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感悟 心中有自由,万物皆灵性-----闲翻《呼兰河传》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8-12 10:59: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暑假闲来无事,尽是翻翻闲书,写写文字(这是我计划的暑假,也是我梦寐以求的暑假状态,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梦想总是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孩子的吃喝拉撒,还有千丝万缕的工作,还有应付不完的人情世故,还有生活中的各种琐碎……满身的烟火气,也不见得尽是坏事,至少说明你还活着,而且活的不孤单。正如,今日的博文,一直都没有寻到安静的时间敲击键盘,再一次违背了自己不熬夜的约定,我对着自己的黑眼圈,认真地说了一句:下不为例!然后不自觉地翻起被自己丢在床头的《呼兰河传》,然后就打开了电脑,想着更新一篇今日博文……

                    -----写在正文之前

上学期和孩子们一起共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在读与交流中,收获了许多新知,也对萧红多了几分钦佩,更对她短短一生的经历多了几缕“心疼”。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绝笔杰作,带有自传性质的经典小说,更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也是不幸的,更是为她的人生埋下了不安与怯懦的咒语,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有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时受的伤!正如现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童年不幸,影响其终生。

在萧红的记忆里呼兰河小城里的人们始终在一成不变地生活着,年复一年地做着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至于为什么这么做,他们似乎并不明确。一年四季小城的人们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萧红的文字之所以可以与读者引起共鸣,源于她对自由的追逐,对封建压迫的反抗。我还记得,我们班一个孩子在阅读《呼兰河传》时写的一篇读书笔记,具体的内容我记不清了,但是我对这个孩子当时配的插图记忆深刻,用黑白线条绘制出了一把大大的黑锁,锁上面缠满了锁链,锁上面写着“封建”两字,旁边是一把手枪正在发射子弹,子弹穿锁而过,盛开出一朵名为“自由”的花朵。这个孩子在萧红的作品中读懂了“自由”,也从小团圆媳妇的遭遇中,明白了自己是何其的幸运。

心中有自由,万物皆灵性。

萧红9岁时,她的生母不幸去世,父亲张廷举很快在当年续弦。然而,继母对萧红并不喜爱,而担任地方教育官员的父亲重男轻女,和萧红也是情分淡薄。万幸的是,这样不幸的童年里,还有最后一缕温情,那就是祖父。祖父很是疼爱萧红,教她《千家诗》,带她到后花园嬉戏,让她灰暗的童年尚能保留一抹明亮的色彩。这也是支撑萧红一路前行,追逐自由与爱的力量源泉。

我和孩子们都特别喜欢萧红笔下的《我和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后花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自由自在随心任性奔跑的女孩,我们喜欢这个拥有着银铃般笑声的女孩,仿佛那个女孩就是童年里的自己。

我们借萧红的文字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瞎闹一通,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由,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自由不仅留在了祖父的园子里,更扎根在萧红的心里,也埋在每一个阅读《呼兰河传》人的心里。

祖父给了萧红心灵上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

祖父是一个值得所有父母学习的教育的者,或许他并不懂什么教育理论,也不知道什么教育技巧,但是他用尽了自己的所有,给予了孩子自由与快乐。如今的父母,苦苦追寻教子育子的“锦囊妙计”,实属本末倒置,舍本求末。做为父母,当你不开花,所有的亲子技巧都只是装饰,甚至毒药。当你开花,你不需要任何亲子技巧,或者,任何,都可以是你的技巧。

孩子的生命,只有被真正地看见时,只有被真正的尊重时,才能得以开花。心中有自由,万物皆灵性,正因为萧红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我们今天再来看萧红的一生时,也会不禁发出一声叹息:在追求自由的路上,她总是很勇敢,这份勇敢来自于祖父当年给予她的自由;而在爱的道路上,她又是那么懦弱,这份怯懦来自于童年未被父母深深爱的不安。

心中有自由,万物皆灵性,愿我们可以给予最亲爱的孩子们自由与爱,即使给不了,至少要做到:不阻挡,不破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1 22: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