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湘教版中学八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集下载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2-2 14:23:00 | 只看该作者
“活动一”安排了拼贴画的形式,并限制一定条件,易于学生操作完成。教材提供了方法指导,让学生一目了然,利于面向全体的基础学习。但是这个活动只是一个小练习,难以支撑一个独立的课时。接着教材展示以线条组织画面的范图,提示了另一种艺术创作的思路,对学生从多角度予以创作启示,培养学生积极发散的思维品质。另外教材还展示了自行车的系列变体绘画作为知识的补充,提供绘画从具象到抽象的多种变化思路与表现技巧。 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下:05课 大提琴
在此基础上设置的“活动二”,主要是帮助学生实践运用一定的造型表现方法获得新奇的视觉形象,对抽象绘画的形式特点与表现技巧产生初步的认识。从教材呈现的侧重来看,编者更加希望学生先用以线条为主的方式组织表现抽象的艺术形象。同时,从几幅教材的示范作品来看,编者希望学生打破对乐器造型原有的线形感受,通过造型秩序的重新组合呈现一种新的线形感受,使作品在体现抽象意味的同时,保留一些具象绘画的视觉感受。
最后教材设置了创作一幅具有音乐性的抽象画作为“活动三”,活动围绕综合乐器造型、音乐感受与美术表现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
教材有意识对比安排了两幅表达不同音乐情境的大师绘画作品。学生易于在对比欣赏中了解不同的抽象表现语言,编者在“活动二”突出线形表现的基础上,在“活动三”的版面中安排了一组图例,深化了不同线形对表达音乐感受的不同作用。同时,在“活动三”的学习指导文字中,还强调了色彩这个重要的表现元素。在针对性的欣赏、分析的基础上,配合一些动手小练习,可以加强学生对点、线、面、色等基本造型要素在抽象绘画表现中具体组织、运用的认识。
应把造型要素的运用始终作为教学关注的重点,引导学生综合所学,尝试用视觉形象的符号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将艺术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艺术成品的能力。
“资料库”中提供了一些绘画大师的生平资料。介绍了康定斯基自传中提到的一次重要经历,有助干加强学生对画家创作构思与表现的认识,同时还选择了蒙德里安的作品——《树的变体系列》,使学生感受绘画创作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学习大空间”的图文提示学生从其他造型艺术中寻找与音乐相通之处,引导学生对规律性认识的升华,拓展了进一步学习的空间。

二、教学目标
◆能够把握乐器造型的特点,领悟造型的独特魅力。
◆能够运用一定的造型表现方法绘制新奇的视觉形象,对抽象绘画技巧产生初步的认识。
◆能够尝试运用抽象的绘画造型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

三、教学思路
教学拟用两个课时完成。“活动一”与“活动二”结合构成一个课时,“活动三”独立构成一个课时。三个学习活动既反映了教学的多个层面,又前后联系,相互交融,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加深体验、认识抽象绘画艺术的造型语言与表现技巧。
教学可以从欣赏大提琴入手,播放一段大提琴演奏的音乐渲染气氛,并结合大提琴的相关文化与制作艺术的讲解入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比吉他、琵琶、小提琴等造型相似的乐器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大提琴造型的优美与独特之处,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下:05课 大提琴
接着是对抽象绘画作品的欣赏,进入到“活动一”。教材呈现了毕加
索以打散重构形式创作的拼贴画,通过分析作品使学生认识这种打破物体造型原有完整性,进行局部重新拼接组合、变化的表现方法,教学中可以展示另一幅毕加索的抽象拼贴画,帮助学生在类比中加深理解画家的创作意图与表现技巧。
学生练习可以用色彩各异的色纸或者挂历纸等,先画出大提琴外形,再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分割成几个局部,注‘意不可把大提琴形分割得太碎,强调切割后的部分尽量保留有大提琴造型的一些特点。然后剪下重新组合搭配,构成拼接画面。
这个小练习中,教师可以先提供一些样式并示范拼摆,重点强调构图均衡、疏密有致。学生作业建议用几张不同大小的色纸剪切,这样原有造型剪切组合后,色彩、大小的差异会产生更多组合变化的可能。
通过第一个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一种认识,即打破物体常规的写实造型方式解构造型,可形成新颖有趣的视觉效果。在这种认识基础上进入“活动二”,用简洁流畅的线条把一种或多种乐器的造型特点表现出来,组织成一幅完整的画。这一学习活动较前一活动对形的认识更主动,且能根据自己对乐器造型的感受进行更多的造型夸张、变形,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更大。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学生作业的优劣,应更注重学生参与的过程,引导学生努力表现自己的造型感受。激励学生主观的感受与个性的表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畅谈、交流自己的想法。
“活动二”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绘画中线性造型要素运用的认识,为“活动三”的展开打下基础。 “活动三”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乐器造型、音乐感受与美术表现三者之间的联系,并尝试综合运用抽象的造型语言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2-2 14:23:00 | 只看该作者
首先比较欣赏并分析几幅表现音乐的抽象绘画,帮助学生感悟绘画作品中的不同音乐精神,分析画家在创作时造型要素的不同运用,感受点、线、面、形、色的特定组合传达出的音乐信息。结合动手练习让学生体会不同组合、形状的点、线、面给人的不同感受。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音乐情境,让学生上台即兴创作与自我评价,在学生评价时,教师可适当引导后,再正式布置“活动三”的活动要求:即聆听或回忆一段音乐,以演奏这种音乐的乐器造型为素材,把对这段音乐的感受表现出来。教学重在学生个性表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为了引导学生作业中大胆创新,努力尝试运用不同工具材料和表现技法,体验求新求变的创作乐趣,除教材提供的欣赏作品外,教师还可以展示其他更多相关的抽象绘画作品,让学生获得更多关于表现音乐的视觉印象。
教学评价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选择
如果“活动二”单独设置一个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收集的乐器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区分乐器的造型特点,有条件可安排有演奏专长的学生现场演奏乐器,激活大家创作的灵感。
介绍西洋乐器的造型变化只是教材的一个切入点,如果本地没有这样的教学资源,教师完全可以选择本地造型优美的民族乐器造型作为造型变化的基本元素,以抽象绘画的表现形式,表现对民族音乐的感受。

五、教学建议
课前可安排学生收集自己喜爱的乐器造型图片,以便在课堂上与大家交流、讨论,教师可以借此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不同乐器造型的美感。
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酌情处理,如导入环节可以从欣赏大提琴、介绍大提琴的相关文化入手,也可以从大提琴图片和画家作品对比直接进入主题。另外要注重教学过程的情趣性和表现活动的自由性,为学生提供创作活动最适宜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对应“活动二”的开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对客观物象进行造型简化、夸张、打散等处理的表现手法,引入“资料库”中蒙德里安的一组《树的变体系列》作品进行感受与分析,可以大大缩短学生从客观物象再现到抽象绘画表现观念转化的过程。
另外,即使是抽象绘画,画面的形式美感要求中,营造具有一定视觉中心的画面也是教学中不应忽视的要求。尤其是在“活动三”的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学生感受音乐与绘画之间的各种通感,比如:音乐中有高潮,绘画表现中就要出现视觉中心;音乐中有节奏、起伏,绘画中就要有疏密、大小、位置变化;音乐中有喜、乐、哀、怨,绘画中就要有线、色等形武元素处理的情感对应体现。
提及色彩的情感表现,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回顾一下《向日葵》中不同色彩的心理感受与情感象征意义的内容。
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下:06课 驶向未来
一、教材分析 《驶向未来》
本课《驶向未来》属于“设计?应用”领域为主的课目。
面对我们即将到来的一个汽车时代,现代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比我们想像大得多的兴趣,他们积极关注各种新式汽车的造型、性能,《驶向未来》他们经常在自己文化作业本上反复勾画着自己心目中未来城市的终极时尚赛车、海底来去自如的深水潜艇、太空世界超越光速的巨型飞船。如何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资源,这是美术教学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教材《驶向未来》列举了交通事业中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最新观念和设想,启发学生通过相互交流,畅想未来交通工具的发展。从陆地、海洋到太空,结合功能、造型和制造,以及交通工具的发展历史等方面,引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憧憬人类未来的生活图景。同时教材通过设置的学习活动围绕对交通工具的调查了解、设计想像和模型设计的制作,培养学生面向现实、展望未来的设计意识。
教材的第一个活动就是通过交流信息,谈谈你对未来具有某种功能的交通工具的设想。这种活动一般不宜支撑一个课时的教学,主要的目的还是一种教学情境的建立,并积极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活动做铺垫。
教材接着设置了一个课前考察某种交通工具的功用和造型特点的活动,目的是希望学生根据亲身的产品调查资料来着手设计。实际教学中可以考虑在“活动一”的前面布置,效果或许更好,更能提高“活动一”的信息交流质量。
在这个活动中,还提出了绘制草图表现自己的想像,并制定制作计划的要求。教材上对应提供的教学范例图片可以帮助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设计草图的基本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教材强调了个性化的设计倾向。这是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关键,也是指导学生设计思路的一种引导方向,更是体现现代设计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
教材最后的一个学习活动定位在选择简易、适合的材料和工具以及现实可行的制作方法,尝试制作交通工具的模型。这样的设计,突出了编者希望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提高设计意识的考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2-2 14:23:00 | 只看该作者
与前一个学习活动相区别,模型制作的活动更加突出了造型设计与功能实用之间的统一问题。教师强化这点,可以引导学生具有更加理性的设计思想,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科学地思考设计问题。尤其是在设计中积极提倡学生关注能源、环保等直接关系到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关照,符合积极推动社会进步的宗旨。
设计模型从设计到制作完成,是一个比较艰难的工作过程。为此,编者在活动设置中提出了分组制作的要求。活动本身的难度要求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积极地分工协作,才能较好地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一件交通工具的设计与制作。
教材上分别针对学习活动中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设计制作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个性特点等设置了评价指标。
“资料库”介绍了工业设计的有关知识,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兴趣提供了学习途径。
“学习大空间”列举了仿生学的有关资料,一方面提示人类的创造与生存环境的关系,男一方面开阔视野,拓展学生横向思维的空间。

二、教学目标
◆能够认识交通工具在人类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能够初步了解交通工具的功能、造型、制造要求以及相互之间的基本关系。
◆能够想像人类未来生活中交通工具的造型特点及功能要求。
◆能够在模型设计制作过程中分析出现的各种问题,探究解决、完善的方法。

三、教学思路
教学分三个课时进行,想像和创意、制作模型、展示和交流。
课前布置学生针对身边交通工具的造型与功能的统一性展开调查了解,或者对感兴趣的交通工具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
通过影像资料导入课题,根据教材选用的未来交通工具图片,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议论,如:新型列车流线型的造型,产生升力、在行驶中保持平稳的双翼,涡轮发动机,给轨道供电的太阳能装置;连接地球表面与同步卫星之间的升降机轨道使用什么特殊材料,怎样解决晃动的难题;太空飞船使用什么燃料;海上客车是怎样悬浮在水面上的等等。
这些问题学生有些可以讨论并获得一些结论,有些则较大超出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范围。这是正常的情形,关键是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始终关注与思考交通工具功能与设计的统一。这种观念是贯穿本课的一个核心思想。
或者也可以以交通工具的发展历史为线索,如:两轮与四轮的车辆在功能上的一致与区别(转向、驱动等问题),制造方式的改变(手工制造与机器自动化生产)与交通工具的造型,强调人性化的造型等等。议论的问题不一定要有确切的结论,重要的是为想像建立通道。话题应该包含并强化交通工具的功能、造型、能源、环境保护、社会化和人性化等内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创意活动更具有现实意义,这些都应是本课贯穿始终的教学提示。
绘制表现创意的草图,相互交流设计意图并加以改进。草图的表现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立体图、俯视和侧视的平面图均可,以呈现结构、考虑制作和简单的色彩示意为要求。绘制完成后的学生作业挂在教室墙上进行展示,在比较中进行交流和评价。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一个写出简要设计说明的作业要求:这样,一方面学生必然要更多思考每处设计的目的与意义,另一方面,对于图形绘制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讲,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作业要求。
作为这个学习活动的升华,学生对自己设计的解释与介绍是一种积极的教学处理。教师可以在学生自己介绍的基础上发动同学来积极完善与补充,最后,教师也可提出一点自己的建议。但是,教师务必做到以教学引导与组织为主,不要扮演包打包唱的角色。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交通工具的功能和造型,讨论设计方法的细节,制定较为详细的制作计划。制作计划包括研究设计草图的可行性,材料工具的选择与准备,制作工艺步骤的确定和小组成员的分工协作等等。对学习活动进行讲评,交代后续课时材料、工具的准备工作,结束第一课时的教学。
第二课开始时,教师明确提出更加富于个性化的设计主张。展示同学中间一个学习小组的设计草图,指出其中一些 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下:06课 驶向未来
过于平常的造型处理,提出几个积极改进的具体建议。
然后,请各组学生自己分析本组设计的个性化问题,并通过本组及与其他学习小组的交流,提出较为新颖、合理的改进方案,并修改本组的设计草图。
按照构想和草图制作模型结构,选用卡纸、纸箱板、胶水、胶带、大头针、工具刀等材料和工具,分组进行制作。制作过程按绘制平面图、下料、拼装等步骤进行,强调制作的条理性。其中,在板材模型的拼装、折叠、粘贴、支撑和固定等环节中,除对学生进行提示、辅导外,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积极开动脑筋,相互协作,在动手实践中培养能力。同时,记录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对制作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通过这一学习方式体会积累经验的重要性,细致的细节处理与前面的奇思妙想对应成章。
第三课时装饰模型,完成制作和制作过程记录。最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模型道具进行表演或者游戏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2-2 14:23:00 | 只看该作者
装饰模型时,可以采用表面粘贴薄纸,然后用水粉颜料上色的方式,也可以使用不干胶粘贴。这一过程中可以穿插对比和调和的色彩知识,注意提示大块色和细节的关系以及面积对比等相关知识。展示模型,交流制作体会,对学习活动做出评价。

四、教学选择
对于相对落后的一些地区,本课的教学可能会遇到一些现实的困难。比如学生难以看到集中体现现代交通工具发展的图片与影视资料,难以进行课外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调查,难以找到适合制作类似教材上模型的制作材料等。
教师只要把握教学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关注科技的发展,深化对功能与造型的统一认识这几个方面,在特定的教学条件下,可以创造性地选择、使用更加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工具、材料来制作交通工具模型。比如:有了《清晨》学习中运用陶泥材料造型加工的基础,可以利用陶泥材料来加工制作实体模型;课前利用米瑚等黏结废旧报纸或者其他纸张,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薄纸板,也可以基本满足制作模型的材料特性要求;甚至直接运用一般的纸张进行折纸与插接,也能制作出基本体现交通工具造型特征的模型。

五、教学建议
教学活动的组织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根据制作的难易程度确定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可以选择较大尺寸的制作。利用当地资源参观工厂,了解产品的制造过程。
制作材料和方法应该因地制宜,便于使用简单工具进行切割、折叠、粘贴和固定。使用金属薄片材料和工具刀要注意安全。
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下:07课 心灵的关爱
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下:07课 心灵的关爱

一、教材《心灵的关爱》分析 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www.lspjy.com 分站www.fydaxue.com
本课《心灵的关爱》是以“设计?应用”为主的综合课。以系列贺卡的设计与制作为教学主体,《心灵的关爱》着重引导学生珍视亲情、友情,关注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爱的情感,《心灵的关爱》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突出以美术的方式,培养学生成为充满爱心的人。
亲情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不应淡忘的一种情感。现代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自我意识就容易膨胀。教材从与学生最为密切的亲情入手,引入教学,既靠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又具有较大现实教育意义。
“活动一”是给亲人与朋友设计制作表达关爱的系列贺卡。教材从书签卡这种设计与制作都较为简单的卡片入手,通过展示一组学生作品,结合对应文字的提示,引发学生对卡片情感意义及对应表现手法的关注。 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下:07课 心灵的关爱
单张贺卡的设计与制作是学生并不陌生的内容,为了拓展学生的设计能力,教材借此作为教学基点引入系列化设计的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快掌握系列化设计的方法,教材从学习指导文字到呈现对应图片,都提示教学中可以尝试先从一张卡片的设计思路出发,积极借鉴、发展原有设计,进行系列化的设计。无论是让学生更快体验到系列化设计的艺术魅力,还是充分展现系列化设计提高制作的效能,这种方式都是值得教师在教学中优先尝试的。
为了帮助学生在文字与画面结合的版面设计上有所突破,教材在活动中间加入了版式设计的学习内容,试图通过展示同样形象与文字的几种不同版面处理方式,提高学生对卡片版式设计的处理能力。
教材特地安排了一组鼓励他人的网页卡。一是考虑到网络时代的卡片特点,另一个是考虑到增加鼓励同龄人成长的学习活动内容。
“活动一”设置了一条情感发展线索,从珍视父母亲情
到珍惜朋友与同学的友情,再到珍惜师生之情,最后升华到关爱社会中普通的同龄人。突出了编者希望逐步引导学生从单纯关注自己走向更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意图。
“活动二”是一个具有较大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是中学美术教学结合相关美术学习内容,指向实际生活的灵活运用与积极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招贴设计知识、手工制作技能等美术知识与技能直接进行设计与制作,师生也可以在互动探讨中借鉴相关美术知识尝试花艺、布艺、纸艺等的学习与制作等。当然,教材上只是提供了很有限的一些表达形式。更多的作用是借此强化一种积极拓展的学习方式,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更大空间。
“资料库”中关于卡片折叠与裁切的要点介绍,可以直接帮助学生在“活动一”的制作工艺学习中,体验手工卡片制作中的基本程序和技术要求,形成精益求精的设计意识,让学生制作出更加精美的手工卡片。 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下:07课 心灵的关爱
“学习大空间”展示了对社会弱势群体关注与帮助的方向,拓展了教材主体对爱心关注的主题内容。

二、教学目标
◆能够设计并制作出一张较为精致的卡片,传达出一份真挚的爱心。
◆能够掌握卡片系列化设计的基本知识与设计技巧。
◆能够设计制作出一组具有一定创意,并体现学生关爱他人的系列化卡片。
◆能够灵活运用或借鉴已有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积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参与体现人文关怀的行动。

三、教学思路
本课虽然只有两个学习活动,但是建议安排三个课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2-2 14:23: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可先从对亲情的关注入手,通过引导学生用心体验或许平时一度忽视了的亲情,唤起学生对爱的回报与表达之情。接着,引导学生谈谈自己一份珍视的友情,引导学生好好珍惜与同学、朋友之间的友情。然后,在强调本课设计与制作精美的卡片是一种对亲人、朋友、同学传达爱心的表达方式与积极行动后,再进入到本课主体知识内容的学习。
教师与学生一起,在互动中探讨教材上作品的成功之处,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运用卡片的形式来表达同样的一份情感,你会有怎样与众不同的巧妙设计呢?
在学生构思进入到体现真挚爱心的主题情感与卡片设计的独特表达有机结合的学习情境后,学生普遍会在创意表达上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障碍,需要一些知识上的帮助。比较集中在材料选择与运用、折叠方式及裁切、剪贴组合与粘贴、色彩的搭配与涂绘等方面。
教师此时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制作出一张精致的手工贺卡的制作过程。教师利用设问或选择的方式,可以更加迅速地与学生在制作要求上建立较为统一的标准。学生自己在探讨交流中总结获得的技巧与心得,往往可以更加直接指导自己的动手制作。
在部分学生制作完成一张卡片后,教师就可以考虑进行一次集体的教学评价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已完成的作业,一方面引导学生向优秀作业学习;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向系列化卡片设计的要求靠拢。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系列化的卡片设计。教师可以侧重引导学生从一张卡片的设计思路出发,借鉴、发展原有设计。教材提供了一组对应的图片范例,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作业进行更加直观的探讨。
教学应注意利用图片或卡片实例,强调每张卡片之间的图形与相关文字是难以分割的整体。同时,引导学生把图文有机结合在一起,讨论如何能够更加完整地展现设计创意。结合教材图片,引入版式设计的内容,运用同样形象与文字的几个不同版面处理,强化学生对卡片版式设计的处理能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不断调整、优化设计思路与制作技术,鼓励学生在互相学习借鉴的同时,注意追求表现方式和技巧的新颖与独特。
第三课时,从关爱他人的线索继续延伸,教学自然进入到利用美术的知识关爱他人与社会的主题上来。
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抚慰心灵的活动需要借助美术知识?怎样运用美术知识更好地表达一份真挚的抚慰呢?教师此时再针对性地与学生回顾相关美术知识的要点。
然后,教师就其中一种大家普遍喜爱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展开设计与制作。这时的内容不一定是教师预定的,教师可能会要与学生一样去尝试探索问题,与学生一起去解决问题,更多是引导学生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方式。

四、教学选择
作业的表现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出现不同层次的选择,但是必须体现一个教学核心——关爱心灵。另一个是突出学习系列化设计。抓住了这个关键,根据学生的喜好与教学实际,教师可以大胆尝试新的教学内容。比如:从一个礼物盒的包装设计入手,再到礼品盒系列化包装设计的尝试与学习;从一件陶艺小品的制作入手,再到系列化陶艺小品的创意与表现;从一个手工设计的信封入手,再到系列化的信封设计与制作。
在卡片制作过程中,影响制作精美程度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材料的选择。一般的白纸或者比较薄的纸张,都不宜作为选择的对象,羊皮纸或者具有一定?厚度的色纸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在纸上绘制图形、设计文字的工具一般不要选择水彩或者水粉这样水性的颜料,因为纸张在经过水性色彩的染泡后,非常容易扭曲变形。马克笔、水彩笔、彩色铅笔、油画棒等工具都比较适合使用。对于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讲,这种材料与工具的准备显得比较困难。教师务必积极利用当地的资源,不可简单照搬教材上作品使用的工具与材料。

五、教学建议
教师应鼓励学生课后多注重与美术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关注社会人文关怀的建设,留心身边生活中一些有待改善的事物与需要改进的现象,尝试更广泛地利用美术的方法与知识,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与方案。
“活动一”在实际教学中宜分解成两个递进关系的小活动。首先解决学生怎样设计好一张卡片的问题,再引导学生设计系列化的卡片。
教师可以在一张卡片的制作过程中侧重提升与强化学生基本的技术意识与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侧重在系列化的设计过程中强化学生系列化设计的制作技巧与创意表现。
“活动二”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教材上呈现出的只是几种学习的方式与基本的展开角度。教师与学生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积极拓展与延伸。
“活动二”不只是一个直接学习知识,再直接解决相关问题的活动。这里只有活动的目的与范围,大大削弱了知识的具体内容。学生或许必须调动以往许多知识加以整合与发挥,才能解决在表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知识性内容,学习的方法与解决问题的途径才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在学生实践中教师的定位应当是组织者与监控者。
“活动二”部分教学目标或许考虑延伸到课外进行深化,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多得到美术自主学习的方法与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对学生课外自觉深化相关知识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有重大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2-2 14:23:00 | 只看该作者
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下:08课 红屋顶
一、        教材分析 《红屋顶》
本课《红屋顶》主要是通过将表现相似题材的现代绘画作品进行相关比较,从中寻找多种绘画表现手法,初步了解一些现代派绘画的面貌特征。《红屋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应《红屋顶》“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以现代派绘画作为介绍点,是非常有必要的。
可以说,西方绘画自现代派以后开始变得空前地形式多样起来,艺术家特别强调把主观感受纳入到艺术创作中,在此之前,西方绘画多以描绘客观对象为主,用照相式的方法去表现物象的客观存在。了解、认识现代派绘画的发生时段、历史背景、发展情况、形式特点等,可以从多维度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及文化记忆,有助于学生建立多元化的审美感、文明感和历史感。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本课是以题材的个案——红屋顶来搭建认识、分析、综合的桥梁。现代派艺术家对同一艺术表现题材独具慧眼、苦心经营的创造,产生风格迥异的视觉形象,是教学互动中最重要的依托。学生能从一个具体的视觉形象入手,能够在不同艺术作品的直观对比欣赏活动中,触摸到20世纪这一重要艺术思潮的脉搏,而不是停留在词语上的概念。
教材的第30、31页展示了三类有关红屋顶的作品。一类是当代中国画家的,一类是法国印象派画家的,再一类是西方现代派画家的。前两类都是写实性的,’后一类在表现形式上有明显的变化。每幅作品造型的变化手法与形式特征在教材文字上分别做了简单扼要的介绍。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比较、分析,可以引发学生对现代派绘画的兴趣,对其风格特点获得较为明晰的印象,丰富视觉信息的储存,拓展联想思维。
第32页呈现的是当代中国画家运用现代派绘画理念创作的作品和展示《大明风度》形式变化过程的图例,使学生在欣赏中学会运用联系、发展的观点,了解艺术创作中形式变化的过程,也是探究艺术家的视觉思维的过程,能帮助学生丰富审美感受与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感性和理性有机地交融,形、色、线、面从具体的客观物象发展而来,又逐渐脱离具体物象原有的造型特征,获得独立的造型意义,张扬了个性审美感受,表达了一定的历史内涵和民族审美精神。以此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艺术形式与人文内涵的内在联系。 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下:08课 红屋顶
两个学习活动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在体验和理解两个方面。 “活动一”是一个体验、消化的过程。 “活动二”是一个理解、深化的过程。讨论中注意师生互动的方式,尽量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从对现代派绘画的困惑与不解,转而到有兴趣的学习,激发他们产生对新事物的探究精神。因此,在学习评价中要关注学生是否在不断地探讨,不断地表达,能否对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资料库”和“学习大空间”既有相关知识介绍,又有通过实践加深理解、拓展学生联想思维的活动设置,给学生提供了继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
◆能够对比传统西方绘画,把握一些现代派绘画形式变化的基本特征。
◆能够尝试运用不同的绘画表现形式,表现对物象的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能够初步建立以发展和辩证的眼光认识、品评美术作品的审美观念。
◆能够以积极的探究精神来思考现代派绘画艺术在艺术史上的作用。

三、教学思路
这一课与八年级上册的《绚丽的阳光》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古典写实到印象派再到现代派,其发展脉络,用图片来展示是有趣和直观的,课前应准备一些古典写实主义和印象派绘画的相关作品图片。
本课建议以两课时完成。 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下:08课 红屋顶
第一课时,首先从强化作品视觉感受入手,可以直接展现教材上几张描绘红屋顶的不同作品,对比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作品形式处理的差异。
在“活动一”中,可以采用教学分组的方式展开学习竞赛,教师组织每组同学重点研究讨论教材上某一幅现代派作品的形式特点及与传统绘画的差异,通过比较哪组学生的看法更为合理的评价活动调控课堂的学习气氛。每组可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阐释本组的基本看法,提倡本组其他同学积极补充,鼓励其他组的同学提出补充意见或者不同看法。
教师的评价要重视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作品,不要无视他们个性的体验和剥夺他们理解作品的权利。
为了促进讨论的展开,教师应注意教学提问设疑的角度及方式来引导各组学生尽快进入研究状态。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造型处理的手段上。比如:①《工厂》一画中,光线是不是从同一个角度射过来的?②在《秋天的山村》中,你能找出几个较为完整的房屋形状吗?③找找《街》是以哪几种主要色彩构成的?这些问题最好具有一定的游戏性,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线、形、色上得到审美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2-2 14:23:00 | 只看该作者
在学生有一定体验的基础上,比较、分析,紧扣主题和造型手段的关系。不同的造型手段展示不同的艺术美感,造型手段的个性处理丰富了美术的表现方法。将现代派绘画与印象派绘画、古典写实绘画进行对比,可以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比如:哪些作品造型处理接近我们现实中所见到的房屋?哪些作品相差较远?哪些作品给你的感受最深?作品哪些处理让你感受深刻?尝试分析一下作品使人产生不同视觉感受的原因等。
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加入一些知识的相关链接,使学生认识到某个艺术事件发生在哪个时段,有哪些主要画家参与;懂得画家使用线条、色彩不是随意的,而是和作品主题联系在一起的;体会到现代派绘画拓展了人们审美的想像空间和联想思维。
随后进入第32页的内容,这既是上一环节的延伸,又是“活动二”的酝酿准备。教材展示的是中国当代画家的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上与现代派绘画相距都很大。仍然用分组讨论的教学形式,重点放在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找到这种联系了,感受到这种联系了,学生的思路也就开阔了。当他们欣赏到为“活动二”准备的两幅作品时,也就会。有想法。在教师的辅导下,提示学生写好美术欣赏论文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怎样查找资料,鼓励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的认识。
第二课时以完成作业为主要内容。作业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感受的学生,可写欣赏小论文;喜欢用绘画表达自己感受的学生,可以绘画的形式改画静物参考图片或者自己喜爱的图片。后者在教材上是摆在“学习大空间”,可灵活运用。其评价可注意参照以下几个方面:
参考图片给你感受最强烈的是什么?
在改画中你选择的表现方法能够表现自己最强烈的感受吗?
你怎样看待同学对你改画后作品的评价?

四、教学选择
课时选择,教材上安排了两个活动,却也可以支持三个课时的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教材上红屋顶的作品,学生分组表述讨论看法,在每组学生表述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评价调控,积极引导学生讨论及看法的深入与合理。
第二课时,结合第一课时学习的创作方法,学生绘制命题创作草图。根据一定主题和题材范围,学生选择更加独特、具有个性的表现手法绘制作业。在学生绘制作业过程中,教师适时通过学生阐述的创作意图与表现技巧,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启迪与拓展他们的表现思路。作业完成后,教师可在学生自我评价基础上,肯定学生的创作,并提出一些极积中肯的建议和提示,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会。
第三课时,作业评价及拓展活动。教师评价学生欣赏小论文中的看法与观点,帮助学生在已有的审美认识基础上,积极巩固与深化对现代派其他艺术形式的认识。这样的延伸与教学拓展,往往可以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全面地感受现代派艺术,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选择。
在把握本课时的核心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欣赏体验现代派绘画艺术的特点与魅力之后,教师可以参考借鉴教材的呈现方式,在更多形式变化多样的现代绘画艺术中寻找一组类似作品作为补充的教学题材。

五、教学建议
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做灵活的安排,进行“活动一”时,可以从其中任何一幅画展开,然后再讨论其他的作品。
在进行古典写实、印象派与现代派作品比较时,有设备条件可播放相对应的乐曲,以丰富和加强学生的艺术感受,通过艺术的通感拓展学生的艺术感受。
如果能搜集到具有形式个性特点的学生作品,在进入第32页的教学内容时与当代中国画家的作品同时进行赏析,效果或许更佳。
教学中,要提出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比如用语言描述自己居住房屋的样式,你是否关注过周围房屋的变化,你希望居住什么样的房屋等。通过欣赏、交流,自然地转到“活动一”。












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www.lspjy.com 分站www.fydaxue.com





初中八年级美术教案


执教:熊燕



巴南区慕禹初级中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0 20: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