作了严格的规定。有关当局还重建和延长了伦敦下水道,建设了450多座污水处理厂,形成了完整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每天处理污水近43万立方米。
    目前,泰晤士河沿岸的生活污水都要先集中到污水处理厂,在那里经过沉淀、消毒等处理后才能排人泰晤士河。污水处理费用计人居民的自来水费中。根据有关法律,:正业废水必须由企业自行处理,并在符合一定的标准后才能排进河里。没有能力处理废水的企业町将废水排入河水管理局的污水处理厂,但要交纳排污费。检查人员还会经常不定期地到工厂检查。那些废水排放不达标又不服从监督的工厂将被起诉,受到罚款甚至停业的处罚。
    为了解决大气中烟尘对泰晤士河的污染,有关部门制定了严格的工业废气排放标准,并限期达标,一些污染严重又不认真治理的工厂被关闭。伦敦地方当局还逐步禁止了居民烧煤或木柴。
    以前,泰晤土河沿岸的20多个发电厂直接将冷却用水排放到河里,使夏季河水的平均温度由摄氏17、18度上升到22度。偏高的水温加速了水中微生物的繁殖和水草生长,成为水质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今,发电厂都采用了冷却循环塔,避免了向泰晤士河排放大量热水。
    经过20多年的艰苦整治,如今流经伦敦的泰晤士河已由一条死河、臭河变成了世界上最洁净的城市水道之一,已有115种鱼和350种无脊椎动物重新回到这里繁衍生息。泰晤士河终于又焕发了生机。
    泰晤士河畔有议会大厦、伦敦塔等众多历史名胜,英国在全面整治泰晤士河的同时也特别注意保护和有序开发其旅游资源。乘船游河已成为伦敦主要的观光项目之一。风光优美的南岸还特辟了全长1.6公里的滨河小道,禁止汽车通行,专供百姓散步健身。近年来,政府还在泰晤士河畔兴建了“伦敦眼”观光大转轮、泰特现代艺术馆等标志性建筑,使泰晤士河变得愈加美丽。
伦敦市民也越来越注意爱护泰晤士河,一些民间环保组织还动员学校将课堂搬到泰晤士河的水面上,向学生讲述这条大河的奥秘和历史,加强人们自觉保护这条母亲河的意识。
材料二                  大地母亲的泪
亚马逊曾是一条绿色的河, 因为这里有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守护着她;亚马逊曾是动植物的天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15:00 | 只看该作者
因为这里有630万平方公里绵延不尽的绿色。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东西长3400公里,南北宽2000公里,覆盖着地球上7%的大地,相当于中国国士面积的三分之二。这片广袤的森林中蕴藏着世界上最宝贵、最稀缺的热带雨林资源,其中阔叶林占全球的56%,森林储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这里有3000万个生物物种,是动之植物生息繁衍的理想场所。难怪有人称亚马逊流域的热带雨林为“地球之肺”。   
它的确像大地母亲胸口一片绿色的肺叶,呵护着母亲的健康与安全。 然而,时至今日,亚马逊河畔昔日旖旎的自然风光已一去不复返了,大地母亲的肺叶正在遭受侵害。自本世纪70年代开始,巴西政府在亚马逊河地区毁林伐木,一方面是卖木材赚钱,同时发展养牛业,使农场自南向北不断扩张。到80年代,亚马逊地区每年砍伐的森林为200万至300万公顷。据估计,近十年亚马逊地区的木材产量增加了34倍,其代价就是热带雨林的锐减。为了种植经济作物,哥伦比亚32万公顷的原始森林毁于一旦。在秘鲁, 为种植毒品而毁掉的森林也达100万公顷。进入90年代, 毁林的风潮又开始从边缘地带逐渐深入。1995年,美国 环境监测卫星发回的照片上,亚马逊地区成千上万个亮点向人们昭示着:毁林开荒正在一点点蚕食着亚马逊的热带雨林。目前,留在巴西大西洋沿岸一帝的森林面积,仅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代的2%。这些惊人的数字证明: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毁坏雨林,大地母亲的肺叶上已经千疮百孔。不仅仅是亚马逊,全球的热带雨林几乎都面临着被砍伐的悲惨命运。全世界每分钟砍伐森林30公顷,每年减少的雨林面积为750万公顷。在东南亚,菲律宾和泰国的热带雨林岌岌可危;在中国,占国土面积3%的热带雨林资源可谓珍稀之极,即使如此,仍难逃脱砍伐与破坏的命运。   
位于云南边睡的西双版纳是我国热带雨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绮丽的热带风光,特殊的风土人情曾眼吸引国内外无数游客前来观光览胜;这里还拥有茂盛的望天树林,被国内外森林学家誉为“动植物王国皇冠上的绿宝石"。但是,西双版纳的迷人景致终因热带雨林的日益缩减失去了往日的魅力。在1950年,西双版纳的森林覆盖率为50%以上,到1972年时锐减至33%,到1985年又继续降至27.4%。至今,砍伐森林、猎杀野生动物的行径 ,仍在继续;西双版纳的自然之美在人们肆意践踏的铁蹄下逐渐枯萎凋零。大地,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母亲,几千年的辉煌就是人们对土地不断开发、利用的历史:拓荒垦殖,劈山开道、凿沟引渠,镰刀、斧头,汗水和笑容记载着人类征服自然的每一次胜利。而森林,则是大地母亲的庇护神。每一棵树木用发达的根系吸取养分的同时也牢牢抓住了土壤,防止风雨的侵蚀;每一顶枝丫密集的树冠能够阻拦雨水,让大雨变小,急雨变缓,削弱对土地的直接冲刷;每一片绿叶还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神奇功能;每一株林木的自然新陈代谢,为地表的生物提供了肥沃的栖息地。因此,森林保护着大地母亲体内的其他器官正常运行,正如皮肤对人体的作用一样。砍伐森林无异于撕割大地母亲的肌肤,而破坏热带雨林的罪恶就更深重了。据估计,世界上全部物种的50%至90%都以热带雨林为家,所以,当人们不惜践踏珍贵的雨林资源用于制作廉价家具甚至一次性木筷时,所导致的将是整个生态网的致命伤。在地质的时间表上,愈合这一眨眼工夫造成的伤痕则需要近亿年的努力。   
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开始了一生的苦难。如果人们继续挥舞着手中的斧头砍伐森林,执迷不悟地残害大地母亲,那么,人类也终将踏上漫漫的赎罪之路。而大地母亲滴滴苦涩的泪水,是在警示人们:自然对人类一无所求,而人类只有在她的庇护下才能得以生存。地球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她是人类惟一的家园,却不是永远的伊甸园 。
                                综合性学习
一、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2.引导并帮助学生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精神;
3.培养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        活动指导
本次综合性学习设计了四项学习内容,可以根据兴趣、特长以及学习条件、资源等不同情况,让学生自主选择,有侧重地开展活动。
    下面以“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为例,设想活动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回顾已学过的有关现代科技的文章。
    2.重温课外阅读过的科普、科幻作品或关于现代科技的文章。
    3. 想一想,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二、具体过程
    1.小组筛选。
    在各自分头准备后,各小组先作交流,而后推选出两个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发言者写好故事或新闻稿等。
    2.展示成果。
    各小组发言人可以介绍科技信息,或讲述自己迷上科学的故事,或发明人讲解、演示自己的成果。其间,同学们可以提问,发言人简要作答。
    3.同学评价。请同学就本次活动的内容、价值、意义作出评价,或对其中某些成果提出改进意见,或者就其开发利用的前景作出预测。
    三、辅助活动
    1.利用班会、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在校内举办一个科普宣传周。
    2.围绕本次活动写一则日记。
    四、推荐网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15:00 | 只看该作者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http://www.most.gov.cn
    2.中国科普http://www.cpus.gov.cn,  
3.科学教育http://www.sedu.org.cn      (吕  航)











第四单元
16、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云南歌会的情趣与盛况。
⒉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及教师的点拨,学会自主解读文章。
⒊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歌会场景所触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
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⒉赏析、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体味文中蕴含的喜爱之情。
○学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相信同学们都喜欢听歌吧 。近几年来,各种个人演唱会风起云涌。你最喜欢谁的演唱会? 能把当时的场面描述一下吗?(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情绪,活跃气氛。)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评价。
      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歌会——云南的歌会,我们来一起欣赏。
二、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了解作者: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
家。代表作有《沈从文散文选》等。
2.积累字词 迤西yí 熹微xī 凤哕huì 当行háng 出色 规矩
3.读了全文,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说得五花八门,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三种不同场合下的民歌演唱会。)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三、深入理解
        1.进一步读课文,看看三种场合下的演唱会在内容、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与个人演唱会有何不同?(学生读书、思考)
        2.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3.班内交流、总结:
A.三种场合下的演唱会,内容上有的侧重于比赛性质 ,有的侧重于自由漫歌,有的侧重于流传性质 ;手法上有的侧重于描绘人物,有的侧重于描写环境,有的侧重于场面描写。
B.个人演唱会中的歌者只有一人,是既定的;而云南歌会中的歌者 有多个,可自由参加。
C.个人演唱会演唱的歌曲是早已计划、准备好的;而云南歌会的歌唱内容是即兴而作、随意而发。
D.个人演唱会的舞台是固定的,显得严肃又辉煌;而云南歌会没有特意搭设的舞台,它 多疑乡村山野为舞台,自然灵动。
4.教师评价学生的观点,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自然、淳朴、自由、气势壮观。
        5.回读课文 ,进一步领会云南歌会的特点,体味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搜集你学过或听过的几首云南民歌。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一堂课继续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云南歌会这种民风民俗 ,你喜欢它吗?
作者把对它的喜爱都融进了优美的字里行间。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找出这些词句,并赏析、品味(运用圈点批注的形式)
以民主表决的形式,以“我最喜欢          场面,这里                     ” 对话方式,即兴安排学习三个歌会场景的顺序,进行语言品味。这部分着重体验作者描写的侧重点。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教师可以补充提问:
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山路漫歌”中环境描写对人物心情的衬托作用;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入体味文中蕴含的喜爱之情,并摘抄、积累优美的句段
       二、复述
       选择文中你喜欢的一种云南歌会场面,口头复述 (一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训练口头表达力)
三、体验感悟
1.展出搜集的云南民歌,看一看属于哪种歌会形式,动情的唱一唱。
        2.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鼓励学生写出或唱出当地的一首民谣(写不出的字可用拼音代替),并解释它的意思。
四、结合课文练习,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可做家庭作业)
此间可贯穿仿写练习,如:仿照下面的句子, 以另一种动物开头,写一句话。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五、课外阅读沈从文作品
[资料平台]
过节和观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15:00 | 只看该作者
我生长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口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城厢内外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灯的不仅要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有时自告奋勇帮忙,许可拿个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运气不坏。因为始终能跟随队伍走,马不离群。直到天快发白,大家都烧得个焦头烂额,筋疲力尽。队伍中附随着老渔翁和蚌壳精的,蚌壳精向例多选十二三岁面目俊秀姣好男子充当,老渔翁白须白发也假得俨然,这时节都现了原形,狼狈可笑。乐队鼓笛也常有气无力板眼散乱的随意敲打着。有时为振作大伙精神,乐队中忽然又悠悠扬扬吹起“踹八板”来,狮子耳朵只那么摇动几下,老渔翁和蚌壳精即或得应着鼓笛节奏,当街随意兜两个圈子,不到终曲照例就瘫下来,惹得大家好笑!最后集中到个会馆前点验家伙散场时,正街上江西人开的南货店布店,福建人开的烟铺,已经放鞭炮烧开门纸迎财神,家住对河的年轻苗族女人,也挑着豆豉萝卜丝担子上街叫卖了。
(选自沈从文《过节和观灯》,见《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
                                                        个性鲜明的云南民歌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据说,解放前的僳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原告、被告以歌唱申诉各自的理由,调解人也以歌唱进行裁决。一个高明的民歌手也就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的特别尊敬。
云南民歌不仅是云南民族音乐的核心和基础,而且对各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各民族歌舞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器乐发展的胚胎,它不仅孕育了各民族戏曲、曲艺音乐的形成,同时也为戏曲、说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他丰富的养料。在各类民族哭乐和花灯、白剧、壮剧、傣剧、扬琴、大本曲等戏曲、说唱音乐中,大量的曲调至今还保留着民歌的原型或近似民歌的变体。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各民族民歌歌词本身就是极其丰富多采的民间诗歌,许多文学价值很高的长篇叙事诗都是民间歌手创作的。自然,各民族民歌也正是文学艺术创作的肥沃土壤。
  云南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歌曲均有其各自不同的个性,色彩鲜明,风格独特。而不同的歌种,不同的体裁,不同的演唱形式,不同的旋律风格,则显现出千姿百态、斗艳争芳的动人景象。
17、端午的鸭蛋
○教学设想:本课时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作者感情,梳理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2.理解文意,理解作者感情。
3.品味文章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
4.领会文章主旨,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表达思想。
5.了解一些民风民俗。
○学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吗?能不能介绍一下我们这儿在这一天有什么风俗?(激趣)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标画积累词句。(门楣 粽子 门槛 苋菜 车胤 莫明其妙 曾经沧海难为水)
2.集体交流阅读感受;梳理文章思路。
(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三、重点研读:
1.细读课文,对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圈点批注、质疑。(思考提示)
A. 哪些句子或段落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B.文中详写了哪几种风俗?目的是什么?
C.题目是“端午的鸭蛋”为什么写到了种种风俗?
2.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收获。
四、推荐作业:思考课后练习第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训练:
师生共同朗读全文。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来读,体会文章情趣。)
       二、语言赏析:
1.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及自己在文中标画的语句,归纳文章语言特点。      
        例:A.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B.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C.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D.咬一口油就冒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15:00 | 只看该作者
2.交流归纳:本文口语色彩浓厚,平淡有蕴味,不乏风趣。古汉语的点缀又增添了典雅美。
3.积累本文具有特色的语言。
(抄写或背诵)
         三、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浓浓的故乡情结。
         四、拓展延伸:回想一下我们这儿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在日记上介绍一下。
附板书: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端午的风俗——独特                    怀   热
            家乡的鸭蛋——有名声、特色    念   爱
            端午的鸭蛋——情趣                    旧   故
                                                                    时   乡
[资料平台]          汪曾祺散文的特点──小叙事(龙协涛)
在当代文坛,当人们热衷于“大叙事”,习惯欣赏“大事物”“大场面”“大结局”,片面追求高、大、全时,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审美情趣悄然兴起,即着眼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写“一地鸡毛”……汪曾祺就是这种审美情趣的杰出代表。当他80年代重出文坛的时候,他的“小叙事”的作品居然引起了“大轰动”。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虫》中,他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螳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如他说:“叫蚰子(蝈蝈的俗称)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味极似虾”。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胶捉蝉。作者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就被黏住了。读到此处,不觉会心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18、吆喝
○教学目标: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学习用方言写作的方法。
3.体会本文评议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
4.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
○学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
师:“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这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尤其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萧乾的《吆喝》来体会这种动听的“音乐”。(板书课题、作者)
二、读
1.作者简介。(学生简介并记录,教师可补充)
2.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课文。(提前录音、上课时直接播放)
(学生听读)
②组织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悟
1.默读、思考、探究
2. ①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介绍了什么?
②作者对北京的吆喝怀有怎样的感情?
③作者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介绍了哪些吆喝?
④作者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介绍了哪些吆喝?
(学生在小组默读的基础上自由探究课文,可参照教师设置的思考题,也可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提出其他问题。)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的问题解决了吗?请依次回答。(学生回答)
第一个问题: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的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第二个问题: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充满了怀念之情。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第三个问题:作者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的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第四个问题:作者按照“一年四季”的顺序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
教师经过作者如此一梳理,纷纭杂乱的吆喝声顿时“秩序井然”,文章的思路就显得十分清晰了。(教师板书文章结构)
(补充: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1.课文的过渡句,看看它们承传了哪些内容?体会作者在语段的衔接过渡上的独具匠心。
(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此题)
2.体会本文语言的特色。
3.师: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请同学试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4.找例子,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四、赏
教师播放“相声《卖布头》中的吆喝”,让学生欣赏旧时北京街头的吆喝。把搜集到的家乡的吆喝展示给全班,共同交流并认识到这是一种文化遗产。
五、结
[资料平台]
关于作者
自称为“未带地图的旅人”的萧乾,早在三十年代便步入文坛,与沈从文被归类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在 1939年至1946年,萧乾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并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萧乾以战地记者驰骋欧洲战场,成为二战时期中国唯一的欧洲战地记者。二战结束后,萧乾还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公约会议和纽伦堡战犯审判等大事,写下《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等著名通讯报告而名重一时。而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7: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