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0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年级语文下册《王冕学画》说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30 15: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冕学画》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第17课,本文讲的是元朝著名画家王冕小时侯学画荷花的故事,表现了王冕刻苦学习的顽强意志和好学精神。编排此课,是为了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养成勤学苦练的良好习惯。
在领会大纲精神、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对学生情况综合把握的基础上,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会课文中的10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冕的画画得好,是他勤学苦练的结果;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下苦功夫才能成功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编排此课的意图,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
理解讲王冕刻苦学习和观察荷花的词句,认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才能成功的道理。
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情感体验状况,根据本节课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板书课题:王冕学画,质疑: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二、三自然段。
(二)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按引导学习第五句——自学三、四句——读一、二句——朗读全段——看录象想象——看板书指导背诵的步骤教学。值得强调的是本节课的板书着重于第二自然段,既:
夏天的傍晚——一阵大雨过后,满湖通红——荷花更鲜艳—粉红花瓣
碧绿荷叶
出了神 想(画下来)
这种板书既是对文章内容的提炼,简练而又科学,又是学生背诵的纲目。
(三)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第三自然段,指导讨论,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工夫才能成功的道理,然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再读全文,复述课内容,并谈谈自己从王冕身上得到的启示。这种教学设计既加强了读的训练,又使学生的说话得到了训练,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刻苦学习的愿望。
(五)指导学生自学生字,进行写字训练。这种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又加强了写字训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
(六)练习设计:用投影打出:
1、选合适的词填空,再读句子。
①荷花开得( )鲜艳。(很、更)
②王冕只念了三年书,( )去给人家放牛。(就、才)
③他用( )( )节省下来的钱买画笔。(平时、有时)
2、读一读,再把句子抄下来。
①他一边放牛,一边读书。
②大雨过后,荷花更美丽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30 15:41:00 | 只看该作者
③他天天学画荷花。
④他画的荷花像真的一样。
练习1培养训练学生恰当用词的能力,而练习2则不仅复习了生字词,又加强了积累句子的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把指导的重点放在了第二自然段,首先引导学生图文对照读第五句,讨论: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体会王冕想把荷花画下来的迫切心情,然后指导有感情朗读,使学生明确理解句子的过程,既:图文对照读——体会感情并加以想象——有感情朗读,然后引导学生把第三、四句联系起来,按上述步骤自己学习。学生自学时我注意加强个体指导,对本段一、二句的处理则以读带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顺利突破重点,又能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观察、想象、朗读能力均得到了提高。此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段中的优点词句,辅以看录像想象,借助板书指导背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句与句的联系,从而更好地把理解语言文字与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结合起来。对第三自然段的教学则采取抓重点词句讨论理解的方法。上述这种抓住重点直奔中心,以点带面,先扶后放的教学设计符合这节低年级讲读课文的课型特点,借鉴了张伟的球形教学法,并适当运用了投影、录象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综合以上可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突出,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了学法指导,突出了各种技能训练,各教学环节层层相扣,既严密又灵活。在学习中学生始终兴趣盎然,在学习中不断解决问题,知识积累与能力提高得到了同步发展。就整个教学过程来说,如何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时间,如何让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构建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如何更好地把握学生情感的体验,创设更愉快、开放的教学学习环境,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4 15: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