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微课教案——解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8-17 06:10: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改革为什么先从农村开始

  我们先来看一则材料:

  1998年,江泽民在安徽农村考察时指出:“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当时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革已经没有出路了”

  我们可以看到江泽民同志的讲话指出了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必然性,及其主要的原因。一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二是当时农村面临着困境,“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了”,而这出路只能先从农村开始。那么我们先来说说我国的基本国情。

  1. 基本国情

  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局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邓小平

  中国改革开放启动之际,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是农业大国,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

  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农村经济的重要性。当时中国8亿多农民大多数都处于贫困状态,都渴望着变革以改变困境。因此农村改革势在必行。农村改革是否成功,关系到了千家万户的生活,关系到全国改革的总体成效。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是从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国情,民心之所向,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

  2.农村困境

  材料一:在粮食统销统购政策实行之后,绝大多数中国农民便“再也没有填饱过肚子”……到1978年,有三分之二的农民收入低于50年代的水平。

  材料二:1978年夏,全国超支欠款户累计5369万户,占社员总体的31.5%,平均每户超欠139元。

  以上材料充分反映出1978年改革前我国农村存在的问题:农民收入低,贫穷成为当时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甚至连“填饱肚子”这一最基本的要求都成了奢望。

  而造成一困境的原因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民丧失了农业自主权,不仅种什么,连怎么种都要上面说了算,而且自己生产的粮食,自己不能支配,甚至口粮吃多少斤,还要县里、省里来定。再加上平均主义、“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只好消极反抗,于是出现了八亿农民大怠工,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粮食问题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死存亡,只有先解决了吃饭问题,社会才能安定。

  我国最早开始进行农村改革的是安徽凤阳小岗村。

  1978年的安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粮食产量严重减产,而小岗村更是穷的响叮当。小岗村从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间,人均收入不足20元,口粮只有百余斤,有一半多的人在外地讨饭。十年间,小岗村没有向国家交过一粒粮,集体的公共积累只有几间空落落的牛屋和一张犁、一杆秤、一只斗。每年打谷场的磙子一停,社员们便拄上要饭棍去流浪。生产队队长严宏昌给自己定下的最大目标就是让人人都能喝上一碗稀饭。

  为了生存,安徽凤阳小岗村冒着天下之大不韪偷偷地将田给分了。这是农民“穷则思变”,为了吃饱肚子,为了生存只有大胆一搏。

  二、改革的最初形式——“分田到户”

  1978年11月24日的夜晚,小岗村各家的户主秘密开会,全队20户除了有两户仍在江西要饭,其余18户全部到场。我们现在看到的照片就是当时18户经过协商,共同签字画押的“协议”。我们一起看下它的内容,这18户决定了什么?

  我们可以看到,这18户农民决定“分田到户”。什么是“户”呢?“户”指以家庭为单位。那么分到田的农民有什么责任吗?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的公粮。在获得土地的同时,农民也承担相应的责任,完成粮食任务上缴公粮,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自负盈亏。

  我们回忆下,我国当时的土地制度是什么?

  社会主义公有制,那么分田到户,在当时允许吗?

  很明确不允许。当时我国的农村还处于人民公社体制,土地和其他的生产资料都是集体的。

  虽然政策不允许,但是贫穷的小岗村已经没有出路了,这是村干部唯一能想到的方法,与其要饭、等国家救济还不如放手一搏,正如这份协议中写到的“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到18岁”。这是朴实的农民为了生存,为了不再忍受饥饿铤而走险,18户农民压上所有的身家性命,按上红手印,分田到户。而这份“沉甸甸”的承载着18户农民所有希望的协议,成为了我国农民告别饥饿的宣言书。

  那么“分田到户”的小岗村收成怎么样呢?

  之前的小岗村“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分田到户后,小岗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老老少少每天都忙碌在自己的土地上。

  实行“分田到户”后的第一年这个从未向国家交过1斤粮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了粮、棉、油,并还清了20年来的贷款。小岗村人第一次有了粮,有了钱,第一次吃饱了肚子。

  随着小岗村的成功,凤阳县各个地方纷纷开始实施“分田到户”,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凤阳县从1978年开始三年不断地增产。而这小岗村18位“敢为天下先”的农民成为改革的真正实践者。在2018年12月我国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这18位农民被评为“改革先锋”。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

  虽然小岗村的“分田到户”收到了成效,但当时很多人对于“分田到户”还存在着诸多的疑虑,认为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因此改革存在着诸多的阻力。

  1980年5月邓小平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中肯定了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分田到户”。邓小平指出“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总的来说,现在农村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还是思想不够解放。”这个谈话为农村的改革拨开了迷雾,指明了方向。此后,农村的改革形势迅速发展起来。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通过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了“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党中央正式给“包产到户”上了户口。

  1983 年 1月,中央发出第二个“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改革若干问题》,正式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学名。文件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了进一步阐述,认为它 “是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在中央的一步步肯定下,我国农村从1978年小岗村的一声惊雷,到1983年改革“遍地开花”,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农村经济腾飞了。

  究竟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呢?

  四、定义

  “家庭联产”说明了其组织形式是以“户”为单位进行的,“承包”指的是农户与集体达成协议将土地等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而“责任制”是指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自负盈亏。

  为什么要以“户”为单位进行承包责任制呢?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农民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的,家庭观念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进入新中国,为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政府采用了集体化的模式,使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延续了上千年的家庭经营让位于集体统一经营。然而随着农民家庭经营模式的取消,也限制了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更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导致了我国农业经济的落后。历史说明以“户”为单位更符合中国国情,更能激发农民积极性。

  那么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很明确,土地依然是公有制。我们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把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进行改革,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农民有了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极大发展。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下,农民的责、权、利分别指的是什么呢?

  责——自负盈亏

  权——土地的使用权

  利——农民的既得利益

  正如农民所言:“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仍然公有制,农民获得的只是使用权。

  这幅图表是我国从1976年到1984年粮食产量的数据图。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我国农业经济飞速发展。我国不仅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而且粮食实现了出口。

  我们再来看两幅照片。第一幅照片是改革前的安徽凤阳小岗村,我们可以看到低矮的土胚房,歪歪斜斜已经成了危房,无力翻新的农民只能用树干顶着即将倾倒的房屋。第二幅图是今天的小岗村,旧貌换新颜,农民过上了好日子。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富了,农村的生活变样了,农民朝着社会主义的大道大步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曾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如今的中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实现了富强、腾飞!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8 20: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