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课程结构 1.单元地位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历史,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是指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至今共40多年的历史,包括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历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持续探索出来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在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正是教材四、五、六单元的学习内容,这也就决定了本单元内容对后面教学内容起着总领作用,在本册书占有核心地位。 2.单元主题 本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本单元标题所揭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伟大转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单元知识梳理 在2011版课标中,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课标内容如下: 1.课标解析
2.根据2011版课标要求,本单元的5课实为5个学习要点,具体包括以下知识内容: 第7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 第8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9课: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第10课: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七大、中共十八大、中共十九大 第11课:中国梦宏伟蓝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以上这些内容,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把握呢?2011版课标关于中国现代史内容的学习要求,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能够阅读并分析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客观地论证历史事物; 知道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能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3.知识梳理 总体来看,整个第三单元线索清晰,紧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单元知识主要由三大块架构而成: 实现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进行伟大实践探索——改革开放; 开辟伟大道路,取得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以时间为顺序,以党的历次会议为节点,逐步推进,稳扎稳打,逐层递进,一以贯之。 · 实现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政治、经济秩序需要恢复,各项建设事业亟待发展。“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解放思想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12月,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党完成了思想路线的转变,指导方针的确立,工作中心的转移,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因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程,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这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对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 伟大实践探索——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探索。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来发展到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内容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的第一步,是从农村改革的成功开始的。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家庭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经营体制,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适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业特点,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热烈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连年获得丰收,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很快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同时也为城镇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积累了成功经验,为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就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和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围绕这一中心环节,国家改变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改变僵化的企业管理经营模式,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自负盈亏,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挂钩;职工按劳取酬,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大大调动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相互推动相互影响,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大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综上可见,我国的改革是逐渐深入和稳步推进的,改革对于中国发展意义重大,只有改革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诸多问题,开辟中国特色社会道路。 · 伟大实践探索——对外开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对内改革探索的同时,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坚定步伐。这主要包括: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建立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创造性实践。经济特区作为“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为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大大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经济特区的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最终形成发挥了重要的辐射作用。随后,我国对外开放开始深入推进。1982年12月,对外开放政策被正式写入我国宪法。从1984年到1992年,我国陆续开放了更多的沿海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内陆城市、边境城市。中国逐步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从沿海到内陆,从省会城市到普通市县,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进一步完善了对外开放政策,增强国际合作和竞争能力。 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综上可见,我国的对外开放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是逐步形成的。 · 开辟伟大道路,取得伟大成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92年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1997年中共十五大,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共十八大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纵览全局,运筹帷幄,励精图治,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持续增强。 一个“中国梦”。中国梦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习近平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是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布局,具体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指的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 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持续攀升。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出现新态势,我国作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在此基础上,我国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逻辑观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创新思路,优化升级产业机构,推进科技创新,保障了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使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伴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三、本单元教学策略 1、把握总体,构建知识体系 在教授本单元的过程中,要注意单元知识的联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大框架内开展各课教学,做到前后呼应,便于学生整体把握。 2、立足课本,活用课本资料 学生进入到八年级,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素养,但对这一段历史形成科学的认识还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通过情感引导,价值观树立等方面让学生对祖国建设成果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树立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应用好课本提供的素材,如图片、“相关史事”栏目、“材料研读”栏目、“知识拓展”栏目,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信息、分析资料的能力。 3、影像资料,升华学生情感 有关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像资料非常丰富,教师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要求相适应的资料,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既可以保持历史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又可以适合学生的学习程度,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些政论片,比如《走进新时代》《必由之路》《辉煌中国》《航拍中国》《筑梦路上》《我们一起走过》,能够让学生实际感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在情感上得以升华,深刻地领悟这一段历史时期的历史意义。 4、亲身参与,感悟历史变革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访问一些身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员,通过与他们的交谈,直观地了解40多年来社会的变化,将本单元所涉及的知识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培养辩证的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我们还可以通过小展览的方式,布置学生收集一些过去的购物票证(比如布票、粮票、油票等),与今天的购物支付手段进行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我们还可以模拟社会调研。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从方方面面表现出来,就发生在学生们所生活的城市乡村,这些都是与本单元学习密切相关的教科书以外的历史教育资源。我们可以模拟社会调研,了解家乡的昨天与今天,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就是祖国变化的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