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标人教版中学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整套DOC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14:00 | 只看该作者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设计理念]教学本文的立足点: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这篇课文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反问、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资料推荐]
我眼中的香格里拉   赵鑫珊
当人类把天然林中的第一株大树砍倒在地,文明便宣告开始了;当最后一株被砍倒在地,文明即宣告结束。
过去,我也见过山,但从没见过像香格里拉这样长年积雪、海拔6 000米以上的世界级山峰。
过去,我也见过峡谷,但从没有见过像香格里拉这样被切割成2 600米深的世界级大峡谷。同它的壮观、险峻相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切割深度仅2 143米)毕竟是小巫见大巫。
其实,迪庆高原本就是青藏高原的一个组成部分。香格里拉的雄伟山脉,是著名横断山脉的中段或腹地。境内海拔在4 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百余座。当我乘坐越野吉普深入高原腹地,来到一个非常险要的垭〔垭(yā)〕两山之间可以通行的狭窄地方。口的时候,车内仪器显示了海拔高度:4 300米、气温仅12 °C(我知道上海是38 °C以上)。我们下车休息,活动一下四肢。幸好,我没有高山反应。在我们面前是一座高耸入云的雪山,估计有5 000米以上。周遭是一片原始的宁静、庄严和肃穆。同这种氛围相比,世界上一切大教堂、大寺庙所营造出来的氛围都是小肃穆、小庄严和小宁静。摄制组的民族文化顾问嘎吐萨(摩梭人)对我说:“面对这样的雪山,你不信仰一点什么,那是不可能的!”我点了头,深表同意。
这时候,摄制组的另一位民族问题顾问胡忠文(普米族)口中念念有词,正用手拾起一块石头往一个金字塔形状的小石堆放上去。我知道,这是藏民的风俗和宗教信仰。这小石堆叫“玛尼堆”。当人们过垭口,翻过一座大山进入另一座大山的时候,要放一块小石头到堆上,以表示敬山神,保佑自己平安。
在藏民心目中,万物都有神灵。山有神,河有神,大树也有神。人们为了盖屋,需要砍倒一棵树,必先跪在地上祈祷,向神陈述不得不砍伐的原因或理由,请求树神原谅自己的过失(听到这个细节,我非常感动。我认为这是藏传佛教的精华)。
其实,世界各大宗教的起源都是针对人性中的恶那部分而来的。人的欲望分两类:第一,为了生存,需要向大自然索取一些生活必需品;第二,超过必需品的其他东西,都是奢侈,侈糜。──把人的欲望分成这两类,并适度地规定这两者的界限,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生态环境,是进入21世纪香格里拉要把握、坚持的最高文明哲学准则。我正是为了探求这一准则才来到迪庆藏族自治州的。
香格里拉人敬畏自然神的传统令我叫绝。比如禁止把衣服随便挂在树枝上即其一例。在饮山泉或在小溪旁边饮水时,务必要用双手把水捧起来喝,以表示对水的一种感恩。在饮酒之前,先要用右手中指蘸一下,然后把酒滴弹向苍天,表示敬天;再蘸一下,然后把酒滴弹向地,表示敬地;再蘸,弹向身后的山(香格里拉前后左右都是山),表示敬山神;最后蘸一下,用中指点在自己的前额,按我的理解,这是向自己、向自己的生命负责。
我赞赏这一风俗。我决心把这种酒文明带回上海。今后,在我饮酒的时候也要像香格里拉人用右手中指分别蘸酒四次,为的是提醒自己,提醒人在大自然中的真正地位。
人不是大自然(山川动植物)的主宰,他仅仅是其中一个环节。人只有敬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敬畏大自然规律,敬畏大山、大河、大树和野生动植物,人才能继续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下去。我认为这才是香格里拉的最高精神,也是我坚持的地球文明哲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14:00 | 只看该作者
在澜沧江畔茨中村大峡谷,我们在藏民家住了十天。那里真是名副其实的“开门见山”。居民把前后两座普通的山也称之为神山:东山叫“纳鲁卡”,西山叫“阿图伯蒂”。每年过年,藏民身着盛装,载歌载舞,举行宗教仪式,表示对山神的无限敬畏。
对登山队,当地居民十分反感。他们不允许有人把他们世世代代崇拜的山峰踩在脚下。20世纪以来,先后有英国、美国、日本和中日联合等四支登山队试图征服卡格博峰(6 740米),结果均以失败告终。1991年,17名中日登山队员遇难,被列为当年全国十大体育新闻之一。
有人悄悄告诉我,在一登山队第三次向主峰冲击的前一天,上百名藏民在山前举行祈祷仪式。登山队以为是在为自己祝福,祝登山成功,其实是在暗地里诅咒登山队的行为,因为他们亵渎了山神。
藏民的祷词大意如下:神啊,我们祖祖辈辈信奉您,您现在该显灵了!因为有人想把您踩在脚下……
听到这一绝密,我不禁拍手叫好。我坚决站在香格里拉人的一边,反对现代人藐视大自然,处处以主人的傲慢态度去征服大自然。
以藏民为主体的香格里拉人对迪庆森林局多年来的所作所为也视为大逆不道。据当地藏人告诉我,自1964年国家从东北调来六个伐木队,开始大规模商品材生产以来,斧头、锯子所到之处,原始森林大片倒地,野生动物越来越少,日益引起香格里拉人的不满。他们常以伐木队为敌,暗地里破坏伐木队的设施和生产工具,甚至掀翻他们的运输车。
听到这些自发保护原始森林的举动,我深表赞同。因为8月上旬,正是长江中下游洪水肆虐的日子。长江上游所有林业局(当然包括迪庆一个国营森工局、四个州县木材公司和七个木材加工厂在内。目前香格里拉森工系统职工有2 000多人)的显赫成绩都同今年这次大洪水有因果关系。
因为大方向、路线一错,干劲越大,罪过也越大。每年采伐量越大,裸露山体面积越大,输入长江的泥沙量也越大。长江一旦成了第二条黄河,那便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大悲剧。
我们在澜沧江畔住了多日。那汹涌的江水呈土红色,使我吃惊,因为泥沙量太大。金沙江流经迪庆州,至四川宜宾这一段,称之为长江上游。据估计每年流入金沙江的泥沙在6.4亿吨。这些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湖泊,引发出洪水便是必然恶果。看来,香格里拉决不是也不可能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因为我们只有一条长江,她的天然林和山地植被的命运决定长江中下游几亿人的安居乐业。香格里拉的要害不在她的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多少倍,而在天然林保护、造林绿化和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工作做得出类拔萃。希尔顿①〔希尔顿〕英国作家。著有《失去的地平线》一书,描述了香格里拉安宁祥和的社会。在他的小说里没有也不可能指出这一点。因为“生态环境”这种意识只是最近30多年才形成的。藏民对大树的敬畏尽管是出自藏传佛教的哲学教义,但它同生态环境保护准则却是一致的。的确,佛教哲学有不少环保思想,我以为这是香格里拉可以为当代地球文明作出积极贡献的地方。
这才是我眼中的香格里拉。什么都要定位。个人的一生、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都有个定位问题。50年代我们试图把北京建成一个重工业基地便犯了定位的错误。
香格里拉定位决不是大力发展采矿、木材采运与加工和纸浆制造等现代工业,而是在整个自治州建立一个具有世界水准的国家公园。也只有这样,长江上游金沙江段的天然林和植被才能得救,保护下来。──这一设想,是我考察香格里拉之后的一个重要结论。
后来,在同有关人士神聊的过程中,我得知就在今年6月27日至7月1日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在考察了迪庆州的自然风光之后,有意同我们国家合作,打算在迪庆高原共同建立一个世界级的国家公园。这一计划无疑是香格里拉的最佳定位,它使我也松了口气:这是为长江不会成为第二条黄河的积德积善、造福子孙后代的绿色工程。因为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包括香格里拉境内的金沙江)森林植被才是维护生态平衡的主体。
迪庆香格里拉国家公园的建立如果得以实现,2 000多名伐木和木材加工工人统统转为护林、造林工人,那才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福音。也只有这样,香格里拉的动植物多样性才能持续保持下去。要知道,这里历来有“高山动植物王国”和“药材宝库”的美称。
首先要做到的,是不再砍一株天然林。要把每棵天然大树之神请出来,并深入人心。其实树神已经显灵。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惩罚便是。再有,据我沿途粗略观察,香格里拉境内公路一遇上雨天即有大小塌方、泥石流发生,也不妨看成是树神在显灵。因为山地森林、植被遭破坏,雨水从裸露山体冲刷下来便挟带着大量泥沙。据我所在茨中村60岁以上老人说,50年前,澜沧江两岸的高山都有天然林覆盖。由于多方面原因(如人口增加),天然林被砍伐殆尽,山坡上种上了玉米,结果时有泥石流冲毁村寨的危险。这还不是树神在显灵?我知道这种说法是原始迷信,但这是好迷信,它能抑制住人的无法无天。
大自然惩罚人类,报复人类,同“树神显灵”是同一事物的两种说法。尽管这后一种说法带着一点宗教色彩,但更生动、具体,能为广大人们接受,并变成行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14:00 | 只看该作者
在藏语中,“香格里拉”原是“心中的日月”这个意思。这个叫法很好,既有自然神的宗教色彩,又有诗意和浪漫情调,而且它渊源于迪庆藏语的方言“香巴拉”(Shambala)这个古老词汇,意即人神相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我想,如果长江上游地区能保持“香格里拉”的原义和哲学精神,那末,这次洪水就不会发生。
我忘不了茨中村的大峡谷。那夜半的月,总是叫我想起希尔顿在小说中多次描写到、并为之激动的“蓝色月亮峡谷”。
在我眼里,香格里拉既是一个有形的地理概念(她应是云南省西北角整个迪庆高原),又是指一片人与人、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安宁土地、理想境界。
愿中华大地,愿21世纪整个地球,都成为“香格里拉”!
敬畏生命  张晓风
那是一个夏天的长得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我当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是偶然风起所带来的。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漫地都是那种东西。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憾。
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靠纤维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条测验题的答案而已。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但造物者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种子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荫,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高处何处有赠给毕业同学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一位老酋长正病危。
他找来村中最优秀的三个年轻人,对他们说:“这是我要离开你们的时候了,我要你们为我做最后一件事。你们三个都是身强体壮而又智慧过人的好孩子,现在,请你们尽其可能的去攀登那座我们一向奉为神圣的大山。你们要尽其可能爬到最高的、最凌越的地方,然后,折回头来告诉我你们的见闻。”   
三天后,第一个年轻人回来了,他笑生双靥,衣履我鲜:“酋长,我到达山顶了,我看到繁花夹道,流泉淙淙,鸟鸣嘤嘤,那地方真不坏啊!”老酋长笑笑说:“孩子,那条路我当年也走过,你说的鸟语花香的地方不是山顶,而是山麓。   
你回去吧!”一周以后,第二个年轻人也回来了,他神情疲倦,满脸风霜:“酋长,我到达山顶了。我看到高大肃穆的松树林,我看到秃鹰盘旋,那是一个好地方。”   
“可惜啊!孩子,那不是山顶,那是山腰。不过,也难为你了,你回去吧!”一个月过去了,大家都开始为第三位年轻人的安危担心,他却一步一蹭,衣不蔽体地回来了。他发枯唇燥,只剩下清炯的眼神:“酋长,我终于到达山顶。但是,我该怎么说呢?那里只有高风悲旋,蓝天四垂。”   
“你难道在那里一无所见吗?难道连蝴蝶也没有一只吗?”   
“是的,酋长,高处一无所有。你所能看到的,只有你自己,只有‘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感,只有想起千古英雄的悲激心情。”   
“孩子,你到的是真的山顶。按照我们的传统,天意要立你做新酋长,祝福你。”   
真英雄何所遇?他遇到的是全身的伤痕,是孤单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
热爱生命  蒙田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做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
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来自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生之艰卒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力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梢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蒙田(1553—1592),法国思想家、散文家。代表作为《随笔集》三卷。
第12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14:00 | 只看该作者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课文解读]
本文是报告文学的节选。罗布泊在30多年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警醒世人要拯救生态环境,树立环保意识,做好生态保护。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对比,昔日的美丽繁华、今日的荒凉破败,巨大的反差不仅造成文势的跌宕,更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文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具体、确凿、真实的说明了人的盲目无知和对生态资源的巨大破坏,令人扼腕痛思。这些在教学中都要明确并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教学目的]
1.学习用对比和引用数据等表现方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反思人类的破坏行为。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二、导入
新疆维的罗布泊,曾经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仙湖,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回顾这段充满苦涩的历史,再探这片遍体创痍的土地,究根溯源,问谁在作祟。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从文中找出使自己心有所动的文句,划线并将感想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2.读出你所划的句子,注意相应的语气,说出自己对这些文字产生思考的因由和由文句生发的感想。
教师相机点评或补充相关图文内容
(投影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或制作的动画。)
以此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要解决重点文段,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①反复朗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②期间组织学生思考、讨论问题:
A.人们为什么会制造出这样的悲剧?
B.青海湖和月牙泉告诉我们悲剧停止了吗?
C.恳求上苍再返回一百年前,我要做些什么?而现在,你对周围继续制造类似悲剧的人们说些什么?
四、指导学习本文的写法。
1.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去的罗布泊——现在的罗布泊,各是什么样的?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阅读并比较,领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3。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
4.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也很多请同学找出来,以合适的感情朗读。
指导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的忧患意识。
    五、课外写作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资料推荐]
大山的报复    吴岗
盛夏。越野车驶出辽宁营口市大石桥沿公路向西疾进。我要去的地方距大石桥90公里──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
巧得很,五十三岁的司机万师傅恰好老家在大石桥与岫岩之间。山林中长大的他亲身经历了这一带的山由“绿”变“灰”的过程。得知我要去岫岩的意图后,他边开车边与我聊起了过去:
“在我小的时候,这条路是一条土路。两边的山上全是树。这个季节,漫山遍野全是山花野草,鸟儿多的是。风一吹,花香扑鼻,树叶哗哗作响。孩子们没有大人带领是不敢走这条路的。山林中除去鸟儿外,还有老虎、豹、狼等凶猛的野兽。大人们夜间走路也要结伴带着“家伙”以防万一。每年夏秋两季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小伙伴们欢呼雀跃着钻进树林,采蘑菇、捉松鼠、摘野果,快乐着呢……”
万师傅陶醉在过去的美好回忆中,不停地讲述着。
透过车窗,我极力地寻觅着,想寻找到一片心目中的绿色,想寻找到万师傅描述的那种林涛吼、鸟儿鸣、花儿香、野兽满山跑的美好景色。
我失望了。从我眼前掠过的山几乎全被剃了光头,一片灰蒙蒙没有任何光彩。
万师傅描述的那种景色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了。
岫岩多山,山地占了45%。1191年,辽东巡狱王寂到此,看到这里大山连绵,数峰侧立,状若翠屏,秀色可掬的自然景色,为其起了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岫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14:00 | 只看该作者
岫岩境内千山竞秀,万壑争险,有名的山岭500多座,那山千姿百态、层峦叠嶂。境内沟谷交错,河川密布,500余条溪流在大小山谷之间,汇集成13条支流,又汇成两大干流──大洋河、哨子河。这两条河像两条彩带,由北向南飞舞而过。
岫岩山多、林多、野生动物多。各种鸟类80余种,老虎、狐狸、野狸、狍子、松鼠、野兔等走兽20余种。
岫岩不光景色秀美,还是我国著名的玉石产地。岫玉驰名中外。
1621年,努尔哈赤亲率清兵占据此地。面对醉人的景色、广袤的原始森林,能骑善战、性格豪爽的满族人笑逐颜开,每日开怀畅饮,拉弓射箭,乐不思蜀。当努尔哈赤攻进北京城,建立清朝后,许多人并不愿意迁往北京城过舒服日子,仍留在这里,以山为乐,以林为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满族人从此在这里扎下根。现在,岫岩的满族人占全县的95%以上。
美好的日子演变成灾难,始于对原始森林的过度砍伐。
岫岩虽然景色宜人,但地处深山区,交通不便,百姓生活极为贫困。为摆脱贫困,50年代起,岫岩人开始了烤烟、造酒的工业运动。烤烟、造酒离不开燃料。一切燃料均出自森林。有人计算过,每烤一吨烟要耗费木材3至4吨,造一吨酒也要用2吨以上的木材。那时候,岫岩境内烤烟厂、造酒厂遍地开花,大片大片的树木被砍掉扔进炉膛。近处的树砍光了,又向深山老林进军。那时候的人脑子里只想着烤烟、造酒换钱,哪想到一座座绿山变秃后灾难跟着来了。
岫岩地矿局的同志介绍说,岫岩境内解放前仅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泥石流。60年代树木被砍光后,全县发生不同规模的泥石流11万次,大规模的泥石流3次,共死亡138人。
我伫立在黄花店镇关山门村被泥石流扫荡过的地方。
哨子河中,泥石流冲下的石头仍在;河岸边,泥石流摧毁的房屋仍在。乱石、残垣静静地躺在那里,向人们诉说着1989年8月6日那个恐怖的夜晚。
那天,天气极闷、极热。晚饭后,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了黄花店镇。全镇降雨最集中最大的地段就是关山门村。大雨瓢泼般从天而降,一直下了十几个小时。被砍伐光秃的陡峭荒山,在如注的暴雨持续冲击与拷打下,最终保持不住往日的矜持与沉默,轰然倒塌,沙石翻滚,呼啸着向山下扑来。一时间,洪魔的咆哮声、人们的惊叫声、房屋的坍塌声、牲畜的嘶叫声和愈下愈烈的暴雨尖厉的叫嚣声响作一团。
整个关山门村在呜咽。
全村被死神所控制。
人们惊慌失措地从屋中跑出来,目睹了滚滚泥石流从眼前淌过,房屋在眼皮底下倒塌。
关山门的村民终于品尝到滥伐森林的恶果,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灾难。
这场灾难给关山门村人的生命财产带来惨重损失。全村死伤20余人,牛、羊、猪等牲畜死亡300余头,房屋被冲毁20余间。
泥石流将哨子河拦腰截断,使哨子河水位陡涨。当地军民奋战两天两夜,才疏通了河道,避免了更大损失。
关山门村曾是一个自然环境与森林资源十分富有的村落。可如今失去绿衣覆盖的秃山,已退去了往日的羞涩,变成了一个个张开大嘴的凶神恶煞,它们亮开嗓门向人类公开宣战,它们毫无忌惮地说:我们正等待时机,准备随时再向你们发起进攻。你们敢应战吗?
面对挑衅,愧对大山的人类选择什么呢?
近几年,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山上才渐有了绿色。可这其中全部是次生林和灌木林。森林已远离我们而去。而仅靠这些绿色要想让大山收回野性重新服服帖帖地为人类服务是不可能的。
据专家介绍,像关山门村这一带的山在现有树木不被破坏的情况下,若想恢复原始森林状态,即便封山封路人们远离大山实行全方位封闭,也需要50年时间。
半个世纪的漫长等待啊!
我们有这份耐心吗?
此刻,一位林业专家的话响在我的耳畔:森林对洪峰的最大削减量可达到50%。正常情况下,一亩林地可截留30立方米的水,而5万亩林地便是一座100万立方米容积的水库。
我们不妨设想,1998年汛期发生在长江的特大洪水,若上游地区不滥伐森林,就能截留住三分之一的水,那将是什么局面?
我站在泥石流淌过的地方,望着满目碎石时常在想:大山啊,你真的不能再忍受了吗?我仿佛听见大山说,回答这一问题的不应是我,应是人。
大山是美丽的。美丽的大山只有人类与它和平相处才越发可爱。人类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人们在游山玩水、在向大山索取的时候,忘记了大山潜伏的杀机,而一旦大山成了杀手,威力往往是巨大的。
其实,让大山保持美丽,供人们欣赏,供人们享受,还是让大山变成杀手,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人的手中。
第13课  旅鼠之谜
[课文解读]
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科学小品,围绕北极旅鼠的三大秘密,既生动的说明,又运用了自然的对话叙述方式,是典型的科学文艺作品样式。要明了这种寓知识于趣味的表达特点,让你既了解知识,又享受乐趣。
[ 教学重点]
1. 学生自己探究课文解答旅鼠之谜,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了解作者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手法
[预习]
①读著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媲美( )挑衅( )笃信( )迷惘( )啮齿( )苔藓( )前赴后继( )
②解释下列词语
媲美:美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笃信:忠实的信仰。笃:忠实,全心全意。
鼠目寸光: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14:00 | 只看该作者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前赴后继:前面的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传闻没有根据的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创作的精巧绝伦的艺术品,使世界异常瑰丽神奇,位梦华给我们记录的旅鼠,又给我们带来一个难解的迷。
(二)速读课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
思考题1.归纳北极旅鼠有哪三大奥秘?
(①旅鼠繁殖能力惊人。②旅鼠的繁殖不但有所节制,而且一旦繁殖过多,会出现种种怪现象,好像想方设法要自杀似的。③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奔往大海,葬身大海。)
思考题2.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想一想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
    (文字资料:美国科普作家、未来学家阿西摩夫在1972年就人口的未来写道:“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日20万或每年7000万人的速度增长着……完全有理由担心,如果地球人口继续像现在这样,每过35年就增加一倍,那么,到公元2570年人口将增加10万倍;到公元3550年,人类机体的总质量就会等于地球的质量;到公元7000年,人类的质量就会等于已知宇宙的质量!看来很明显,如果不加以控制,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 启示:
(1)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作用,一旦打破生态平衡,就出现向新的平衡转化的趋势;
    (2)从自然界的调节中人类应当觉悟:人类也应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3)科研过程要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解开大自然之谜。)
(三)再读课文,了解本文的写法
思考题3:这是一篇很别致的科学小品。叙述“我”与丹尼斯的交谈,交谈中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思。想一想,作者为什么采用这种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教师可适当提示明确
课文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可以说是记叙文与说明文的杂交品种,或者叫跨文体的文体。先找出本文记叙的要素;再找出为了说明旅鼠之谜所采用了的几种说明方法?
(提示A.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我”捉到一只旅鼠;经过——“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结局——丹尼斯就旅鼠行为发表他的感想。
    B.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以句子实例说明
C.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寓知识于趣味的表达特点,让你既了解知识,又享受乐趣。)
(四)拓展迁移
除了旅鼠之外,自然界还有一些奇异的现象,如橡树之迷,彩蛛之迷等等,你来尝试着把从书本和生活中了解的一些难解的现象,象老师和文章作者那样清楚的叙述出来。
有兴趣的同学去“世界之迷论坛http://mw.lamost.org/bbs/index.php”或者“北京科普之窗http://www.bjkp.gov.cn/bjkpzc/index.shtml”“爱得网www.artwork.com.cn“等网站看看。
[资料推荐]
鹿狼之战   秉安
1949年冬天一个寒冷的夜晚,美国苏必利尔湖上一片冰封,一只雪橇轻巧地滑过冰封的湖面,向洛耶耳岛上驶去。
驾驶雪橇的是一位叫彼得逊的生物学家,他此行去洛耶耳岛是为了进行一次生物史上还从未有过的试验──在他的身旁的铁笼里关着4只狼──他此行目的是为了在几年后,在洛耶耳岛上展开一场狼与鹿的大战。
原来,苏必利尔湖中的洛耶耳岛是以驼鹿众多而有名的。但是,驼鹿大量繁殖的结果却使岛上本一片绿荫的花草灌木遭到破坏,因为驼鹿要成长繁殖就必须啃吃掉大量的绿色植物,仅仅10年功夫,当驼鹿的数目猛然从1 500只上升到3 000只时,洛耶耳岛上便显得灌木稀疏。美丽的、绿叶葱茂的洛耶耳岛,似乎有一天会从苏必利尔湖面上消失掉。
生物界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了,而这种平衡是整个生物界赖以生存的基础,必须拯救洛耶耳岛上的花草灌木,而科学家企图再造绿色生命的大胆试验是依靠4只小狼来完成的。
铁笼中的小狼眼中闪着绿色的光。不时磨着锋利的牙齿,听着从岛上传来的驼鹿的叫声,一股跃跃欲试的神态。
不过,这几只狼却低估了它们的对手,因为洛耶耳岛上的驼鹿亦非等闲之辈,我们慢慢就可以知道了。
雪橇平稳地停靠在小山脚下,彼得逊把铁笼放到雪地上,他一打开门,获得自由的四只狼就像箭一般朝岛上奔去。彼得逊在一个岩洞前卸下了食物和御寒品,又用岩石垒好了洞门,当他的住地俨然成了一个温暖而又安全的堡垒后,他便用大石塞住了洞门,然后安稳地睡了他几十年观察生涯中的第一觉。
彼得逊观察什么呢?如果仅仅认为他此来是为了观看狼与鹿的战争便大错特错了。如前所叙,他想证实的是生物学鼻祖达尔文几百年来曾提出的田鼠与三叶草的理论,即:一个地区的生物,永远是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间的。洛耶耳岛上灌木的被毁,原因正在于没有天敌控制驼鹿的疯增。而四只狼及它们将繁衍的后代,将吃掉一批又一批的驼鹿。驼鹿少了,被毁的灌木才会逐渐繁茂起来,洛耶耳岛才会再现葱茂。
然而,有一个没有料到的情况出现了,当彼得逊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后才察觉,原来的计划正面临考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2:14:00 | 只看该作者
原来,野狼攻击食草动物时有其规律。一般来说,狼在遇到较大的动物时,总是采取集体进攻的方式。这倒不打紧,四只狼依然可以组织起它们的进攻队列,问题是这有限的四只狼所遇到的却是一个庞大的兵团──驼鹿有千只之多,它们身材高大,雄鹿站立时肩高通常达到2米,能以1.2米的跨幅带着庞大的身躯奔跑。通常在这种情况下,狼队攻击的规律是,首先在驼鹿群旁窥视、等待,并不贸然攻击,当发现因为饥饿或疾病而孱弱的驼鹿出现时便一拥而上。奇怪的是,当狼群攻击驼鹿中的老鹿时,周围的强健的驼鹿并不援救,而听任群狼对同胞的进攻,这似乎是生物界中有意“安排”的优胜劣汰。然而,此次洛耶耳岛上的4只野狼却始终未敢贸然行事,因为此刻洛耶耳岛上的植物尚未吃尽,驼鹿还能获得部分食物来源,由于食源基本上维系着驼鹿的生存,鹿队中尚未出现饥饿而孱弱不堪者。驼鹿还在繁殖,数量还在增加。
看看逐渐光秃下去的小岛,彼得逊相信,6个月之后,情况将会改变,他所预计的野狼控制驼鹿的局面将出现。
果然,不到6个月,形势陡然转化,由于岛上的灌木花草逐渐被愈来愈多的驼鹿啃啮殆尽,食源越来越紧张,驼鹿越来越瘦弱。终于,有一天,当整个洛耶耳岛几乎看不到一点绿色时,第一只因为饥饿而蹒跚移步的驼鹿终于倒地。
驼鹿几乎再也没有食物,满岛上传响着饥饿的驼鹿凄厉的叫声。
当驼鹿兵团陷入粮尽的困境时,精锐的野狼连队开始从石穴中窜出,向着饥饿的对手进攻了。
山下出现了鹿队,在彼得逊的望远镜中,它们显得那样蹒跚,毫无生气,过去奔腾跳跃的驼鹿兵团到哪儿去了?而望远镜中的另一个焦点是,4只野狼形成散兵线向庞大的驼鹿群靠近了。
这是一场令人不敢相信的战争,狼站在1 000只驼鹿面前,仿佛四个孩童站在1 000名巨人面前一样,但是这些孩童生气勃勃、张牙舞爪,势在必胜。
一场决定驼鹿命运的决战即将来临,而驼鹿似乎全无察觉,它们悠闲地从野狼身边结群走过,年轻的雄鹿不时追逐着雌鹿调情。
当队列最后孱弱的老鹿暴露在狼面前时,最先进攻的是头狼,它奋力跃起跳到一只驼鹿身上,但很快就被庞大的对手随意挥摔在地上,但是第二只野狼已经跃上,接着是第三只、第四只。
当第一轮进攻完成时,四只野狼喘息着,而它们的对手腿上已经流血。显然,孱弱的老鹿已不能再奔跑了。
正如野狼们的祖先所遇到的:它们的对手虽然庞大、众多,却自私、无义,当落伍的老鹿被咬伤时,鹿队如同一无所知似的,悠然远去……
孤单负伤的老鹿留在旷野中,它望望四双带着绿光的眼睛,仿佛感到它生命的最后一程已经来临。它用含泪的眼睛最后望了一眼远去的鹿群,然后仰天一声长鸣,仿佛长叹命运对它的无情安排,然后奋力向左边的一只狼猛冲过去──拼死一搏吧。
这只狼被它坚硬的头撂出了几米远,但它感到另外有一双利爪抓住了它的背脊,背上的对手被掀翻下来了,它忽然感到又有一团黑色的闪电跃上来咬住了它的脖子……
一个沉重的身躯“咚”地倒在洛耶耳岛的石砾上,随着四声带着胜利的欢呼,4只野狼一齐扑向地上巨大的身躯,撕裂,啃啮……
洛耶耳岛上第一只驼鹿倒下了。从此,小岛上一次新的生物平衡开始了!
随着老弱驼鹿一只又一只地倒下,到1975年,狼群开始升到57只,驼鹿下降到700只,而岛上的灌木开始繁茂,温暖湿润的山涧里,甚至传出筑巢小鸟轻快的鸣叫声。
当生物界的某一方发展到一定极限时,另一种趋向又在悄悄开始。
1980年,当洛耶耳岛上的狼数达到65只时,驼鹿数量降到了650只左右,于是生物界平衡的天平开始向另一端倾斜。
这时的洛耶耳岛,又是一片绿色笼罩,草叶肥美,得到了充足食源的鹿群开始强大,变得雄壮有力,队中饥饿孱弱者几被淘汰干净。
这是一支数量极少,却是极为强大而精锐的鹿队,650只驼鹿,仿佛650名古典武士,当它们一齐在洛耶耳岛上的草地上踏过时,2 600只铁蹄震得大地都在颤抖。
这时的野狼比起它们的创业时期,数量增加了16倍。可是,情况却截然相反,当65只野狼在它们攻击经验十分丰富的头狼的率领下列队等候进攻时,面对着强健的驼鹿兵团,它们无从下手。
有趣的是,最初被彼得逊带上洛耶耳岛来的野狼,有3只是因为忍着饥饿冒险进攻死于驼鹿强健的蹄下,只有一只是因为年老而死于洛耶耳岛的海滩。
不利于狼群的情况出现了:数量越来越多的狼群因为没有食物开始解体,几只饥饿的雄狼最先不听指挥而拒绝群体进攻,改为到处去找寻鼹鼠和野兔的洞穴。接着,狼群中开始出现由于饥饿而带来的死亡。到1980年底,洛耶耳岛上的群狼下降到30只。也许,1981年是洛耶耳岛狼群下降到的最低点的年代,仅仅只有12只最强健的野狼侥幸存活下来。
不可一世的狼群再没有昔日的辉煌了。
阵阵的北风吹过苏必利尔湖面、扬起阵阵积雪,撒在一只只在雪地上觅食的、快要冻僵了的野狼身上,它们的前途堪忧。
在一个山脚下,面容已开始衰老的彼得逊搬开了“堡垒”前一块块的石头,让雪地上刺目的阳光照进黑暗的山洞中来。多年来,他记不起曾经多少次来到这个观察点,进行他的科学考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7: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