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生物全册教案集整套下载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2-3 16:59:00 | 只看该作者
很荒谬,不可行。        出示两个聊天的老太太的图片,编一个老太太要去泰山为儿媳妇烧香拴一个孙子来的故事。要学生分析烧香拜佛是否能决定未出生的孩子的性别,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其实性别也是一种性状,它是可以遗传。从而引出课题。(板书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男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哪些异同,23对染色体中只有1对男女有别,所以这一对染色体应该与性别有关,把它称为性染色体。(板书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1、性染色体的概念)
介绍科学家对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研究。
引导学生写出正常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板书 2、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构成)
那人产生的精子、卵细胞中染色体是怎样的呢?(板书 3、人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构成)
性别是在什么时候决定的呢?是由妈妈一个人决定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介绍模拟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完成模拟实验并对错误的实验方法进行纠正。
带领学生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受精卵的种类及比例;说明生男生女取决于父亲的哪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明确人的性别决定于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瞬间。
请学生展示课前的调查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特征:调查人数越多,范围越大,男女比例越接近1:1。(板书  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由历届人口普查数据证明在自然人群中男女性别比例为1:1。
这样你是否能判断了前面的老奶奶为了得到孙子而烧香拜佛可行吗?况且生男生女都一样,男女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启发学生分析我国男性略多于女性的社会原因。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出示两个聊天的老太太的图片)图片上显示,张奶奶对李奶奶说:听说你要抱孙子了?李奶奶说:是啊,可还不知道是孙子还是孙女呢。张奶奶说:想要孙子吗?那还不容易,到泰山上的庙里烧一柱高香就能拴住一个孙子。李奶奶:是吗?那太好了,我明天就去!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张奶奶说的办法可行吗?
  学生:讨论,作出推测和判断。
  教师:同学们知道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吗?其实性别就是一种性状,它也是可以遗传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性别遗传。(板书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教师:请同学们先来看书上第37页的人的染色体排序图,仔细地找找男女的染色体有什么异同?
  学生:男性的第1号与女性的第1号差不多,其他的也是,1-22号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男女基本相同。但没标号的那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男女差别很大。
  教师:是的,人共有23对染色体,在这23对染色体中,只有1对男女有别,你猜这对染色体跟什么有关? 介绍科学家对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研究。
  学生:应该和性别有关吧?
  教师:是的,科学家把这一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板书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1、性染色体的概念)
  教师:1902年美国的细胞学家麦克郎在观察中发现,男性体细胞中有一对染色体的形态结构与别的染色体不一样,其他成对的染色体形态大小都差不多,而这一对染色体差别很大,他把这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1905年,美国的细胞学家威尔逊和斯特蒂文特把这对染色体分别称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而女性的两个染色体是一样的,都是X染色体。
  教师:你能写出正常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吗?性染色体之外的都叫常染色体。
  学生:练习写染色体,男性:22对常染色体+XY,女性:22对常染色体+XX。
  教师:(板书 2、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构成)
  教师:那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怎样的呢?(板书 3、人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构成)
  学生:练习写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
  教师:教师巡视检查,有错的进行纠正。
  学生:讨论男性的精子有几种情况,女性有几种卵细胞。
  教师:研究性别时只考虑性染色体就行了,所以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构成可以简化为用X、Y来表示。男性可以产生哪几种精子?
  学生:两种,含有X的和含有Y的。
  教师:那卵细胞呢?
  学生:只有含X的一种。
  教师:那人的性别是在什么时候决定的呢?是由妈妈一个人决定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每两个同学一组,一组的同学有两个信封,其中一个里面装着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另一个信封中装着分别含有X 和Y的两种精子,它们的数量一样多。请同学们模拟随机受精过程,一个同学从装有精子的信封里随机拿出一个精子,另一个同学从装有卵细胞的信封里随机拿出一个卵细胞,放在一起代表受精卵内含有性染色体的种类,并依此判断出男女,同时把结果记录在表中。
  学生:完成模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统计每个小组组合成的男女人数,再让学生算出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并计算出男女的比例。
  学生:接近1:1。
  教师: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呢?画出遗传图解,说明含X的精子、含Y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所以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性别比例接近1:1。(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教师:人的性别是什么时候决定的?
  学生:决定于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瞬间。
  教师:说得很好,前面提到的那个烧香的老奶奶能改变胎儿的性别吗?
  学生:肯定不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2-3 16:59:00 | 只看该作者
  教师:生男生女是妈妈决定的吗?
  学生:不是,它取决于父亲的哪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
  教师:刚才同学们做实验和从理论上分析都得出男女的比例接近1:1了,那现实生活中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同学课前的调查。
  学生:学生代表汇报调查结果。
  教师:大家会发现,一个小组里男女的比例可能不是1:1,但一个班、一个年级、全校的同学中男生女生的比例就越来越接近1:1了,调查人数越多,范围越大,男女比例就越接近1:1。
  教师:历届人口普查数据证明在自然人群中男女性别比例为1:1。但我们国家现在男性略多于女性,哪些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这对社会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学生:分析讨论交流,畅所欲言。
  教师:在一些人的观念里确实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从而导致性别的比例发生偏差。这还需要我们加强宣传,男女平等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任何地方都不应该存在性别歧视,以保证我们的社会能良性发展。
  教学点评:
  该教学案例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通过活动得出结论,教学效果良好。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取样、测量、整理数据、画曲线图等方面得到训练,并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
  教学器材:(1)许多大小两种花生的果实。
  (2)将学生分成2人一组。
  (3)准备几种利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图片资料
  教学设计图示: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与意图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一、探究活动:测量和获取实验数据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这是说的变异现象。
学生举例,踊跃发言。
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学生整理数据、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计算平均数。
学生思考,分析原因。
大小不同的花生应该是基因不同导致的。  
大花生(小花生)中有大有小,可能是环境引起的。
看书上第44页的图片        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应尽量减少误差。
与学生一起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
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得出结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引导学生分析性状是受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差异可以由基因不同引起,也可以由环境不同引起。
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有关。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变异。
引导学生分析高产奶牛的选择繁育、小麦的杂交育种、甜椒的太空育种的原理。
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学生:这说的是变异现象。
  教师: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生物变异的知识。(板书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学生:比如金鱼有许多种,菊花有许多颜色和形态,狗有很多品种。
  教师:说得很好。不同种类的生物固然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
  教师: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板书  一、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教师:按照课前分好的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份大花生,一份小花生,请你选择适当的工具,来测量每个花生的长度。注意怎样测才能使误差降到最小?同时作好记录。
  学生: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教师:把你数据进行整理,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并计算出平均数。
  教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看着差不多的花生却有大有小。
  教师:是的,这下你就认识到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板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2-3 16:59:00 | 只看该作者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有长有短,为什么?
  学生:学生思考,分析原因。
  教师:生物的一些相对性状表现出的是数量差异(如大小花生的果实大小)。由于任何性状都是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基因组成相同的大花生(或小花生)果实的长度有长有短,这主要是环境引起的变异。但环境引起的变异程度是有限度的,所以大花生(或小花生)的果实大小总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学生:哦,是的,我画的曲线图就显示了这种情况。比较这类相对性状的差异,应该比较它们的数量的平均值。你们计算的平均值有什么差异?
  学生:大花生的大,小花生的小。
  教师:正常情况下,大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应大于小花生果实的平均值。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差异引起的。
  教师:从以上的分析讨论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花生果实长度的变异,有的是环境引起的,有的是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
  教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两种变异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学生: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应该可以遗传,仅由环境引起而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
  教师:是的。(板书 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教师:人们在了解了遗传变异的原理后可以把它应用在培育新品种上,请同学们来看书上的例子。(板书  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学生:看图片,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师: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教师:大家再来看看小麦的杂交育种是怎么回事?
  学生:通过杂交,把好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即后代既高产又抗倒伏。
  教师:同学们判断正确。那太空椒又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
  教师: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
  学生:就是基因突变吧?
  教师:对,基因突变可以引起生物的变异。还有染色体的改变也可以引起变异。利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还有许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资料,一起交流。
  教师: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录像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科学家的伟大和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教学点评:
  该教学案例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层层深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3.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
  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世界各地关于生命起源的神话传说        阅读资料        展示《圣经》片段和“女娲造人”、“自然发生说”的古文,将学生带入悠远而神秘的氛围,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原始地球的形成        学生代表介绍宇宙大爆炸、星云假说,其余学生根据资料总结原始地球状况        帮助学生代表准备发言,提供视频和图片资料,指导学生推理、总结
米勒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可以产生生命起源所必须的小分子的有机物        观察米勒实验的装置,分析实验设计的原理和结果        提供视频资料,指导学生观察、分析,简单讲解有关化学知识
从有机物到细胞的过程        观察小实验和图片,推理想象         将几滴油滴入水中,振荡食管,让学生观察经久不散的小油滴。
简单讲解由有机物组成细胞的可能性。
生命起源的其它观点          学生代表交流发言,介绍生命起源的其它观点。其它学生分析这些观点分别有什么证据支持,又有什么证据反对        组织学生交流,提供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
  哪位同学为大家解释一下?
  学生:说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本没有人,女娲用黄土捏泥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2-3 16:59:00 | 只看该作者
  教师:很好,那么什么叫“剧务”,又什么是“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呢?
  学生:大概是太劳累了,就用绳子浸在泥里,再举起来,甩出的泥点变成人。
  教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知识很渊博呀,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见解呢?
  (按照事先抽签的顺序进行小组发言。下面是发言的提纲,真正发言中不仅有形象生动的事例,还配合了教师提供的录像。)
  小组1:我们小组负责介绍“宇宙起源”这部分内容。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这是目前一般接受的学说),150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爆炸喷射出了由氢和氦组成的星云,星云旋转运动着,并且缓慢地收缩,逐渐形成了一个密度较大的实体。由于收缩时磨擦产生的热量,温度继续上升,直到在高温下发生热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时就形成了一颗恒星。在恒星周围还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它们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为小的团块。这就是行星的形成。
  小组2:我们小组来介绍原始地球的情况:根据第一小组介绍的宇宙爆炸的理论,地球逐渐收缩过程中温度很高,所以当地球表层温度逐渐下降时就表现为频繁的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出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层。这个大气层不同于现在地球的大气层,它是没有氧气、氮气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冷却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在地壳下陷及低落处聚集而成原始的海洋。原始海洋盐分很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喷发出的物质。
  小组3:我们组负责汇报“米勒实验”: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仪器里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了一项试验:(用动画展示实验仪器)。一个星期后他检测出很多简单的有机物,包括氰化氢、尿素,最重要的是:米勒还在他的产品中发现了甘氨酸和丙氨酸,这是所有氨基酸中最简单的,也是在各种蛋白质中最常见的。
  小组4:我们汇报“其它生物学家的研究”:米勒试验结果公布后,许多生物学家便也开始进行同样的实验,他们都证实了米勒的实验。到1968年,蛋白质结构中的每一种重要的氨基酸,都用这样的实验制成了。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学家胡安?奥罗于1961年和1962年实验生成了嘌呤、核糖和脱氧核糖,这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1967年波南帕鲁玛又合成了一种属于“卟啉”类的分子,而绿色植物中极重要的叶绿素分子也属于卟啉类。至此,人们已经不怀疑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学物质,都可以在早期地球的海洋中被制造出来。
  小组5:我们汇报的题目是“从有机物到原始生命”:当科学家通过实验认定原始地球可以形成简单有机物,就推断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简单有机物就可能形成脂肪、蛋白质、核酸等复杂的有机物。他们浸泡在原始海洋中,可能形成小泡。假如小泡中恰好包住了蛋白质、核酸及其它物质的适当混合物,就可能形成类似原核细胞的结构。但是这些过程完全都是推测,有些科学家做了相关的实验,如奥巴林的“微球体”实验和福克斯的“类蛋白质”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中都还有疑点。所以,关于有机物如何形成生命的,现在还没有人能说明白。
  小组6:我们汇报的内容是“宇宙中的生命”:首先,类似太阳的恒星在银河系内1000亿颗,其中单星大约是400亿颗。假定所有单星都带有行星,还要行星到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有水存在、与地球有类似的化学组成。计算表明,在上述400亿颗单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万颗的周围有能使生命进化到高级阶段的行星。不过每颗行星上的生命应当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经过科学家计算,能够进化到高科技水平,并能发射无线电波的行星,大概只有250万颗。如果它们均匀地分布在银河系中,则相邻两颗之间的距离约为4600光年。因此我们认为,宇宙中还有生命存在是完全可能的,但我们恐怕暂时无法同他们进行有效的联系。
  教师:同学们准备充分,发言全面,带我们领略了宇宙的神奇奥妙,也让我们为各国科学家的精彩研究而感叹。我们经过学习,也将掌握这些科学研究方法,去探索更多的奥秘。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必修课程”。而认识科学的本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教师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的时候,应充分注意有利于学生认识科学本质的教育内容。在这一节的教学里,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补充了“宇宙大爆炸”、“其它科学家的贡献”、“从有机物到细胞”等科学假说、实验,并特别强调“这些假说只是一家之言,还有很多科学家提出了其它观点”,就是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2-3 16:59:00 | 只看该作者
  这样设计是依据如下论述:“由于所有的科学概念均依赖于实验和观察的证实,所以从原则上讲,当出现新的证据时,一切科学知识都可能发生变化。能量守恒定律和运动定律等科学核心概念已经经过了广泛的证实,因而在他们被检验过的那些领域似乎不大容易发生变化。在那些数据尚不完整,理解尚不充分的领域(例如人类进化的细节和全球变暖问题),新的证据一旦出现很可能要导致现有概念的变化或当前冲突的解决。在信息依然支离破碎的情况下,科学概念不完整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过这也是取得重大突破的机会。”(引自《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9~12年级)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3.在研究生物进化证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比较和分析的科学技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历程。
  2.难点: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有关视频、图片和数据资料;化石的实物或模型;始祖鸟化石复原模型
  2.纸板、彩笔 、剪刀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课时一:                    
导入:展示收集到的三叶虫化石、菊石和三趾马腿骨化石模型等        观察、讨论这些化石和今天的生物的相同和不同处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
化石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证据:1、地层埋藏顺序;2、过渡类型化石        阅读课本资料,分析讨论,将上述化石按照地质年代排列 ,分析始祖鸟具备哪些过渡类型特征        提供视频、图片和模型资料,帮助学生分析比较
分子生物学研究细胞色素C的差异,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分析数据,解释表中生物的亲缘关系        提供数据,简单讲解细胞色素C的相关知识
其他学科为生物进化研究提供的证据。        观看视频、图片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        提供资料,简单讲解,帮助学生总结
课时二:                    
生物进化的历程: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将教师提供的各种化石图片按照地质年代排列,分析排序中存在的规律,并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提供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总结,帮助学生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见解
制作生物进化历程拼图        在纸板上绘制进化树,并剪成十片,制作成拼图        提供图例
拼图比赛        学生交换拼图进行比赛        裁判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上节课介绍了生命的起源,在大家心中最早出现的生物应该长什么样子呢?
  学生:很小,球形的,只有一个细胞……
  教师:大家的推断很有道理。现在发现的最早的生物化石为大家的推断提供了证据。但是看看我们今天的生物界,千姿百态,纷繁复杂。这么美丽的生物又是如何来到地球的呢?
  学生:进化来的。
  教师:它们是怎么进化来的?
  学生:先是单细胞生物,然后是多细胞生物,然后是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
  教师:回答得很好,你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从书上知道的。
  教师:书上的知识从哪里来的?有什么证据吗?
  学生:有化石!
  教师:那么我们一起来研究化石。展示化石挖掘的场景的图片和典型化石图片、地质年代表
  教师:我国有丰富的化石资源,这些图片都是我国出土的各种生物化石,并且标明了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请同学们根据图片提供的资料,将这些化石标注到课本插图中。
  学生:讨论、标注、公布答案。
  教师:根据这些化石排列的顺序,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越古老的地层化石越简单。
  教师:由此可推论出:这些古老地层形成的年代里,地球上还没有出现复杂的生物,可见生物进化的一般顺序是从简单到复杂。
  教师:最近我国辽西的化石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有人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吗?
  学生:辽西发现了中华龙鸟……(有的同学可能说出一些不确切甚至错误的信息,可以在随后的课程中进行纠正)
  教师:比较中华龙鸟和始祖鸟的化石复原图,再比较它和今天的鸟具有哪些不同特征?
  学生:中华龙鸟没有翅膀没,身上的羽毛也很细,嘴(喙)比始祖鸟尖……
  教师:这些说明了什么?
  学生:鸟类是从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教师:化石为我们提供了生物进化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还有其他一些学科也为证明生物的进化做出了贡献。比如分子生物学通过比较各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也做出了同样的推断。(展示图片)细胞色素C是动植物细胞的线粒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蛋白质,它在生物的呼吸作用中负担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它不会也不能一下子发生巨大的变化。请阅读课本54页资料,和黑板上提供的数据表,你能判断出在进化的历程中,谁和人的亲缘关系比较近吗?
  学生:黑猩猩与人关系进,向日葵和螺旋菌与人的关系比较远。
  教师:在上述研究中,科学家都使用了同一种方法,就是非常重要的比较法。还有很多研究中都使用了比较的方法,有时还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比如这门比较解剖学。(展示同源器官的比较解剖图)你能看出它们的关系吗?
  学生:他们的骨头顺序其实都是相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2-3 16:59:00 | 只看该作者
  教师:对。这些证据都说明了生物是存在进化现象的。那么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又上什么样的呢?很多同学已经具有了这方面的知识,下节可我们用拼图比赛来测验一下。
  教学反思
  在教学里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对教材讲述的内容已经非常熟悉,有的则很陌生,有的则完全不感兴趣。在这样的课堂上要关注全体学生的感受是很不容易的。一般的情况下,对知识比较渊博的部分学生,邀请他们发言可以使这部分学生能够保持关注。但有时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因为学生的很多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他虽然知道,但讲不明白甚至有错误,反而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于是我尽量把同样的知识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比如本节课讲“化石年代顺序”时用的标图比赛的方式。通过同学的动手活动,使已经具有这部分知识的同学积极参加竞赛,对这部分知识比较陌生的同学可以通过观摩来学习知识。我也经常会精心引进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如本节课的“同源器官比较”、艾滋病教学中的“不回的艾滋病的人”等内容),既保持了新鲜感,又达到了同样的教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效果。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目标
  1.模拟保护色形成的过程,说明生物进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研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2.难点: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课前准备
  1.彩色气球、彩色衬纸
  2.视频、图片材料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课时一:                    
导入:生物进化的历程十分漫长,但英国的科学家却真正目睹了桦尺蛾百年的进化历程         演出课本剧,其他学生分析桦尺蛾进化的原因        指导学生排演课本剧,引导学生分析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        按照课本指导进行探究实验,并总结数据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课时二:                    
分析保护色形成模拟实验        分析保护色形成模拟实验的要点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实验要点
归纳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根据长颈鹿的例子,系统地总结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帮助学生总结
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生物进化的现象        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生物进化的现象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拟态、抗药性等现象
  教学过程设计
  课时一
  教师: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录像认识了勇敢的总鳍鱼祖先是如何从水生生活艰难地登陆的。1938年人们在南非又捕获了这种曾被认为已经灭绝的鱼类。那么我们能否通过对这种鱼的研究,重现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吗?
  学生:不能。要几百万年的时间。
  教师:很多进化现象由于需要历经漫长的时间而没有办法被人类观察到,可是也有些进化现象在比较短的时间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英国曼彻斯特的桦尺蛾就是这样的例子。
  学生表演:学生扮演爷爷和孙子上场。孙子将自己捕捉的昆虫标本拿给爷爷看,爷爷奇怪怎么找不到浅色的桦尺蛾,并拿出祖爷爷的研究笔记证明:1850年曼彻斯特的桦尺蛾是浅色占多数。孙子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自己找到的桦尺蛾都是黑的呢?
  教师:大家能不能帮助他找找原因?
  学生:因为环境污染,树皮都熏黑了,浅色的虫子容易被天敌发现,就减少了,黑色的不容易被发现,就存活了下来。
  教师:是这样吗?我们通过一个模拟探究活动来检验一下你们的推测。
  (指导学生讨论课本上模拟探究活动的步骤,组织学生活动)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记录数据,书写活动报告。
  课时二
  学生:发布探究活动结果。
  教师:从上述实验中我们能够的出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和环境颜色一样的生物容易生存下来。
  教师:在人们对桦尺蛾的观察中也证明了这一点。(阅读课本58页)桦尺蛾从浅色品种变成深色品种,也是一种进化。这种进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学生:桦尺蛾的颜色改变是环境污染造成的。
  教师:桦尺蛾的颜色改变是环境污染直接引发的吗?由于煤烟,一只浅色的桦尺蛾会被熏黑,变成深色的桦尺蛾吗?
  学生:不是,桦尺蛾本来就有深色和浅色两种。
  教师:我们把同一种生物,有不同颜色(性状)的现象叫做什么?
  学生:变异。(教师板书)
  教师:不同颜色的桦尺蛾在天敌面前,存活的机会是不同的。我们把桦尺蛾和天敌的斗争叫做生存斗争(板书);而天敌对桦尺蛾的选择就是一种自然选择(板书)。
  最早提出自然选择的学说的是达尔文。对于达尔文,同学们有什么了解吗?
  学生:达尔文环球旅行,提出了生物的进化;达尔文从小热爱生物,曾经因为抓稀有的甲虫,把甲虫放在嘴里,最后甲虫都跑了;达尔文写了《物种起源》。……
  教师: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一本划时代的巨著,它分析了很多生物现象,雄辩地辨析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就让我们看看达尔文是怎么解释长颈鹿的进化的吧。
  学生:阅读课本62页。
  教师:你能总结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吗?
  学生:必须有生存斗争;必须能繁殖;要有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不利变异才能别淘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2-3 16:59:00 | 只看该作者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全面。那么,自然选择和我们通常讲“用进废退”的学说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存在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但“用进废退”认为生物原来都是一样的。
  自然选择可以解释保护色和拟态现象,可竹节虫怎么用自己的身体才能像竹节呢?
  ……
  教师:那些生存斗争的胜者是不是一定是“强者”呢?请看63页第3题。
  学生:海岛上常有大风,所以翅膀残缺的不会飞,反而不会被风吹走,是有利变异。
  教师:可见,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教学反思
  在社会上正存在着一种“儿童要不要‘读经’”的争论,我对这个争论并不了解。但是从课堂实践中我却发现,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隽永文字有着巨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唤起他们深沉的情感,让我们欣赏到生物学与文学共同的美感。第一次尝试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课程中,我从网上下载了《西雅图酋长的信》推荐给学生朗读。那一课,即使是纪律最散漫的班级也一片沉静,那些最不喜欢背诵的学生也纷纷向我索要文章的资料,把它抄在笔记本上、贴在板报上……以后,我多次在课堂中引入经典作品的片断:《变异》一课中讲述“一龙生九子”的神话、《生命起源》一课中节选了《风俗考》中女娲造人的传说、本课则用《物种起源》里的原文做例子让同学们模仿达尔文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这样的实践总能带来课堂的小高潮。
第八单元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
        举例说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淋病)、病毒性传染病(病毒性肝炎、非典、禽流感。)
过程与方法        调查当地的主要传染病。了解调查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建立正确的传染病的预防观点。
        通过对传染病的讨论,学生初步形成关注社会问题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措施。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1、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2、准备艾滋病的资料。
  教师:1、制作本节课的课件。
        2、准备艾滋病的有关资料。
        3、准备乙型肝炎、淋病、禽流感、蛔虫病的资料。
  教学设计图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本章内容。
健康地生活        提问:人们珍爱生命,也珍爱健康,什么是健康呢?
讲:评价学生回答,展示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包括了躯体、心理的完好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又把道德修养和生活质量也纳入到健康的范畴。
讲:引导学生分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的关系。        学生回答:身体好、没病。
学生分析:健康概念的三个方面。
结论:身体健康是基础,社会适应能力是健康的综合表现。他们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
导入本节新课。
传染病及其预防。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         讨论:
1、每年,特别是春秋季节,人们都会警惕一些传染病的流行,最近几年,你知道哪些传染病对人类影响较大吗?
2、你的调查表中有哪些是传染病?哪些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3、这些传染病有什么共同特点?什么是传染病呢?
引导:提问:分析传染病的最大特点是传染性,是什么在人和人或动物和人之间传播呢?
归纳:病原体的概念。        学生回答:非典、禽流感、艾滋病、乙型肝炎、肺结核等。
(学生回答不一定很完整)有传染性,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的传播的疾病。
学生填表,表达交流。 并提出各种关于传染病的问题。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可能是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生物。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设疑:传染病为什么能流行?它有哪些基本环节呢?
展示:课本69页资料1。
提出问题:
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什么?
病原体首先存在于什么人身上?
流行性感冒通过什么途径传播到健康人身上的?
什么人最容易得流行性感冒?
教师归纳学生回答,提出:
流行性感冒流行的实质呢?
可以将这个过程分为几个环节呢?
分析:
传染源——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巾帼的途径。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提问:
1、资料2所说的做法有什么科学道理?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回答。
流行性感冒病毒。
病人或病毒携带者身上。
飞沫。
4、老人和小孩。身体抵抗力弱的人。
流感病毒从病人或病毒携带者身上通过飞沫传播到健康人身上。
学生回答:
病人或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健康人。
学生阅读69页资料2,进一步理解三个环节。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讨论:
传染病流传的三个环节可以缺少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3: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