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析对学生的自评,既关注学到了什么,又关注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习,以及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还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出发,精心设计“图书馆”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人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2.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真心交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平等的态度,走进学生的心灵,去把握、分析学生的内心感触与想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针对学生计算时出现的错误,教师没有简单地放过去,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细细揣摩学生的心理及错误的原因,趁热打铁,有的放矢,就势带领学生去看一看、找一找、改一改,纠正学生的不良做题习惯。3.注意学生的练习反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练习时,教师没有就题讲题,而是引导学生回顾“满十进一”的法则,注意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反思——对于自己做出的题目,给予适当的评价,发现自己做题的错误之处,并想一想错误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避免这样的错误;对于他人所做的题目,也能给予适当的评价,并能同自己的方法比较,发现优劣,从而对自己的方法进行调整。4.评价内容多元化,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评价。《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交流算法时学生出现了“算法复杂化”的情况,教师没有批评学生,而是让学生继续发言,然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算法进行评价,“你认为你的方法怎么样”,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思能力。对于学生正确的答案教师先是不置可否,尽量用不带倾向性的语言要求学生继续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评价的权力和机会交给所有的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公正的互相评价,在争辩的过程中发现错误,使所有的人都知道错误如何避免,并提出建议,选择合理算法。
5.2 练习四(2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有趣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进一步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
我们已经会算好多加法了,现在老师来检验你们学得怎么样,这里有几个书架放书的本数,你能算出上下两层一共有多少本吗?p50、1
学生先计算,再进行比较,看一看有什么规律:
从左往右看: 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2,和也增加2;
从右往左看: 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减少2,和也减少2。
二、练习: P50---2、通过吹泡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计算出每一道题的得数,再集体订正。
P50---3、森林医院:通过啄木鸟给树捉虫的情境,
先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再进行订正。
P50----4、找帽子:比一比,看谁能先找到帽子。注意;题中有多余信息,学生要认真审题。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小兔采蘑菇。
有一天,兔妈妈带着兔哥哥和兔妹妹一起去采蘑菇,兔妹妹对妈妈 说:“妈妈,我采了37个。”兔哥哥说:“我比妹妹多采8个。” 问: 同学们,你能算出哥哥采了多少个吗?
1、学生独立尝试。
2、交流计算方法。
二、购物:出示商品的价钱:
羽毛球拍38元、乒乓球拍29元、
羽毛球5元、 乒乓球2元。
1、根据你的爱好,想买什么?算一算,要花多少钱?自己做,买同一种的对一对,花的钱数一样吗?
2、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答?
三、练习:1、P50---7:学生做题时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做后要交流,有的要先算再比较,有的不要计算就可比较。
2、P50---8:分组比赛。
四、总结。
5.3发新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2.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发展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培养创新思维和交流能力。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探索意识。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课间都在跳绳锻炼身体,下面我们来个跳绳比赛好不好?
师:咱们每个大组选一个代表,时间半分钟,看谁跳得多。其他同学做裁判,把他们跳的个数记录在这张统计表内。(教师出示统计表)
比赛开始,学生边数边记,热情高涨。完成如下统计表: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18 27 53 36
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你能不能提出一些加法问题,并列出算式?
生1:一组和二组一共跳了几下?算式是18+27。
师:谁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呢?
|
|