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5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达标检测精品测试卷有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18:25: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套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免费下载为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整理,所有试卷与小学教育部审定新编教材同步,本站试卷供大家免费使用下载打印。
       因为试卷复制时一些内容如图片之类无法显示,需要下载的老师、家长可以到帖子下面(往下拉)二楼下载WORD编辑的DOC附件使用!         
        试卷内容预览: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一、选择题
1.镁带在容器中密封(内含空气)加热,如图5-6所示中能正确表示容器里所盛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

         A                B
          
        C                  D
                图5-6
2.下列说法中,正确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5 g液态水完全蒸发可得到5 g水蒸气
B.10 g氢气和10 g氧气混合后点燃,能够生成20 g水
C.反应后得到30 g五氧化二磷,则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磷的总质量一定为30 g
D.分解反应中,生成物的质量一定小于反应物
3.下列各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S+O2SO2↑
B.H2+O2H2O
C.2H2O2H2+O2↑
D.2HgO2Hg+O2↑
4.有化学式分别为x、y2两种物质,使62 g 的x和足量y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68 g xy3,反应的方程式为2x+3y22xy3,x与y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  )
A.2∶3     B.31∶34     C.31∶1     D.1∶31
    5.(孝感中考)“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毒气体。如图5-7所示的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体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
是(  )

图5-7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C.生成物中有单质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3∶2
6. (宁波中考)如图5-8所示是某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和“”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则该反应(  )

图5-8
A.是化合反应
B.有单质生成
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4∶1
7. (孝感中考)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CO2        O2        H2O        W
反应前质量(g)        6        58        5        23
反应后质量(g)        X        10        32        0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W是一种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C.W是一种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D.X的值为44
8. (宿迁中考)煤气中加入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可提示煤气是否泄漏。乙硫醇(用X表示)燃烧时发生的反应为2X+9O24CO2+2SO2+6H2O,则X是(  )
A.C4H12S2            B.C2H6S
C.C2H6O2             D.C2H6
9. (兰州中考)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某个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20        m        8        6
反应后质量/g        4        待测        28        2
对该反应,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待测”数值一定为2 g
B.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比为1∶7
D.该反应可能是铜与氧气的反应
10. A、B、C三种物质各15 g,当它们相互反应完成时,生成30 g新物质D。若再增加10 gC,它们又继续反应到完全时,A与C恰好消耗完毕。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是(  )
A.2∶3   B.2∶1   C.3∶2  D.1∶1
二、填空题
11. (临沂中考)在做“白磷在盛有空气的锥形瓶中燃烧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需要在锥形瓶里预先加少量的细沙。这样做的目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18:26:02 | 只看该作者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zip (400.74 KB, 下载次数: 693)

打开微信关注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公众号,免费获取解压密码。
如果已关注,请进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公众号,在底部输入“密码”会自动回复最新下载密码。
请打开微信扫下面二维码关注本站公众号添加微信号:Lspjyw   方式,打开微信,添加朋友,点下面公众号,输入Lspjyw ,点击搜一搜。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18:26:15 | 只看该作者
参考答案

1.B 解析:镁带燃烧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并且容器是密封的,不与外界相通,所以容器内物质总质量不变。
2.C 解析: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来解释物理变化,故A选项错误;10 g氢气和10 g氧气混合后点燃,两种气体反应质量并不相等,氢气不能完全参加反应,所以产物不是20 g,B选项错误;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一定相等,所以D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3.D 解析:当反应物有气体时,气体生成物化学式后面不标注“↑”,所以A选项错误;B选项没有配平,错误;C选项没有填写反应条件,氢气后面也没有标注“↑”,错误。
4.C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求得参加反应的y2质量是6 g,则x、y相对原子质量比=∶=31∶1。
5. D 解析:图中反应前两种分子个数比为3∶2,但不是都参加反应,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1∶1。
6. 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2∶1,生成一种化合物,属于化合反应。
7. C 解析: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氧气质量减少了48 g,水的质量增加了27 g,W的质量减少了23 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求出二氧化碳是生成物,参加反应的质量是44 g,所以X质量为50。根据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求出W中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8. B 解析:本题是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考查。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数目相等求出X的化学式为C2H6S。
9. D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甲减少16 g,丁减少4 g,丙增加20 g,所以是甲和丁化合反应生成了丙。而乙的质量肯定不变,但是不一定为催化剂。
10. C 解析:由题意知道A、B、C三种物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物质D。第一次反应完成,A、B、C三种物质中至少一种完全反应,再增加C后完全反应;则A和C恰好消耗完毕,则两次反应的各物质质量如下:
    A + B + C  D
第一次:9 g 6 g 15 g 30 g
第二次:6 g      10 g
最终得出反应中A、B的质量比为3∶2,故C选项正确。
11. 防止锥形瓶底部炸裂 解析:白磷燃烧放出热量,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温度很高,直接落到瓶底会炸裂瓶底。
12. (c+d) g (b+c+d-a) g
解析:蜡烛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参加反应的蜡烛和氧气质量等于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质量。
13. 碳 氧气 二氧化碳 3∶8∶11 点燃
14. N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15. (1)2H2+O22H2O,3Fe+2O2Fe3O4
(2)2H2O2H2↑+O2↑,2KMnO4K2MnO4+MnO2+ O2↑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记住各种物质反应生成什么,然后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步骤去完成所要求的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和反应条件及气体符号的标注。
16. ①O-A ② A ③A-B 解析:锌和过量的H2SO4反应,生成的H2的量与锌的质量成正比,应该是在O-A处;过量的锌和H2SO4反应,生成H2的量由H2SO4的质量决定,继续加锌生成的H2的量不再增加;锌与适量的H2SO4恰好完全反应,说明两种物质均无剩余,反应在图中的A处。
17. 2C21H30O2+55O230H2O+42CO2
解析: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除了要全面掌握反应物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外,还必须做到以下四点:一要会正确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二要会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三要会配平化学方程式;四要会正确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状态。本题主要考查后三条。具体步骤如下:以标点的原子作为配平的第一对象,即
     C21H30O2+O215H2O+21CO2
配平顺序  ③    ①   ②
去掉化学式前分数的字母,即为2C21H30O2+55O230H2O+42CO2
18. (1)大 (2)是 (3)2HgO2Hg+O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3 20: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