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1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习作2:多彩的活动》优秀教案和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9-5 12:38: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习作2:多彩的活动》优秀教案和教学反思
习作:多彩的活动
【教学目标】
1.确定中心,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2.让学生感受活动的快乐,并在活动中学会写作,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3.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抓住重点,把活动过程写清楚。
4.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一次活动。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感受活动的快乐,并在活动中学会写作,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2.能够将活动的过程写清楚,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都参加过哪些活动呢?你能抓住活动的过程,把它写下来吗?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多彩的活动。
二、交流反馈
1.审清题意。
这是一次以记事为主的作文训练。写作的内容是“活动”。但文题对参加什么活动,参加活动的时间、地点、哪些人等都没做任何限制,因此,写作时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可以写诗歌朗诵会,也可以写植树节参加植树活动等。
2.确定写作重点。
写清楚活动过程的各个发展变化的环节,尤其是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要具体、细致地写,在写游戏的场面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注意同学的表现,写一写他们的神态、动作和语言。但不可面面俱到,要抓住人物典型的反应写。
3.精选材料,突出中心。
通过记叙一次多彩的活动,突出活动给人的启迪和教育。作文的素材往往来源于生活。在校园中,我们经常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如拔河、跳绳比赛、猜谜、集邮知识竞赛等;在校园外,我们也经常参加一些活动,如看望孤寡老人、植树、爱心义卖等。因此这篇习作的选材极为广泛(学校、家庭、社会),但不能把我们所参加的活动全写进习作,应对习作的材料加以提炼、筛选、加工,把你最感兴趣、印象和感受最深刻的一次活动写下来。尤其是要把自己在活动中的体会写下来,这样才能突出中心。
三、习作指导
1.口述指导,思考:
(1)你参加过的活动中,比如捉迷藏、跳绳比赛、智力游戏、诗词大会等等,你对哪些活动最感兴趣?这些活动中哪次给你的印象最深?(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表述,初步确定写作的对象。)
(2)这次活动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些情节非常有趣,使你当时特别兴奋,过后难以忘怀?
(教师可适当提示,力求让学生将有趣的情节说得清楚、完整,指导学生确定写作重点。)
(3)这次活动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
明确:包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组织,哪些人参加,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怎样,活动的结果如何等方面,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回忆,先把过程讲清楚,然后确定写作要点。
2.指导写作。
(1)按事情的发展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注意记叙的顺序。
(2)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抓住重点写具体。点面结合、突出重点是写好活动的一个主要方法。所谓“面”是指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顾及全局。所谓“点”指的6是重点,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点面结合,就是在写作时,能围绕中心,将活动的个体和群体,事物的局部和整体结合起来,做到详略得当。
(3)写出参加活动时的体会,以增强习作感染力,使习作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四、自主成文
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

五、习作欣赏
1.自主到讲台上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其他同学参与评议。
2.教师推荐巡回检查时发现的精彩语段,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处。
六、习作修改
1.自读自改。
2.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
3.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在草稿上完成习作修改,要注意错别字、不正确的标点、不通顺的语句等。
4.修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9-5 12:38:5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学生能够围绕主题,精选典型素材,确定写作的重点,详细地叙述了活动的过程,不仅从整体上对活动的开展进行了生动地描述,而且有效地抓住了活动过程中某些主要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突出活动的效果和气氛。可以说“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20: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