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6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低年级布置非书面作业的现状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8-18 20:1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禁止给小学低年级学生布置非书面作业是2013年教育部为了切实减轻小学生负担才提出来的新的作业思想,经过这几年的改革尝试,非书面作业布置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阻碍着非书面作业的发展。

一、作业形式较集中,缺乏多样性

虽然非书面作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但是通常情况下教师为了更好地操作实施,只会集中的布置一些口算,背诵,摆放立体图形等形式的非书面作业。这种集中化的非书面作业实质上与书面作业并无太大区别,这些形式的作业在操作上更加的“程式化”,容易形成固定的操作套路,不够灵活,与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不相符合,不利于激起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应用和实践创新能力。只有丰富多样的作业形式才对帮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特长优势等找到适合自己的作业有所裨益,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作业内容理论化,缺乏生活性

非书面作业能够取得的效果与其内容的设计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内容更多地贴近生活,具有实用性,这种情况下,在设计非书面作业时也应该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把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进行理解与应用。低年级的小学生容易被与自身生活相关且新颖有趣的事物吸引,而在一般的背诵、口算、制作图形等非书面作业中,内容过于偏向理论化,没有与实际生活相贴近,很难使学生具有代入感,容易使学生对家庭作业产生抗拒心理。

三、作业要求同质化,缺乏层次性

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论语》中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孔子主张在日常教学中应按照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特征等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现代社会,不仅在教学活动中要因材施教,在作业的布置上也应如此。但现实情况是教师在布置非书面作业时不论学生的程度好坏、学习能力高低,全部学生的作业都是无区别的,并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人差异来设计出不同的作业任务,作业没有体现难易程度的区分,这些家庭作业是缺乏层次等级的,其无法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教师在进行非书面作业设计时应尽可能的参照全体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利用学生自身认知方式、性格特征、学习风格等的积极因素提高其学习效果,使他们都能够在自身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完成作业,与此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四、作业设计案例少,缺乏指导性

我们现在仍处于对非书面作业设计的初步探索阶段,教师们在设计非书面作业时缺少能够参考依照的指导思想与教学案例,单只依靠教师自身或是个别教研组的力量很难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符合日常需要的数学非书面作业,日常进行难度较大。教师有时为了布置非书面作业会把书面作业的内容让学生用口述的形式表达出来,但这并不是布置非书面作业的真正目的,所以如何通过布置非书面作业来代替书面作业对学生进行知识内容的复习巩固、数学运算能力的训练、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规范合理的指导来实现。

五、作业评价难度大,缺乏针对性

非书面作业相比于书面作业来说教师在进行评价时有一定的难度,书面作业可以由教师集中批改,统一讲评,非书面作业因为其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复杂性以及标准的非统一性使教师在进行评价时需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实际作业情况来进行评价,而每天师生之间的交流时间有限的,在如今小学里每个班级的学生少则四十人多则七十人的环境下,让教师做到对每个学生的作业都进行个别化的有针对性的评价的可操作性不强。

六、社会对非书面作业接受程度较低

近些年来教育部门虽然一直在进行中小学生减负的改革与尝试,一直在提倡小学低年级作业的非书面化,但是这一思想却并不为广大家长和教师群体认可,他们认为尽管非书面作业的实施很有必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具有相应的有益效果,但是非书面作业只能作为书面作业的辅助与补充,要想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仍旧只能依靠高强度的计算与练习。学校在非书面作业改革的过程中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学校在方向上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体现,没有创造一个良好的非书面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环境和氛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8-18 20:20:07 | 只看该作者
出自 rumi的博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1 18: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